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

2023-09-25郭婷婷

经济师 2023年9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创新建设

郭婷婷

摘 要: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美丽乡村建设日益引起国家农业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全国农业会议多次强调,要推动农村的绿色发展,打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因此要将美丽乡村建设放在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来对待。当前,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国家号召,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突破。但从实践过程来看,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及认知误区,比如定位不明确、推进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因此,为更好地提高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这就要求必须深入研究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过程和执行方法,实现乡村建设和谐发展。

关键词:美丽乡村 建设 创新 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9-113-03

引言

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点。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到社会运行大环境中,把“美丽乡村”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实际状况分析来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中仍有若干认识误区,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以及质量都不太理想。所以,在当前的社会和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必须正确地定位“美丽乡村”,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发展战略。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含义

“美丽乡村”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生产,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目标。会议指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生态文明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位一体”规划,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这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战略抉择和创新,这是一种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然而,要实现“美好中国”这一伟大任务,就必须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加强环保工作,促进生态环境建设。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这样,才能尽快地实现“美丽乡村”。

二、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定位的分析

美丽乡村建设定位必须清晰,在实施“美丽乡村”这个庞大的工程之前,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很可能会偏离大方向,造成建设不尽如人意,甚至会适得其反。当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着定位上的错误,其根源是对广义与狭义的认识差异的理解不够透彻。首先,需要将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地位从生态文明建设层面提高上来,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必须建设和发展生态文明,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党的十九大同时将生态文明列入国家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好中国而奋斗,这是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针,它是我们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准则和行动指南。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分析

适应新时代特点则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首要目標,积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要体现“生态美”,更要加大农村的资源建设,使农村的环境承载能力得到有效增强,从环境资源保护、生态文化建设以及污染的科学治理等方面入手展开资源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可涵盖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要素协同发展的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的实质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并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建设,促进乡村现代化的发展,维护乡村的文明、村容整洁,从而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在村庄建设的定位上,要以村庄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深入挖掘村民的实际需要,把发展农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兼顾管理的民主化,为乡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积极地利用农村的资源,以实现“生态文明”为基础,增强农村的环境承载力,增强农村的环境保护。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坚持农村建设的原则,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也可以优化农村的生态环境,如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二)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

早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了农村生态建设、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大战略措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步入新时期。而生态文明建设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建设,二者紧密相连。“美丽乡村”的理论来源是“生态文明”,为实现“美丽乡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而建设美丽乡村则是落实生态文明发展的体现,建设美丽乡村即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在构建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整体,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内容融入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之中。

(三)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美丽乡村建设中包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要求,另外,保护文化遗产和社会安定也是重要内容。也就是说,“美丽乡村”的构建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础的,“美丽乡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视角出发构建美丽乡村,因此,不仅包括乡村生态建设,还包括文化、经济、社会等。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完全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之中,生态文明和新农村的融合是必然的。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误区分析

(一)厚此薄彼,偏向“盆景式”村容建设

政府的行政管理机制和传统的政绩考核制度的功能,容易造成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的追求。过分偏袒明显的“颜值”村庄,却不愿意在“气质”上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将错综复杂的“宜居、宜游”问题简化为“涂脂抹粉”,最后造成了“两张皮”。对“盆景式”村容建设的理解,忽略了其内在价值与利用价值以及其形态与内涵的辩证统一。

(二)多龙治水,只唯“任我行”地方规划

受传统的乡土保护观念的影响,容易造成当地政府在推进“美丽乡村”的过程中,盲目追求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美丽乡村”的长期、复杂、系统性的建设,忽视了特色城镇与乡村的有机衔接,造成了“一人一号,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这种仅凭“任我行”地对区域规划的理解,忽视了规划的顶层设计与综合协调,忽视了整体与局部的辩证统一。

(三)产业不强,流于“单一式”产业结构

发展是美丽乡村的关键,没有产业的支持,发展就是一句空头支票。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发展势头不足,还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是一种比较低级的产业形式,使得工业、环境、空间和文明之间的相互支持难以实现,更难形成各产业链条的整体联系。

(四)喧宾夺主,偏重“包办式”政府参与

传统发展模式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太强,容易造成地方政府在推动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角色的错位,让其误以为更多的是以强势为主导的服务导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农民的主体意识并未完全发挥;“美丽乡村”建设不经农民民主协商、反复讨论,而是由上级领导根据自身的主观想象模式强行施加于农民。而对于基建,则常常只关注于政府投入,即使提高其他市场主体的参与程度,也会忽视市场的功能。这导致了财政经费的短缺,甚至造成了农民的“等、靠、要”思想的滋生。但由于政府对“包办式”的重视,忽略了其他市场主体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功能,忽略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建设美丽乡村的推进思路

(一)科学制定考核体系

考核是一支指挥棒,用好了指挥棒,可以有效地引导“美丽乡村”建设。一是要正确认识“显绩”与“潜绩”的关系,要正确对待和科学地评价农村干部的成绩,建立突出表现和突出潜力两级层面的考评观念,激励他们多干实事,不追求“显绩”,不追求短期利益。因此,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推进原则,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性以及连续性。二是对“美丽乡村”质量进行科学评估。进一步提高产业建设规模、农民幸福指数等各项考核指标,避免过分注重“颜值”而忽略“内涵”。

(二)主动完善发展规划

正如谚语所说,“走错路,走就是倒退。”要加强“全域”的规划,进一步加强区域规划,加强乡村的三级组织联系,加强产业布局,完善道路规划,促进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推动美丽乡村成群结队式的形成和发展。一是要正确认识地区区域联系和差异,要在地域空间规划中寻找适宜的位置,不能一成不变、不能特立独行、不能随意改变规划,要因地制宜,突出“个性美”。二是要搞好各方面的协调。建设美丽乡村的主战场是乡村。所以,要统筹规划,防止规多,各自为政。

(三)积极推进产业融合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依靠产业的支持,所以,要大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一是要确定农村企业的发展方向;不同地区资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要坚持“立足实际、差别发展”的原则,要进一步指导农民种植优良品种,选择合适的产业,确定发展的方向。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解决我国农业保险投资压力大、农业保险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的问题,积极引导银农与农民进行对接,制订个体化的农业保险体系,并构建完善的多元投资体系。三是要拓宽土地流转范围,适度发展农业生产。要大力发展产业融合示范基地,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农产品的绿色特征,挖掘农村特色的区域文化,将产业链条延伸,推动产业升级。

(四)准确定位政府角色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关键在于政府的引导。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构建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和大众主体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农民主动投入并加强管理创新,为建设美丽的村庄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一是要把农民的创业热情发挥到最大。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建立农村合作与互助组织,加强基层组织的管理。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建立統一管理、统一销售、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现代化管理制度,让人民群众真正投入到行业发展中去,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角。二是加强农民的权利和义务意识。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卫生等激励和制约机制,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要对环境进行管理,对造成生态损害者,要依法追究,要树立“人人护好美丽乡村”的主体意识。三是要充分利用“外引内蓄”机制。通过项目贴息引导、税收补助等方式,引入社会资金,减少政府投资压力,增强项目运营的专业性、科学性。

(五)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在建设美丽乡村时,要加强宣传引导,让村民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宣传,如:村广场会、县电视台、村内宣传栏等,定期对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进行表彰。同时,要对个别村民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通报批评,使他们逐渐改变自己的思想,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改变领导干部的管理理念,成立“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制订美丽乡村发展规划,并逐步实施各种支持项目,确保项目的顺利执行。加强对农村党员的约束,杜绝形式主义、不注重实效的不良风气,要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以促进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积极表现。

(六)优化配套设施建设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一是要统筹各类资源,以资源为保证,以稳健的方法推动美丽乡村的发展。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美丽乡村”,保证“三农”资金得到全面投资。要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增加农村资金投入,构建多样化的金融支撑体系。二是要强化农业生产队伍。“美丽乡村”建设要针对农民的特点,通过“引进”“培养”两个途径来培育“农业生产”人才,以推动“三农”发展,实现“三农”的长期稳定。三是要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农村卫生、文化、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推动农村公共服务的平衡发展。四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在发展中,要结合具体情况,积极推进和应用农业技术,使农业机械化不断向前发展,稳定地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七)大力发展特色文化

一是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在创建美丽乡村时,应充分发挥其优势,改变“千村一面”的状况,要把“乡村精品”建设起来,让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更加融洽。二是要注重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确保其时代特征、文化标志、原始形态和村寨特色。特别是牌坊、祠堂等古迹的保护和修复,尽可能地保持它们的原貌,防止由于旅游而引起的过度开发。三是要推动生态文化建设,打造高质量的生态空间,要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土风情、乡村风貌、建筑风貌、自然景观,推动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通过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观光,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结束语

总之,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有关规划部门首先要明确其核心目标,明确其定位。目前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建设模式、试点实践、管理规划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从农村的现实出发,增强村民的主体意识,并充分运用政府的力量,把农村生态建设、生产发展与人民生活品质有机统一起来,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项目,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推进,在我们的大目标和科学的指导下,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一个富有地方特色、人民生活幸福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 蒋菊香.试论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J].农民致富之友,2019(08):217.

[2] 王瑛.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1):17.

[3] 黎溪.探究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J].建材与装饰,2016(39):109-110.

[4] 韩喜平,孙贺.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J].经济纵横,2016(01):87-90.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创新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美丽乡村之景观改造实践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新形势下闽北绿色发展实践模式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