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路径探索

2023-09-26阮素莲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幼儿园

柯 瑜 阮素莲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一起抓[1]。课程思政不是外加于专业课程的任务,它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2],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水平,也会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属于教法课(有的学校也称之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幼儿发展五大领域中艺术领域的一部分。它以幼儿卫生与保育、儿童发展心理、学前教育概论和美术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开展3-6岁幼儿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理解幼儿绘画、手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特点,掌握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方式,解决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科学评价幼儿美术能力,提升个人审美素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儿童观和教育观,是幼儿教师必不可缺的能力。本文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为例,结合课程挖掘课程思政内涵,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突出课程育人价值和师德建设。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侧重专业知识研究,忽视思政价值的挖掘

专业教师往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属于思政教师的任务,在课程构建过程中仅考虑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忽视课程思政的融合。但实践证明单独思政课程的作用是有限的,唯有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才能培养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但现实中很多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模糊不清,不懂得“思政”是什么,更谈不上把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教师挖掘不到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没有结合“思政”设计专业课程[3]。比如,教师将本土的艺术品介绍给学生,描述艺术品的美育价值却没有联系文化自信建设等相关思政元素,仅停留在育才层面,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水平人才的培养目标。

其次,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思政水平不了解,对学情没有进行课前调研,无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最后变成以教师为主导的高控的思政教育。教师与学生不够投入,最终都不利于高水平人才的培养。

(二)思政内容的引入较为生硬,方式老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思政课程进行,受教师自身的学习经历影响,他们更倾向将思政知识独立于专业知识讲授,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思政内容。这使得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仿缺乏专业特色,无法体现专业教师素养,不仅学生不能掌握和运用思政知识,还会影响学生对专业老师能力的认可。

同时,思政专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往往未得到重视,思政教育的手段和方式较为单调,缺乏视觉设计、缺少角色体验、缺失社会实践;没有采用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颖的教法,也没有运用大数据、可视化等信息化技术去呈现思政元素。学生感受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现实性,激发不了学习热情。

(三)课程思政效果难以考量

学校和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考核标准没有明确,隐性价值不易评价,所以课程思政的效果难以考量。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已经逐步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且将其设计到美教课程中,但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实施的效果并不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反馈,如果单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又有违课程思政的本意。另外学生还需要去幼儿园见习、实习,专业教师没有办法掌握学生课外的表现情况,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表现的评价不够完善,“全员育人”的反馈没有连接到课堂中。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一)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一是完善学校的顶层设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力度。校长、书记牵头多部门联动,制订实施办法,建立奖励机制和考核方案,为教师提供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加强各部门、各学院的联系,展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观摩会,开展专题报告、专项讲座、集体研讨等形式的活动,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鼓励教师以学科课程为单位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二是教师自身要关注学前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批判性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方式,钻研国家相关政策,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案例写入教材、引入课堂,做到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立德树人,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4]。

(二)完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1. 关注思政教育,重构课程目标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目标的构建需要重新审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学前教育的学生具有其特殊性,首先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成为教师,立德树人将是他们毕生需要践行的道路;其次作为高职学生,他们的定位是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5]。对于本课程来说就是学生掌握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重构课程目标时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共同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结合,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 融入思政元素,探索课程设计

课程元素应该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中,推动专业课程进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思政对专业能力的提升,对个人素质的提高,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真心实意地愿意学习思想政治,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根据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实践,探索出以下(表1)课程思政元素。

表1 课程思政理念下“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教学设计

如在政治认同中,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引入周燕老师的案例——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周燕老师为乡村的幼儿创设本土化美育活动,解决乡村幼儿缺乏情感陪伴和自信的问题,发展他们的美术才能,从而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让学生明白幼儿美术对建设乡村文化甚至是振兴乡村经济的作用,感受本课程的魅力和国家政策的力量。在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方面,通过《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法规的学习,认识到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活动有法可依,从而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在文化素养方面,以美术作品为媒介,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例如,借助泉州申遗成功的契机,选择提线木偶、德化瓷器、安平桥、洛阳桥等元素进行学前美术教学设计,学习泉州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交汇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海丝文化;欣赏国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开拓国际视野。例如,学习马蒂斯用色鲜艳的大胆的野兽派画风,感受幼儿对明艳色彩的喜爱;学习康定斯基根据音乐,创设出抽象又动态的表现手法,感受不同艺术领域的融合,设计具有整合性的美术教育活动。课程中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指导学生学会评价反思。

3. 激发思政活力,创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为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较为沉闷问题,革新教育技术手段,创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即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展课堂边界,延伸学习时空,与线下教学一起组合成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一体化教学,并且采集教学、考试、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结合大数据分析,反馈教学成果,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6]。

本课程利用“学习通”平台建立了自制微课、课件还补充了慕课、新闻、文章、幼儿园教学视频、幼儿美术活动视频等课外资源,丰富学生的信息来源,及时更新相关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同时配套了焦点讨论、互助学习和知识通关等环节,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得到及时的反馈。

线下课程注重理实一体化,让学生实践出真知。以任务为导向,学生设计美术教育活动,并进行片段教学,帮助学生克服教学的紧张情绪,解决教学中教态语态等问题。创设相关情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尝试应对美术教育活动中遇见的突发事件和指导难点,提高学生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力。与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借助见实习机会,学生深入教学一线学习,同幼儿一起成长。学生在见实习后,对幼儿的喜爱度和职业认同感都有很大的提升,职业技能也有显著提升。

4. 落实思政成果,完善多元考核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需要通过考核得以明确,考核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教师通过片段教学、项目活动、小组合作、活动参与率和考试等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全方面的考核。除了教师外,以通过“学习通”收集学生的评价信息,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也被纳入考量,增强学生自我反思能力。

另外,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师评价也是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习手册(幼儿园教师版)了解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道德素养,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竞赛,通过竞赛激发学习热情,结合评委点评,多方面地评估教学成果。

三、结语

学生思想政治能力的发展不只依靠思政课程的教育,还需要各个课程思政的建设,汇聚成巨大的力量,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社会主义接班人,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结合学科特色而进行重构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幼儿园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爱“上”幼儿园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