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族传统民居建造研究

2023-09-26朱争光

陶瓷 2023年9期
关键词:大师傅白族民居

朱争光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昆明 650302)

白族农村建房,大都是传统的营造方式,管理较松散,过程中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相对中原官式大木建,结合自身环境白族民居发展出了自己的特点,比如没有使用勾头搭掌榫和合柱做法等。研究白族民居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1 白族民居的发展

白族民居在借鉴中原建筑技术的基础上开始更注重与本地传统想结合,形成自己独有的建筑文化。经过不断的积淀继而形成了大家现在经常看到的三坊一照壁、四坊五天井、一颗印、六合同春等。[1]由于大理地震多发,为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相对于中原建筑,白族民居各层构件之间大量使用了销子相稳固,二肩蹬榫更是普遍使用。二肩蹬榫如图1所示。

图1 二肩蹬榫

2 白族传统木结构民居的建造过程

与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有很大的不同,白族传统民居的建造更多的还是采用传统的掌墨师(大师傅)带着七八个木匠师傅,在现场建造的形式。建造过程漫长,首先是地基处理,传统的处理方式是采用三面条形毛石基础,垒完毛石基础,会在毛石基础上方用大理非常常见的石头垒大概0.6m 的墙基,然后在石头的墙基上夯土形成土墙。室内的地面需要人工平整,不允许立即在现埋土上施工,现在一般是用混凝土浇筑。待混凝土强度达到后,会把预先已经生产好的构件摆放在预建房旁边的堆料房,然后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待基础和墙基处理好后,施工人员将这些制作好的构件运到场地内,根据预先做好的标注,大师傅在现场指挥木匠师傅,根据搭建顺序,利用榫卯搭接,拼成一榀框架。重复操作完成房屋所有框架的组装,按顺序放在房子地面或者靠在预先建造好的墙基上等待竖立。

竖立屋架,首先用绳子绑在木架上,然后在大师傅的号令下,集体用力把木架拉起来,并扣在预先设定好的位置上。这个过程不仅是大家团结工作的过程,更是给村民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增加村民之间的感情。接下来进行榀架之间的连接,工匠们利用木棍将搭好的榀架固定起来,两边用绳子拴上,交给帮忙的师傅,两边的师傅集体用力,并保持平衡,让榀架可以稳稳地竖立在原地。

吊装开始,人工和吊车协同工作,在下降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在下方引导榀架的方向,将其精准地放置在地角对应的地方,利用榫卯结构,将其扣紧,完成一榀框架的吊装与定位,吊车放下框架去吊下一榀框架,拉绳的师傅则继续拉着框架,保证框架的竖立与定位。在两榀框架吊装好后工匠们开始安装纵向构件,木匠师傅在完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爬上榀架,地面的师傅把要用到的梁等构件交给上面的师傅,在榀架上面的木匠师傅会合力把构件安装在相应的位置,安装完成后两榀框架就连接成一个整体,遇到偏差过大的情况,木工师傅就用凿子、锤子等工具现场进行调整。重复相同的操作完成余下几榀框架的连接,原本散乱的构件与框架,逐渐组装成房屋的受力体系。

房屋架构搭好后,就到了白族民居建造中最重要的上梁,上梁有一套复杂而庄重的仪式。上梁不仅是为了建筑的结构安全,更体现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梁仪式上会有司仪按照流程说一些吉利的话,祝福房屋主人,也让师傅在繁忙的工作中得到休息。粗放的建造过程很容易产生误差,这时候掌墨师就会现场进行修改调整,如果这时候业主对房屋位置产生变更的想法,大师傅会把所有的施工人员集中起来,抬起房屋构件,进行逐步的移动,确保房屋按照预想的构造顺利进行搭建。

主体木框架搭接完成,接着进行维护与装饰结构的施工。传统白族民居墙体一般底部为石头、上部为土质墙体。大理地区相对中原,防震要求更高,经过几次地震的经验总结,白族人发现夯土墙拥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并且两者比较夯土墙因为墙体更为密实,保温隔热功能更为优秀,大理地区昼夜温差大,所以夯土墙更适合白族人。然而土坯墙可以直接像砌砖一样施工,施工方法简单,施工速度快,在许多民居内墙和结构等级较低的房屋外墙可见采用,还有在一些夯土不方便的部位也可采用。白族民居的墙体受地区影响,也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大理一些白族民居常常把转角处的墙体部分用石块替换,而沙溪的处理方式更为简单,只是把墙体转角做出弧度。夯土墙体的施工还是使用传统的方法,固定夹板,倒入生土,对于富裕人家还会在里面加入植物纤维,增加墙体的连接性,有点像钢筋混凝土中加入钢筋的作用。

接着进行屋面瓦工程,白族传统屋面属于筒板瓦屋面,在外型要求和构件构成与安装上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布瓦之前需要安装椽子,椽子间距需要根据瓦片的尺寸确定,做到节约与防水。椽子安装完后,开始瓦的布置,并用粘结材料进行粘结。瓦片的叠加一般以被压1/3,压其他1/3,单片1/3的规则布置。在瓦片的施工过程中,师傅会敲击瓦片听瓦片的声音,经验丰富的瓦匠可以准确的听出瓦片的问题,并对瓦片表面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瓦片进行标记淘汰。

3 建造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民居的建造需要大量的人手,除了木工师傅,还要依靠业主的亲戚朋友和周围的乡亲。造成施工成员无论是自身技术与综合素质还是沟通方法上都会存在大量问题。施工人员对尺寸误差把握程度不同造成偏差累计,出现构建位置不对;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等级关系,造成多头领导,每个人坚持自己观点形成无效沟通;施工人员在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高空作业,安全隐患严重。由于农村建房业主的目的性不像商品房一样有确定的图纸,只靠业主的描述,而业主也会对房屋功能和建造提出修改,对于木材的定位于加工无法做到百分百精准,木匠会在施工过程中对木材进行加工,所以经常会遇到建造过程中随时修改的情况。

4 对策分析

运用建筑信息技术让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的三维模型,让每个参与的施工人员清晰的看懂自己的工作。大部分施工人员没有接受专业教育,专业技术水平不够,看不懂图纸,对业主和大师傅的语言沟通不能很好的理解。建筑信息技术的引入,让每个施工人员在施工开始前就能看清建筑建设完成的样子,指导施工人员施工。对于建筑细部构造,施工人员可以在模型中详细查看,防止建筑施工出现差错,防止造成经济损失与安全问题。有利于施工人员,施工技术的积累,对后面的民居建造起到指导作用,并推进白族民居整体技术的进步与推广。实现白族民居更好的传承。建筑信息模型的制作需要对村民来说是一个难点。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形成模块化与典型模型,显得尤为重要。经过查阅大量文献、书籍与现场勘察,最终形成白族民居第典型模型,与简易图纸。一榀框架模型立面如图2所示。

图2 一榀框架模型立面

采用敏捷管理,积极应对变化。所谓的敏捷,就是迅速地应对、适应甚至引领变化。[2]在传统的管理中,甲方只参与项目的开始与结束,在敏捷管理中,甲方参与项目的每一个过程。农村白族民居的建造没有合同约束,绝大多数是村民互助组成的组织,对于白族民居建造这个没有标准流程的项目,人员和材料标准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会随时发生变化,传统的管理面临巨大的困难,敏捷管理以它灵活多变的优势,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房屋主人作为产品负责人,大师傅作为管理者,施工人员作为成员,形成完整的团队。大师傅是团队里面德高望重的人,负责团队的管理与技术指导,成员一般为房屋主人的邻居与关系较好的亲朋,之间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任务的安排与实施更能体现承诺、专注、开放、尊重、勇气。在外部保障措施匮乏的情况下,每个人可以朝着相同的目标奋进,大家更愿意在这种氛围中沟通与解决问题。

对白族民居建造这个工作,运用敏捷管理进行Scrum 模型构建,在建造前业主找到大师傅,对建筑的布局,功能进行讨论。大师傅根据业主的表述,提供修建的建议,最终业主确定建造规格与建造内容。建造过程中,大师傅对一周的冲刺工作进行确定,每天早晨所有施工人员会聚在一起吃早点,并对昨天的工作总结,对今天的工作进行安排,多方联动下形成工作循环,一个周期结束,业主和大师傅召集施工人员对施工中的技术问题进行讲解,失败的地方进行抛弃,好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延续。对于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安排和出现的人员沟通的问题进行梳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增进相互了解,加强施工人员之间的沟通,增强协作效率。白族民居建造的Scrum 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白族民居建造管理Scrum 模型

施工人员穿戴安全衣、安全帽,系安全绳,增加安全防范措施。[3]白族传统民居建造一般为两层木结构建筑,传统的安全带在白族民居建造过程中会存在诸多不便,需在房屋顶部设置安全绳,安全带连接线需加长,两端自由分开可前后挂,活动连接于安全绳上,施工人员既可以灵活的移动。

5 总结

白族民居和中原传统木结构建筑存在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又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在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冲击下,传统民居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不仅是造价的问题,还有生活便利性的问题。传统建筑需要传承,但应该在满足人民需求的情况下传承,否则即使政策的促进带来一时的繁盛,当政策红利消失,传统民居将再次面临窘境。这要求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必须改革完善传统民居的功能性,提高建造效率,完善建造措施。在农村传统民居的建造过程中运用敏捷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项目的管理质量,降低安全风险,加快施工的进度,实现项目利益。[4]BIM 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越来越成熟,这将有利于传统白族民居建造技术经验总结与传承。

猜你喜欢

大师傅白族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食堂大师傅的围裙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大师傅
大师傅的狗
奇趣民居
白族敬酒歌
香火(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