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巢湖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3-09-25荚恒斌王慧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巢湖市茶树茶园

荚恒斌 王慧

(1.巢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安徽巢湖 238000;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安徽合肥 230031)

我国是茶叶原产地,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是茶叶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茶叶规模位居全球第一[1-2]。茶树适宜种植范围广,茶叶已经成为很多山区的优势作物,也是我国诸多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发展茶产业成为许多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3]。2012—2021年安徽省茶园面积、产量整体呈增长态势:茶叶产量由2012年的9.54万t增至2021年的13.73万t;茶园面积由2012年的14.97万hm2提升至2021年的20.50万hm2[4-5]。巢湖市地处江淮丘陵地带,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季节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资源充沛,正常年份大气降水量约为22.7亿m3;土壤偏酸性,适宜茶叶种植,为茶树生长提供优越的立体气候条件。巢湖市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茶叶规模生产,1995年提出“南茶北果中间菜”的农业开发战略,经过二十多年发展,茶叶已成为巢湖市特色产业之一,茶叶面积逐年扩大,茶叶产量逐年增加。近年来,巢湖市通过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培育生产经营主体、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强化技术指导,充分发挥产业扶贫效应,促进了茶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1 生产情况

巢湖市茶叶种植主要分布于巢南银屏山脉的坝镇、槐林、散兵、银屏和巢北大别山余脉的栏杆、苏湾、庙岗等7乡镇,属安徽省沿江丘陵茶区。到2021年,巢湖市茶园面积发展至2 240 hm2,较2012年增加970 hm2,增长76%,较2020年增加7 hm2。其中开采茶园面积1 920 hm2,较2012年增加453 hm2,增长31%,较2020年增加53 hm2;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1 480 hm2,占茶园总面积的66%。巢湖市茶叶以春茶为主,采摘时间集中于每年的3月上旬至5月上旬,夏秋茶采摘加工很少,以干毛茶内销为主,2021年干毛茶总产量631 t,茶叶558 t(图1),比2012年增加17.72%。2021年巢湖市茶产业一二三产业总产值7.87亿元,其中干毛茶(一产)产值5.6亿元,占总产值71%;茶叶精深加工(二产)产值很少,占总产值不足1%;生产性服务收入、批发零售仓储运输及电商服务收入等三产业产值2.2亿元,占总产值28%。

图1 2012—2021年安徽省和巢湖市茶叶产量

2 经验措施

2.1 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

自201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强茶叶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皖政〔2012〕23号)以来,巢湖市进一步加大茶产业扶持资金投入,在农业项目安排上将茶叶生产作为扶持重点,积极争取财政项目资金。一是将购买茶机纳入农机补贴,鼓励民营企业和规模大户购置使用新型先进的加工机械设备,改进加工工艺,提升加工能力和水平。二是2012年以来,每年都将茶产业发展纳入现代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如2012年《巢湖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对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示范茶园、无性系良种茶园集中连片3.33 hm2以上的,市财政给予3万元奖补;对无性系良种茶园集中连片6.67 hm2以上的,市财政给予6万元奖补。根据2016年《巢湖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对新建国家级、省级良种茶树母本园的(5个品种以上)良种茶园基地给予90 000元/hm2补助,分2年补助,每年补助45 000元/hm2;新繁育国家级、省级0.2 hm2以上的良种扦插繁育基地,给予75 000元/hm2一次性补助;新建国家级、省级无性系良种茶园连片3.33 hm2以上和改植换种无性系茶树良种连片2 hm2以上的,给予13 500元/hm2补助(含上级补助)。新购置成套茶叶机械投入在15万元以上的规模茶叶生产企业,给予机械投入费用的30%补助,最高补助不超过30万元;对新购置清洁化、智能化茶叶加工生产线,投入在20万元以上,给予设备投入费用的20%补助,最高补助不超过50万元。根据2021年《巢湖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继续对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和改植换种无性系茶树良种,给予7 500元/hm2补助。自2012年以来,兑现各类奖补资金达3 000多万元,促进了茶园改良和茶叶加工能力提升;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覆盖率由2012年的52%提高到2021年的66%,清洁化加工厂达18个,也增加了3倍多。

2.2 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

一是本着“宜茶则茶,宜林则林”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良种茶树,特别是加快引进种植无性系良种茶树,提高茶树良种的应用率和茶树良种在增产增收中的贡献率;二是加强茶园生态建设,在茶园四周植树造林,保护山体植被,优化茶园环境,改善茶园小气候;三是大力改造低产茶园,通过推广应用更换品种、补缺补株、培肥土壤、科学修剪、适度采摘等技术,努力保持树形,达到以培养合理树冠为中心,使茶树重新与栽培环境协调统一,低产变高产、劣质变优质的目的;四是不断改善茶园基础设施,增强旱能灌、涝能排能力,提高抗自然风险的综合指数;五是实行茶园绿色生产,实现有机肥替代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科学合理使用有机肥、安装杀虫灯和粘虫黄板、使用喷(滴)灌等绿色标准化生产设施和技术。苏湾镇瑰宝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茶园被认定为合肥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坝镇都督名优茶开发公司被认定为合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巢湖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到2021年,已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达23个,比2012年增加19个。

2.3 加强主体和品牌培育

培育茶叶新型经营主体,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的形式发展茶叶产业化经营,提升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和水平,提高茶叶品质,打造茶叶品牌。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将龙头企业培育作为茶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加大培育力度,通过项目倾斜、组织茶叶技术人员重点帮扶、信贷支持等,加大企业的科技、资金投入,支持企业创建名牌,拓宽市场,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二是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积极扶持发展涉茶专业合作社,发展入会会员,带动周边农户;三是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围绕茶叶生产基地生产和发展,实行“五统一”订单生产,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加工工艺、统一包装样式、统一品牌销售;四是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将茶叶“三品一标”认证也纳入现代农业发展扶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进行引导支持。到2021年,巢湖市培育茶产业合作社12个,其中国家级合作社1个、省级合作社1个,市级5个。现有茶叶龙头企业5家,均为市级龙头企业。

同时,加强区域品牌建设,区域品牌是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产物[6]。整个安徽茶叶企业规模较小,茶企品牌种类较多,但知名茶企品牌数量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强内部竞争激烈度,并且茶企品牌市场影响力长时间得不到提高[7]。而目前巢湖市已注册茶叶商标20个,其中区域公共品牌1个(都督翠茗),省著名商标2个。全市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3个,其中无公害产品9个,面积800 hm2;绿色食品3个,面积633 hm2;有机食品1个,18 hm2;地理标志产品1个。实行网售企业4个,全年销售额约115万元。

2.4 强化良种茶树推广应用

为提高茶树良种应用覆盖率,促进无性系良种推广应用,巢湖市积极引进无性系良种,改良茶园品种,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一是积极引进无性系良种,先后引进了中茶108、安吉白茶、龙井43、乌牛早、龙井长叶、舒茶早、石佛翠、劲峰、金鸡种等无性系良种,更换老品种茶园,新建良种茶园;二是建立无性系良种苗圃,自2017年以来,巢湖市年晟农业生态有限公司投资500多万元,新建11 hm2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基地,包括2栋(5 900 m2)控温、控湿全自动的连栋大棚和23栋(60 000 m2)拱棚,主要扦插繁育安吉白茶1#、奶白茶、黄金叶、中茶108、金香玉、龙井43等20多个无性系良种茶树,采用无纺布袋、穴盘、钵盘、苗床等方式扦插,年产茶苗可达1 000万株以上,可以一年四季为巢湖市及周边县茶农、茶企提供无性系良种茶苗,有效推动了无性系良种茶树的推广应用。

2.5 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

采取“五结合”法,媒体宣传与科技下乡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示范讲座相结合,省内专家与市内专家指导相结合,外出学习与内部观摩相结合,技术人员与茶叶协会(合作社)相结合,加强茶农和农技人员技术培训。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活动,遴选茶叶种植大户、合作社负责人、涉茶家庭农场主等为科技示范户,由农技人员一对一进行技术包保服务;结合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培育,对茶叶专业新型职业农民、茶叶产业园开展跟踪服务,做好茶树栽培管理、茶叶采摘加工等技术指导服务,实现技术人员直接到户(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努力提高茶叶科技到位率,提升茶园管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水平,促进茶叶增效、茶农增收。2021年开展技术专题培训14场,开展送科技下乡5次,提供咨询服务1 500多人次,散发技术明白纸1万余份,进村入户指导2 000多次。

2.6 助力脱贫攻坚

依托已建和在建的茶叶园,建立茶叶产业扶贫园,通过入股分红、聘请有能力的贫困户进园务工等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散兵、银屏、苏湾等茶叶主产乡镇,通过“扶贫大讲堂”向种植茶叶的贫困户传授茶叶种植技术,并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在茶园现场授课,手把手教贫困户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关键技术。巢湖市建立茶叶扶贫产业园18个,投入资金1 500余万元,产业园茶叶面积约153 hm2,带动入股分红贫困户800余户,务工者100余户。对贫困户发展茶产业奖补扶持600余户次、100 hm2以上,奖补资金近800万元。同时在有条件的茶园,发展苗木与茶树套种模式,在茶园内套种樱花、红梅、红枫等观赏苗木,美化茶园和农村生态环境,实现茶叶、苗木双增效,带动区域内茶园观赏农业发展。

3 问题及建议

巢湖市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生产、加工和销售都呈现较为分散的局面,没有形成规模效益,茶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拳头产品不多,龙头企业数量少,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低,大都为初级产品;二是茶园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部分茶园品种老化,亟需更新改良,茶园管理粗放,全程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效率和产量较低;三是基层茶叶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给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带来困难。

针对茶产业存在的短板,在下一步工作中,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进一步推动茶产业发展。

3.1 加强规划引导

将茶叶发展规划,纳入巢湖市“十四五”经济发展和环巢湖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促进巢湖市茶叶产业稳定有序发展。

例如鼓励茶农加大茶叶产业链,不仅要让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和多元化,也要开发出更深层次的产品,如抹茶、绿茶牙膏、绿茶化妆品、绿茶调料等一系列产品线,还有与茶叶相关的旅游业开发,拉长产业链的上游产业和下游茶叶,更加充分地将茶叶资源利用起来[8-9]。譬如引导茶农加强环保意识,提高茶园生态环境,保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加强“文旅”结合,进一步提高茶农的收入,让更多的农民愿意回归茶园,最终达到良性循环。在监督监管和引导方面,政府需制定各种政策鼓励茶产业进步,制定监督监管策略,让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3.2 加大政策扶持

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的建设,确保交通运输畅通。大部分茶叶生产地来自于山区和丘陵地带,交通是限制茶叶流通的重要环节。道路顺畅,可以避免茶叶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损失和影响。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当积极建设网络营销渠道,增加和扩展网络销售渠道;同时,政府应该积极疏通国外销售渠道,加快茶叶出口,带动区域茶产业的快速发展[9]。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培肥地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茶园生产和管理水平,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完善茶叶生产的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同时,鼓励加快适宜发展茶叶生产的荒岗山地流转,大力发展茶叶规模化、标准化经营。

3.3 加强品牌建设

若要在全球茶叶竞争中站住脚跟,必须提升品牌影响力。从理念上充分认识到品牌传播对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品牌价值的重要作用。基于自身品牌的地缘与非地缘特征,寻找合适的品牌战略,创造品牌新关系,获得新生市场[7]。茶企品牌影响因素包括茶产业实力、文化环境、生态条件、监管制度、支持要素,提升茶企品牌竞争力的过程中,应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层次性等原则,从强化品牌意识、加强茶企品牌管理、提高茶企品牌公认度和找准茶企品牌定位等方面着手。同时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大范围推广茶企品牌,一方面,借助广告宣传茶企品牌形象,精心设计广告内容,总结传播规律,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为消费者留下深刻的茶企品牌印象[8];另一方面,从巢湖区域的茶文化上下功夫,增强本区域茶企文化自信的同时,进一步宣传茶企品牌。

3.4 加强茶园技术支撑

3.4.1 加强茶树良种繁育与推广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和推广力度。加强茶树良种选育、提高科技创新投入,支持相关科研单位、茶叶企业开展茶树新品种的选育与研究,以选育和发展具有发芽早、产量高、质量优、适用于茶园机械化推广等特点的无性系茶树品种为主[10]。加快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高良种茶苗繁育能力,加速茶园新旧品种更换,提高茶园良种覆盖率及无性系茶园比例,从根本上提升茶叶品质[11]。

3.4.2 加强茶园的科学管理引进示范适宜巢湖市推广应用的茶园耕作、采摘、管理机械,推进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努力为茶产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12]。

推广茶园间作模式,在幼龄茶园或标准茶园种植绿肥、大豆等作物。一方面,利用豆科绿肥提高土壤培肥,通过间作减少茶园杂草和化肥农药投入;另一方面,通过收获其他作物,增加扩大茶园经济收入[13-14]。此外,还可以在茶园推行”种养结合”模式,提高茶园的产出[15-16]。

加大茶园土壤有机肥施用等技术的推广,优化茶园施肥结构[17-18]。其中有机肥包括生物有机肥、饼肥、沼液等,其施用还田有助于提高茶园土壤肥力、促进茶树生长和提升茶叶品质。建议采用有机肥无机肥配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机械深施等有机肥施用模式。与此同时,严格控制有机肥质量,包括重金属含量、抗生素与激素、病原微生物等,保证食品质量安全[17,19]。

3.4.3 加强主体培育和茶业从业人员培养大力开展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等人员培训。任何一个行业,人才都是决定产业发展的根本源动力。一方面,加大茶业教育专业方面的投入,利用安徽省茶叶深厚的教育底蕴和资源进行茶业领域的人才培养,为本区域的人才积累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加强与相关教育机构合作,强化茶业领域相关人才的落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让投入资源可以尽快地转化为生产能力,从而提高茶叶及其相关技术的实际生产能力,实现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9]。更重要的是要加大茶叶技术方面人才培养,使经营生产者能够更好地实现本区域茶产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另外,积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茶叶的生产和经营,规范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行为,发展订单生产,形成茶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3.5 助力美好乡村建设,拓宽茶业文旅发展

鼓励茶企结合旅游业,将茶园建设与美好乡村建设相结合。建设环境优美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申报国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旅游商品定点生产销售企业;结合美丽乡村和旅游开发项目,推动茶园旅游发展,开辟名茶产地观光旅游路线,开发游客参与采摘、制作、品茶的体验式旅游项目。

延伸茶产业链,营造多元茶文化。深入挖掘巢湖区域丰富的茶历史和文化内涵,结合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美好乡村建设等,深耕该区域的茶文化底蕴,推动开发具有巢湖地方色彩的茶文化;引导形成多元的茶文化结构,譬如组织开展各类品茶、斗茶、茶叶展示、展销等活动,定期举办春茶节、茶文化节、茶产业论坛等活动,推动茶文化进社区、进家庭,走进千家万户,助推巢湖茶叶走出去[10]。

猜你喜欢

巢湖市茶树茶园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热烈祝贺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建校五周年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安徽巢湖市老年大学校歌
农村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反思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