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域下地方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实践探究

2023-09-24刘莹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7期
关键词:文科数字化课程

[摘要]地方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在助力地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增强学生对地方非遗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提升其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促进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以新文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为契机,依托学校所在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遗资源,韩山师范学院网络新媒体专业以核心课程交互设计为实践载体,开展地方非遗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通过以“非遗精神融入课程基础理论模块”“非遗文化融入课程项目实践模块”“非遗资源融入课程能力拓展模块”为核心的模块化体系构建,探索地方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地方非遗文化;交互设计;高校教育;新文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系列论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2]。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在大学阶段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文化创新意识的重要性[3]。高校传承和传播地方优秀非遗文化是其不可忽视的责任与义务,地方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已成为近年高校课程改革的新重点。

新文科建设以培养拔尖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科交叉,开阔学生视野,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增长需求[4]。在新文科视域下,如何将地方非遗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新媒体人才培养,既是高校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也是高校教育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实践,对推动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立足新媒体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以新文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为契机,依托学校所在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遗资源,韩山师范学院网络新媒体专业以核心课程交互设计为实践载体,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和专业特点,进行了系列课程改革实践,通过地方非遗文化融入交互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探索地方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一、地方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价值及研究现状

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非遗文化是在地方文化根脉滋养下孕育的活态文化[5]。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场所,高校开展非遗文化教育是支持地方非遗文化相关研究及学术理论构建,助力地方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传播、发展及创新性转化的重要途径。2009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周和平指出,应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校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6]。高校将地方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教育,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地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丰富地方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而且在增强学生对地方非遗的了解与认同,提升其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促进地方高教特色学科建设、强化校地合作等方面也有积极作用。

目前,学界对非遗进校园的研究和探索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非遗融入高校教育的探索仍较少[7]。已有研究主要针对与非遗直接相关的课程,且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为主,如万志琴等讨论了非遗纺织与服装专业课程的融合[8];贾海婷讨论了焦作本土化美术类非遗项目在师范美术教学体系中的融入[9];宋良敏讨论了通过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扎染课程等途径传承非遗扎染技艺[10];王晓黎则以“海城高跷秧歌”为例,讨论了高校舞蹈教学视域下“非遗舞蹈”的传承[11]。针对非遗文化融入本科高校教育以及融入跨学科专业课程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只有部分学者进行了讨论,如马亚丽等分析了非遗文化与江苏省高职英语教学的融合发展[12],龙运容讨论了非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传媒教育的合法性[7]。现阶段,关于地方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研究显得较为迫切。

二、新文科视域下交互设计课程的改革需求

韩山师范学院于2013年正式设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经过多年发展改革,目前韩山师范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设“新媒体产品设计与制作”及“媒介、文化与传播”两个专业方向。交互设计课程为“新媒体产品设计与制作”方向核心课程,与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等课程共同构成该方向的核心课程群。交互设计课程主要关注数字化产品或复杂系统的媒介影响及其对人类行为的支持[13],本課程的开设是为了响应网络科技及传媒产业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及扎实专业技能,能完成数字产品设计相关流程,包括进行数字产品的规划构思、归纳用户行为、产品原型设计、界面开发及可用性测试等任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知识应用、适应国情[7],以及“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执着坚守和传承”[14]。在此背景下,交叉学科知识的合理融入,特别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非遗文化的融入,以及在专业知识外,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达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使其成长为综合型、复合型人才,是现阶段交互设计课程较为关键的议题。

三、新文科视域下非遗文化融入交互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

综合考量新文科背景下新技术、新需求、新国情的需要,现阶段新媒体行业发展及交互设计等相关职业的人才需求,韩山师范学院的教学资源、生源特点等办学情况,以及潮州地方非遗文化传承传播现状四个主要面向,韩山师范学院对交互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方案及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修订,在确保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跨学科视角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通过非遗文化在课程中的有机融入,提升学生对地方优秀非遗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增强学生的非遗文化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基于优秀非遗文化进行数字化创新设计的能力。

基于新的教学目标、培养方案及课程考核方式, 交互设计课程在模块化体系的基础上[15],从以下三个面向进行地方非遗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建设(图1)。

(一)文化价值引领—非遗精神融入课程“基础理论模块”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文科教育教学兼具价值性与学术性,强化价值引领是新文科建设内在要求”[4]。依据新文科建设的理念和思路,韩山师范学院的交互设计课程在课程内容建设上,密切关注新媒体行业的人才需求及非遗数字化发展现状,配合课程核心知识点设置,针对性增加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非遗数字化展示与阐释等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与课程核心内容相关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新技术、新模式、新趋势,为后续开展非遗主题交互设计项目实践做好准备。

同时,交互设计课程进一步深入挖掘地方非遗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16],充分发挥非遗精神在美育、德育和思政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及文化价值引领作用,通过“隐性思政”的形式将地方非遗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等重要思想资源,合理融入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领会和感悟地方非遗的精神与内涵,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图1 地方非遗文化融入交互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

(二)文化创新实践—非遗文化融入课程“项目实践模块”

为应对交互行业快速发展与日益成熟趋势下对实践型、专业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交互设计课程重视对学生交互设计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该课程的“项目实践模块”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具体项目实践过程中践行所学理论知识。本次教学改革通过将地方非遗文化融入交互设计课程“项目实践模块”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主动了解地方非遗文化内涵,并通过非遗主题数字化产品的设计实践,探索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地方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地方非遗文化与交互设计课程的深度融合。

1.项目选题、调研及用户分析阶段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非遗项目47项,市级非遗项目139项[17]。潮州非遗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活态性,为交互设计课程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及独具特色的实践载体。在项目选题阶段,交互设计课程确定一个非遗项目类别(如潮州传统技艺),作为该学期小组实践项目的大主题;各组学生可自行在该非遗项目类别中选择某一具体非遗项目,作为小组实践项目的选题,并以其为中心进行相关数字化产品设计。

在前期调研及用户分析阶段,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文献调研等方法,了解所选非遗项目的历史文化背景,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实际非遗场域中,调研所选非遗项目的传承及传播现状,了解非遗数字化产品目标用户群体的实际需求,并对小组项目可行性进行初步的评估。例如,专注潮州工夫茶艺非遗项目的“潮玩·茶”项目组同学,在项目前期就对潮州多家工夫茶体验馆等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访谈,还通过线上问卷及问卷后访谈的方式了解茶文化爱好者、茶叶购买者的实际需求。

2.产品设计、原型开发阶段

本阶段是交互设计课程“项目实践模块”的核心环节,教师将引导学生对上一阶段收集的资料,特别是目标用户需求相关资料,进行汇总梳理和提炼总结,并在充分考量潮州非遗传承现状及非遗文化传播的具体需求基础上,发挥新媒体在传播形式多样化、呈现方式多维化等方面的优势,进行非遗主题数字化产品设计及开发。

例如,学生项目“顺顺”选取潮汕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主题。该项目以传播潮汕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厚历史文化内涵为项目主要目标,项目组考察了民众在日常祭拜活动中的实际需求,为用户提供了潮汕传统节日相关历史文化的多維度展示,即一站式祭品选购、传统节日提醒、节日活动直播等多样化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祭献祭品、燃烛点香等互动过程,深入了解潮汕特色民俗文化。

3.产品测试与评估阶段

为了进一步提升所设计非遗数字化产品的有用性、可用性、易用性,交互设计课程根据不同实践项目所涉及的具体非遗主题,邀请具有相关背景的非遗专家、非遗工作者等作为测评人员,参与学生实践项目的考核,为学生提供非遗领域的专业意见;鼓励学生通过可用性测试问卷、用户访谈等形式,收集目标用户使用所设计非遗数字化产品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反馈建议。学生通过专家评估及用户测试等形式收集到产品反馈信息后进行进一步汇总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所设计的产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及修改。

(三)文化资源整合—非遗资源融入课程项目“能力拓展模块”

教师在交互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联合校内外非遗相关人员、机构、组织,共同构建课程“能力拓展模块”,将校内外非遗资源融入课程建设中。其中,在校内资源融入方面,教师主要通过与校内非遗研究相关部门、机构,进行跨学科合作及联合教学,探索非遗文化融入交互设计课程体系的更多可能性;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成项目实践团队,强化学生跨学科团队合作能力。在校外资源融入方面,教师应持续推进校地交流合作,通过邀请地方非遗传承人、相关非遗文化机构负责人到校内进行授课、讲座,将非遗资源带入课堂;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在实际项目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作能力,同时也为学生项目的实际转化创造条件,为地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创新性发展提供助力。

四、结语

韩山师范学院通过地方非遗文化融入交互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打破了以往学生仅借助文献或影像资料获取非遗相关知识、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停留在感性阶段的局限,让学生在实践项目中主动、深入了解地方优秀非遗文化,并引导学生作为实践主体探索地方非遗文化的数字化转化,锻炼了学生基于地方非遗文化进行数字化创新设计的能力,对地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播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虽然课程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须关注的是,基于地方非遗进行数字化产品的设计开发,除了需要掌握交互设计相关理论知识,还须具备艺术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因此,如何更好地与校内外非遗相关人员、机构展开合作,为学生的非遗实践项目提供专业性、科学性的指导,仍须教师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及总结经验。同时,交互设计课程亦将持续探索校地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非遗实践项目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參考文献]

[1]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EB/OL].(2022-06-03)[2023-04-23].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0603/c1001-32437873.html.

[2]李艳娟.高校推动地方非遗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2(04):111-114,1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3-26)[2023-06-2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4]《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EB/OL].(2020-11-03)[2023-06-23]. 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011/t20201103_2029763.shtml.

[5]郭永平,贾璐璐.全球在地化到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2):125-133.

[6] 周和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EB/OL].(2010-01-12)[2023-06-23]. https://www.mct.gov.cn/whzx/bnsj/fwzwhycs/201111/t20111128_765102.htm.

[7]龙运荣.新文科背景下“非遗”融入地方高校传媒教育的合法性、目标及路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2(01):77-81.

[8]万志琴,袁赛南.“非遗纺织”融入服装专业课程教学实现美育功能的路径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2(03):142-144.

[9]贾海婷.师范院校美术专业对本土非遗活态传承模式研究: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大众文艺,2022(05):176-178.

[10]宋良敏.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生非遗手工扎染技艺传承与创新[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2(03):111-113,135.

[11]王晓黎.高校舞蹈教学视域下“非遗舞蹈”的传承思考:以“海城高跷秧歌”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02):158-163.

[12]马亚丽,王向阳.课堂革命背景下非遗文化与高职英语教学融合路径探究:以江苏省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10):172-174.

[13]辛向阳.混沌中浮现的交互设计[J].设计,2011(02):45-47.

[14]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2):75-83.

[15]刘莹,林蕙玟.基于CBE教学模式的“交互设计原理”课程模块化改革与实践[J].教育观察,2020(09):45-48,101.

[16]高文谦.发挥美育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以“互联网+非遗”新媒体设计课程创新实践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1(04):123-128.

[17]潮州日报.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EB/OL].(2023-02-09)[2023-06-23].

http://www.chaozhou.gov.cn/ywdt/czyw/content/post_3832873.html.

猜你喜欢

文科数字化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豆文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