新时代群众文化艺术发展
2023-09-27◎李洁
◎李 洁
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是艺术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责任。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者与传播者,笔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从事一线的群众文艺宣教工作,发现这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实践活动。笔者通过参与群众艺术教学演出活动,发现群众文化与传统音乐具有紧密联系,以及传统音乐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遂成文。
■传统音乐与群众文化的联系
新时代重在把握动态平衡,“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发展理念适用于当下的每个行业,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也不例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艺术教育是丰富精神、充实灵魂的有效手段。文化馆除了开设古筝课以外,同时还能开设舞蹈课、形体课、合唱团等一系列的公益文化艺术类课程,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实践表明,群众对艺术的追求超出了想象,说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经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引入传统音乐元素,打破了专业艺术群体与基层群众之间的壁垒,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学习艺术的机会,让人民群众更好地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这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各类演出与比赛给人民群众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满足了群众的审美需求。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普及艺术专业知识,可以让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的内涵和价值,让他们更好地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此外,高校艺术类毕业生投身群众文化的知识普及与宣讲工作,一方面可以解决其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能够为基层群众提供高质量、专业的艺术教育。高校艺术类毕业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契合当下社会的发展理念,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传统音乐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渗透
传统音乐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人文形态
笔者在文化馆开展的古筝课堂上进行了一些观察实验,主要观察对象为学员,观察内容为学员的意识表达、对传统音乐的反应与状态以及学习传统音乐对学员的影响。
文化馆古筝课堂上的学员来自不同地区,将他们对传统音乐的反应与状态作为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在学习传统音乐的过程中,不同学员对音乐知识的转化也不同,极大地区别于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作为成年人,他们更容易接受传统音乐。例如,笔者在教授由歌曲《我的祖国》改编的古筝曲时,学员们衍生出的讨论主题分别为著名晋剧演员、歌唱家郭兰英女士、家族中参加过朝鲜战争的成员故事等。
这一观察结果证明了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笔者只是向学员普及了传统音乐知识与演奏技术,而学员的反馈则大大超出了传统音乐的范围。这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传统音乐,还有利于增强学员的信念感。与以往单向输出的教育普及模式相比,将传统音乐融入群众文化活动这一模式真正做到了以群众为主体,让他们以主人公的形式深入体验传统音乐。笔者从事音乐教学多年,与过去相比,文化馆群众学员对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的认识更加深刻。
在结束基础教育教学进入演出节目排练阶段时,笔者让学员自主选择演出曲目。经过讨论、交换意见,学员更倾向于民歌小调与传统曲牌音乐,而不是现代改编歌曲与流行曲。在基础教学活动中,如果涉及音乐理论知识与传统音乐概论,学员表示希望可以开展一次传统音乐理论知识的讲座。显而易见,古筝演奏激发了他们对传统音乐的兴趣。
笔者在向学员普及传统音乐知识后,随机采访了几名学员,询问他们对传统音乐的印象。多数学员普遍认为我国传统乐器代表了高贵与优雅,并认为自己有机会学习传统音乐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还有部分学员表示在了解了传统音乐知识后才发现自己的学习远远不够,希望能够继续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
综上,学员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度过从零基础到圆满表演这一过程,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和了解。此外,多数学员希望能够继续加强对传统音乐的学习,表示会在生活中向他人进行普及和宣传。这就达到了开设公益课堂的目的,即让群众通过学习,从传统音乐的“观众”转变为传统音乐的“承担者”“继承者”和“传播者”。
传统音乐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易变
文化馆开展的古筝课堂的考核形式主要是演出。“送戏下乡活动”“社区惠民演出”“庆祝建党活动系列演出”与“八一慰问演出”等一系列的文艺演出活动体现了人民群众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具有主体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基层群众往往扮演的是观众的角色。但在新媒体时代,文艺活动的平台与模式都发生了转变,基层群众成为活动的主角。在站上舞台的那一刻,基层群众就是全场的焦点,他们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也在这一刻得到了满足。
在明确群众在文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尤为重要。文化馆在将群众作为主体的前提下,应立足于实际,充分考虑构建主体价值体系。
文化馆应围绕群众这一主题进行内容创新。参加文化馆艺术培训班的学员基本都有自己的主业,有固定的工作或稳定的家庭,与处在求学阶段的学生截然不同。在放大群众文化活动的娱乐性后,还需要根据学员的特点与兴趣,对教学内容作出创新。这考验的是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应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高课堂的趣味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各个时代耳熟能详的歌曲改编成乐曲进行演奏,并加入了新的表演形式,获得了学员的一致好评。作为教师,笔者不忘初心,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了服务群众,提升文化艺术修养,丰富精神生活的目的。
要想更好地宣传与普及群众文化活动,必须增强相关人员的服务意识,让群众收获满满幸福感,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音乐。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相关人员投身于群众文化活动,就是要服务群众,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今,传统音乐实现了数字化传播,传统音乐工作者应该发挥自身所长,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结构,如将传统音乐与当下最热的“三农”问题相结合,更好地发展当地传统文化,借助数字化手段与新媒体平台等,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地方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形成联动,实现跨产业结合。
推进群众文化建设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传统音乐工作者应当从实际出发,用艺术的方式响应党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群众文化对传承与弘扬传统音乐的影响
地方文化符号
在文化馆工作期间,笔者有幸探访到晋剧三弦艺人韩全鸿老师,这对笔者当时从事传统文化学习具有非常大的启发与帮助。韩老师一直从事晋剧曲牌的收集整理工作,笔者很荣幸得到了韩老师及其团队编辑整理的晋剧曲牌乐谱(刘和仁作),其不仅涵盖了如《开门鼓》《青天歌》《北得乐(落)》等耳熟能详的牌子曲,而且部分段落还对乐队演奏进行了详细标注。这给民间音乐元素与现代室内乐/器乐演奏与协奏的本土化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也对地方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山西文化资源丰富,笔者所服务的文化馆所在的辖区内就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文化馆公益课堂的宣传,可以提高广大群众对传承传统音乐的重视程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音乐,从而推动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在城镇与乡村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为基层群众提供传统艺术的普及与教育,有利于培养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传统文化,笔者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寻找与整理相关资料。
文化馆开展的公益课堂具有反向输出作用,可以让学员们“反客为主”,即通过相关技术指导,让学员主动承担起宣传家乡文化的工作。文化馆中的学员大多是山西本地人,他们表示在演奏《人说山西好风光》《桃花红,杏花白》时会产生一种“当家作主,开门迎客”的感觉。
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传统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创新传统音乐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只注重保留艺术作品,而忽略了艺术作品蕴含的故事内涵,则不利于更好地保存艺术作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传统音乐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传承与发展传统音乐可以有效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群众的民族认同感。在推动传统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要将传统音乐与群众文化活动有效结合,立足于群众生活,不断优化完善传承传统音乐体系,培养出更多的传统音乐传承人,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传统音乐。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是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文化、欣赏艺术的重要方式,承载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与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