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碎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转型
2023-09-24宋瑞夫
宋瑞夫
[摘要]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深远影响,而且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极大消解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结合当前信息传递特点,高校应以学生利益为指向,不断探究思政教育工作转型良策,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碎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负面效应。文章分析了信息碎片化传播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阐述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转换的思路,提出了信息碎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实践理路,旨在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引领力。
[关键词]信息碎片化;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转型
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信息碎片化。当前,碎片化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典型特征之一。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信息碎片化能够满足其人际交互、诉求表达的需求。但同时,信息碎片化也消解了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1]。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高校应厘清思政课教学的根本逻辑,坚守主流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既要做到因时而进,还要确保因势而新;通过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消释碎片化信息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负面效应,从而给予大学生正向的思想引导,为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时代新人。
一、信息碎片化传播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一)冲击了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权威性
自媒体极大地改变了话语生成、传播的方式,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对高校而言,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其既可以从碎片化信息中选择有用的学习素材,还可以从其中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对信息碎片化所带来的影响,高校也不容忽视。信息碎片化传播冲击了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权威性:一方面,高校教师不再具备信息资源优势,教师话语权威性受到冲击;另一方面,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受到影响,思政教育效果一般[2]。
(二)削弱了学生的逻辑辨析能力
当前,信息传播具有普泛化特点,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媒体平台发布信息。不同主体在利益诉求方面的差异,以及主体间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分疏,均会导致正面信息与负面资讯交织呈现给受众群体。受经验不足和思想不成熟的影响,大学生很容易对一些信息进行以偏概全的解读和传播。此外,很多大学生热衷于利用搜索引擎寻找碎片化信息的来源,缺乏聚焦精力的思考以及基于理性思维的推理,久而久之自身的逻辑辨析能力被削弱[3]。
(三) 提升了思政育人的难度
信息化碎片化背景下,学生采取碎片化学习手段,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并拓宽学习求知的渠道,但这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引导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大学生个性化意识强烈,乐于在自由的网络空间内寻求个体权益诉求的表达。在约束相对不足的网络空间内,依托简短的网络碎片化信息,一些学生以隐晦的方式调侃主流意识,这不仅破坏了网络舆论原生态环境,而且容易对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从而加大了高校思政育人的难度。而这是挑战也正是机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抓紧这次机遇期,及时转变思政教育途径手段,从而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二、信息碎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转换的思路
信息碎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化、丰富化的特点,尤其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其在范式层面产生深刻变革。因此,高校寻求思政教育转型之路迫在眉睫。
(一)教学模式转型
在传统思政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多采取固化、单一的说教方式,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彻,缺乏对思政学习的兴趣。在信息碎片化背景下,新型在线教育方式不断涌现,高校将其与线下教学有机融合,形成双元教学渠道,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为教学提质增效提供支撑。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断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机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与感悟,确保学生学有所获,由此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效果[4]。
(二)思维模式转型
信息化碎片化背景下,高校要重视思政教育,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思维模式转型。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思维范式的转变,与时俱进地探究信息碎片化的优势,从中充分挖掘教学资源,重构教学载体,从而为学生提供喜闻乐见且独具教育意义的课程知识;另一方面,高校应摆脱传统线性教学限制,在坚持思政教育基础立场的前提下,秉承开放性课程开发思维,有效汲取信息碎片化内涵要点,做到多元思想的交织融入,确保教学投入与产出保持平衡[5]。
(三)认知模式转型
在以往的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教材,高校思政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开展思政教学。在信息碎片化背景下,思政信息来源更为广泛,而且数量惊人,高校思政教师如果对这些信息缺乏有效的总结、归类,一来会加剧学生的认知负荷,二来还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停留于浅层认知。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积极转变认知模式,打破传统思政课程教学的思维禁锢,以互联网、融媒体、数字化为抓手,不断尝试应用聚合碎片思政信息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归类,从而为教学提供便利,同时为学生课下进行碎片化学习提供服务。
三、信息碎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实践理路
(一)契合学生需求,探寻平等对话机制
碎片化媒介平台的兴起,促使高校思政工作转型升级。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思政教师应明晰肩上重担,深知思政教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履行好教师的职责。首先,高校思政教师应全方位转变传统育人理念,在充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因势而新,适应情势。同时,高校思政教师应结合碎片化时代的特征,在汲取传统思政育人精髓的前提下,不断创设碎片化思政教学的新模式,确保思政课堂教学具有亲和力,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这要求高校思政教师能够基于教育对象的差异化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实际发展需求,通过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牢固把握思政教育话语权,确保学生勇于表达、乐于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教学参与兴趣[6]。其次,高校思政教师应紧跟思政教育发展进路,紧扣时代主题,做到因时而进、顺势而为。其应通过探寻以学生切身利益为指向的平等对话机制,增強话语的感染力,有效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吁求能够落地有声。最后,高校思政教师应把准学生思想脉搏,回应学生思想关切,坚持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为导向,持续用主流价值观为学生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独立客观解析问题水平,从而保障教育效果。
(二)树立网络思政教育意识,增强教育吸引力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优质网上教学资源更为丰富,智慧化教学平台日益成熟,这为高校思政教学赋予了更多选择契机。首先,高校思政教师应增强网络思政教育意识,熟练运用与思政教学相关的网络资源,依托网络平台构建思政育人新环境。这样不仅可以将思政知识生动化、形象化呈现,为课堂教学创造有利条件,而且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确保师生随时可以实现双向交流,达到课内外一体化的育人效果。其次,高校思政教师应及时关注各类碎片化信息,有效为学生解读其中蕴含的逻辑实质,帮助学生实现由浅显认识向深度感知的转换[7]。在此基础上,高校思政教师应不断提高“互联网+思政教学”的综合素养,基于学情特征和学生诉求,将思想政治标签化整为零,对教学内容实施创新性包装,确保线上与线下教学协同推进。最后,高校思政教师应善于整合网络资源,能够利用微课、慕课、云课堂等平台推进网络精品思政课建设,通过“私人订制”式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思想意识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使学生正确理解碎片化信息的积极与消极效能,确保学生学会剔除不良信息。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处说话、有事可做
当代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成长,不仅对互联网技术十分熟悉,而且愿意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自身诉求、进行沟通交互。为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高校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协同参与课程建设和育人工作转型。一方面,高校应构筑平等、民主、公平的网络舆论场域,为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提供平台,确保学生有处说话。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对思政教育,高校不能采取“堵、压”方式,这样只会加剧矛盾激化,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高校通过打造网络碎片化信息聚合地,可以使学生进行理性表达,一来有助于高校倾听学生心声;二来可以为精准育人提供抓手。另一方面,高校應基于民主管理、平等互动的理念,鼓励有意向的学生参与高校治理工作,通过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高校事务管理中,使其成为参与治校的重要主体。一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吸纳来自学生群体的建设性意见;二来可为学校治理提供有力补充,确保思政教育工作有序推进。当然,这要求高校制订明确的规章制度,切实保障学生参与治校的权利,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四)加强网络监管,夯实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多元价值观念的交融对大学生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高校作为多元意识形态的集散地,如何占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制高点,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领,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应筑牢思想阵地,在精简知识传播流程上下功夫。高校可以通过采用贴近学生实际的网络语言,高效聚合思政内容,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其中,从而增强说理透彻性,为学生指点迷津,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另一方面,面对海量的网络碎片化信息,鉴于学生本身的特性,高校应坚持长远布局、立意高远的理念,进一步加强网络监管,构建碎片化信息监测体系,及时跟踪学生思想动态,做好帮扶引领指导,做到善抓善管、善于出招、有的放矢。高校通过监管与引导,能提升学生信息辨别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屏蔽不良不实信息,能够对信息进行深度解读剖析,为夯实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奠定坚实基础,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最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8]。
(五)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的认知和使用能力
在信息碎片化背景下,要想保持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政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思政教育工作的手段、方式、方法,跟进时代潮流,认识新媒体,学会使用新媒体,了解学生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高度关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主流事件、争议内容,及时捕捉网络信息碎片化传播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守住高校思政教育阵地,保证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鲜明性、及时性、高效性。
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信息碎片化。信息碎片化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深远影响,而且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极大消解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面对危机和挑战,高校要明晰信息碎片化传播的实质内涵,做到不回避、从容应对、顺势而为、趋利避害,有效寻求破解转型对策;通过精准研判新形势,转变教学范式、思维范式、认知范式,提升新型媒介使用能力以及信息辨别能力,消释碎片化信息负面效应,从而给予大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为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熊昌茂,陈丽娟.信息碎片化语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策略探析[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20(06):72-77.
[2]蔺小清.新时代思政教育制度创新与实践科学化发展探索:评《高校思政教育多元化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13):226.
[3]王丰莲,秦一,暴丽霞.情景案例+碎片化+名中医工作室师承教育+思政元素融合相结合在乳腺科临床带教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08):165-167.
[4]马琴琴.高职院校思政课基于课内碎片化学习可行性的初步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例[J].作家天地,2020(07):142-143.
[5]彭杰,佟宁宁.“碎片化阅读”背景下高校女大学生“微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才智,2023(05):53-56.
[6]邓小珍,肖兵,王欢,等.基于“碎片化学习”的《工程图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21(08):131-133.
[7]张倩.信息碎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究[N].山西科技报,2023-06-05.
[8]王艳丽.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思政教育工作方式创新研究:以赤峰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