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德镇历史性城市景观遗产廊道构建的价值与要素

2023-09-26王俊杰

中国名城 2023年9期
关键词:瓷业历史性廊道

董 翠,杨 薇,王俊杰

引言

遗产廊道是基于线性遗产或遗产点群而形成的大尺度文化景观空间[1],它由绿道发展而来,其主要理论来自城市规划学,不仅重视景观、道路、节点对廊道建设的作用,也十分注重对廊道沿线和辐射区内的文化遗址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复兴景德镇陶瓷文化、助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是近几年学界研究的热点。如何依托景德镇历史性城市景观资源,开发集陶瓷历史景观、陶瓷文化遗产与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景观文化遗产廊道,并对其加以利用,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引入遗产廊道理论,对于研究景德镇瓷业历史景观遗存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景德镇在千年的瓷业历史发展中不仅形成了丰富灿烂的古代陶瓷文化,而且遗留下为数众多的瓷业遗址,它们或线性集中分布于景德镇昌江沿岸,或以片状的“斑块”形式分布于景德镇的大街小巷之中。如何借助遗产廊道理论对这些承载着古老陶瓷文化记忆的历史性城市景观元素进行梳理,并挖掘出其时代价值,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将景德镇历史性陶瓷文化景观与遗产廊道理论融合研究,对景德镇碎片化分布的陶瓷文化遗产资源按照历史的层积、关联性、动态性进行重新梳理,构建具有整体连续性、共性与差异性并存的景观廊道体验空间,能够有效实现文化遗产开发、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多赢。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2]。自19世纪中叶以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世界所瞩目。20世纪80年代,美国率先确立国家“遗产廊道”为美国保护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串联单个遗产点,形成遗产区域化保护方法,同时结合周边生态环境、游憩资源等进行旅游开发,成为遗产廊道研究的先行者。1984年,伊利诺伊和密歇根遗产运河被建设成为世界上第一条遗产廊道,该实践项目使哈德逊河与五大湖互通,串联了沿线历史建(构)筑物、船坞等相关遗产。发展至今,美国32个州拥有49个国家遗产区域,其中包括8条国家遗产廊道。在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有与遗产廊道类似的遗产区域化保护形式,这些遗产区域化保护项目整合了欧洲不同地区历史悠久的遗产资源,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中国遗产廊道研究起步较晚,主要运用于区域化、线性分布的遗产保护中。2001年,北京大学研究团队首次将遗产廊道概念引入国内,王志芳、孙鹏对遗产廊道的概念及特点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阐述[3]。之后,学界依据中国国情,不断将其运用于各地、各类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中。例如,俞孔坚在《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一书中,以田野调查的方法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自然地理特征和遗产资源进行了深入整理,为这一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提供了直接依据和建设性方案[4]。高晨旭、李永乐对中国遗产廊道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与综述,认为国内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以运河遗产和文化线路为研究对象,涉及历史、文化遗产、民族、考古、旅游、景观生态、管理等多学科领域[5]。实践方面主要集中于对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滇藏茶马古道、藏彝走廊、秦淮河、铁路、地铁等道路交通型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

此外,关于景德镇遗产廊道的研究只有几篇论文,比较重要的文献包括詹嘉的《景德镇陶瓷遗产廊道旅游资源研究》[6]《景德镇陶瓷之路和遗产廊道的保护与利用》[7],主要从文化地理学、经济旅游的视角对遗产廊道资源进行了保护利用研究。

总之,既有文献对遗产廊道及景德镇历史性城市景观已有诸多探讨,是本文研究的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国内外目前有关遗产廊道与景观结合的研究多集中于大尺度和中尺度的景观宏观保护与规划策略方面,对于如何挖掘历史性城市景观资源、运用小尺度城市景观开放空间方法的研究不足;另一方面,关于景德镇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景德镇传统瓷业景观及遗产等方面,如御窑厂、古窑、古街里弄、明清古建、旧瓷厂工业遗址的改造与再利用,更多地聚焦“点”或“面”的研究,缺乏线性的、整体性的或较大范围内的有关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为本文留下了可深入拓展的空间。

2 景德镇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分布特征

历史性城市景观又被称为“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简称HUL),是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领域兴起的一种新理论,用于指导历史城市在面临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时的一种整体性方法[8]。景德镇历史性城市景观资源丰富,类型众多。据清代《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这说明早在汉代,景德镇城内已烧造陶瓷[9]。景德镇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和人文资源,在两千余年的陶瓷制作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空间格局,遗留下大量的陶瓷文化遗产资源。现今已发现明清古窑遗址30多处、古作坊10余座,与瓷业相关的明清商铺、古运码头、古街里弄、明清民居随处可见。不仅如此,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建立的“十大瓷厂”工业建筑遗址也留存至今,成为景德镇特有的陶瓷类后工业景观遗存。它们与景德镇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一起,共同构成了景德镇丰富的历史性城市景观资源,形成了促进景德镇陶瓷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回溯历史,不难发现,景德镇历史性城市景观遗存经多年积淀,其演变历程呈现出一定的特征。据史料记载,景德镇瓷业生产在唐代已初具规模,瓷业生产空间分布于乡村四野之中。唐、五代至宋代是景德镇瓷业发展的萌芽期,从已发掘的窑址来看,这一时期的古窑址主要以片状形式分布于浮梁县的南河、小南河流域一带。入元以后,经济繁荣,景德镇陶瓷海内外贸易快速增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瓷业也摆脱了之前“耕且陶”的家庭副业生产模式,具有职业化特征的工匠开始出现,行业分工更为细密,瓷业生产也从南河、小南河流域迁移到景德镇古代的镇区和郊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一枝独秀”,作为官方生产与管理机构的明代御器厂和清代御窑厂的出现,更是将景德镇瓷业生产推向了高潮。当时的古窑址、古码头、水碓等瓷业历史景观由于生产与运输的需要,沿昌江两岸呈放射状分布,可谓“依河建窑”。景德镇现在的老城区是当时景德镇瓷业生产制作、商贸和运输的集散地,民窑生产则以官方“御厂”为核心,呈放射状布局,景德镇古代城市空间格局得以形成。正因如此,在当今的景德镇老城区,御窑厂周边还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古作坊、明清民居、会馆、街巷里弄等历史文化遗存。清末民初,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使制瓷业停滞不前,基本延续了之前的城市空间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十大瓷厂”相继出现,在工业化时期的陶瓷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瓷业空间布局开始由老城区大规模向东发展,中心城区主要以东一路为轴线并沿东西向集中分布,呈带状布局,形成以国营、集体瓷厂为中心,生产、生活一体化的“厂办社会”空间[10]。20世纪90年代初,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景德镇国营瓷厂不得不改制和解体,最终成为景德镇著名的后工业景观遗址。

景德镇历史性城市景观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情况,但总体而言,可将其分为两大类,其一是沿着昌江流域及其分支南河、小南河水系呈线性分布,这种特殊的线性遗产分布特征与景德镇古代“依河建窑”的方式息息相关,而这种自发形成的线性分布地理优势是景德镇水上遗产廊道得以构建的依据;其二是不同类型和节点的瓷业遗存在陆地上呈片状分布,包括众多的工业遗产、矿产资源、古窑遗址等。根据以上分布情况,不同瓷业遗产点或区域串联形成“陆上廊道”成为可能。

遗产廊道是一种针对大型遗产区域性、整体性保护与开发的新理念、新方法,它兼具历史文化性、自然生态性和经济性原则,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而言是一套较为完整的遗产体系和遗产保护方法。因此,利用遗产廊道理论对景德镇历史性城市景观进行开发与再利用,必然能使这些遗产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促使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

3 景德镇历史性城市景观遗产廊道构建的价值

根据景德镇古代瓷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或在昌江水系呈线性分布,或以同质性陶瓷文化为纽带呈点状、带状、片状分布。基于以上特点,构建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廊道具有极高的时代价值。

3.1 历史文化价值

文化遗产应该受到国家和民族的保护,作为人类文明的见证而被永久保存[11]。景德镇的传统制瓷作坊、具有各地建筑特色的会馆、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民居、用于水运的码头、舂打瓷石的水碓、本土所特有的窑房等历史性瓷业遗存,以及近现代具有包豪斯风格特色的“十大瓷厂”工业建筑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性城市景观是“整个城市的记忆,并凭借着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在城市中不断延续”[12]。历史性城市景观也是景德镇陶瓷遗产廊道得以构建的基础,将这些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景观节点串联起来,能够形成集聚效应,从而再现历史文化景观,让人感受到历史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实现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同时,在遗产廊道构建的过程中,运用当代景观设计语言和地域性符号,将时代记忆融入景德镇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改造设计中,在凸显本土地域文化的同时,重塑历史场所特征,凸显场地特色,提升景德镇城市形象,用陶瓷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3.2 生态美学价值

生态美学以生态伦理学为基础,将生态系统视为整体,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整个生态系统达到共生、共存、共荣的和谐状态[13]。在工业化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亟须为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一条出路。遗产廊道理论将景观生态学与遗产保护结合起来,其概念源于绿道,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因此,依据绿道理论,对景德镇历史性城市景观所在的公共空间区域进行整体性生态修复和治理,将生态环境作为历史景观遗产的大背景,能够对历史景观节点起到重要的衬托作用。以昌江沿岸的滨水景观为例,对遗产景观进行价值评估,依据其新旧程度和重要程度进行拆除、复原或新建。与此同时,对昌江水系、沿岸景观节点周边环境进行生态修复与治理,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相互映衬。最后,将自然景观与陶瓷文化资源节点串联起来,探索人与自然的互动,这对于改善景德镇的城市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和谐的人居环境、凸显遗产廊道的生态美学价值等具有重要意义。

3.3 旅游经济价值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党的二十大为历史文化名城提出的发展方向。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丰富的陶瓷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景德镇文化旅游的基础,以文化为内核的陶瓷旅游产业在景德镇“遍地开花”。景德镇依托景德镇御窑厂及周边街区、古窑民俗博览区、陶溪川、瑶里、皇窑、三宝村等景区,打造了景德镇城市旅游形象,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的到来。但目前来看,这些旅游资源都呈现出布局分散的情况,各区域间资源缺乏联系。“水上”遗产廊道与“陆上”遗产廊道的建立,对景德镇文旅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相较于沿线单体遗产的旅游经济,整合之后的遗产廊道将会形成一条通畅便捷的陶瓷文化游览线路,有效促进遗产廊道辐射区域之间经济要素的流动,并通过区域合作和资源整合的方式,最大化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从而推动区域文化的发展,优化游客对瓷文化之旅的体验感,让“景德镇”旅游品牌走出去,实现陶瓷文化遗产保护、生态景观修复、旅游经济发展的多赢。

3.4 教育价值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不仅需要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还需要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广泛参与。为提升公众的认知水平,宣传与传播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就显得十分重要,要让人产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点燃大众对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身体力行地去保护和传承。景德镇历史性城市景观是这座城市历史演变的见证者,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瓷业大事件、瓷业生产故事、瓷业风俗等,承载着人们的历史记忆,并以最直观的方式向人们传递着陶瓷相关的历史信息,是利用中国传统陶瓷文化进行美育的重要内容。将这些内容以廊道的形式呈现,能够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清晰认识陶瓷文化遗产的价值。因此,将景德镇各个时期的遗产串联起来,通过图文展示、陶瓷文化体验活动、历史文化景观再现等方式,再现景德镇瓷业生产盛况,加深游客对景德镇瓷业历史的了解,使遗产发挥出重要的美育价值。

4 景德镇历史性城市景观遗产廊道构建的要素

遗产廊道的构建要素可分为空间要素和环境要素[14],空间要素包括廊道主体、节点和辐射域面[15],环境要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景德镇遗产廊道的要素既包括丰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要素,也包括昌江水系及其支流在内的线性遗产要素以及区域性的陆地遗产要素。

4.1 环境要素

《景德镇陶录》曾载:“水土宜陶,陈以来土人多业此。”[16]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理环境优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境内群山环绕,地貌类型丰富,大小支流遍布全境,水源充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8.6%,森林植被茂盛,生态资源优越,各类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在区域内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场地的生态修复作用显而易见,也成为陶瓷遗产廊道构建的生态基础。

景德镇虽地处山区,但境内河流较多,水系纵横。发源于安徽祁门的昌江,由北向南贯穿整个城市,最终注入鄱阳湖。它与东河、西河、南河三大支流一起,打破了景德镇偏处一隅的局面。对内,它是景德镇原材料运输的通道,昌江水系的三大支流源源不断地运载着瓷土、窑柴、木炭等原料和燃料;对外,它是景德镇进行瓷器贸易的重要交通方式,或北上或南下,销往世界各地,形成景德镇的“水上丝绸之路”。

此外,景德镇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丰富的地方性材料和优质的矿产资源,独有的制瓷原料(高岭村高岭土、瑶里釉果、祁门瓷石不子等)是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的原料基础,为景德镇制瓷业的兴盛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也为陶瓷遗产廊道的构建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景德镇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拥有陶瓷历史文化、制瓷工匠等人文资源,这些都是促进景德镇瓷业兴盛的重要人文因素。与制瓷相关的窑炉、陶瓷作坊、陶瓷工厂、商铺等建筑在这座城市随处可见,与行业文化相关的行业庙、为陶瓷业师祖赵慨建造的师主庙、为纪念陶工童宾建造的“风火庙”等,体现了当地独特的瓷业风俗文化,这些人文资源也成为景德镇陶瓷遗产廊道构建的重要环境要素。

4.2 空间要素

4.2.1 水上之路:水系遗产廊道

根据景德镇文化遗址分布情况可以得知,景德镇文化遗址基本呈南北向分布,与昌江的流向基本一致,可见河流对于景德镇空间格局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不仅如此,昌江还为景德镇古代瓷业提供了重要的能源和动力,是古代运输材料和商品的重要通道。如前文所述,在“依河建窑”方式的影响下,景德镇昌江水系沿岸分布着五王庙、古戏台、昌南阁、观音寺、天王殿、浮梁古县衙等历史建筑,而其他支流沿岸则分布着众多的古窑址。空间特色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关键[17],作为景德镇的母亲河,昌江及其支流形成的水系是水域遗产廊道的主体,它将周边的遗产节点联系起来,以遗产廊道打造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色,向人们展示景德镇线性分布的陶瓷文化空间特色(图1)。

图1 水系遗产廊道构建路线

水系形成的廊道节点包括昌江沿岸的古码头、古作坊、水碓、古窑、古建筑、古街、湖田窑址等(表1)。三闾庙古码头曾是影响力较大的商埠码头,如今这里仍保存有较为集中的明清古街与建筑;高岭古矿遗址、东埠古街、瑶里古镇位于昌江支流东河沿岸,东埠古街由古街、古桥、古码头组成,是古代运送高岭土的大码头;水碓是景德镇瓷业与农业相结合的产物,水碓遗存是区域生产的时代见证;湖田窑址靠近昌江南河,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代瓷窑址之一。对这些历史性城市景观节点进行串联、整合和规划,可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线性遗产廊道,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表1 景德镇陶瓷遗产水系遗产廊道构建的空间要素

4.2.2 陆上之路:陆地遗产廊道

陆地遗产廊道以道路为主体,节点区域为古街里弄、陶瓷作坊、古窑址、御窑厂、旧瓷厂遗迹、古建筑等,这些历史性城市景观主要呈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分布,廊道路线也应依据这个走向进行规划。廊道系统的重点区域为景德镇老城区,各遗产节点以景德镇的“上弄”和“下弄”等街区交通系统为纽带(图2)。珠山路、中山路、中华路、沿江东路、沿江西路是道路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几条,连接了老城区的众多文化遗址。珠山路贯穿城区东西,连接御窑厂遗址、龙珠阁、抚州弄牌坊等,途经中渡口(曹家码头)、通津桥(徐家码头)、斗富弄、南门头等[7]。沿江西路在昌江西岸,途经斗姆宫、哪吒庙。沿江东路在昌江东岸,途经斗富弄、南门头、泗王庙、麻石弄、戴家弄等。

图2 陆地遗产廊道构建路线

遗产廊道的重点区域为历史文化遗产要素最为集中的区域。景德镇绝大部分文化遗址分布在老城区,小部分集中在浮梁城区,因此老城区是整个遗产廊道构建的重点区域。景观节点是构建遗产廊道最基本的要素,它的类型和影响力决定廊道的主题和影响力。遍布景德镇老城区的明清古建、特色街巷里弄既是景德镇遗产廊道的节点,也是廊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连接了其他廊道节点,并且对廊道中步行空间的构建有着重要作用。

古窑址节点包括湖田古窑址、塘下古窑址、杨梅亭古窑址等,是景德镇最具历史性的陶瓷符号。此外,代表不同时期陶瓷生产模式的景德镇“十大瓷厂”是具有工业技术美学的建筑遗址,它们分布在景德镇市区,可通过工业遗产廊道将其串联为线性空间,形成典型的“点—线—面”结构的遗产再利用体系。古建节点包括古代民居、寺庙、祠堂、行业庙、城墙、商铺、会馆等,这也是最容易提升城市可识别性的廊道节点(表2)。

表2 景德镇陶瓷遗产陆地遗产廊道构建的空间要素

5 结语

在大力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背景下,开发与利用景德镇历史性城市景观资源并使其成为廊道的一部分,是时代赋予景德镇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使命。通过引入遗产廊道理论、利用景德镇历史性城市景观的资源优势,构建陶瓷文化遗产廊道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遗产廊道的构建要素可提炼为环境要素和空间要素,在对这些遗产要素进行详细评估与分级之后,建立景德镇遗产节点的串联与保护机制,并注重对生态景观的合理开发与再利用,对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猜你喜欢

瓷业历史性廊道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影青留芳 手作千年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近代醴陵瓷业自适应发展及其产教融合模式建构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
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明清瓷业宗教信仰下的民俗体育文化研究
新谢泼德火箭:历史性的垂直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