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润广东连州慧光风电项目植被恢复工程

2023-09-25王政

花卉 2023年18期
关键词:坡面植被苗木

王政

(广州机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725)

0 引言

风电项目的建设与运营,有效缓解了国内存在的能源紧缺问题,对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开展风电项目建设工作期间,应加强对植被恢复工程的重视,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做好坡面绿化以及植被栽植等工作,有序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风电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华润广东连州慧光风电项目植被恢复工程,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龙坪镇。具体施工期间,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如下3 个方面:①9 个风机平台上边坡、下边坡植被恢复施工。②7622.5m 风电场道路上边坡、下边坡的植被恢复施工。③7622.5m 风电场道路、9 个风机平台外侧的景观树施工。在本标段中,主要的工作内容为风电场场区内17.5km 道路与上下边坡、20 个风机安装平台及上下边坡、场内调头平台、临时堆场等位置的植被复绿施工。具体施工期间,需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撒草籽、喷播植草、三维网喷播植草以及挂镀锌铁丝网、喷播植草、种植野牵牛与乔木等方面的工作[1]。为确保各项施工工作的有序开展,采用相关项目管理方式(图1)。

图1 项目管理架构

2 施工重难点

首先,该项目中对于施工质量的要求较高。其次,由于施工现场处在山区深处,在受到降雨天气的影响下,交通运输不便,并且施工场地相对分散,施工现场严重缺乏施工用水。再次,该项目的工期紧,边坡高差大。在开展边坡绿植施工工作时,需要借助吊板、软梯辅助施工,因而增加了施工难度。另外,该项目的施工工序相对复杂、路线较长、工作面较广。最后,本绿化工程重点是保证所有挖填方路段的绿化效果,必须确保施工区域的边坡绿化覆盖率可以达到95%以上。同时,还要防止雨水对边坡产生的冲刷与破坏,避免引起水土流失等各类问题。其中,图2 为本次项目的总体施工流程。

图2 总体施工流程

3 植被恢复工程施工要点与策略

3.1 土方开挖技术

一方面,在进行开挖工作前,应当由施工技术人员结合具体的设计图纸,并对现场的实际情况开展测量放线工作。这一过程中,应当对坡顶、坡脚控制点的坐标做好复核,对于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并做出适当的调整。同时,土方开挖削坡主要使用的是人工辅助削坡的方式。在开展坡面人工削坡施工期间,应当按要求设置绳梯、竹梯,并严格绑扎好安全带,以免出现施工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土方的开挖顺序应当遵循“从上至下”的施工顺序,分段开挖的长度应控制在20~25m。对于削坡期间产生的大量土方,应采用平铺碾压的方式置于坡脚低洼处。需要注意的是,回填土方应当采用分层碾压的施工方式,每层的厚度不能超过0.5m,压实系数要控制在0.9 以上。

3.2 坡面绿化技术

施工期间,应按照如下施工程序开展施工工作:削坡与验收→坡面的处理→锌钢丝网的铺设→网片加固→回填土施工→喷草→无纺布的铺设→管理与养护[2]。具体来说,应重点注意以下7 个方面的问题:①在开展边收工作时,要确保坡面的开挖满足设计坡比的要求,并提高坡面的平整度、顺直度。②坡面修整结束后,要做好场地处理,对于场地上存在的石头、杂草以及垃圾等杂物,应当进行及时的清理,提高坡面的顺畅效果。③挂镀锌钢丝网。对于镀锌钢丝网而言,在高度超过3m 的土质以及强风化岩挖方边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施工期间应当对工程实际情况做出分析,如果坡比超过1:0.75,那么不适合采用三维网喷播植草绿化的施工方式。同时,如果坡高超过10m,且为路堑边坡,那么也不宜采用上述施工方法[3]。在本次工程中,使用了EM3 型三维网(图3)共三层。其中,底部的两层是双向拉伸网,上部一层采用的是非拉伸挤出网,在厚度方面超过了12mm。同时,单位面积质量超过了260g/m2。④网片固定。在本工程中,铺设的是镀锌钢丝网,大小为φ2.2~3.0,网眼尺寸为50mm×50mm。施工期间,利用φ12 铆钉,采用500mm 间距进行固定,锚固的长度达到了500mm,外露部分为100mm。⑤上述工作结束之后,要进行回填土施工。施工期间对于挖方边坡,采用的是机械喷土的方式。等到挖方边坡平整完成之后,对三维网进行固定。之后,采用机械喷泥浆的方式进行施工,网包外喷射的厚度要超过5cm。⑥喷草。当镀锌钢丝网铺设完成之后,并进行了回填土施工。之后,要喷射有机基材。上述工作结束之后,就可开展喷草工作。在本次工程中,喷浆混合物中既包含了草种、有机复合肥(N、P、K)等物质,同时还包括了土壤改良剂、纤维等材料。⑦喷草技术之后,要及时覆盖无纺布。在本次施工中,采用的无纺布规格为17~20g/m2左右,通过覆盖坡面以起到防止雨水冲刷种子的作用。同时,还能减少水分的蒸发,起到保湿、保温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当草苗长到8~10cm 时,应当及时的揭掉无纺布,以免影响到植物的生长。

图3 EM3 型三维网

3.3 绿化栽植技术

3.3.1 种植土与种植穴的要求

一方面,对于园林植物而言,为满足其生长方面的要求,应加强对种植土的控制。在播种工作之前,应当对这一区域的土壤理化性质做出研究,进而有助于后续消毒、施肥等工作的开展。在最低种植土层方面,其厚度应当满足相关要求(表1)。需要注意的是,种植区域的土壤中不能含有建筑废土或者是有害成分,比如强酸性土以及强碱土等等。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种植穴、槽规格的控制与管理。结合所需要种植的树种根系的实际特点,应当对坑穴的规格进行严格控制。通常情况下,坑穴的尺寸要比土球大,并且要加宽放大30~40cm,加深20~30cm,进而提高成活率。

表1 园林植物最低土层厚度

3.3.2 苗木种植技术

首先,苗木种植过程中应做好放样定位工作。在本工程中,苗木均在便道的外边缘侧位置种植,结合设计桩号点,需要使用绳尺法沿着便道外侧进行定点,柱距确定为3m。株位中心可以使用铁锹铲一个较小的坑,在内部撒上石灰,起到定位标记的作用。之后,使用自制木圆规等设备,准确的定位出刨坑位置。

其次,种植穴、槽的施工。具体施工期间,主要使用的工具有尖镐、园锹、锄。施工时,需要将定位灰点作为中心,结合规定的尺寸要求,首先需要在地上划出开挖边线。之后,再沿着线的四周进行开挖,并且要将坑底挖松、弄平[4]。需要注意的是,在新填土方位置挖穴时,应当对穴底位置进行踩实,以免影响到成活率。

再次,上述工作结束之后,要进行掘苗操作。施工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环节:①要做好选苗工作。由于树苗的质量对于植树工作的成活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有效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应做好苗木的选择。具体来说,要结合图纸的要求以及甲方代表的要求,合理选择景观乔木、灌木等品种。所选的苗木要具有发育健康、无虫害的特点。同时,不能出现过分的机械损伤。对于乔木而言,应当具有树杆通直、生长健壮的特点,并且树冠开展,有着良好的根系状况。对于灌木来说,应当具有根蔓、枝大、枝干丛生的特点。②要注重号苗管理,选好的苗木应当及时的涂上颜色,以免出现误掘的问题,该项工作也被称为“号苗”。③正式掘苗之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例如,掘苗之前应当对土壤干湿度做出调整,一旦出现土质过干或过湿的问题,将影响到掘苗操作的效率。掘苗之前还要针对树木的生长情况,做好修剪工作。通常情况下,修剪量要控制在1/3 左右。

另外,掘苗施工结束后,要着手开展运苗与假植工作。对于苗木的运输量,应当结合工程中具体的种植量进行确定,树木从挖掘直到栽好,要严格控制相关环节的时间,进而减少根部的暴露时间,提高苗木的成活效果。为提高苗木的成活率,要对运输路径做好规划。如果路途较长,那么应当采用根部洒水的方式进行保湿。

最后,就是苗木的定植环节。种植期间要爱护苗木,做到轻拿轻放,不能对树根、树皮等位置产生损伤。同时,散苗的速度要和苗木的栽植速度保持一直,争取做到边散边栽,尽可能的降低树根在外暴露的时间[5]。在具体的栽植环节中,要对栽植的深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于灌木而言,应当和原木痕保持平齐,带土球的苗木应当比球的顶部深2~3cm。为提高种植环节的成活率,还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在树木种植之前,应安排技术人员对种植穴的大小、深度等参数做出检查,如果不符合根系的生长要求,应当对其进行修整。②对于回填土应当一边回填一边夯实,每层的厚度要控制在20cm 以内,不得出现夯砸土球的问题,以免影响到种植效果。质量检查程序如图4 所示。

3.4 养护技术

通过做好后期的养护与管理,可以改善植被的生长情况。具体养护工作中,应做到以下5 点:①叶色要正常,且满足叶大、肥厚的要求。正常条件下,不能出现黄叶、焦叶的问题。②植被的枝、干要健壮,不能存在明显的枯枝、死枝问题。同时,不能出现活卵活虫,一旦发现上述问题要进行及时的处置与养护。③草坪的覆盖率要基本达到100%,并且内部的杂草不能超过10%,草坪的生长要茂盛,颜色应当保持正常。④绿地内部不能出现死树,树木的修剪要尽可能合理,保持良好的树形效果。⑤当施工完成之后,要及时设置保护牌,尤其在一些路口、出入口等位置,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设置“禁止践踏”等保护牌,如图5 所示。

4 结语

为提高风电项目植被恢复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效果,应积极做好土方开挖、坡面绿化等工作。此外,要加强对绿化栽植技术的应用,尤其要控制好种植土、种植穴的质量,加强苗木种植技术、养护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景观绿化项目的施工质量与效果。

猜你喜欢

坡面植被苗木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苗木供求信息
冲积扇油气管道坡面侵蚀灾害因子分析
超音速流越过弯曲坡面的反问题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最新苗木行情
最新苗木行情
面板堆石坝垫层施工及坡面防护
基于原生植被的长山群岛植被退化分析
Overview of Urban PM 2.5 Numerical Forecast Models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