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单元要素的阅读链接应用现状及优化策略

2023-09-25王秀营

天津教育·上 2023年8期
关键词:风筝要素课文

王秀营

为了顺应新课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要求,教师需要立足单元要素,尝试以每一个单元开篇的要素为基点开展教学,并在完成课文内容的讲解后运用阅读链接进行拓展引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读阅读链接”“借助问题探索阅读链接” “要求学生合作共探链接”“结合难点细化探究链接”“引领学生总结阅读链接”等方法,发挥阅读链接的教育价值, 在单元要素的主题引领下探索和优化,帮助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和学科素养的有效发展。

单元要素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起始页面中的一句话,不仅对单元整体教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且能够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方向。阅读链接是语文课本课后的教学内容,力图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拓展和延伸学生的知识眼界。因此,教师需要以单元要素为基础进行语文教学,并尝试积极利用阅读链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知识,引领学生实现阅读能力的稳步提升。在实践中,教师要详细探寻基于单元要素阅读链接应用的意义、现状以及基本策略,并尝试通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链接进行初步引导、借助问题探索阅读链接引领学生积极思考、结合难点突破阅读链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领学生总结阅读链接完成内容梳理与整合等步骤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单元要素下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帮助学生在拓展知识眼界的同时实现学科素养的稳步发展。

一、基于单元要素的阅读链接应用现状

(一)教师缺乏重视

通过观察发现,阅读链接的教学尚未得到应有重视。部分教师忙于在课堂上完成课文教学,引领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忽略了阅读链接中的教学内容。对阅读链接中的教学内容缺乏重视不仅无法完成单元主题的渗透,还会使教学内容局限在课文中,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拓展资源。长此以往,阅读链接中的知识将无法为单元要素的传递发挥价值,也无法帮助学生提升知识学习效率。

(二)缺少问题设计

结合当前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情况分析,部分教师虽然能够将阅读链接融入单元要素的渗透活动,但是主要教学形式就是让学生自主阅读链接中的内容,并未针对其中的内容进行问题设计和启迪。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学生由于认知能力局限而无法准确捕捉阅读链接中的重要知识和相关单元要素。

(三)合作学习不足

在现有的问题链接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求学生以自主阅读的形式探索其中的知识,并未结合相关内容组织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活动的不足有可能导致学生对阅读链接中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也无法帮助学生在互通有无中结合阅读链接中的知识交换看法和见解,进而丧失阅读链接帮助学生在单元主题背景下拓展知识眼界的机会。

(四)难点突破欠缺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为阅读链接预留的学习时间相对较少,且组织学生结合阅读链接难点进行探究的活动更欠缺。 在参与阅读链接探索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难点和问题,此时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提供帮助,则这些问题将成为积压在学生探索单元要素中的障碍。同时,难点突破中存在难题也有可能导致学生在单元整体学习和探索中遇到挫折,进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

(五)欠缺学习总结

在完成阅读链接的探索和学习后,部分教师并未引领学生开展相关学习总结,导致其中蕴含的单元要素无法得到有效梳理和呈现。同时,由于阅读链接相关的学习总结相对欠缺,有可能使学生虽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参与阅读链接的学习,但是并未获得理想的学习收获,进而导致珍贵的学习时间和机会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二、基于单元要素的阅读链接应用策略

为了有效解决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单元整体背景下阅读链接教学的问题,促进单元要素的传递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基于单元要素的阅读链接应用优化策略并结合教学现状进行针对性分析。接下来,本文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链接

为了加大单元要素在阅读链接教学中的渗透,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阅读链接中的教学资源,尝试借助于单元主题的传递服务,鼓励学生借助自主阅读探索阅读链接的教学资源。同时,凭借自主阅读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完成对阅读链接重点信息的探索,进而深入感受其中蕴含的单元要素。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完《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部分进行自主阅读。首先,为了提升学生的自读效果,教师进行启迪:“在我们学习《草船借箭》的时候, 我看大家好像都意犹未尽。这就是文学名著的魅力。大家知道嗎?我们现在读的《草船借箭》并不是原著。那么,大家想不想拜读一下罗贯中笔下的‘草船借箭’呢?看看跟我们今天课文中学习的是否一致?”教师的引领和启迪得到了学生的响亮回应,使原本接近尾声的语文课堂又变得“热闹”起来。其次,教师邀请学生结合本课下方的阅读链接自主阅读,看一看这部分内容对标课文的哪一部分。可见,基于单元要素开展阅读链接教学活动,能够为课堂学习活动增添色彩、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对小学生而言,完成课文的学习已经收获满满,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稍显松散。这时,如果教师能够借助阅读链接中的资源进行引导,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带领学生充分领略“三国烽烟”的壮阔与辽远。

(二)借助问题探索阅读链接

基于单元要素开展的阅读链接问题引导能够在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单元要素的感知和理解。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单元要素相对抽象,往往就是简单的一句话。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往往很难深入理解。尝试在完成课文教学后运用阅读链接相关问题进行引导,则能够在较短篇幅的阅读体量下带领学生完成单元要素的捕捉和探索,进而深化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教学完《猴王出世》《红楼春趣》这两篇课文后,教师让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并通过以下问题进行引导。

1.林庚对于风筝的描写和《红楼春趣》对于风筝的描写有什么异同?

2.你更喜欢哪篇文章对风筝的描写,为什么?

3.读完林庚的《风筝》,你对风筝有什么感受?

结合以上问题的引领,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尝试从阅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借助问题的引导,学生对阅读链接中的知识探究过程目标明确,能够有的放矢地阅读赏析。完成后,教师邀请学生结合问题回答。以第二个问题为例,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更喜欢《红楼春趣》中对风筝的描写, 因为里面提及了很多种风筝;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更喜欢林庚先生对风筝的描写,因为让自己“感同身受”;还有的学生表示自己虽然喜欢《红楼春趣》中关于风筝多样性的描写,但是看到最后絞断风筝线的地方,总觉得心里有些不舒服,好像预示着林黛玉生命悲剧的走向……学生正向发言,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借此进一步完成阅读链接与课文内容的深入把握。可见,借助针对性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找到问题链接阅读和探索的方向,促使学生主动结合自己的阅读收获思考问题,并借此深化阅读效果,完成单元要素中关于“惜红楼梦断”的指导。

(三)要求学生合作共探链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基于单元要素开展的合作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主动阅读的意识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在持续的引领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小学生而言,凭借阅读链接的积极探索和轻松阅读氛围的合作探究,可以从中获取知识、领略阅读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基于此,学生将逐步建立主动阅读、互动交流的良好阅读习惯,也将借此不断受益。

仍然以《草船借箭》课后的阅读链接教学为例。在完成阅读链接的欣赏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这一部分的阅读任务,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合作,从课文中查找对应的段落。学生主动投入小组合作,纷纷在小组中交流观点和看法,有的学生认为阅读链接对应的是课文中的第7-10自然段,而该小组中的其他成员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课文中与阅读链接相对应的段落应该是第8-9自然段,其他两个自然段应该已经超出了阅读链接的范围。结合两位学生的发言,小组其他成员返回课文和链接中的内容详细研究,最终发现其对应的内容确实是8-9两个自然段。可见,借助合作互助活动的实施,学生结合阅读链接中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探究,并在此过程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而在小组中实现观点的交流和碰撞。最终,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完成阅读链接的相关任务,深入把握单元要素,充分领略《三国演义》文学名著的魅力。

(四)结合难点突破阅读链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尝试基于单元要素实施阅读链接的投放,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难点,并尝试通过教学讲解的形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此优化学生对阅读链接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凭借阅读链接难点问题的及时解决,学生将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建立阅读自信。

例如,针对本单元《红楼春趣》中的阅读链接探索,教师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林庚对风筝的描写和《红楼春趣》对风筝的描写有什么异同?”这个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存在疑问。于是,教师尝试借助多媒体资源展示《红楼春趣》以及《风筝》中对风筝的描写内容,借助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再次观察,并思考这个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尝试从文章体裁、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上难题迎刃而解。最终,结合学生的思考、发言、讨论和整合,对问题的总结如下:从体裁上看,《风筝》是一篇散文,而《红楼春趣》是名著《红楼梦》中的一部分,是一部小说; 从内容上来看,《风筝》写的是作者自身的经历,而《红楼春趣》中写的则是一个放风筝的场面;从情感上来看,《风筝》体现了作者对风筝的喜爱、对童年的回忆以及思念,而《红楼春趣》则体现了书中人物享受生活、轻松愉快的情感。

可见,借助阅读链接中重难点问题的引领和启迪,教师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建立阅读自信,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以深化学生对单元要素的把握和理解。

(五)引领学生总结阅读链接

在语文课文教学完成后参与阅读链接的探索与总结,能够有效拓展单元知识范围,优化单元整体教学结构。阅读链接对课堂教学既是补充也是拓展,不仅能够在单元要素主题下完成知识传递,也能有效呈现课文教学的“未尽之言”,并以此拓展单元知识范围,使单元整体教学结构更合理、完满。例如,在完成本单元阅读链接的学习后,学生已经顺利完成单元整体阅读学习。因此,教师借此进行总结,尝试加深学生对“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单元要素的理解。当教师将单元要素展示在大屏幕上时,引导学生结合其中的内容发表感想,经过学习和探索,学生已经能够结合自己在单元学习和阅读链接探索中收获的知识完成单元要素的总结,感受古典名著的重要价值、力量、韵味以及美感。最终,学生将实现知识、眼界、能力、素养的全方位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单元要素的阅读链接投放,不仅能够有效完成单元整体主题的传递和延伸,还能带领学生了解课文以外的知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基于单元要素完成单元内容的学习和探索的同时,要积极利用每一篇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进行教学延展和开拓,以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带领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教师要有效分析和总结当前单元要素下阅读链接的教学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以充分发挥阅读链接对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价值。此外,教师要积极结合阅读链接的具体内容进行合理设计,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凭借阅读链接探索更多的趣味知识,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探索更广阔的世界,逐步实现成长和进步。

(宋行军)

猜你喜欢

风筝要素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学做风筝
背课文
也谈做人的要素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