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文献梳理与评述
2023-09-26张堃雷
张堃雷
(哈尔滨日报社文体新闻中心 黑龙江 150001)
我国相关领域学者以迈克尔·舒德森的《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作为基础,积极开展了新闻学的相关研究,如美国新闻社会学及其对新闻生产、新闻社会学的发展与创新以及新闻学研究的新路径等。
本文尝试从国内学者对其研究相关内容、新闻社会学在国内的现状及其对新闻业意义的角度,探讨并研究这部作品对当代新闻学研究领域所产生的影响。
一、文献概述
(一)文献总论分布
为了准确阐述本文的观点,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选择“文献搜索”的方式,以“《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及“新闻社会学”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搜索得到论文共396 篇,而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共16篇。各年度发布论文数量和变化情况如图2-1所示。文献的主要来源有期刊、中国会议、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其中期刊论文最多,共13 篇(占81.25%),《中国报业》《新闻研究导刊》是主要的发表杂志,此外报纸论文共4篇,硕士论文1篇,博士论文1篇。
图2-1
从发文时间来看,CNKI 来源期刊上关于本研究课题的文章从1985年开始出现,2004年-2008年出现小幅度提升,再往后的数据较为平稳,但对美国新闻报道的研究总体趋势是呈现上升的。
(二)发文来源与发文作者
为了清晰明确地展现研究成果,从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研究信息,笔者利用CNKI 的检索数据,分析总结了文献来源与发文作者并进行了相关统计。
表2-2 研究来源分布
二、国内学者关于《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舒德森就新闻的研究方法
舒德森遵循典型的社会学方式,新闻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它的生产方式以及文本呈现方式与其所处社会的环境息息相关。在舒德森的研究领域中,他所关注的是记者群体,进而聚焦出社会媒介史。舒德森的新闻社会学思想将美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与美国民主的变迁联系在了一起,把新闻融入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分析美国新闻事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最终产生的连环效应,进而带动新闻特点和模式的发展和变更。
表2-3 发文学者统计表
(二)“客观性”理念为其主要内容
《发掘新闻》主要研究美国新闻业中“客观性”理念的发展历史,通过分析美国的现代新闻业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间的关系,探究了美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新闻客观性的生产机制。在这本书里,舒德森以美国报业发展史作为脉络,从19 世纪30 年代的便士报革命写起,历数60年代职业化浪潮和90 年代的信息模式,以及一战结束后20 世纪20 年代“客观性”理念的形成,并最终成为新闻业意识形态的过程。
从学者研究中可以发现,在这部著作中,民主市场社会神话的破灭和科学权威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怀疑身边所发生的事实,进而导致他们对社会所存在的客观理念产生了一种推崇的情绪。而它之所以能够保持其在新闻业中的主导地位,称为统治性的意识形态,背后隐藏的除了必须这样做的实际原因之外,还是一种巧妙地逃避,以看似专业的“中立”立场,逃避报道新闻可能带来的问题与责任。
由此他认为,“客观性”理念实质上揭示的是人们在审视现代社会时的失落感和怀疑。在舒德森的眼中,新闻对客观性信念的追求不只取决于人们该信赖哪一领域的知识,更是一种道德观和政治承诺。
(三)新闻产生的文化观点是一种历史形成的范畴
正如舒德森曾说过的那样,他是一名社会学博士,从学历的角度来说属于社会学家范畴。此外,舒德森还在传播学系拥有20 年的授课经验,也撰写了一系列传播学著作,可谓是一名成功的“传播学家”。更难能可贵的是,由舒德森撰写的文章经常会刊发在历史学刊物上,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又是历史学家。这样一位“社会传播历史学者”,他在研究新闻领域时所采用的视角也是多元化、多维度的。而其作品《发掘新闻》为我们提供了以社会学视角来观察新闻事业的变迁史,开创了美国新闻史研究的社会科学流派。
正如陈昌凤在《新闻史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再读〈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中所论述的那样:“与传统的‘政治史’侧重于关注政权和领袖人物的活动不同,社会史将目光对准历史中的普通人,并尝试通过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描述和阐释,来归纳历史演进的规律。”
在进入21 世纪后,整个社会的发展情况已跟上世纪70 年代初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样剧烈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传统新闻史研究的格局和发展,更是让这一领域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评判体系和标准。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讲,新闻从来都不是每个历史时期就有的,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才会出现的一个概念,新闻的文化形式即是“故事”,对于这种新闻观念,舒德森将其视为“关于新闻产生的文化观点”。
三、从舒德森新闻社会学视角看待中国媒体及其研究意义
在我国,新闻社会学本体研究诞生较晚。孙瑞祥教授在2004 年载于《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的论文《传播社会学:发展与创新》中提到:“中国传播社会学发展既是理论创新的结果,也是理论创新的需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传播手段的高速发展,以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人们生活中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新闻的传播方式呈现出个人化、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在美国所出现的传统媒体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在中国也在上演。新媒体的发展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大有取而代之的迹象。
为了缓冲新媒体对纸质媒体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同时增加广告收益,很多全国性和地方性的纸质媒体开始将工作重点放在了网站及手机App的运营上。即便如此,传统报业出版模式的式微似乎已经是不可避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传统纸媒的存续甚至是逆势上扬,成为留给众多国内报纸媒体的一个难题。
参照舒德森有关美国新闻业结构重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的美国报业,纸质媒体娱乐化的趋势愈演愈烈,不少报纸单纯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逐渐向煽情主义的报道方向倾斜。在舒德森的论述中,这样的报道模式很难保证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新闻最终见诸报端。
美国出现的传统报业危机应该给国内众多传统纸媒留下了可借鉴的经验——当报纸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劣时,与公共利益相关的新闻报道经常是最先在报纸上消失的一种题材,但它往往是广大公众最关注的一个新闻领域,也最容易成为公共话语辩论的平台,更是关系到一张报纸能否继续生存的关键。综合各项因素来讲,传统报纸要想保持其与众不同的特色,必须要坚持报道与公共利益相关的新闻,即便是它在时效性等方面无法与新媒体媲美,也不能让其在报纸上消亡。
其次,这本著作在如何坚持独立、客观的新闻报道方面,给予了广大媒体的可借鉴空间。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互联网可以给广大受众提供海量的信息,虽然这些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但舒德森曾在书中明确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广大受众需要的不只有信息,更需要新闻媒体给公众提供正确的导向和判断,在提供事实的基础上给予更明确的提示,以达到引导公众,并监督社会和政府。而这恰恰是互联网这个媒介难以达到的,传统媒体更应该利用好这方面的优势,因为纸媒拥有正式的团队和记者,而这在舒德森看来也是维系一个民主社会所必不可缺少的部分。
另外,如何让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相互协作,也在这本著作中有所体现。在现阶段,许多报纸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App 和创办新闻网站,而且形式非常丰富,从原来的把报纸内容照搬照抄到新媒体平台上运营成为了一个拥有信息、论坛、广告等板块的标准新闻网站,这也逐渐成为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方向发展的模式范本——传新融合。
在《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 年发表的《管窥新闻社会学》中,有一段关于研究新闻社会学与改善新闻传播关系的论述,其中指出——研究新闻社会学有助于明确新闻传播和社会工作改革的社会标准;有助于开扩思想舆论工具的社会功能;有助于繁荣新闻事业和新闻学与新闻社会学的理论研究。
结语
《发掘新闻》无疑是最早出现的“新闻社会史”著作,在它的影响下,社会实践成为西方新闻史的主导性方法。而《发掘新闻》的意义又讲述了新闻界唯一可称作旗帜的原则“客观性”在美国从无到有的故事。总体而言,它是全世界范围内第一部真正以社会科学为主导性理论视角的新闻史研究著作,改变了以往以人文科学为主导的传统新闻史研究理论视角,对于中国当代新媒体发展史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