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融入五步走:打通党史教育进校园的最后一公里

2023-09-25侯振华

天津教育·上 2023年8期
关键词:党史精神情感

党史教育进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在引领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的过程中学习伟大的建党精神,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坚持正确方向;其次能够提升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懂得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再有能够激发学生踔厉奋发的斗志,有利于在知晓党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中懂得饮水思源,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懂得知恩图报,从而树立起“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党史教育进校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一定的载体来实现,尤其是基础教育,更需要将其与校园的教育载体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党史的教育作用。

一、党史教育进校园的“四融入”

1.与校园文化相融入。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无声的语言,彰显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行为导向。将党史融入校园的物质文化中能够帮助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党的发展历程、奋斗故事。例如:在教学楼墙壁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制作中国共产党历史时间轴,简明扼要地记录从1921年建党到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时间节点和重要事件。或者利用板报、宣传橱窗、电子显示屏等进行党史知识展示,充分利用这些宣传阵地营造党史学习宣传的氛围。这样的文化氛围能够浸润学生的情怀,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将党史融入校园内的精神文化建设中,更具有直接性的教育意义,让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师生中传承、在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中沉浸,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受到精神的熏陶、情怀的感染。

2.与班队会课相融入。

主题班队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教育目的明确,功能指向清晰。利用主题班队会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党史学习,如“百年奋斗历程”能够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经历的风雨,从而懂得感恩党;“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主题班队会,引领学生探讨如何做才能够让党放心,在强国的道路上青少年应作出怎样的贡献。由于班队会更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所以,这种融入是积极的,学生在自主设计、资料搜集、感情融入和情感激发方面具有更多的主动性,易于激发,易于共鸣。

3.与多彩活动相融入。

教育活动更多地体现出家校社多维一体的特点,在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和社会为联合的教育活动中,融入党史教育内容既能够提升中小学生对于活动的兴趣,更能够激发他们进取的信心。党史融入活动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实施:一是校园内党史教育活动。例如:开展“党史故事我来讲”的故事大赛、“党史知识知多少”的知识竞赛、“我为党来唱支歌”的合唱比赛等。或者在中华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中融入党史元素,隆重举行革命纪念日活动。例如:举办春节红色诗歌诵读比赛、清明节向革命烈士献礼活动、纪念“九一八”微视频展播活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演讲比赛等。通过校园活动将红色的底蕴不断地烙印在学生的内心。二是亲子党史学习活动。学生和家长之间可以开展党史学习互动,例如:“爸爸妈妈教我学党史”“我为爸爸妈妈讲党史故事”等,也可以利用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带领孩子来个说走就走的“红色游览”,这样既可以强化亲子关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党史的积极性,提升学习的动力。三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教育活动能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他们在实践中受教育,在行动中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之情。例如:带领学生参观平津战役纪念馆、到盘山烈士陵园为革命先烈扫墓献花、走进社区回报社会、听老党员讲故事等。党史走进校园,学生走出校园,在广阔的社会中接受教育,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悟党的伟大。

4.与课堂教学相融入。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借助课堂教学,传递党的声音,传承党的精神,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用党史来启迪中小学生,达到以史育人、以史明志、以史铸魂的目的。教学中,以思政、语文、历史课为主渠道,各门学科同向同行,守好责任田,充分挖掘党史的融入点。例如:数学学科在例题讲解中可以充分融入中国在强起来的奋斗进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语文学科可以结合《七律·长征》《丰碑》《倔强的小红军》等课文的学习,融入党史知识,将课文内容具体化、生动化,使学生对于所学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于知识的学习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领悟,从而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种子。

二、党史教育进课程的“五步走”

党史进校园最强大的支撑和最明显的效果,就是与思政课程相融合,实现党史“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专业知识进行教学语言的不断转化,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导行的教育目标。

第一步,将党史内容衔接到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精心编写的,其内容覆盖面广,有明确的课时计划。如果要想实现党史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必须找准其内容的衔接点,否则就会出现挤占课时的现象,导致课程计划无法落实。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清党史教育内容,明晰教材内容体系,找准相关内容的衔接点。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之中的《中国有了共产党》《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屹立在世界东方》《富起来到强起来》四课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是高度吻合的,我们可以借助这一单元实现党史教育的深度融合。其他年级也可以根據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有机融入。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家乡交通在发展》一课中融入党的新发展理念,感受新中国以来,我国交通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感恩之心。党史内容走进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智慧。教师既要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更要熟悉各年级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够在对接的过程中做到找准融合点,打通联系点,衔接发力点,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学生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信仰力量,厚植家国情怀,筑牢思想根基。

第二步,将理论语言转化为教材语言。

义务教育教科书的编写有着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一定要适合小学生的思维逻辑,便于小学生的理解。所以,我们在将党史内容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要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将党史理论转化为教材语言。例如:学习《井冈山精神》,我们一定要将其按照“井冈山精神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井冈山精神”“我们小学生该如何践行井冈山精神”的逻辑,通过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历史背景,以及从发生在井冈山上可歌可泣的故事中提炼井冈山精神,讲清楚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什么还要学习井冈山精神以及该如何学习。“从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故事中引领小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实事求是,以百姓利益为重的精神。在生动的故事中体会“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英勇奋斗”的道理,这样才能实现党史教育的价值,实现精神力量的传承与增值,迈开党史“进教材”的步伐。

第三步,将教材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讲道理就是进行价值引领,注重方式方法就是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用他们能够听懂的语言阐释道理。我们在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时总是感到亲切而自然,就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例如:用“软骨病”说明理想信念的缺失,用“补足精神之钙”比喻坚定理想信念。要做到讲深讲透讲活就必须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思考感悟。我们要用生动感人的故事讲道理,让党的历史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要用典型的案例讲道理,在真实的情境中感悟党的精神伟力。例如:在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绿色发展理念时,我们就可以对接蓟州区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了保护水源,翠屏湖南岸的数十个村庄整体搬迁,建设蓟州新城,这是今天蓟州小学生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现实案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党在保护生态环境,关注民生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教材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再比如教学“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内容,如果只用文字表达改革开放的过程是如何不断创新,全国人民是如何奋发图强,中国社会是如何不断进步和发展,就显得苍白无力。即使引入一些远离学生生活的事例,对于学生来说也很难有所触动,所以我们要将历史与生活对接,让历史走进生活,让生活折射历史,引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进行调查,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对比祖父母一辈、父母一辈和自己所处少年时代的生活状况,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过程。这是实现党史“进教材”的重要体现。

第四步,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情感语言。

思政课堂教学一定是双线并行的教学,一是知识的线索,讲授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而这些知识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形成情感认同,所以在思政课堂上一定还要体现出情感线索。情感线索是学生积极建构并导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可以结合亲身体验,链接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在亲历中感悟,强化情感认同。而这一转化就需要积极创设情感认同的情境,将学生引入能够激发情感的教学情境之中。例如:在学习长征精神过程中,通过观看长征影视资料,引发学生视觉的震撼、内心的驿动,激发情感的共鸣。此外还需要声情并茂地讲述长征过程中那些感人的故事,血战湘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中国工农红军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不怕牺牲,英勇奋战,最终胜利会师。在精神触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认同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最能激发情感的还有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在社会调查、实践教育等活动中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如果有条件可以走进长征纪念馆、博物馆,或者访问长征亲历者,看看他们身上的弹痕……这种实景的零距离感受是具有震撼力的,能够触及学生的内心,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真正达到“入头脑”的教育目标。

第五步,将情感语言转化为行动语言。

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是“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也就是说要通过党史的学习感悟思想的伟力,最终落实到指导工作的实践之中。毋庸置疑,党史进校园的最终目标也是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理想,做到“学史力行”。强化情感认同是落实知行统一,由“知”到“行”的基础。前面几个转化都是帮助学生理解党史教育中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而这一转化是落实到行动上的,指导学生言行的“怎么做”。从理论上说,经过情感语言的转化,再指導学生的行动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学生在党史学习过程中由“遥不可及”到“零距离触摸”,由“波澜不惊”到“心潮澎湃”,势必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这时,教师要有一个具体的行动指导:首先要立足本岗,引导学生积淀知识,学习本领;其次要力所能及,所有的行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懂得遵守交规、保护环境也是党史精神的传承,从而在循序渐进中践行报国之行。

党史教育进校园,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深入思考,有机融入,打通党史教育导思导行的“最后一公里”,于活动之中发扬革命传统,汲取奋进力量;于课堂教学中激发爱党情感,焕发爱国热情,最终转化为指导生活实践,树立远大理想,勇于攻坚克难的实际成果。

(侯金鹤)

侯振华,中共党员,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正高级教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天津市265农村骨干教师,第三期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首届天津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几十年来一直奋斗在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一线,曾获“双优课”市级一等奖。

猜你喜欢

党史精神情感
虎虎生威见精神
第一次学党史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党史上的今天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