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策略探析

2023-09-25王涛潘茹

天津教育·上 2023年8期
关键词:小数符号意识

王涛 潘茹

近些年,素质教育持续深化,核心素养理念也愈加深入人心,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课题。其中,符号意识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可以理解并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明白运用符号能够进行运算、推理,获得的结论有一般性。当学生具备良好的符号意识后,他们的数学表达、思考等能力也会得到良好锻炼,这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长远发展大有助益。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重要性

符号意识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小学生处于成长初始期,年龄较小,各项能力还较为薄弱,学习依旧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他们来说,符号意识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概念,从他们的角度来看,符号就是基础的运算符号,如“+”“-”“×”“÷”;关系符号,如“>”“<”“=”“≈”;结合符号,如“()”;单位符号,如“m”“kg”等。即便是这样,学生也很难运用上述符号来进行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运算及其表达。换言之,学生的符号意识不强,如若教师不注重解决这一问题,将会阻碍学生后续学习的深入,也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反之,如若学生从小具备优良的符号意识,那么在学习大数运算、运算律、数量关系、方程与不等式等知识时,就会更加简单、轻松。另外,学生的能力、经验有限,而数学有着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难免会感到吃力、困难,如若学生无法有效理解数学符号,将会影响到整个阶段的数学学习。不难看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符号意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入、成长发展有着极为积极的实践意义,所以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策略

(一)创设优良情境,引领感知符号

數学属于符号化语言的一种,可以说,运用符号的过程其实就是思考和表达数学的过程。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成长发展的初始阶段,年龄相对较小,其学习数学知识、树立符号意识的心理过程,往往具有感性至理性、具体至抽象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了不少抽象、复杂的概念性知识,但学生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且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阅历,对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知。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从这一点入手,精心优化、完善课堂导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在课堂一开始就点燃学生的激情,引领学生由最初的经验性知识逐步转向科学性知识,并试着运用符号来思考、解答问题,为符号意识的形成做好铺垫。

以“百分数”这部分知识内容为例,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准备了一些具有百分数的物品,如饮料成分表、衣物标签等,以此帮助学生建立生活经验、阅历,构建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意义。完成上述操作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探究环节,使学生在探究中感知百分数的实际应用。具体来说,教师引入话题:“一年一度的踢足球比赛开始了,2班有3位同学参加,他们的成绩分别是:明明10踢8进,强强20踢13进,涛涛25踢15进,1个班级只能派出1位学生,2班派谁去比较好呢?”学生踊跃交流、讨论,发现明明、强强和涛涛踢球的总数不同,仅凭其进球的次数或失球的次数来决定派谁去是不合理、不公平的。于是,教师趁热打铁,加以引导:“是不是可以试着用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来判定呢?”在教师的循循引导下,学生将明明、强强和涛涛的进球成绩写成了分数,即  、  、  。教师继续设计问题:“这样可以直接比较大小吗?是否可以通过上述分数看出哪位同学的进球概率更大呢?”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将分数的公分母转变成100,得出结论,即明明的进球概率最高,可以推荐明明参加踢足球比赛。就这样,教师顺势引出百分数的概念,让学生对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联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对百分数的概念、含义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这样,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辅助下,感知数学知识的意义,体会数学符号的内涵,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思考、分析问题,渐渐形成良好的符号意识。

(二)运用生活经验,识记符号特点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当学生对数学符号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要把握契机,辅助学生加深对符号特点的认识、记忆。在实际教学时,如何落实这项工作呢?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出发点,探寻与数学符号相联系的生活元素或事物,将原本生硬、抽象的数学符号转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将符号特点直观、形象地表述出来,从而加深对数学符号的理解、印象。以“认识10以内的数”这部分知识内容为例,涉及认识大于、小于和等于相关知识,包含了“>”“<”“=”符号。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展示这些符号的动态书写,并设计了相应的问题,如下:“‘>’和‘<’好像呀,老师都快分不清了,大家可以帮老师想想办法,更好地区分它们吗?”此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与探讨中,学生掌握了辨别“>”“<”的方法,并且发现了规律,即“尖尖对小数,开口对大数”“大于号的右边是小数”“小于号的左边是小数”等。随后,教师伸出双手,用食指和拇指调动学生参与,动手比划,体会这两个符号的开口方向。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化设备,给学生展示一些生动、直观的图片,如“大鱼吃小鱼”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符号的特点。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观察特征、形象以及身体记忆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符号,并检验学生对抽象符号的掌握程度。教师通过“区分符号”相关问题的设计,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大门,配上趣味十足的语言与动作,唤醒了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符号的激情,为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解读数学符号,建立清晰认知

每个数学符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在课堂上,对于数学符号的解读,教师有必要展开深层次的挖掘、探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并在教学中加以渗透,使学生对数学符号有更加全面、清晰的认识,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强化记忆。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解读数学符号时,要积极分类,使学生形成系统构建的意识,在细致划分中健全、完善符号认知系统。与此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关联意识,适当引入相近的数学符号,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思考。

以“≈”这一数学符号为例,“≈”指的是接近准确数的一个数,与“=”存在差异,取近似数的方法很多,如“四舍五入法”“收尾法”和“退一法”等。其中,“四舍五入法”较为常见。当完成“≈”这一符号的解读后,教师设计了一些习题,学生需要运用“四舍五入法”来完成习题训练,并且按照要求保留几位小数。如下:小数2.329、5.987和1.09876有许多位数,请用“四舍五入法”进行取舍,先保留一位小数,再保留两位小数。出示完习题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并进行一系列操作,得出相应的答案。这也就代表学生对数学符号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在上述过程中,教师深入解读“≈”这一数学符号,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认知平台,并且设置相应的训练,强化学生对数学符号的理解、掌握。当然,学生对数学符号的认识往往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拓展自身的思路,尝试用更多的方法、手段来进行对应解读,如比较法等,帮助学生形成更加清晰的认知。另外,在日常工作中,当讲解到数学符号时,教师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积极设计习题训练,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不足,并加以指正,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符号是数学的基本语言,符号意识是组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部分,只有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符号意识,才能更好地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中的引路人,更要认识到学生符号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且积极探寻数学符号意识培养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契合点,从创设优良情境、引领感知符号,运用生活经验、识记符号特点,解读数学符号、建立清晰认知三个方面入手,打造更加优良的数学教学氛围,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在积累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树立符号意识。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农村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为C-c/2021/02/189)的研究成果。

(焦  佳)

猜你喜欢

小数符号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小数加减“四不忘”
学符号,比多少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符号的由来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变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