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对策研究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09-27◎文/郑宇
◎文/郑 宇
以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 云计算等为技术底座的数字经济, 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社会运行的整体协同, 极大地突破时空制约和不确定性扰动, 是新发展阶段再造发展新优势, 实现更高效率、更高效益、更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本文探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经济规律, 并提出了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数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
从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看,2012—2021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 万亿元增长到超45.5 万亿元,年平均递增13.3%, 远超同期GDP6.6%的增速, 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 39.8%。 2021年, 天津数字产业营业收入为 6844.6 亿元, 同比增长28.8% , 两 年 平 均 增 长21.7%,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数字经济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根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报告,79%的中小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初步探索阶段,12%的企业处于应用践行阶段, 达到深度应用阶段的企业仅占9%。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驱动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 数字经济将持续向纵深发展并保持快速增长。
(二)数字技术应用产业的功能地位日益凸显
数字经济可分为三部分: 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 介于二者之间的数字技术应用。 数字经济的三个部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功能、作用各不相同,发展的难易程度和条件亦有显著差别。
一是数字产业化, 即数字根技术或原创数字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后形成的产业部门, 如计算机、 集成电路、数据库、操作系统等,形成新的价值创造的增量产业, 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和高端部门, 具有显著的增长动能效应, 构成区域的战略性增长极。 但技术和市场壁垒极高,无论是硬件产业,还是软件产业, 国内外都已形成若干头部企业寡头垄断市场的格局。天津在集成电路、数据库、 操作系统等数字经济的核心领域已有一定的基础, 但在短期内获得突破性的技术进展, 改变已有的市场格局,难度还比较大,仍需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开拓。
二是产业数字化, 处于数字经济的下游, 主要是传统产业接受数字技术改造,应用数字技术产品与服务,提升效率与效益, 释放存量产业在传统技术条件下难以释放的价值潜力和可得利润, 是各地区普遍推行的产业转型升级过程。 这一部分在性质上不是新的、独立的,不构成产业和区域功能意义上的增长极。
三是数字技术应用产业, 即利用已经成熟的数字根技术或原创技术、 产品和服务, 结合传统产业数字化大规模、 广泛、 差异化的需求, 提供各种各样场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产品和服务的部分, 是促进产业数字化的直接技术支撑和市场主体, 在产业分工体系中具有明晰的独立性。 由于涉及的行业众多、场景复杂多样、具有高度的专业性, 市场生态以人才、技术、知识密集,面广、量大、专业的中小微企业为主体, 因此适宜在人口大规模集中,产业门类多样,社会基础设施完善, 社会创造性、社会活力、经济高效性突出的大都市区发展。 数字经济的这一部分交叉性和集成性强,创新点多、创新活跃,是孕育行业和区域头部企业的重要来源, 具备成为支柱产业和区域增长极的潜力。
综合考虑数字经济产业三个部分在产业梯度上的位置、功能、作用、技术特征和市场壁垒, 在长期内应努力实现数字经济的三个部分协调发展。 从目前天津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阶段看, 应突出重点、 系统推进,以产业数字化为底座,重点发展数字技术应用产业,积极向数字经济产业的上游和高端发展。
(三)产业集聚区是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和“倍增器”
通过空间集聚,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对数字经济产业的成长和发展尤为重要。 其原因在于:①数字经济产业跨行业、跨领域的技术集成性。 产业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不同产业领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千差万别,即使同一行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由于企业的规模大小、产品的差异化、发展阶段的不同、服务对象和市场需求的差异等因素,也有不同的要求,应对此类需求的系统复杂性决定了数字化方案解决商交流和合作的必要性及空间邻近的必要性。 ②数字经济产业细分行业空间集聚产生的范围经济。 众多不同细分行业的数字化方案解决商在空间上集中,本身就意味着强大的、多样化的、相对低成本的、便利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能够形成和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和更多的商业机会,从而为供需双方带来利益。 ③数字经济产业对高成熟度社会经济环境的依存性。 众多的方案解决商, 在规模上一般以轻资产的中小微企业为主, 发展需要依托丰富的场景资源;员工以高技能、高素质、高收入的年轻人为主体,对交通、教育、医疗、商业、娱乐、环境、 现代化办公条件等有较高要求。 这类企业趋向于能够兼顾企业发展、 工作和生活多方面需求的区位, 一般是大都市区域。 依托此类区域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既有利于发挥其综合优势,又符合产业的技术经济规律和社会属性, 能较快地形成一定规模和功能结构的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 并且由于根植于产业的技术经济社会属性和区域禀赋的紧密耦合,有利于形成扎实且持久的区域内生增长动力源。
(四)场景开放、数据流通与人才富集是数字经济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
应用场景中蕴藏的数据资源是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和运行的基本原料, 应用场景又是数字技术、 产品和服务的“试验场”和“孵化器”。 通过在应用场景中的不断迭代优化,企业的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才能得到验证、 趋向成熟、获得市场认可,进而做大做强; 应用场景丰富且充分开放是汇聚数字经济企业, 特别是数字技术应用企业, 培育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关键因素。
数据流通是数据利用、算法开发、 算力建设的基本社会经济条件, 也是衍生以数据开发为基础的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带动相关数字产业发展, 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前提。 我国每年全社会数据量增长约40%,但真正被利用的数据增长率只有5.4%。 数据的整合和流通不畅是数字经济企业和行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公共数据开放、 社会数据流通,激活数据潜在价值,是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技术产业化在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过程中, 涉及IT (信息技术)、CT (通信技术)、OT(工业技术)等不同领域技术的集成, 涉及服务业、制造业、农业等不同领域类型极其多样的应用场景及跨界融合,涉及商务、营销等不同的产业化环节的系统整合, 需要大量的项目管理型人才、 软件产品开发管理和工业知识软件化人才、 业务场景和知识人才、 算法和人工智能人才、 运营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 高水平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是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保障。
(五)开放合作是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全球看, 在开放的环境中, 充分利用国际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和优质要素,仍然是促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数字经济是后工业化时代社会生产分工协作、流通、消费在全球尺度上拓展和深化的结果, 与全球化紧密相关。 作为复杂的技术经济和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垄断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所需的一切人才、资金、技术和市场要素。 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中, 虽有一时一地的地缘政治经济干扰带来的不确定性, 但其全球性合作和分工的本质、规律、趋势是确定且不可改变的,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机遇, 在数字经济产业各个领域、 环节中都大量存在。
从国内看, 沿海三大城市群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居于领先地位。 2021年全国有16个省市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万亿元, 前六位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北京;软件业务收入居前五位的是北京、广东、江苏、山东、浙江, 软件业务收入分别为9840亿元、8329亿元、6102亿元、4144亿元和3737亿元,五省 (市) 合计软件业务收入32152亿元, 占全国比重为69.5%。这些地区是国内数字经济发展的引擎区域和产业招商引资的重点地区。
从天津看,“津城”“滨城”双城合作是天津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在天津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互补性和联动性。 滨海新区是天津先进制造和研发基地的主要板块,制造业门类齐全、技术体系复杂、工艺流程多变、产品种类多样, 实现整体数字化将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浩大系统工程。 滨海新区制造业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长期转型过程中, 将为中心城区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创造出持久、广阔、多样的需求和发展空间。 中心城区在包括数字技术应用产业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综合优势, 也将为滨海新区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和助力。
(六)行业平台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地位趋于上升
同行业、 相关行业和企业形成的产业联盟等平台,能够以更开放、更自由、更灵活的方式,促进技术、人才、设备、 市场等资源的集成和共用,满足不同技术能力、专业能力的企业共享行业发展机遇, 是数字经济产业顺应跨界多元发展趋势、 促进行业集成发展、 提升行业价值的有效形式。加强横向联合,推进“政产学研用金”联动,使平台拥有更加切实和丰富的功能, 满足行业和企业综合发展、多元发展、联动发展的需求, 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复杂多样的市场需求。实现市场主体间互利共赢是平台功能升级的基本方向。
(七)产业政策上补贴资金与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并重
一方面, 数字经济产业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在数字企业集聚和数字经济的规模、结构、功能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 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为核心和导向的资金补贴政策, 是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通行举措。另一方面, 目前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行业内部及上下游行业之间缺乏整合协调, 不能发挥整体优势;研发能力不足;市场开拓力量不足;高端、复合型人才缺乏且收入分配、用人、 职称评定等体制机制不灵活;融资困难;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开放还存在机制体制障碍;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执行机制和相关服务还不够完善;法律、财务、科技服务等配套服务不够专业和便利; 行业平台组织的协调整合服务功能还不够有力等,表明实现数字经济产业的良性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政策的制定和引领上, 需要向提高政策的系统性和精准性、 塑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 培育企业和产业内生增长动力的方向转变。
二、促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以数字技术应用产业为重点协调发展
围绕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功能定位、 天津创新驱动战略、 产业转型升级任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目标, 发挥天津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综合优势, 以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引领,通过市场开放、数据资源开放、智慧城市建设开放,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基础软件、大数据产业、云计算产业、区块链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工业互联网产业、 信息安全产业、平台经济。
1.集成电路和基础软件。重点发展CPU、5G、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的处理器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和原材料生产。做强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 重点开发人工智能操作系统、 工业控制类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云安全操作系统及5G 应用终端操作系统。
2.大数据产业。 加强数据采集、清洗、挖掘、分析等技术创新, 培育完整的数据采集、标注、存储、传输、管理、应用等产业体系,制定和完善大数据标准体系, 推进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开放,促进大数据与各行各业融合创新发展。
3.云计算产业。深入拓展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多种服务模式, 引导大型企业加快业务系统云化改造,推动中小企业的业务向云端迁移, 持续完善云计算基础设施。 支持研发云平台基础软件、支撑软件产品,扩大云计算平台应用服务面,鼓励企业提供云计算综合解决方案。
4.区块链产业。 着力攻克区块链关键技术, 加强共识机制、 数据存储、 网络协议、加密算法、隐私保护和智能合约等技术研发, 推进区块链在金融、商贸、物流、数字产权交易、 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示范。
5.人工智能产业。 重点支持企业突破人工智能算法等核心环节,发展无人驾驶、智能家居、 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产品, 推动人工智能特色应用示范,促进技术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 “三位一体”发展。
6.工业互联网产业。 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关键支撑能力与综合集成水平, 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 汇聚基础制造资源, 开展面向不同行业和场景的创新应用, 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模式、 商业模式、合作模式创新。
7.信息安全产业。 重点发展边界安全软件、 监测管理软件、访问控制软件、工控安全软件、 风险评估与安全测试软件, 研发基于5G、AI和物联网等泛在网络安全产品,完善网络信息安全咨询、培训、测试、认证、审计、应急、运维等安全服务。
8.平台经济。 综合发展以工业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互联网货物运输平台为重点的生产服务平台, 以互联网销售平台、网约车服务平台、在线旅游经营服务平台、 互联网体育平台、互联网教育平台、医疗服务平台、 互联网社交平台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服务平台, 以科技成果网络推广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开源社区平台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平台。
(二)加强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建设
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品牌和特色楼宇, 培育良性循环和内生增长的产业生态体系。
1.拓展集聚空间,释放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潜力。 发挥大都市区楼宇载体优势,鼓励和支持投资机构、 运营机构、科研机构等,利用空置楼宇、废旧厂房、闲置场馆等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创业中心、创新中心、孵化中心。 按照 “15 分钟生活圈+15 分钟工作圈”规划,配套建设高质量人才公寓, 完善配套设施与公共服务, 营造便捷、舒适、 健康、 有活力的生活环境,增强园区产业集聚效应。
2.建设头部企业引领、大中小企业深度协同、 数字经济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 依据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规律, 研究制定和完善产业图谱框架, 重点引进数字产业各细分应用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头部大数据企业、人工智能企业、互联网企业、 软件企业、 数字文创企业;依托面广、量大、专业的数字经济中小微企业, 强化培育优质创新主体,加强数字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遴选、入库、培育、认定工作,引导数字经济领域企业依托“雏鹰—瞪羚—领军”梯度培育机制创新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培育更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建设特色数字经济楼宇。以“政府主导+楼宇产权单位+招商中介服务机构+行业管理+产业促进”的模式,突破楼宇独立招商模式的局限, 统筹园区招商引资和运营服务,发挥政府、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各自优势,在楼宇租用成本、产业配套政策、 行业服务管理、 招商引资渠道等方面合理分工, 实现载体资源与各招商中介服务机构、 政府部门资源共享, 破解楼宇碎片化发展问题, 为数字经济产业赋能联合发力。
4.加强宣传推介力度,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品牌。加大对数字经济产业政策、招商政策、营商环境等宣传,支持企业组织举办各类产业峰会、论坛、专题沙龙、项目路演, 策划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大赛, 促进招商线上线下资源互通, 持续完善园区发展生态, 树立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创新、开放、包容、共赢的品牌形象, 不断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 增强对周边乃至全国数字经济企业的吸引力。
(三)在开放合作中加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
顺应数字经济产业模块化、平台化、生态化的技术经济规律, 立足中心城区社会性与消费性场景丰富、 滨海新区综合制造业场景优势突出的基本格局,在国际、国内和市域三个层面的开放合作中借势借力, 促进数字经济产业快速发展。
1.在国际层面。 在欧美数字经济总体优势暂时领先的既有产业和市场格局中,把握数字产品和服务模块化、组件化、集成化、供应链全球化的底层技术经济逻辑, 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经济产业国际分工协作体系和市场资源, 借势数字经济产业跨国巨头, 推进供给侧数字化、 供给侧与需求侧资产数字化、 连接消费者的发展战略和全球布局, 发挥天津场景多样化优势, 以应用为导向,发力细分市场领域,优化资源配置, 支持企业优先发展专用软件、组件、插件,成为跨国巨头的认证开发合作伙伴, 融入到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渠道中, 低成本进入国际国内市场, 培养数字产业人才体系和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体系。
2.在国内层面。 紧抓数字经济产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和头部企业广泛深入拓展应用场景的发展机遇, 加强与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数字经济先进区域的合作交流, 承接区域间数字经济产业转移。 依托产业园区载体优势, 完善项目引进渠道和机制建设,重点围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信息安全、平台经济等数字经济产业,强化集群链条招商,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形成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体系。
3.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层面。 按照各自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合理分工, 滨海新区重点发展基础硬件、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等数字经济产业的核心和高端部分, 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面向消费、 社会场景及制造业场景的数字技术应用产业。 对于产业链上面广、量大、专业,知识、技术、人才密集,轻资产,构成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主体的中小微企业,在企业培育、企业成长、研发投入、应用示范、投资基金、专业人才、营造生态等方面,在顺应数字经济产业技术、经济、市场规律的同时,加强政府层面的协调组织, 切实深入推进资源整合, 尽量避免资源内耗,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同联动中,共同做大做强。
(四)提升行业平台服务能力
围绕促进数字经济产业链条化、集群化、生态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 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行业组织平台的交流、整合、服务功能。
1.加强综合服务功能。一是加强现有的多个联盟和协会之间的联系, 扩大和深化行业平台的社会基础和合作范围, 在不同的行业协会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 在更大的范围内盘活人才、技术、渠道和市场资源。 二是多方拓展合作生态链,促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金融、人才服务机构联合, 高效开展政企对接、校企对接、银企对接、科企对接、 会员企业项目推介等活动和服务, 切实发挥交流、整合、服务功能。
2.深化专项服务功能。一是依托行业组织、科研机构、相关高校和头部企业, 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加强数字技术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合作、行业标准制定,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成果的商业应用,促进行业规范发展。二是搭建和推广“工业云”平台, 为中小企业提供仿真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 辅助工程、辅助工艺设计、辅助制造等服务。 三是促进金融服务功能平台建设, 开展银企对接会和相关政策推介会,在银行贷款、创业基金、孵化器和战略咨询等方面, 为会员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会员企业提供帮助。 四是推动法律咨询、 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倡导诚信价值准则、促进行业公平竞争、 保护知识产权和创新活力。 五是把握和适应数字经济产业的技术、需求、行业变化趋势,依托各专业协会、社团组织、企业,及时推动新的专业子平台建设, 促进数字经济技术资源的动态整合和优化配置。
3.提升窗口宣传功能。加强宣传推广、技术交流、学术论坛、 创新大赛等活动的组织开展, 营造浓厚的产业发展氛围, 提升产业园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五)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针对应用场景开放、数据流通、人才储备等关键、基础、 长远问题,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社会经济环境,助力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培育产业内生增长动力。
1.开放应用场景。 一是制定场景开放总体规划,面向产业转型升级、 城市公共服务与治理、民生服务,形成分级分类场景供给。 二是规划建设一批应用场景试点项目,在产业园区、商贸消费、金融服务、道路交通、电力水务、智慧城管、市政建设、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和文化传媒等领域, 优选一批项目, 提供真实场景的应用示范条件, 打造创新应用标杆。三是精简审批流程,加速成熟技术场景落地。 四是探索市场化场景合作机制,根据场景项目的技术经济性质, 因景制宜采取政府投资建设、企业建设运营、政府购买服务、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建设运营形式,形成具有内在发展动力的长效机制。 五是鼓励大中小企业结成应用场景 “联合体”,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加强场景组织设计,搭建场景平台,开放技术、标准、渠道等资源,运用众智、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 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共同推进场景建设。 六是建立常态化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清单征集、遴选、发布机制。
2.促进数据流通。 一是培育要素市场, 区别公共数据、 个人数据、 企业社会数据, 完善数据资源确权和数据资产登记制度, 探索建立数据定价和计价机制, 制定数据交易管理办法, 奠定数据流通交易基础。 二是建立数据标准和统计标准体系,推进数据采集、指标口径、分类目录、 交换接口、 访问接口、数据质量、数据交易、技术产品、 安全保密等关键共性标准的制定。 三是完善数据流通服务体系, 构建数据清洗、数据挖掘、产权界定、价格评估、 流转交易等配套服务,建立数据交易中心,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 四是加强安全保障, 探索建立政府部门、平台企业、数据市场主体和个人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新型监管机制,为数据要素市场健康发展构建法制保障。
3.加强人才储备。 一是加强引进高层次人才, 依托“海河英才” 计划、“项目+团队”等政策,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数字经济产业相关研发、管理、应用、服务与营销推广人才。 二是深化校企合作育才和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共建联合实验室、实训基地,重点培养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网络技术、 虚拟现实、 项目管理、商业运营、业务场景等紧缺技能人才和数字经济复合型人才。 三是创新和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对优秀创业人才给予天使投资、 政务服务等支持, 对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实行技术、 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中长期激励政策, 在职业资格认证和职称评聘上予以倾斜,推行“以赛代评、竞技比拼”高端人才评定方式, 打开人才多元化晋升渠道,切实做好子女就学、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落实税收、奖励、津贴等优惠措施。
4.加强财政金融保障。一是加大政府采购力度, 对于数字经济相关创新成果,特别是“从0 到1”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促进创新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 二是建立多元化政府资金投入机制,综合运用专项资金、股权投资、贷款贴息、 事前审核事后补助等方式, 建立无偿与有偿并行、事前与事后结合,覆盖创新链、产业链的投入机制。三是创新融资和保险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数据资产质押融资等服务, 鼓励政策性担保机构加大对数字经济领域知识产权、 数据资产质押贷款的担保支持力度, 对为相关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机构给予补贴。 四是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 小微企业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