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课程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3-09-24黄艳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7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小学语文

黄艳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師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典型性、开放性和整合性的特质,并将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观察法了解他们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具体情况,设计协作学习、研究学习、互动学习等教学方式。教师本身也要积极了解科研动态,充分运用交互工具,链接专题网站,采取各种方法全面优化网络资源的应用效果,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网络资源,优化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建构主义;网络课程资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活动的过程,学生必须处于真实的情境中。由于网络具有实时性、互动性、生动性等特点,所以能很好地融合各种不同的资源,构筑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入仿真的情境中参与活动,积极对话,合作探究,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各种网络课程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

一、网络课程资源的应用原则

(一)典型性——生发最大价值

开发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属于巨大的工程,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如果没有严格的标准,那么信息收录必然会芜杂、混乱,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基于建构主义思想,探究挖掘网络信息的原则。教师要注意典型性,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资料,让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李杜诗歌传千古”主题活动,并结合该主题收录了不少网络资源。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数量繁多,资料中不可能全收,所以教师要尽可能选择一些更具特色的诗歌。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将进酒》等具有豪迈之情的诗歌,而杜甫则选择“三吏三别”等现实主义诗歌。这样能激发学生好奇,让他们探究两人的风格有什么不同。此外,教师还收录了一些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生活在什么时代,并用知人论世的方式解析。如此收集作品,效率才更高。

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和课文紧密相关的资料,并利用这些资料生发出学生无限想象,激发他们的探究乐趣,这样才能促使其进入情境,进行自主探究,起到自主建构的效果。

(二)开放性——富有时代气息

网络资源库会不断更新,展现时代性,教师要注意资料库的开放性,随时收录更新数据,同时让学生也能参与到资料收集中。这样才能体现出建构主义学习的交互性,有助于创设互动的学习场景。

学习《金字塔》等课文后,学生要参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主题探究。教师在设计网络资料库时,体现出了开放性,及时纳入更新的时事新闻,如收录新闻“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位居世界第一”,感兴趣的学生就可以自主链接其他信息,了解中国到底有哪些农业文化遗产。此外教师还鼓励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资源拓展中,他们可以将自己找到的和文化遗产有关的信息上传资料库,并进行归类。其他学生如果看到归类不正确,内容有错误,则可以通过留言,提出修改。

教师要从内容的开放性和形式的开放性这两方面入手,设计数据库。内容的开放性指的是及时更新各种最新时事资讯,形式的开放性指的是允许学生也参与到资料收集中。

(三)整合性——剔除无效信息

整合性原则指的是网络课程资源要海纳百川,容纳语文以外的历史、美术、音乐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吸纳视频、文字、音频等跨媒介的信息形式,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剔除无效信息,起到去粗存精的效果。

学习《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等课文后,学生可以参与到“琴棋书画”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活动中,教师基于整合性原则推荐各种网络资源,如展现古代名画,播放《高山流水》等古乐,展现题画诗等,体现了学科融合和跨媒介整合的特点。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去芜存菁,如有学生推荐了很多古风歌曲,认为和主题有关,但是它们的内容重复,还有很多粗制滥造的“网络神曲”,不适合学生欣赏,于是教师删除了大多数歌曲,只保留了《明月几时有》这样的经典作品。

如果资料的内容相互重复,存在错误的信息,和学习主题关系不大,那么教师就要及时将它们删除,这样才能确保在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取其精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网络课程资源的应用方式

(一)协作学习,深化意义建构

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而建构主义学习也强调创建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合作交互中深化意义建构。在优化网络资源应用方式时,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参与协作学习,让他们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若干项目,进行知识整合和归纳,最终完成意义建构。

学习《腊八粥》一文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家乡的风俗”主题活动,并设计了协作学习的若干项目。在任务一中,学生要学会自主建构网络课程资源库,搜索和风俗有关的各种内容,并按照地点、时间、风俗内容、相关历史名人等各种不同的参数进行整理,他们还要学会在遇到彼此矛盾的素材时,辨析真伪。学生群策群力,收集了不少素材,丰富了课程资源库的内容。在任务二中,学生要利用资源库的内容探究几个问题,如了解某习俗的发展渊源,了解其历史和现状;又如分析如何在当代社会更好地传承并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可以用网络交流讨论,各自表达观点,并总结归纳答案。通过该交流活动,学生认识到要深入到资料内核中,挖掘其深层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意义建构,对家乡习俗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分组,此后利用导航、浏览、索引工具自主收集信息,然后合作交流,看看能否解决问题。必要时还可以运用网络共享视图等方式进行互动沟通。

(二)研究学习,解决具体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学生能将当前学习的知识和之前学习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信息加工,获得更复杂的信息,进而开展发现、探索类的研究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开发即时答疑系统,让学生可以随时提出发现的问题,教师则可以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学习。

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学生读了《鲁宾孙漂流记》等作品,并探究分析如何能写好一部小说的故事梗概。教师组织学生结合网络课程资源库进行搜索,看看书籍中的哪些部分能提供梗概信息,学生发现从目录、标题等地方,都能获得关键信息。此后,学生还要在资料库中搜索他人写的故事梗概,并对照原文,看看这些梗概的特点是什么,是否将故事内容说清楚了,是否吸引读者阅读,然后扬长避短,总结出写故事梗概的方法。教师还给他们推送网络资料,让其了解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并搜索资料库中的各种思维导图,看看能否在写梗概信息之前,先给小说绘制导图,方便整理信息。最后学生还要自主搜索资料库,看看有哪些阅读方法有助于自己写好故事梗概。如有学生发现一段和写大纲有关的学习资料,和写故事梗概有相似之处,可以借鉴利用。

结合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学习,有效地创设了探究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生成新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进而让知识架构更为完整。

(三)互动学习,拓展思维空间

由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拥有各种开放的知识构链,并通过和同伴互动交流的方式追加新的知识,在实践中拓展思维空间。多媒体资源唤醒了学生的多元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能相互交流讨论,则他们能博采众长,总结归纳多方信息,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等课文都和科学思辨有关,教师在网络资料库中也安排了和思辨有关的内容,学生可以围绕这些资料展开互动辩论,提升思维能力。在任务一中,学生要搜索资料库中和辩论有关的短文,如《杨氏之子》《两小儿辩日》等,看看短文中的主人公如何辩论。此外他们还要搜索资料,了解各种辩论方法,如某慕课课程的内容是“辩论的基础与入门”,学生可以自主阅读相关资料,并相互讨论,看看其他学者如何分析辩论方法,其他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辩论。在和其他人互动的基础上,学生的思路得以拓展,教师再组织他们围绕主题进行辩论活动,如以“小学生是否应该打游戏”进行辩论,正方认为打游戏能提升思维能力、反应敏捷度,进而提升学习效率,而反方则认为小学生容易沉迷打游戏,浪费时间,损伤视力。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等。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互动交流的空间,启迪其自由天性,这样才能让他们拓展思维时空,提升学习效率。

三、网络课程资源的应用策略

(一)了解科研动态,汲取活动创意

教师在建构主义学习中处于从属地位,但并不是说教师可有可无,相反,教师要起到引导、辅导、支撑、激励的作用,发挥學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要积极了解各种科研动态,从中获取营养,挖掘活动创意,继而组织更为高效的网络学习活动。

在教授《石灰吟》《竹石》等古诗词时,教师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积极了解其他专家学者更具有新意的教学策略,发现由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导读的慕课课程“古典诗词鉴赏”。骆教授以历史年代作为主线,在解读作品时加入了一些与人性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教师认识到从人文角度赏析作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便在设计课程中融入了这一点,推荐网络资料,让学生了解《石灰吟》《竹石》等作品的创作年代,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并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体会主人公的内心感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借鉴了最新科研动态,充分运用了网络资源,而且还让学生在扮演诗人的过程中,和诗人形成共鸣,提升了活动的趣味性。这样新颖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增添了趣味,更深入探究作品中的人性美。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获取更专业的教育学知识,了解名师执教的具体方法,这样才能获得启迪,进而汲取活动创意。

(二)借助交互工具,进行远程交流

网络为学生构筑了适合建构知识的环境,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仅仅来自教师、教材的局限性。学生可以借助交互工具进行远程交流,进一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因此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网络聊天程序,构筑多元化的互动平台,促进各种远程交流。

在阅读了《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等文章后,学生认识到运用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细节描写,能让作品变得内容丰富,人物形象细腻,教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形形色色的人”主题写作活动,并推荐其利用微信等网络交互工具进行远程交流。在任务一中,学生要自主观察生活中不同的人群,通过录像、文字简述等方式展现其独特性,上传到网络资料库,此外他们还要在课外阅读中找到精彩的细节描写,同样上传到资料库。在任务二中,学生要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看看它们分别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着重寻找此前没有发现的写作技巧。此后学生要互动讨论,说说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描写那些有特色的人。学生结合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创作,并再次交流,看看谁的作品更出色。

教师要避免单纯地将网络信息搬运到学生面前,而是要提供一些更具有交互性的资源,并发挥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参与到远程互动交流中,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学习才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链接专题网站,完善认知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具有网状、非线性的特点,而这恰恰也是网络信息整合的方式。教师可以基于这种契合点,积极向学生推荐各种专题网站,然后让他们结合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寻找更多的超链接,将知识辐射出去,进而完善认知体系。

《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都是经典的神话故事,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神话、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教师推荐他们浏览“中国民俗文化网”,其中有“中国神话传说故事”板块,学生可以自主浏览相关的内容。同时,学生还发现该网站提供了很多和民俗文化有关的信息,感兴趣的学生就可以点击这些超链接,获取相关信息,如了解中国民俗礼仪、民俗信仰、姓氏文化、民俗禁忌、中国民居、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生肖文化等相关的内容。学生发现,原来民俗文化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很多相关的知识。通过自主浏览网站信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深刻,认知体系更完美。教师还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和民俗文化有关的小论文,又或者编写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小故事。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在建立网络资源库时要积极链接各种专题网站,引导学生进行专项学习,为他们提供全面的结构化知识,拓展他们获取知识的视野,形成完整的学科逻辑体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构筑教师指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求知的需要,他们要在自己设定的目标指引下,将各种学习内容结合在一起,运用旧知识带动学习并加工新知识,从而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构筑高效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参与到项目探究中,让他们自主搜索信息、研究问题,更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提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贾精明.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电教,2021(10):68-69.

[2]颜小莉.巧用网络资源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中小学电教,2021(12):29-30.

[3]刘琪.新常态下小学语文网络资源的利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04):90.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小学语文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