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3-09-27周慢杰王娟娟
周慢杰 王娟娟
(河南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郑州 451191)
“互联网+”是一种新兴经济业态。知识及创新受到人们的广泛追捧,知识社会等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互联网作为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发展基础的系统,能够为实体经济和知识社会建设提供技术和平台支持,让实体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能够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多种平台和载体。
一、“互联网+”的基本特点
(一)开放性
在互联网中,处于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人们能够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交流和沟通,可以随时随地完成信息的上传与下载。互联网使用者同时也能够利用不同种类的信息设备终端分享有效信息资源,并使其在短时间内传播至世界各地,让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集散地。上述表现体现了互联网极强的开放性特征。
(二)平等性
互联网本质上是虚拟世界,其提供的技术平台可供任何人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受到保护。处于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时其地位是平等的,不受现实世界地位、年龄、身份等因素的限制,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使用互联网技术,平等地利用互联网平台。
(三)虚拟性
虚拟性是互联网区别于其他平台和载体的较为典型的特征,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在互联网平台都不能对人们的活动造成束缚。因此,人们在使用互联网时对真实性的重视程度较低,而更愿意利用虚拟属性进行创造活动。
(四)时效性
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特性让用户上传至互联网的信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被推送到全球各地,人们可以即时了解最新信息。此种高效的信息传播模式让信息资源传输的程序变得更为便捷,同时简化了数据信息分析工作流程,体现出了极强的时效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单一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水平较低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以及我国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选择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相应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随之屡创新高。基于此种现实情况,高校传统的教育方式必须迎合时代发展趋势,与“互联网+”进行结合,才能推陈出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然而,当前部分高校教育教学与“互联网+”融合程度较低,单一化、模式化现象严重。学生接受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单一化的教育教学,便不能对理论及实践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无法满足我国就业创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同时,实践教学缺失也是当前大部分高校存在的问题,想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全方面培养。而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不能解决上述问题,且教学效果也难以达到市场对优秀人才的认定标准,令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种种阻碍。
(二)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高校为了应对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创设的一门课程,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进而树立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业积极性。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的方法还是沿用传统单纯的课堂讲授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多年来也未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没有将理论教学和实际结合起来,缺乏将专业课教学与创新创业结合起来的教学意识。再者,高校作为安排学生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教学道具的机构,长期以来对互联网的敏感度不高,未能将“互联网+”融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能用现有的知识及书本对学生进行教学,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知识面,限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创新精神的空间,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创业环节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就业创业形势严峻
由于我国人口素质近年来不断提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在快速提升,依托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互联网+”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发展水平也跻身世界前列。数量庞大的留学生在国内“互联网+”企业工作的意愿较高,回国发展后与国内高校毕业生同台竞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而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面对众多毕业生应聘,首先做的就是以学历的高低完成人才筛选,这导致部分本科高校毕业生在“互联网+”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不足,面临较为严峻的就业创业形势。“互联网+”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创业有了更多选择,但同时相关行业的高标准、高要求也让毕业生面临挑战。帮助学生理性地分析市场就业创业环境利弊是高校开展创业就业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学校需要重点关注该领域。
三、“互联网+”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一)专业知识及创业知识完善
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当前各行各业发展水平普遍较高的背景下,对人才专业知识掌握的要求相较于过去只增不减,高校毕业生创业也需要掌握除专业知识以外的更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因此,完善的专业知识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高校毕业生还需要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法律、财务、税务等与创业活动息息相关的知识。掌握上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如鱼得水,夯实的专业知识及过硬的综合素养是创业过程中留住客户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创业所需的具体知识,如创业的基本理论及创业活动的各项流程、技巧等,也要着重关注并掌握,此举有利于避免在创业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意外,提前掌握规避风险的能力。
(二)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当前我国各行各业的分布较为原子化,同一领域也通常有较多竞争者,市场竞争压力较大。因此,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强化自身发展优势,就必须与市场中的各种力量进行合作。对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单兵作战的风险较大,创业者无法掌握创业过程中所需的所有技能,只有注重多方合作,发挥团队力量才能抵抗市场风险,提升业务发展水平。所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想要在就业创业领域中占据优势,必须注重团队协作的力量,保持团队成员具备向心力,不断提升团队协作能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精诚合作收获良好的经济利益。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交流能力
大学生工作经验较少,且创业具有较大难度,在创业过程中难免要接触各行各业的人群,并需要与其进行频繁的交流互动。不管是在工作过程中与客户进行业务沟通,还是与企业内部的合作伙伴进行交流,都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去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创业初期由于工作流程不完善等多种原因,突发问题出现的频率相当之高。上述两种现实情况都对创业者的沟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创业者必须有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妥善沟通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上述创业者应具备的良好素养能够帮助创业者妥善处理内外部的突发状况,同时兼听他人意见,随时改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服务氛围。
四、“互联网+”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一)合理利用互联网
大学校园与中学校园最大的区别就是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导和方法意见,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合理利用互联网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及创业知识,夯实创业基础。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不仅能为学生学习提供海量资源,还能帮助学生改变自身的思维习惯。因此,大学生要利用好互联网,了解并不断探索自身需求,强化自身就业创业意识。网络生活有利有弊,大学生要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将其用于探索自身需求,培养自身就业创业意识中,而不是仅将其用于消遣,浪费时间和精力。
(二)教学活动注重创新
就业创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结合实践,让学生对就业创业有真实直观的感受。然而,当前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未体现出创新精神,教学手段沿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案例的选择也缺乏时代特征。学生接受此种教育,很难培养出创新精神,教师也不能指导其就业创业实践。因此,创新教学活动是很重要的,需要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两个方面入手。借助多媒体设备及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打通互联网与教学设备,创新教学模式。同时,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将先进的国内外教学理念融入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及创业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水平。学校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课程的分配及安排应当科学合理,提高就业创业教育在课程中的占比。教学工作安排的同时也应结合当前最新的互联网发展趋势及市场就业形势,让学生能掌握时代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认知水平,将其应用于实践活动中,进而提高创业能力。
(三)强化学生技能水平及就业创业意识
21 世纪是互联网发展迅速、对人们影响较大的时代,当代大学生成长于这一时期,对互联网的敏锐度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而正是优越的成长环境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于传统,思维活跃性强是这一时期成长的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但是,其缺点在于过于活跃的性格往往导致学生不能脚踏实地地做事,在就业创业实践中容易冲动。同时,受周围环境及自身职业规划的影响,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更青睐稳定性高的公务员、教师等岗位,对从事“互联网+”衍生行业或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强,导致学生缺乏就业创业意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针对上述两种现实情况对症下药,从强化学生技能水平及就业创业意识两方面做起,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首先,教师应当从改变学生思想意识做起,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就业创业热情。例如,在教学时穿插本校毕业生在“互联网+”企业工作的优秀事迹及成就或者创业过程中发生的有趣故事及成功案例,邀请就业创业事迹当事人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明白,通过努力自己也能在“互联网+”行业有所成就。其次,高校应当做好合理的引导,让学生了解能提升自身就业创业技能及专业技能的互联网平台,并从中学习,提升技能水平。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高校应将现实情况告知学生,让学生有危机感,在内心深处树立就业创业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就业创业的重要性。因此,对学生就业创业理念的培养应当从大一就做起,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在校掌握强悍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就业创业市场具有优势,同时创造更多就业创业优秀事迹。而保证高校毕业生能够夯实专业技能基础,不仅是学生自身的学习任务,学校、政府都应当参与其中,提供帮助。学校为学生提供学习及实践平台是学生能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举例来说,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学生参与省级或国家级创业能力比赛搭建桥梁,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支持和意见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校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丰富自身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水平。学生应当在校时刻做好准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创业比赛,强化自身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未来如果遇到合适的就业创业机会时才能有效把握。政府也应当利用自身的管理职能,制定有利于高校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并提供财政支持,让学生能够放心大胆地参与创业实践。
(四)加强网络实践
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影响下,创业创新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大学生普遍对创业创新有所认知。利用网络,高校学生能够同时完成就业与学习两项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满足学生学习、创业和就业的有效平台。针对此种现状,学校应当加以利用,将其纳入教学评价中,让网络创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学生利用互联网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的优势也在于其资金投入力度较小,即使创业失败,学生的各项损失也不会很大。因此,近年来利用网络开展就业创业活动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生在加强网络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通过自学掌握电商知识,还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了解业务知识,提高沟通能力,增强心理素质。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水平便能有可观的提升。
结 语
“互联网+”有诸多优势,能够帮助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然而,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着教育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意识、就业创业形势严峻等问题。对此,合理利用互联网,创新教学活动,强化学生技能水平及就业创业意识,加强网络实践等能够有效提高“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高校应对此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