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君臣佐使看麻黄在方剂中的应用

2023-09-27杨虎虎刘世林南征

天津中医药 2023年8期
关键词:君药辛温散寒

杨虎虎,刘世林,南征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麻黄功效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卷二中经》,提到:“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瘟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麻黄内能宣发肺气,外可发汗解表,下则利水消肿,此外还具有散寒通滞、除痹止痛、退黄等诸多功效。而要探究其在方剂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是为君、为臣、为佐还是为使,能治疗哪类疾病,则需要对方剂的结构进行具体的分析。《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即对疾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称之为君药,而辅助君药治疗疾病的药物称之为臣药,再辅助君臣以加强其对疾病治疗作用的药物称之为佐使药。下面就麻黄在方剂中治疗各类疾病时作为君、臣、佐、使药作论述。

1 麻黄作为君药治疗疾病时在方剂中的应用

1.1 感冒 感冒即为表证,是感受外来邪气,病在肌表,病势较浅的一类病症,在治疗上当以解表为要。麻黄辛温,归肺与膀胱经,辛则发散,温则散寒,其能宣发肺气,通畅气机,善达肌表,开通玄府,升发汗液,使得表邪随汗而解。《本草正义·卷之三》言:“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外感第一要药。”《汤液本草·卷之三草部》云:“夫麻黄治卫实上药……为手太阴之剂。”《神农本草经疏·卷八》曰:“(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其解表之用效专力宏,故可作为君药治疗感冒。如麻黄汤治疗风寒感冒,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阳虚感冒时,均以麻黄为君药[1],起解表发汗,除卫实,散风寒,宣肺平喘之用;又如大青龙汤重用麻黄为君药[2]以发汗散寒解表,而以石膏清热除烦,同时缓和麻黄、桂枝辛温之性,治疗外寒内热型感冒[3],均顺应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之“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2 咳喘 咳喘包含咳嗽、哮证与喘证3 种疾病,其中哮证与喘证常并称为哮喘,此3 种疾病病位均在肺,皆可由邪气侵犯肺脏,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故治疗上应宣散邪气,肃降肺气。麻黄入肺经,不仅能宣散肺中邪气,使得胸中气机得通,肺气得以肃降,且可疏散表邪,宣发卫气,从而达到止咳平喘的功效。《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曰:“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神农本草经疏·卷八》曰:“咳逆上气者,风寒郁于手太阴也……斯皆卫实之病也。卫中风寒之邪既散,则上来诸证自除矣。”《本草求真·上编卷三散剂》曰麻黄:“是以风寒郁肺而见咳逆上气,痰哮气喘,则并载其能治。”《本草备要·草部》曰麻黄可治“咳逆上气,痰哮气喘”。因此可以麻黄为君药来治疗此类疾病,如三拗汤以麻黄为君药治疗风寒咳嗽时[4],以麻黄疏风散寒,宣肺平喘;厚朴麻黄汤以麻黄、厚朴为君药治疗咳嗽时[5],以麻黄止咳平喘,以厚朴理气化痰;小青龙汤以麻黄为君药[2]治疗外寒内饮型咳嗽时[6],麻黄作发越水气、散寒解表、止咳平喘之用,配伍细辛、干姜一则助麻黄以散寒,二则辛温以化水饮;华盖散以麻黄为君药治疗哮喘时[7],以麻黄辛温散寒解表,宣肺止咳平喘;定喘汤治疗哮喘时[8],以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定喘,以苦杏仁化痰降逆平喘,两药合为君药,宣降相宜,增强了止咳平喘之功;射干麻黄汤以麻黄、射干为君药治疗哮喘时[9],以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以麻黄宣肺定喘,发汗散寒化饮。

1.3 水肿 对于水肿病,《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了“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亦阐述了其治法:“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俞。”麻黄辛温,归肺与膀胱经,其不仅能疏解腠理,解表发汗,使水邪随汗而解;亦可宣发肺气,通过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使水邪随小便而出;同时可通过膀胱排泄尿液,祛除水湿。麻黄的这些功效正是顺应《素问》与《金匮要略》之记载,因而可以其为君药来治疗水肿病。如越婢汤治疗风水夹热证时[10],以麻黄祛风解表,升发汗液,利水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水肿时[11],以麻黄发汗利水;而越婢加术汤治疗皮水夹热证,麻黄附子汤治疗正水,甘草麻黄汤治疗皮水表实时,均取麻黄开鬼门,洁净府,兼祛表实之效用,故皆以麻黄为君药。

1.4 痹证 痹证即由于感受外邪使得经络闭阻不通所引起一系列症状的一类疾病。《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故在治疗上应着重祛除风寒湿三邪。《药性论·草木类卷第二》论述了麻黄可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曰:“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而麻黄味苦而性辛温,辛则升散,腠理得开,风邪可去;温则宣通,阳气内蒸,寒邪可除;苦则能燥,其性趋下,湿邪可解。辛、苦、温相合,可祛风,可散寒,可除湿,可解表,因此可以麻黄为君药治疗痹证。如麻黄加术汤治疗风寒湿痹之痹证[12],麻杏薏甘汤治疗风湿在表之痹证[13],乌头汤治疗寒湿痹阻之痹证[14]时,皆取麻黄辛苦温之性,祛风寒湿三邪,兼以解表通络,故均以麻黄为君药。

1.5 黄疸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指出“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其提出了“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当以汗解之”“当下之”等黄疸病治疗方法。麻黄不仅能疏通肌表,开畅玄府,以发汗的形式使湿邪随汗而出,也能通利膀胱,引湿邪从小便而下,顺应了仲景对黄疸的治疗,因而可作为君药治疗黄疸病。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麻黄为君药[15]治疗伤寒瘀热在里致身发黄疸,《千金方》麻黄醇酒汤以一味麻黄加清酒治疗伤寒汗出之表发黄疸,皆以麻黄发汗利水以祛湿邪,同时开通玄府,使得热邪亦能随汗而解,达到治疗黄疸的效用。

1.6 中风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曰:“麻黄微苦而辛,性热而轻扬。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景岳全书·本草正》曰麻黄:“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本草备要·草部》言麻黄:“调血脉,通九窍,开毛孔,治中风伤寒。”《名医别录·中品》论麻黄:“主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麻黄辛温达表,善于开凑理,通玄府,解肌表,疏散外风;善于温经络,搜邪气,缓急痛,透散内风。因此,可以麻黄为君药治疗中风类疾病。如《古今录验》续命汤(麻黄、桂枝、苦杏仁、石膏、当归、川芎、干姜、人参、甘草)以麻黄为君药[16]治疗中风,《备急千金要方》之三黄汤(麻黄、细辛、独活、黄芩、黄芪)治疗中风类疾病时,均取麻黄辛温轻扬之性,以达疏散风邪,通经缓急的功用。

1.7 瘾疹 风邪外袭,夹寒夹热,客于肌表,郁遏不通,发为瘾疹。麻黄辛散,可透达玄府,通腠理,开郁解表,疏散风邪,《本经疏证·卷七》曰:“麻黄气味轻清,能彻上彻下,彻内彻外,故在里则使精血津液流通,在表则使骨节肌肉毛窍不闭。”故可为君药治疗瘾疹。如防风通圣丸以麻黄、防风、荆芥、薄荷4 药相伍为主药治疗瘾疹时[17],即以麻黄解表散风,透达肌表,调血和络。

1.8 喉痹 喉为肺之门户,麻黄主入肺经,其性轻清上浮,善散郁结之热,破积透达,治“身上毒风顽痹”,故可为君药治疗喉痹。如麻黄升麻汤治疗喉痹时[18],以麻黄为君药,宣散透达,提升阳气,升发郁结,而以升麻为臣,解毒利咽,助麻黄宣散,同时可制约其辛温之性。

2 麻黄作为臣药治疗疾病时在方剂中的应用

2.1 感冒 麻黄可作为臣药治疗感冒,如葛根汤以葛根为君,麻黄、桂枝为臣[19]治疗风寒感冒[20]。《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31、32 条叙述了其主治病症,一为伤寒见项背强几几者,一为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者。葛根能解太阳表证,升阳而达经脉,同时生津而升之,又能祛土下水气,湿去而利自止,《本草问答·卷上》曰:“葛根,其根最深,吸引土中之水气以上达于藤蔓,故能升津液,又能升散太阳、阳明二经,取其升达藤蔓之义……故葛根能治太阳之痉,助太阳经由膀胱水中而达其气于外也。”故以其为君药。麻黄辛温升散,通达玄府,助葛根祛风散寒而解表,布散津液而解肌,发汗利水祛湿而止利;桂枝,合麻黄助君药祛风解表,散寒通络,疏通筋脉,故两药为臣药。

又如三黄石膏汤(麻黄、石膏、淡豆豉、栀子、黄芩、黄连、黄柏)中以石膏为君,麻黄、淡豆豉为臣[21]治疗感冒之伤寒表证未解,里热已炽证。石膏辛甘大寒,主以清泄里热,除烦生津,再兼解肌之用;麻黄、淡豆豉开郁解表,发汗散邪,助里热外透;佐以黄芩清泻上焦,黄连清泻中焦,黄柏清泻下焦,栀子通泻三焦。君臣配伍,合而相助相制,既解表又清里;君佐合用,清热倍增,亦不碍表,正如《医方考·卷一瘟疫门第六》所言:“此内外分消其势,兵之分击者也。”

2.2 咳嗽 麻黄可作为臣药治疗咳嗽,如麻杏石甘汤治疗表寒内热之咳嗽[22]。此证乃表寒不解化热入里,邪热壅肺所致。方中石膏之用量重于麻黄,以石膏为君,麻黄为臣[23],是以表寒轻微用麻黄为臣药散寒解表,宣肺平喘,同时其轻扬升散之性亦能使邪热得以宣泄,《本草正义·卷之三》曰:“(麻黄)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亦曰:“麻黄发散风寒,解肺经火郁。”而以石膏为君清泄陷里之肺热,同时制约麻黄助热之性。故两药配伍,既可宣肺而平喘,又能清肺而祛邪,既可散表邪,又能泄里热,且寒温相互制约。

又如金沸草散以旋覆花为君,麻黄、荆芥为臣治疗风寒咳嗽[24]。诸花皆升,旋覆独降,其能降逆肺气,化痰止咳,且其味辛而上行,一药而兼多用,故以为君;麻黄、荆芥宣肺而止咳,与君药宣降相宜,同时麻黄开畅腠理,祛在表之风寒,荆芥祛头面之风,兼以解表散寒,两药配伍,则风邪可除。

2.3 痹证 麻黄可作为臣药治疗痹证。如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风寒湿痹之痹证时,即以桂枝为君,麻黄、防风为臣[25]。方中桂枝温经散寒,通阳宣痹,以为君药;麻黄辛散宣通,引领阳气外达肌表,疏解在表之风寒湿邪,防风散寒,祛除一切风,合为臣药。

又如五积散中重用苍术为君,而以麻黄、干姜为臣[26]。其中苍术能燥湿健脾,祛风散寒;麻黄助苍术解表发汗,散寒通络;干姜助苍术温散寒湿而能健脾。君臣合用配伍理气活血,健脾祛痰之品共治痹证属风、寒、湿、痰、瘀者[27]。

2.4 心悸 麻黄可作为臣药治疗心悸。如半夏麻黄丸(麻黄、半夏)以半夏为君、麻黄为臣[28]治疗水饮导致的心中悸动不安。方中半夏不仅能温化水饮,且能降逆下气而止悸,因而为君;麻黄辛温,可发越水气,宣发阳气,助半夏化饮,因而为臣。

3 麻黄作为佐药治疗疾病时在方剂中的应用

3.1 感冒 麻黄亦有不作君臣治疗感冒的,如《备急千金要方》之葳蕤汤(麻黄、葳蕤、白薇、石膏、独活、苦杏仁、川芎、青木香、甘草)即以麻黄为佐药治疗阴虚外感风热表证。素体阴虚,阴虚则热,热伤津液,再感受风热邪气,两热相合,势必阴液更伤,故治疗上应急以滋其阴清其热而生其津,再兼以祛除表邪。若以麻黄为君,则其辛温之性易助热伤阴,故以葳蕤为君,以其入肺胃而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石膏、白薇为臣,以其清热凉血而透表,同时助君药生津而除烦;麻黄解表,疏散风热之邪,合苦杏仁则宣降肺气而平喘,独活、川芎、青木香理气舒筋而通络,共为佐药;甘草清热和中,调和药性而为使药。

3.2 消渴 麻黄可作为佐药治疗消渴,如文蛤汤。文蛤汤由文蛤、石膏各五两,麻黄、生姜、甘草各三两,苦杏仁50 枚,大枣12 枚组成。《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金学仁[29]根据这条理论运用文蛤汤治疗消渴病,并阐述了文蛤、石膏用量要大,麻黄、苦杏仁量要小,生姜、大枣量更要小。《伤寒附翼·卷上》曰:“文蛤生于海中而不畏水,其能制水可知。咸能补心,寒能胜热,其壳能利皮肤之水,其肉能止胸中之烦,故以为君。”故此方以文蛤为君,清热生津而利水除烦;配以石膏为臣,助君药清解肺胃郁热而润燥止渴;佐以麻黄汤去桂枝加生姜、大枣,取麻黄发汗利水,宣肺发表,兼散表邪,合苦杏仁宣降以适肺性,通调水道,生姜助麻黄温散水饮,合大枣调和营卫,入甘草则健脾温中;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

3.3 阴疽 麻黄具有温通之性,可温散寒邪,通凝导滞,破癥坚积聚,《神农本草经读·卷之三中品》所云:“症坚积聚为内病,亦系阴寒之气,凝聚于阴分之中,日积月累而渐成,得麻黄之发汗,从阴出阳,则症坚积聚自散,凡此皆发汗之功也”,因而可用于治疗寒凝诸证。如阳和汤中以麻黄为佐药治疗阴疽时[1],即取麻黄辛温升散之性,助君药熟地黄、鹿角胶,臣药肉桂、炮姜炭滋补之阳气出里达表,循行周身,同时防止君、臣滋腻碍邪,且麻黄还能宣通肌表,散寒通滞,使得诸邪由外而解。

3.4 中满 中满分消汤(麻黄、干姜、吴茱萸、川乌、草豆蔻、荜澄茄、益智仁、厚朴、当归、半夏、升麻、柴胡、木香、人参、黄芪、泽泻、黄连、黄柏、茯苓、青皮、生姜)治疗脾肾虚寒所致之中满寒胀时[30],少量麻黄为佐药发汗解表,利水消肿,以开内之闭塞,助君、臣温中除满,散寒祛湿,顺应李东垣提出的“中满治法,当开鬼门,洁净府”之意。

4 麻黄作为使药治疗疾病时在方剂中的应用

4.1 疟疾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麻黄可治疗瘟疟,在之后的古籍中亦有麻黄能治疗疟疾的相关论述,如《景岳全书·本草正》中指出麻黄可治“一应瘟疫、疟疾,瘴气山岚”,故牡蛎汤(麻黄、牡蛎、蜀漆、甘草)以麻黄、甘草为佐使药治疗牡疟。《金匮要略论注·疟病脉证并治》曰:“牡疟概由邪扰心包,使君火不能外达,故以牡蛎之咸寒软坚散结,兼能安肾而交心者为君,仍以蜀漆吐其邪,而加麻黄、甘草,以助外达之势。”方中牡蛎软坚散结,交通心肾,故为君药;蜀漆味辛苦而性温,能升发阳气,温散寒结,助君药祛痰截疟,为臣药;麻黄疏通肌表,散寒通滞,其性升散,合甘草引领诸药外达,故为佐使药。

4.2 其他 此外,麻黄作为佐使药,配伍活血、温阳、散风、通络等药物,用于治疗皮肤疾患、痈疽肿痛、跌打损伤等疾病时[31],所发挥的效用亦不止于解表,或为调血和脉,或为通经疏络,或为破积消滞等。如《兰室秘藏》之地龙散(麻黄、地龙、肉桂、黄柏、羌活、苏木、桃仁、当归尾、独活、甘草)治疗跌打损伤,瘀血停聚之腰痛[32]。此方中黄柏、肉桂、麻黄为佐药,以黄柏清血瘀之郁热,制约麻黄、肉桂之温燥,使其入里而散瘀;肉桂温补正气以散寒通脉;麻黄祛风散寒,疏解太阳之瘀滞。同时,由于腰背为膀胱经循行所经之处,麻黄主入肺与膀胱经,尚能引领诸药直达病所,入太阳经,故亦兼使药之用。

5 讨论

麻黄作为君药时,发挥了主要的治疗作用,多用量最大,如麻黄汤、华盖散、定喘汤、甘草麻黄汤、乌头汤、麻黄醇酒汤、三黄汤、麻黄升麻汤等;在用量较小,却对疾病起主要治疗作用时,仍常作为君药使用,如大青龙汤、射干麻黄汤、越婢汤、麻杏薏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防风通圣丸等。作为臣药时,多为辅助君药治疗疾病或直接治疗兼证,故用量多小于君药,如葛根汤、麻杏石甘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作为佐、使药时用量则更小,多作为辅助君、臣或引药之用,如阳和汤、文蛤汤、地龙散等。此外,配伍差异亦使得君臣佐使有不同之处,如麻黄、桂枝配伍之麻黄汤与麻黄、葛根配伍之葛根汤中,麻黄用量相同,但麻黄汤以麻黄为君,葛根汤则以葛根为君,麻黄为臣;又如大青龙汤与麻杏石甘汤,两方均为麻黄与石膏配伍的经典方剂,且麻黄用量均小于石膏,但大青龙汤以麻黄为君,石膏为臣,麻杏石甘汤则以石膏为君,麻黄为臣,不仅体现了主治差异所带来的君臣不同,也体现了配伍关系在方剂中的重要性。因此,麻黄在方剂中的君臣佐使并非一成不变的,需根据主治病症、药物剂量、配伍关系等综合考虑。

麻黄轻清宣散,不仅可疏散在表之风寒湿邪,配伍升麻、石膏等清热之品亦可使风热之邪由表而解,因而广泛应用于各种感冒,如风寒感冒、阳虚感冒、外寒内热感冒、阴虚风热感冒等。而对于气虚感冒、血虚感冒等其他感冒,麻黄应可辨证用之,如加入黄芪、白术、当归等。且麻黄具有“通”性,这种“通”性体现在麻黄之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行滞通痹、通阳散结、疏经和络等诸多效用之中,在治疗各类疾病时亦有所体现,如感冒时通肌表、咳喘时通肺气、痹证时通经络、阴疽时通阳气、水肿时通小便等。故不应将麻黄局限于解表之用,对于一些以“不通”为主要特征的病症时,只要辨证准确,均可考虑适当的配伍麻黄。

上述方剂中,与麻黄配伍的药物频数为:甘草27 次,苦杏仁13 次,生姜12 次,石膏11 次,桂枝、大枣、芍药、半夏各8 次,当归、干姜6 次,细辛、黄芩、白术各5 次,茯苓、川芎各4 次,五味子、附子、肉桂、厚朴、桑白皮、独活、黄芪、黄柏各3 次,升麻、知母、葳蕤、陈皮、桔梗、防风、荆芥、连翘、栀子、紫苏、款冬花、人参、黄连、川乌、木香各2 次,其余药物各1 次。由此可得出,麻黄配伍甘草、苦杏仁、生姜、石膏,桂枝、芍药、大枣、半夏、干姜、当归、附子、茯苓、白术、细辛等均是常用的药对组合,可为麻黄的临床应用提供配伍思路。

综上,麻黄在方剂中治疗各类疾病时有君臣佐使的不同,治疗同类疾病时亦有配伍差异,因此在应用麻黄时,不仅要熟悉麻黄的功效,还必须要知道其在方剂中作为君臣佐使的含义,常用配伍药物,根据其功效和配伍特点大胆地拓展麻黄的临床应用,如此才能真正地用好、用妙、用对麻黄。

猜你喜欢

君药辛温散寒
秋日调养 用桂花
健脾暖胃、散寒止痛 试试桂花三红茶
解表散寒 苏性舒畅
导赤散君药探讨
手足偏凉 艾叶青蒿泡脚
浅述“从寒论治”白癜风
基于君药本质对炙甘草汤君药探讨
减轻雀斑姜洗脸
《伤寒论》汤剂君药分析
辛温药在血瘀证治疗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