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教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2023-09-27王芳梅
◎王芳梅
本单元的语文阅读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批注方法,依托课后题第二题构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批注,同时体会人物心情,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互动过程中,实现两个语文要素在本课能够有机融合,提高学生阅读的乐趣。同时,在第一课时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不理解的问题。本节课顺学而导,以问题为引领“‘我’的演出窝囊吗”,结合生活实际走进人物的内心,关联本单元“口语交际”这一活动,开导学生,最后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实现育人价值,落实语文要素。
■学习者分析
了解学情,准确把握学生学习《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起点是实现“以学定教”的关键。为此,我们从“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和实际运用”三个方面设计了前测题,以此来找到学生学习的起点、障碍点和生长点。
情感态度起点——对成长故事类文章很感兴趣
本单元的成长故事与童年生活有关,在学生阅读了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童年故事《牛和鹅》后,完成前测题1(见图1)。
图1 前测题1(作者自摄)
通过前测题1发现本班全部学生都表示十分喜欢这类讲述成长故事的文章,绝大多数学生因为其丰富、有趣的故事情节、阅读后带来的启发和思考而产生浓厚的兴趣,部分学生表示喜欢的理由为文章的语言生动、传神。
由此找到的学习生长点为四年级学生比较注重获得趣味性和快乐的阅读体验,对文章的思考也多停留在与自身建立联系后得到的启发,很少能够带着欣赏、品析的视角阅读文章,进行深度学习。而教师在教学中借助批注阅读的方法,尤其是多角度批注的方法更能帮助学生发现过去阅读中难以体会的品读盲区,通过关注细腻描写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丰富阅读体验,深入感悟成长。
学习方法起点——对多角度批注有所了解
通过分析上述题目发现(见图2),本班全部学生通过《牛和鹅》一课的学习,了解在阅读时可以从“有疑问、有感受、有启发和写得好”等角度进行批注。其中1名同学还提到了在“有联想的地方批注”,可见该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批注已经不再陌生,并初步了解了批注的方式及角度,为本课练习自主批注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图2 前测题2(作者自摄)
实际运用起点——主要通过描写心情的词语体会心情,思维不够深入
为了解学生在实际阅读中运用批注方法的情况,前测题3摘选了著名作家冯骥才反映自己童年生活的《捅马蜂窝》一文(见图3)。
图3 前测题3(1)(作者自摄)
通过对前测题3(1)分析发现,学生批注共67处。其中,批注的角度多为有疑问(25处)或感受深(22处)的地方,分别占25.37%和22.33%,仅有14处是关于写法的批注,且其中4处是关于文中比喻修辞方法的批注,6处是“拟声词”“一刹那”“径直而凶猛”等词语处做出批注,2处只说明写得生动,却并未进一步阐述。除此以外,仅有2处关注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相关语句。可见,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较少关注这类描写相关的语句,而这类语句恰恰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内心,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见图4)。
图4 前测题3(1)的分析结果(作者自摄)
前测题3(2)为聚焦第二个语文要素“通过任务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学生勾画相关语句并填写心情曲线(见图5)。
图5 前测题3(2)(作者自摄)
经过统计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全面地把表示心情变化的词语提取出来,但是在勾画相关语句时不能准确而全面地定位。可见,学生暂时还不能把这些描写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与人物的内心相联系,这提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体会人物心情时除了要抓住直接表现心情的词语之外,也要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将思维引向深入。
■确定学习目标
首先,通过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囊、羡”等7个生字,会写“班、殷”等14个生字,会写“表演、期待”等17个词语。
其次,迁移“提问策略”,能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并借助批注进行阅读。
再次,能勾画出描写“我”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并借助批注和表格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及其原因。
最后,能结合生活经验说出“我”的演出是否窝囊,并尝试用合适的方式开导“我”,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设计学习活动
复习导入,明确学习任务
1.检测字词,复习巩固
(1)出示学习单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上节课学习了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大家书写有些词语时比较容易出现错误。下面我们借助学习单复习一下,写的时候争取做到正确、端正、整洁(见图6)。
图6 学习单(作者自摄)
课件展示词语,引导学生从正确、端正、整洁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正确词语:表演 期待 排练 紧张 哄堂大笑 砸锅
2.借助词语,整体感知
让学生阅读词语,边读边思考,并且尝试用其中一些词语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掌握根据课文内重点词语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3.回顾问题,明确学法
(1)回顾问题,任务引领
上节课同学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在不理解的地方进行了批注。不理解的内容通过查工具书、联系生活、结合上下文等方式已解决,但是还有一些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需要通过这节课继续解决。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我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老师板书:?
第二个问题:很多同学关注人物的心情变化以及心情变化的原因?
老师板书:心情变化?原因?
(2)回顾学法,学以致用
这节课我们运用在《牛和鹅》一课中学习到的“一边阅读一边批注”的方法来读懂其他不理解的地方。
板贴:一边阅读一边批注
活动意图说明:识字和写字既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看拼音、写词语学习单检测、评价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养成写规范字的习惯。同时,一单多用,利用这些词语可以串联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完成新课标“基础性学习任务群”(教学提示)中“写字”的要求。
借助支架,练习批注阅读
1.标画批注,初步感知
(1)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开启初次批注
从开始对演出充满期待,到最后疑惑不解,“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画出课文相关语句,小组合作填写下面的表格(见图7)。
图7 分析结果(作者自摄)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班级汇报交流
教师随机板书:期待、担心、自信、紧张、后悔、自责、疑惑……
2.学写批语,多角度理解内容
(1)任务引领二次批注,结合关键词句指导学生在课文空白处学写批语。
(2)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3)引导关注不同角度的批语,进行比较分析。
(4)结合学生发言适时指导学生,以读代讲。
小结:批注具有个性化的特点,通过交流了解别人的想法,可以意识到即使是同一部分内容,每个人批注的角度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3.示范批注,拓展批注角度
(1)出示教师批注,引导学生谈启发。
预设1:我发现老师的批注关注到对比的写法。
预设2:我发现老师的批注更丰富,关注到老师的语言。
(2)结合学生交流,适时介入,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出老师前后态度的变化。
(3)引导学生由老师的态度变化,体会“我”听到老师的不同语言时产生的不同心情。
(4)指导学生学习老师的示范批注,拓展批注角度,深入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结合老师的示范批注,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深入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把新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5)组织学生交流,指导学生丰富自己的批注内容。
预设:“立刻弯下身子爬上场去,嘴里啊呜啊呜直叫。”根据对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体会到“我”紧张和尴尬的心情。
第20段,根据对语言和心理的描写体会到“我”感到失望、懊恼和自责。
4.结合阶梯评价单,丰富批注内容
出示阶梯评价单,组织学生与同桌进行交流(见图8)。
图8 阶梯评价单(作者自摄)
学生结合阶梯评价单开展自评、同桌互评。通过交流,不同比较批注并进行补批,丰富自己的批注内容。
活动意图说明:本节课顺学而导,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引领,依托课后题第二题构建学习任务。教师通过运用批注的方法,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批注一边体会人物心情,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本单元两个语文要素“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在本课的有机融合,从而熟练运用批注的方法,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乐趣。学生的批注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过程,使学生在批注过程中实现了从简单的标画到深入多角度批注的提升。
口语交际解惑,提升情感表达能力
1.释疑解惑,开展口语交际
作者的疑惑持续至今,那么他到底是不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呢?同学们怎么看呢?请各抒己见说说看法及理由。
2.联系生活,学会开导
(1)创设语境,组织开导
此时,老师就是文中那个表演砸锅、情绪低落的“我”,面对着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开导“我”呢?
预设1: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结合第一次上台演出也失败的经历,用“失败即成功之母”开导“我”不要伤心。
预设2:你的演出并不是失败的,能带给观众欢笑的大老虎就是成功的。你是一只可爱的、有趣的、给人带来欢乐的大老虎,我们都喜欢你这只大老虎。
(2)感受美好童年,学会自信、乐观地面对挫折。
(3)珍惜童年,关注成长
出示冰心的话:“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活动意图说明: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好方法,既站在文本的角度体会“我”的情感,也站在读者的角度看待问题,开导文中的“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心态,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的。
学以致用,拓展阅读
1.必做题(拓展性阅读):试着运用学到的批注方法,阅读作家赵丽宏的成长故事《跳河》。
2.选做题
对于排练时的情形,“我”记忆很深刻,但是表演时“到底怎么演完的,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试着在成长“囧事”记录卡上留下痕迹吧(见图9)。
图9 成长“囧事”记录卡(作者自摄)
活动意图说明:“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本课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增强了作业的可选择性。通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评价本节课教师两个语文要素的落实情况和学生语文要素的掌握情况,体现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养成批注习惯。选做作业则是体现与生活的连接,由阅读作家童年的成长故事走向回忆自己的童年成长经历,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实现由他人到自己、由阅读到表达的过渡,既紧扣本单元创设的大任务“制作‘成长故事’纪念册”,同时为本单元的习作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