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方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路径探究

2023-09-26伍杏子刘亮

区域治理 2023年22期
关键词:助力时代人才

伍杏子,刘亮

1.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地方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既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和应有之义,也是地方高校履行职责使命的现实要求。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地方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地方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何在?这一系列兼具理论与实践性的问题亟须回答。

一、新时代地方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时代为地方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带来新机遇

1.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诉求

新时代,乡村发展进入新阶段,有着新的发展诉求。如果说过去要解决的是农民能不能吃饱饭的问题,那么现在要解决的则是乡村振兴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先进技术、科学管理、设施设备等外力来支撑。同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以往的传统耕作方式必将会被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化生产方式所取代,这也必将催生一系列与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等相关的诸多新兴专业。总之,乡村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诉求为地方高校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地方高校应牢牢抓住机遇,担起属于自身的那一份使命,不负国家所盼、不负时代所托。

2.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前景

新时代的乡村有着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2]当下,城市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压力大,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层出不穷。相较而言,广袤的乡村尚未被完全开发,蕴含着丰富的文旅、生态、农业、康养等资源。此外,无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到哪一阶段,我国的人口都不可能全部集中到城镇,乡村仍有着不可忽视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价值。未来的乡村一定是多元化的、高质量的、现代化的,村民一定是能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双富裕的,而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亟须懂农、知农、爱农的人才。因而说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前景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机会。

3.新时代国家制定的新政策

新时代,乡村振兴政策和具体配套措施的出台、落实和细化,为地方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政策支持与行动指南。2018 年12 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 年)》明确提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实施,加快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高校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战略支撑”[3],及2023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教师‘优师计划’、‘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4]等。”

(二)新时代地方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新挑战

1.面临着适切性不强的挑战

地方高校的出现与当地社会的需求密不可分。新时代,地方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着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不适切的挑战。一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识与乡村人才振兴的需求不适切。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职职能,科研是高等教育衍生职能,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反哺职能。[5]但当下,不少地方高校并未将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并未思索乡村振兴究竟需要何种人才。二是人才培养的模式与乡村人才振兴的需求不适切。乡村振兴需要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人才,但目前大多数高校仍把课堂拘泥于教室、将知识拘泥于书本,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脱离实际需要,缺乏实践操作的能力,达不到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要求,也难以胜任乡村建设与振兴的相关工作。三是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也与乡村人才振兴的需求不适切。新时代乡村的发展与振兴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全方位的。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设置较为单一、分散,也没有做到促进“+农科”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等。

2.面临着人才留不下来的挑战

当代地方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着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的挑战。究其原因,一是较于农林类特色高校而言,地方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面向的主体与范围更加宽广,与农业、农村、农民的直接联系不多,在客观上导致了大学生与“三农”之间的疏离,降低了各类专业人才投身于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大多数乡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前往大城市就业。此外,有部分学生只是把去乡村工作当作升迁的跳板,在乡村工作一两年就离职。而带着这一想法的学生缺乏乡土情怀与素养,也不会真正为乡村的发展与振兴做贡献。三是地方高校引导学生下到乡村、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相关工作开展得还不够。不少地方高校教师更鼓励学生前往大城市就业,认为大城市平台广、机会多,发展的前景更好。但目前广大乡村的发展与振兴急需人才,若地方高校不解决乡村地区招贤纳能难、留不住人才的困境,则势必会影响乡村振兴的实现以及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3.面临着本土人才外流的挑战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多数乡村都存在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农业劳动者老龄化明显的现象。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变更了过去“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加速了乡村本土人口的外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许多年轻人认为务农收入低、辛苦、不体面,所以不愿务农。但乡村人才振兴,不能仅靠外界人才的输入,还需乡村自身本土人才的加持、助力。而乡村本土人才的外流给地方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加大了地方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难度。因为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导致乡村人口老龄化加重,而老年人接受、学习新兴技能的能力较弱,地方高校难以助力其发展成为新型农民。二是导致地方高校不能从本质上真正带动当地人才的振兴。因为即使地方高校为乡村输入了一批人才,但若缺乏当地村民的参与,成效会大打折扣。外出的村民仍是靠外出务工谋生,仍缺乏助力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技能与素养,仍不能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二、新时代地方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

(一)增强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识

地方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要牢记自身人才培养的职责与使命。尽管这些年来涉农高校已经在不断地强化为乡村培养人才的使命,但各级各类高校要认识到强农兴农不仅仅只是涉农高校的职责,也是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地方高校一是要明晰自身定位,认识到自己在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在部署学校事业的同时要将地方振兴工作考虑其中。积极思索如何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 年)》中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相关具体要求,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服务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要增强教职工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积极引导其将科研工作与乡村振兴紧密联系起来,并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更好服务乡村振兴。三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培育广大学生的乡土情怀,增强其服务乡村的意愿,为乡村振兴事业输送能真正扎根于乡土的人才。例如,地方高校可通过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计划、西部计划等项目,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与强劲动力。

(二)提升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能力

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之责与乡村人才振兴的时代之需,地方高校要不断提升培养人才的能力。首先,各地方高校要立足于自身与区域发展实际,探求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两者之间的连接点、共振区,充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并整合区域内特有资源,按照“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产教融合要求[6],建立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对接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的互动机制,增强专业建设与乡村人才振兴的适切性。另一方面,在专业优化调整过程中,要有前瞻意识、大局意识、整体意识,将专业发展前景与服务乡村振兴相兼顾,不能盲目、盲从他校经验。其次,各地方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将其培养成有知识、有技能、能“知农懂农”的人才。相较于农业类高校而言,地方高校培养“知农懂农”的人才,并不意味着要对其进行农业知识的教育与培训,而是要促进专业教育与乡土教育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兼备专业技能与乡土素养,成为懂政策、知乡土、有技术的复合型高素质新型人才[7]。再次,地方高校还可通过校企、校地合作等形式为当地村民提供电商直播、农业技术等技能培训,引导其成为新型农民,更好地参与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

(三)健全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机制

乡村振兴不会一蹴而就,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是高校的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有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因此,地方高校要从自身实际与当地实情出发,积极探索构建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常态长效机制。一是健全组织机制。地方高校要成立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配备相适应的工作人员,常态化地开展各类工作,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从而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健全激励机制。对于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事业的教职工,可以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进而调动此类教职工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对于愿意驻扎乡村、服务乡村振兴的毕业生而言,可以在优秀毕业生评定、综合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并对其予以表彰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健全宣传机制。完善传播渠道,多媒体融合联动对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及典型事迹进行专题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各界更多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建设中来。

三、结语

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方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是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举。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牢记培养乡村振兴人才这一重要使命。同时,由于每所大学面临的实际情况的不同,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模仿、套用他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经验,而是要在党中央“助力乡村振兴”相关文件、政策的指引下,立足学校与区域发展实际,不断增强自身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能力与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前进。以摸着石头过河、敢为人先的勇气,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勇气,以真抓实干、踏石留印的作风,不断增强地方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适切性,为乡村振兴筑牢人才供给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助力时代人才
助力成功七件事
人才云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