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池塘健康高效养殖技术
2023-09-26穆林
穆 林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 郑州 450044)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俗名美国鮰、沟鲶,属鲶形目、鮰科。 原产北美洲,广泛分布于北美洲中部和东部的淡水和咸淡水水域中, 为淡水大型温水性鱼类。 它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食性广、易捕捞等特点,其含肉率高达56%以上,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美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对象,2022年以来产量约占美国淡水养殖产量的一半左右。 我国于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 多年的养殖结果证明斑点叉尾鮰适合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养殖, 且高产高效。 河南省斑点叉尾鮰养殖面积较大,池塘一般产量 都 在2.25 t/hm2左 右, 产 值45 万 元/hm2, 利 润18万元/hm2,在当前养殖成本不断上升、常规大宗水产品市场价格低迷的情况下,养殖效益较好。 发展斑点叉尾鮰养殖, 是目前河南省调整渔业养殖品种结构、疏解池塘养殖困境、促进渔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把斑点叉尾鮰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1 斑点叉尾鮰生活习性及食性
1.1 生活习性
斑点叉尾鮰属于底层鱼类。 幼鱼活动能力较弱,喜集群在池塘边活动摄食,随着鱼体长大、游泳能力增强,逐渐转向水体中下层活动。 斑点叉尾鮰对温度适应范围广, 适温范围0~38℃, 最适生长水温21~26℃,15℃以下摄食量减少、生长变慢,冬天主要在水体底层活动且活动量小。 其正常生长溶氧要求3 mg/L以上,在水温26~35℃时,溶氧窒息点为0.95~1.08 mg/L。 在pH值5.0~8.5均可生存,pH值6.3~7.5为最适合范围,pH值9.5以上可造成死亡。 盐度适合范围为0.2‰~8.5‰。
1.2 食性
斑点叉尾鮰属肉食性鱼类,经多年养殖驯化,已经转变为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幼鱼主要摄食个体较小的水生生物,如轮虫、枝角类、水生昆虫等;体长10cm以上开始以吞食为主,滤食为辅,主要摄食各种蝇类、摇蚊幼虫、软体动物、植物种子、有机碎屑、小杂鱼等。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各生长阶段均喜食人工配合饲料。
2 生长
斑点叉尾鮰属大型鱼类, 最大个体可达20 kg以上,一般成鱼规格为0.5~1.0 kg,生长速度与草鱼相近。 据测定,当年鱼苗经120~150 d培育可达到体重100~150 g的鱼种,供成鱼塘放养。 2龄后其生长速度加快,养到第二年底可长到1~2 kg。 初次性成熟年龄为3龄,个体重1~1.5 kg,一般选用亲鱼以4~5龄、体重2.5~3.7 kg为优。 第一次性成熟后生长速度下降不明显,雄鱼生长速度快于雌鱼。
3 成鱼养殖的池塘条件
3.1 成鱼池要靠近水源,水质良好,溶氧量高。
3.2 成鱼池位置要求交通方便,便于鱼种、饲料及成鱼运输。
3.3 成鱼池面积以0.3~1.0 hm2比较理想,池水深2 m左右。
3.4 成鱼池形状以东西向的长方形为好, 池塘周围无高大树木和房屋建筑, 以免影响光照和风力吹动水体。
4 鱼种放养
4.1 放养时间和规格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早放养鱼种,一般在8~9月份放养,便于在越冬前加强饲养,使鱼体有强壮的体质越冬,为提早出塘打下基础。 河南沿黄地区在春季水温稳定在5~6℃时放养。 低水温放养,鱼种活动能力弱,容易捕捞,操作过程中不容易受伤,减少饲养期鱼病的发生。 早放养也可早开食,延长生长期。注意鱼种放养必须在晴天进行。 放养规格一般在体长15~20 cm、体重100 g/尾以上的大规格鱼种,规格越大成活率越高,还可以缩短养成周期,节省养殖成本。同一池塘放养的鱼种规格要一致,以免在饲喂时以大欺小,造成个体差异加大。
4.2 放养密度
主养斑点叉尾鮰在具备有优质规格鱼种、 配备增氧机、投喂配合饲料三大高产要素的条件下,一般精养池塘投放体长15~20 cm 鱼种密度15000~18000尾/hm2。 年底平均体重可达1 kg, 成活率可达90%以上,产量可达2.25 t/hm2左右。 另外同池塘中还需要搭配放养规格为50 g以上的鲢鳙鱼种250尾左右,年底可长到1 kg左右。 还可以放养少量鲤、鲫鱼当年鱼种。 这些搭配鱼可以充分利用上、中、下层水体,合理的利用水中的各种天然饵料生物、有机碎屑和残料,有利于控制水质,改善生态环境,预防鱼病发生,增加鱼产量。
5 饲料及投喂技术
池塘养殖斑点叉尾鮰要获得高产必须投喂高质量的全价配合饲料,其主要原料为鱼粉、豆饼、玉米粉、麦麸、微量元素添加剂等,最好投喂漂浮颗粒饲料,其粗蛋白含量要求在35%以上。
5.1 投喂量
要根据水温、天气水质等条件来确定投喂量。斑点叉尾鮰在水温5℃以上开始摄食, 在25~30℃时摄食最旺盛,投饵率为鱼体重的3%~4%,一般在20 min内吃完为宜,喂成九成饱为好。
5.2 投喂方法
在水温15℃以上时投喂漂浮性颗粒饲料, 水温15℃以下时投喂沉浮性颗粒饲料。 每天投喂2次,在上午6∶00~7∶00,下午17∶00~18∶00投喂,此时因光线趋弱饲料利用率最好。所投饲料要新鲜适口、营养全面,不能投腐败变质饲料,不宜直投各种饲料原料和动物下脚料及冰鲜动物饲料。 投饵位置要固定,要在池塘较为安静、方便、适中位置安置投料机,投喂范围尽量扩大,以免投料范围过小影响小个体鱼的摄食。
6 日常管理
池塘养殖的一切物质条件和技术措施, 最后都要通过池塘日常管理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日常管理的主要内容如下。
6.1 建立池塘日志
主要记载各类鱼种放养时间、规格、尾数、重量、起捕时间、捕捞尾数、捕出重量等;投喂饲料种类、时间、重量;注水换水时间、注水量、水质变化情况;使用增氧机情况、防病施药情况等。 做好这些记录可为分析养殖效果、总结生产经验提供数据,积累和提高养殖技术水平。
6.2 坚持每天巡塘
这是最基本的日常管理工作,每天早、中、晚巡塘三次。 早晨观察池水水色、水质及鱼的活动情况。日出前如有鱼轻微浮头,日出后光合作用强,水中溶氧增加,浮头现象很快消失,这属于正常现象。 午后巡塘主要观察池鱼活动情况。 随时清除水面杂物,及时加水、排水,开动增氧机搅动水体。 傍晚巡塘主要观察全天吃食情况。 酷夏季节,精养塘由于放养密度大、投饵量大,水中有机物和耗氧因子多,容易发生鱼严重浮头现象甚至出现泛池,尤其是天气闷热、无风、气压低或雷雨阴天前后,此时要加强夜间巡塘,以防突发严重浮头并做好应对措施。
6.3 调控好水质
高产鱼塘由于放养密度大、投饲料多,水质易恶化,为防鱼病和泛塘,要通过加注新水、开增氧机或施用微生物制剂来改善水质,增加溶氧。 当水体透明度低于20 cm时,池鱼食欲下降,此时要加注新水、排除老水。 在池鱼生长旺季的高温季节,每月加水5~6次,每次加水20~25 cm深,一般在晴天午后的14∶00~15∶00加水,严禁傍晚加水,以免造成上、下层水提前对流,引起缺氧浮头。 为改善水质,每15~20 d,鱼池最好用225 kg/hm2左右的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一次,起到中和酸性、稳定pH值、改良水质。还能澄清水质,增加透明度,有利于光合作用,促进浮游生物和鱼类的生长发育。 生石灰含有优质钙肥、直接作为营养物质可提到水体初级生产力。 另外, 每月可泼洒一次EM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和底质。
6.4 合理使用增氧机
增氧机是精养池塘有效防止浮头、提高产量的重要养殖机械。 目前增氧机型号多种多样,生产中以叶轮式增氧机较为实用,它不但可以增氧、还有搅动上、下层水体,增加底层水溶氧作用,还可以起到逸散水底产生的有毒气体如硫化氢、氨气的曝气作用。 使用增氧机的开机时间一般是晴天中午开、 阴天清晨开、连阴天半夜开,严禁傍晚开。生长旺季晴天时减半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