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
2023-09-26王子祺
王子祺
山西宏志环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引言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且不可重复的重要自然资源,其对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推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而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问题不仅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给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和破坏,干扰物种多样性的同时,也影响了自然环境对灾害的抵抗能力。所以在这种环境下,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根本任务就是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处理,通过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措施来为构建出美好家园而努力。
一、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概述
水土流失简单来说就是在水力、风力等侵蚀的影响下所产生的自然现象。而荒漠化则是指在人为过度活动的影响下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失衡的问题。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当下自然环境因素也会造成水土流失以及荒漠化等问题,但总的来说造成当下我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不断加剧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巨大的,其不仅会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而且还会对土地资源造成大规模的侵蚀,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所以当下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正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所带来的影响,通过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进而避免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损失[1]。
二、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的现状
形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生态系统本身就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所以生态系统对于外界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而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世界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加,在这种环境下人为因素的影响已逐渐超过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因此这就使得我国的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不断加剧。由于缺乏植被的保护使得雨水对地面的冲刷能力不断提升,而大量的土壤汇集到雨水中也会破坏当地的土壤结构。与此同时,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也会造成河流堵塞等问题,而且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一旦进入水体中,还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进而间接地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
(一)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系统主要是由动物、植物等生物部分以及空气、土壤等非生物部分所构成,所以水土流失以及荒漠化问题就会直接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进而间接地影响到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野生动植物的数量在世界上都位居前列,但当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科技的开发和利用,使得我国生物多样性也不断减少。
(二)森林覆盖率降低且生长缓慢
森林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对于调节生态环境、促进各种资源的生态循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再加上森林还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所以森林覆盖率减少也是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而我国森林分布相对较为分散且由于降水等原因,所以北方的森林面积相对较少,因此这也造成北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植物的生长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直接种植植物也会影响植物的存活率,所以虽然我国不断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但总的来说最终植被的成活率相对较低。
(三)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也不利于森林植被覆盖率的提升。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植被的破坏以及水资源的短缺,在这种环境下不仅会造成土壤盐渍化,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也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这也促使各大城市开展了相应的治理工作,通过合理规划土地面积、开展植树造林等相关措施来实现对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当下我国土地荒漠治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治理的过程中仍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
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发展趋势
(一)产业链条逐渐完善
近十年来国家在荒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方面先后启动了10 多项重点生态工程,通过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方面的各项支持,进而实现不同区域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治理。据水利部副部长陆桂华表示,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高达30.6 万平,而且截至2020 年我国也是世界上绿化面积增长速度最大的国家,在世界绿化中的贡献高达40%以上。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的水土保持以及荒漠化防治等措施也逐渐完善,并且随着对自然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提升,其也已经逐渐形成种植、销售、林纸一体化等众多产业链,实现对当地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的同时,也使资源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进而形成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的闭环[2]。
(二)治理思路的扩展
随着我国对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有关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的研究成果也逐渐显露出来。例如沙地衬膜农业综合技术就是将植物种植、节水灌溉等相关技术整合到一起,提高当地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构建了生态循环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而实现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自我循环、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中。当下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中,不仅扩大了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的思路,而且对于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与革新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提升后续我国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等工作的科技含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的共同参与
在国家相关部门对环保政策、环保理念的大力宣传下,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所以从事水土保持以及荒漠化防治的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加。截至2020 年我国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的龙头企业达到8 家,这也是当下人们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的成果之一。与此同时,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仅依靠国家的力量是永远不够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全社会所造成的,所以对其治理也是全社会所共同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也开始参与到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中,2022 年我国绿化面积已高达700 万公顷。
四、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对策
(一)推行PPP 治理模式
PPP 模式是指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协作运营的一种模式,其主要是从产品和服务的角度出发通过达成相应的协议进而实现利益共享、风险承担的合作伙伴关系。PPP 模式一般被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是当下常见的一种治理模式。而 PPP模式也可以被应用于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等工作中,本身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就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特点,而且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的治理周期长、投资成本高,这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性具有较强的相似性,所以该种模式也可以应用于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中。借助PPP 模式能够实现将专业的事交由专业的人员来进行处理,能够有效提升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能够保证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在采用PPP 治理模式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也需要签订相关的合同,借助合同使政府和企业之间形成共同治理的关系,通过政府充足的资金支持以及企业专业的技术水平,进而使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能够达到综合治理的同时也能够降低投资的风险[3]。
(二)控制人口增速
人为因素不仅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而且人口数量的不断提升也会加剧当地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进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为了满足人们对粮食的正常需求,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垦速度也不断提升。虽然我国对环保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但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所以若当地人口的增长速度较快,也会加剧当地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问题。所以为了避免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也需要合理控制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农作物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的正常需求,也需要通过科学的农耕以及利用间伐等方式来满足农民正常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进而推动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
(三)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为了保证水土流失、荒漠化治理的效果,就需要结合当地的具体环境,有针对性地对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而当下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区域相对较为偏僻,因此在治理的过程中,部分地区由于地形和植被等因素而无法实现对当地的实际勘查,这不仅会影响治理措施的准确性和价值,而且还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而越来越多新技术的应用又为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等措施提供了必要的辅助作用。例如当下3S 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提升,将SS 技术应用于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中,通过RS 技术可以实现实地勘察,提高各项数据监测准确性的同时,也可以为后续治理图纸、治理方案的编制提供必要且准确的数据支持。而运用GIS 技术可以实现对数据的采集和各类数据的分析,借助地理信息模型来实现对治理工程的动态监控,并借助计算机技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方便信息查找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数据的利用率。
(四)应用大数据思维技术
21 世纪以来相较于其他技术来说信息化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大数据技术是信息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技术具有较强的收集和分析能力,其可以结合当下的信息资产来实现对企业运行情况的分析,开拓现有业务的同时也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所以将大数据技术与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工作相结合,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的运算能力来实现对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为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工作提供治理方向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对人文数据、环境数据的充分运用,进而达到巩固治理效果的作用[4]。
(五)拓展治理手段与广度
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因素多种多样,所以仅依靠单一的治理手段是无法满足治理需求的,当下有效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措施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虽然目前我国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技术已取得了突出性的成果,但总的来说治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且治理过程中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甚至有部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无法实现有效治理。因此相关部门以及企业仍需要不断加大对治理手段的研究和应用,通过拓宽治理手段进而提升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的效果。除此之外,仅依靠治理工作投入成本相对较高,所以为了提升治理的质量就需要防治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
(六)建立治理标准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横跨5 个温度带,因此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所以不同地区的生态服务体系也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需要体现在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中。若治理标准过低就会造成物资和资金供不应求的问题,进而影响到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而治理标准过高则会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并影响治理措施的可行性。而完善的治理标准不仅能够为土壤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工作指明方向,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的效果。所以国家也需要结合不同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治理标准,从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等角度入手,从而保证防治措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5]。
结语
目前,我国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方面已经获得了显著成就,但是还需要不断完善治理思路和手段,强化治理体系,不断缩小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修复土地资源。应继续推广 PPP 治理模式、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等对策措施,进而完善产业链条、扩展治理思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治理,从而提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