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共育:构建幸福教育生态圈

2023-09-25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天津教育 2023年22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育人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朱 珍

家校共育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师生、亲子和相关参与者共同成长的有效方式。有效的家校合作是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构建幸福教育生态圈的四种思维

幸福教育实践旨在以儿童为中心,建设充满幸福感的校园。如何提升教师、家长的共育能力,从而有效保障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人本思维:把孩子放在正中央

把孩子放在正中央,让孩子在阳光下蓬勃成长。学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服务学生”和“指导家长”的相结合。

坚持服务学生。聚焦聚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等提供的丰富课程资源,如开展“大阅读”工程,通过书香家庭创建活动,培养书香少年,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读书、博览全书的良好习惯。构建“互联网+”共育互动平台,借助互联网优势,搭建简便易操作的共育互动平台,如学校公众号上的“家校共育”专栏、“育儿小百科”微课堂等,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便捷、个性化的指导服务。关爱特需学生,开展“一个孩子的研讨会”,特需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有轻度智力障碍的,二是有行为问题的,如易激惹,爱打人。其中后者牵扯教师更多的精力,更需要教师关注。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更好地帮助特殊学生成长,召开由年级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共同参与“一个孩子的研讨会”,采取以班主任为主体,全体任课教师一起参与的帮扶策略。

注重指导家长。建立新家庭教育指导师团队,通过专业引领,孵化一批家庭教育种子教师,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形成家校共育的团队力量,“人人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个个成为家庭教育践行者”;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引航指导,吸引学校教师积极加入,鼓励有兴趣的家长热情参与,打造“家校共育共同体”;通过参观家庭教育博物馆,开设家教讲座,引领家长系统学习家教知识;举行各类主题活动,帮助孩子培养美好品格;邀请家长加入“好父母联盟”,与孩子共同成长;定期指导召开家庭会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家长参与志愿者活动,做孩子的榜样;指导家庭开展亲子研学旅行活动,传承优良家风。

(二)平等思维:保护孩子的前提是尊重

这里的尊重包含多层的含义。

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儿童。教师和家长要摒弃传统教育理念,树立“用尊重、平等、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共育理念,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孩子。对于特需学生的异常行为绝不是仅仅说“不”就可以的,而是要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教师有没有引导其他学生关爱和包容,父母对孩子问题的形成是否有反思,在其成长过程中是否给予其足够的尊重,这都是特需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学校和家长要相互尊重。家校沟通应是双向的活动,教师家访和家长访校交互进行,学校主动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建立“教育伙伴”关系,如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千名教师访万家、微信、QQ 等方式与家长沟通。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详细掌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和生活环境,增进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把握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期待,分析学生的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特别是对个别特长生的进一步发展、个别学困生的转变教育等特殊教育问题与家长共同研讨措施。

(三)整体系统思维:搭建家校社互动平台

家校共育需要行政力量的推动。高度重视并加快建设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合理且有效的手段处理热难点教育问题,在教育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比如:通过促进教师流动等方式,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改革教育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消解学生和家长的焦虑等。

学校应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协同成长的地方。学校通过三级家委会建设,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包括教学、餐饮等;依托学校社团,创设家校共育特色活动,链接学校资源、家长资源、社区资源;根据孩子学习的实际情况,协同家长研究对策,探索最优化策略;充分发挥数字平台的展示、评价、互动、分享等功能,真正实现用“数字化”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

没有父母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成长。家长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要发挥正向能量,做家校共育的参与者、协同者。家长要学会了解孩子,与教师沟通合作,要在培养子女学习兴趣、创设更加幸福美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等方面下功夫。

校家社三位一体的问题解决机制明确了作为教育主体的三方应尽责任,每个主体要发挥自己的教育功能、优势。只有各方主体清晰地遵循和落实,互相尊重,厘清权责,美美与共,和谐互补,才能使各自的教育功能发挥至最大化。

(四)积极正向思维:包容、接纳孩子的一切

比起成功,还有更有意义的事,那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面对孩子的缺点或不良行为,很多家长和教师认为给孩子指出错误,孩子才会去改正,这是典型的负向教育思维,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同的评价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差异,进而影响学生的成长。积极正向的评价会使学生受到鼓励、增强自信心,使其感受到被教师、家长认可的喜悦,并积极地看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长此以往,使孩子朝着家长、教师指明的、需要努力的方向发展,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一种“我能行”的信心和“我要行”的动力。

学校将正向思维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践行正向教育;班主任借助心理健康课、班会课教育孩子正向积极地看待事物,及时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学校通过讲座、微信公众号、亲子活动等方式将这种理念传达给家长,帮助家长学会正向教养的技巧。特别是一些行为或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包容与鼓励,家长和教师要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从而树立自信心。

着眼于未来的家校共育,一定具有积极正向思维,凸显人本,学校不会要求家长必须做什么,而是家长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判断,选择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真正体现家庭的个性化、自主化的育人新模式,让家校共育之花绽放在每一个家庭。

二、家校共育的未来愿景

愿景是一种富有感召力的力量,家校共育的美好愿景就是指家校双方目标一致,强化家校深度融合。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通过建立人本思维、平等思维、整体系统思维、积极正向思维,绘出“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家校共育幸福愿景。

让学生更快乐:教师和家长的成长带动学生的成长。尊重儿童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儿童的基本权利。爱护儿童的童年就是呵护孩子的一生,让每一个孩子都对未来充满期待,具有幸福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儿童在“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三育融合中走向“成人、成才、成功”,他们的目光更加快乐、自信。

让教师更幸福:教师在家校共育相关培训与实践中改变了自身的“行走方式”,把成长的行动落实到工作中。家校共育机制让教师更幸福,他们不再是“孤军奋战”,家长不断提高的共育意识、积极创设的良好家庭环境、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教育理念,让教师越来越有信心,孩子在校养成的优秀品质和习惯在家庭中进一步巩固。

让家长更满意:家长明确自身是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树立了“用尊重、平等、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家教理念,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子女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习惯。家校共育的实施让亲子关系更和谐,让家校关系更亲近。

让社会更和谐: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校共育帮助家长、学校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儿童的成长环境。家庭和谐是民族繁荣昌盛的源泉。通过好家风、好家教,弘扬家庭美德,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开创家庭和睦、乡村和谐、社会安定有序的局面。

在教育征途中,家庭和学校相互依靠、相互促进,教育的征途将更加顺畅。家校共育,让教育日渐呈现理想中最美的样子。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