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熊佛西剧作中的“暖”意象色彩对戏剧教育的启示
2023-09-25付娆西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
付娆/西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
熊佛西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戏剧创作和教育,他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文化艺术领域。他认为,当今时代是一个大众化的时代,因此所有的文化艺术都应该以大众为目标。因此,熊佛西一生致力于戏剧教育,他的剧本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这得益于他丰富的学术经验和实践经验。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艺术的本质在于一个人试图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去表达他人的情感,并通过外在的形式来展现这种情感。熊佛西正是通过将自己的教育和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才创造出了如此丰富多彩的作品和理论专著。
阅读熊佛西的剧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善与美”。“善与美”所传达的平等、博爱和幸福的理念。他笔下的主人公拥有各自独特的个性,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环境,但都是普通人,拥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这些普通人的经历可能充满艰辛和痛苦,但他们的善良和正直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这种“善与美”的表达,常常以温暖的色调呈现,如暖黄色、暖橙色等,使观众感受到温暖和亲近。这样的情感体验能够打动人心,让人对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抱有希望。熊佛西的作品通过戏剧的艺术形式,以温暖色调的情感表达,引发观众对于善与美的思考,并在观众心中播下积极向上的种子。
熊佛西的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通过戏剧艺术传递出正能量。他的剧本以温暖的色彩描绘出人性中的美好和善良,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爱和幸福的渴望。熊佛西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对戏剧教育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
1 “善与美”色彩在作品中的彰显
1.1 书写人性光辉的暖色调
1.1.1 《赛金花》中的暖色调
熊佛西是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一直致力于维护人类的尊严,并深信人性的光辉是基于人的本质的一种价值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价值观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热爱和平。在“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浪潮,这也让熊佛西深感愤慨。1936 年,日本侵略者在平津地区建立了军队驻扎点。同年11 月3 日,他们在北平城郊进行了残酷的军事演习,强大的日军气势进入了北平,迫使北平居民投降。面对这一情景,熊佛西愤怒地创作了四幕话剧《赛金花》,以此来抗击日本侵略者。这部剧讲述了年轻妓女赛金花在苏州“花船”艰难生活的故事。尽管她经历了苦难,但她仍然保持着正义感,并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赛金花》的第四幕描绘了女主角即将走向死亡时,她听到“我们自己军队的号角声”的旋律,这使得她的形象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阶层,而是拥有着鲜明的个性。当时的社会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此,作者把人性的美好从宏观的角度转变为了个体的内心世界。在剧中的舞台设计中,作者运用了色彩的变化来表现赛金花内心的成长和转变。在开始的场景中,舞台上的色彩可能更昏暗,代表着赛金花生活的艰辛和压抑。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舞台上的色彩渐渐明亮起来,表现出赛金花逐渐放下过去的阴影,展现出温暖和希望的光辉。
然而,当外部环境发生剧变时,它们将会释放出强大的力量,展现出人性的辉煌。通过温暖色调的情感表达,熊佛西的作品让人们对善与美产生共鸣,鼓舞人心。他的剧本将人物形象真实地呈现给观众,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主人公的成长。赛金花最初是一个被边缘化的人物,但在战争的磨砺下,她获得了重生。熊佛西通过自己的创作,维护了人类的尊严,将人性的光辉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熊佛西通过《赛金花》将爱国主义的情感融入戏剧,以此向日本侵略者抗争。他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和正义感,并通过主人公的成长故事,向观众传达了对战争的思考。这部作品通过舞台设计中暖色调的运用,以及主角赛金花的成长与转变,带给观众精神上的洗礼,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温暖与力量[2]。
1.1.2 《中华民族的子孙》中的暖色调
1938 年,熊佛西的三幕话剧《中华民族的子孙》首次在抗战剧团上演,其中的女主角王丽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王丽梅曾是一个骄傲自大的少女,然而当战争全面爆发时,她亲眼目睹了祖国的沦亡,曾经的朋友也被敌军残忍杀害,这让王丽梅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经历一次重生后,王丽梅积极参与抗击侵略的斗争,展示出了为保卫祖国不惜一切代价的勇气和决心。在熊佛西的作品中,大多数人物都充满戏剧性,作者并未刻意提升人物的地位,而是恰到好处地融入了时代的内涵,通过这些人物来颂扬抗日救国的正义。
为了更好地表达人性光辉和正义感,熊佛西在舞台设计中融入了暖色调,让观众在剧中能够感受到温暖与希望的光辉。舞台上的暖色调照明(图1),如柔和的红、橙色光线,温暖而又柔和地照亮了王丽梅的命运。这种温暖的色彩为剧情增添了情感的层次,也传达了人性的光辉和温暖。
图1 《熊佛西》剧场照片(图片来源:百度图片熊佛西剧照)
通过舞台设计中暖色调的运用和主角王丽梅的成长故事,观众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这些女性形象所代表的人性光辉。温暖而明亮的色彩传递着希望和勇气的信息,与剧中人物的成长与转变相呼应。
1.2 主人公多维度的“善与美”
熊佛西的作品充满了高尚的道德感和纯净的人性美,他将这些美好的形象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子孙》《兰芝与仲卿》《长城之神》和《赛金花》等剧作中,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尤其令人难以忘怀。她们或以忠贞不渝的爱情为追求,或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勇敢地站出来。
《长城之神》是一部改编自民间传说的剧作。故事中的孟姜女在建造长城的过程中遭遇了不幸,她不得不经历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地击败了长城之神。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孟姜女的悲惨遭遇,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和重新诠释。在这部剧作中,作者毫不吝啬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并且强烈抨击了军阀的暴政。他通过孟姜女的形象展现了人性的美,这种美体现在她对爱情的坚定不移。熊佛西的作品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不仅是因为它们的叙事方式具有创新性,更重要的是它们探索了人性的美。
熊佛西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暖色调,它们温暖人心,给人带来希望和勇气。他通过塑造美好的人物形象,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和善的向往。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她们的独立、坚强和勇敢,同时又兼具柔情和温柔。她们成为了人性美的化身,引领着观众走进一个充满希望和爱的世界。熊佛西的作品散发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着人们为美好而奋斗。熊佛西通过他的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的美好和光辉。他的剧作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考触动了观众的内心。通过温暖色调的表达,他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人性的赞美。他的作品唤起了人们对美和善的向往,鼓舞着他们为实现这样的美好而努力奋斗。
1.3 “善”的救赎
熊佛西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了仔细观察,并赋予他们思考的能力。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栩栩如生,展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1957 年8 月,熊佛西深入农村,深刻体会到农民被封建地主剥削的痛苦,勇敢地揭露了农民与封建地主之间的矛盾,并在《剧本》月刊上发表了一篇特别的文章,以此纪念中国话剧50 周年,其中包括了“五四”以来的经典独幕剧,以此来表达对中国社会的关注和尊重。在这篇文章中,熊佛西深入探讨了如何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王三》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在《王三》中,主人公王三面临着无可奈何的选择,这个选择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使他的个性和心灵陷入了迷茫。王三虽然是一名职业杀手,却有点胆小。他对刀子深恶痛绝,一看到沾满血迹的衣服就“眼睛发花,浑身无力”,他决定不再杀人,但他拖欠的房租无力偿还,他的母亲患病无钱医治,他每天心神不宁,面对生活胆怯而无助,他变成了一个消极的宿命论者,他渴望改变命运,寻求新的生活方式。王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能喝醉酒,穿上血衣,拿起屠刀,以此来表达他对命运的绝望和无助。
通过戏剧的手法,王三的无奈选择揭示了他在军阀统治下的渺小力量。作者通过这种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他的故事充满了同情心,让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王三的无力感。作者以人道主义的视角审视着王三的命运,读者在阅读完毕后不禁为他的悲惨遭遇感到惋惜。王三的行为令人痛心,但他的愚蠢和邪恶却激发了大家的善良,表达出作者对农民群体的深切关怀。熊佛西通过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激发起对社会不公的反思和呼吁。他的作品以其真实而深刻的形象塑造,将人性中的善良和勇敢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融入暖色调相关内容,熊佛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显温暖、感人,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他们的无奈和渴望。
2 “善与美”暖调色彩对戏剧教育的启示
熊佛西的艺术才华不断提升,他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转化为富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在戏剧领域,他经常运用多种题材,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作品。仔细观察他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他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他的作品不仅涉及讽刺性的历史题材,还涉及深刻的现实主题,每一种题材都展示出他独特的思考方式[3]。
2.1 慷慨讴歌民族大义的暖色调
鲁迅先生曾指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中国历史上追求国家统一的特征始于秦朝。民族大义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而爱国的行动源自全民族的决心和信念。自古至今,这种精神不断激励人们为民族利益而奋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的主题:祖国母亲。戏剧界从未放弃民族情怀,剧作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用铿锵的语言和婉转的韵律展现其魅力。
《明末遗恨》以其激昂的情绪和深刻的主题,唤醒了观众对抗日战争的热情;《屈原》展现了全民抗战的精神。田汉的《乱种》《回春之曲》、夏衍的《咱们要反攻》、凌鹤的《再上前线》等作品,在全国各地演出,激励着人们参与到抗日战争中来。话剧作为新兴艺术形式,在抗日战争期间迅速普及,更接近普通民众审美趣味,成为时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民抗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2.2 书写爱国情怀的暖色调
熊佛西的戏剧作品聚焦于革命主题,他坚信在国家危机的情况下,人们需要坚定的信念,这比艺术形式更为重要。因此,他的作品展示了不同阶层的人物,以唤醒观众的共鸣。
《中华民族的子孙》是一部三幕话剧,首次由抗日剧团演出,并由生活书店出版。剧中的女主角王丽梅在抗战爆发前是一个沉迷于消遣的少女,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决心改变。最终,她勇敢地刺杀了一名汉奸。通过描写人物的成长历程,作者展示了爱国主义的强大力量。他运用深刻的戏剧语言激发观众的正义意识。
《后防》是一部改编自经典作品《过渡》的戏剧,其表演方式更加精彩。作者选择自然环境作为舞台背景,并运用真实的道路和星空营造与观众的互动氛围。通过将爱国主义情感融入戏剧中,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并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
为了更好地传递作品的情感和主题,熊佛西在舞台设计中融入了暖色调和丰富的色彩。舞台上的暖色调照明,如红、橙色光线,为剧情增添了温暖与活力,同时也传达了人性光辉和热情。舞台设计中的暖色调和色彩的运用增强了观众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更加贴近角色的成长与转变,以及对祖国的深情表达[4]。
3 结语
戏剧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它是人类文化遗产中一颗闪耀的明珠。在中国,戏剧一直是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近年来,由于新兴技术电影的出现,戏剧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熊佛西的“善与美”是一部将戏剧与当下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方式赞美了当时的人物,激发了观众的共鸣,以“暖色调”对戏剧教育产生着影响。本文探讨了“善于美”的观念,熊佛西剧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并将“善于美”的暖色调与戏剧教育联系起来,以此来启发读者,同时,通过对人性光辉等温暖意象的描绘,为戏剧艺术注入了更深层次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