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劳动与小学学科课程的融合

2023-09-24蔡程曾爱兰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7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融合

蔡程 曾爱兰

[摘    要]田园劳动与多学科的融合,不但有利于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打通学科间的壁垒,帮助学生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等。本文在分析田园劳动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遵循实践性、开放性、主体性和有效性原则,提出从统筹目标、整合资源、灵活实施、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出发,促使田园劳动与其他学科课程实现全方位融合,促进田园劳动课程发挥出更强的育人效能。

[关键词]田园劳动课程;学科课程;融合;全面发展

2022版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每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并强调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由此可见课程综合性实施,学科融合教学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田园劳动是重要的生产劳动,是实现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其实践性特点,也急需与其他学科融合,来丰富其育人功能。但反观现在大多数学校的田园劳动课程依然“形只影孤”,为劳动而劳动,缺乏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因此,田园劳动与多学科融合,拓宽田园劳动课程的育人渠道,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田园劳动课程的实施现状

(一)田园劳动课程资源匮乏

一般课程大多可以在教室内通过教师的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实现教学,但田园劳动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它离不开物质上的保障。但在现实中,受应试教育以及教育考核体制的影响,很多学校都将现有资源主要用于重点学科教学,对劳动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能用于开展田园劳动课程的资源更少。首先学校田园劳动课程基地不足,大多数学生由于没有种植场地只能在操场或是教学楼内完成一些简单的清洁卫生工作;其次是专职劳动教师匮乏,据调查大多数学校劳动课程由语文或数学教师兼任,兼任教师任课往往以主科教学为主,劳动课程应付了事,没有按课程要求带学生到田园里开展劳动,更没有用心思考融合教学;最后基于学科融合的教材资源不足,在劳动实践指导手册里也有一些关于种植方面的教学内容,但这些内容还停留在2022年新课标出台前,没能体现新课标学科融合理念,基本上还是以传授劳动技能为主,涉及学科融合的内容不多。

(二)田园劳动课程落实不到位

近两年由于上级课程设置的刚性要求,许多学校也开设劳动课,每周半个课时到一课时。但在劳动教育推进工作中,很多教师只是将劳动教育单列为一种活动,而且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劳动教育课程常常被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挤占。偶尔上劳动课,也仅仅将劳动教育的活动重点放在日常的大扫除上,农业种植、传统手工制作等专业知识较强的劳动项目的开展得不到保障。新课标提出的融合教学理念也没能落实到位。

(三)田园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加强对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评价和督导,才能保障劳动教育的课时、内容落地以及目标的达成。可是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对劳动课教师和劳动课程开设情况的评价为“零”。部分学校有对学生的评价,但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反馈细则,作为劳动课程重要组成的田园劳动亦然,田园劳动实施过程中的评价主要靠任课教师的主观、随意评价。缺少完善的评价体系,田园劳动课程开展效果如何,学科融合理念是否落实,学生有哪些素养得到提升,没了监督与反馈。长久以往,会导致课程质量下滑。

二、田园劳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意义

在传统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中,绝大多数任课教师认为劳动课程就是“劳动”,学生“动动手”“出出汗”就是劳动教育。他們只着眼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课堂教学缺少对劳动项目的文化背景和地域因素之间横向联系,缺少对项目劳动原理的深层次纵向探索。没有上述联系,劳动课只是动手“劳作”,必定显得单薄,难以实现课程实施的价值。2022年《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出台,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强调“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灵活运用其他课程所学的知识进行劳动实践”,让田园劳动的实施有了更加丰富的构态,田园劳动实施的平台更加宽阔。

(一)田园劳动与学科课程融合有助于构建立体的知识结构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总是通过各种形式,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知识也一样,是互相关联的。田园劳动的实践性,与其他学科知识抽象性的特征存在互补性。田园劳动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不仅有助于在劳动课堂上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而且复习、巩固了其他学科知识,对于一些在其他学科课堂上理解不足的知识,有了实践结果的印证,会茅塞顿开。田园劳动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用其他学科知识来印证劳动知识、技能的合理性,用其他学科知识来解释劳动操作的缘由,同时也让学生在开展劳动实践过程中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这样学生的学科知识才能丰满,形成立体结构。

(二)田园劳动与学科课程融合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

发散思维能帮助学生在面对一个问题时,以问题为中心,向各领域作多层次、多角度的辐射思考,积极寻求最佳解决方法。它是当代人重要的能力之一。实践性是田园劳动重要的特点之一,其有效弥补了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重知识轻实践的特点。在田园劳动课程实施中融合多学科进行教学,能有效打通各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各学科知识互相碰撞、印证,为劳动实践提供新的思路、新的办法,让田园劳动参与者在潜移默化中促进良好发散性思维的提升。

(三)田园劳动与学科课程融合有利于提高劳动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是评价一堂课是否高效的重要内容之一。田园劳动也一样,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能,让学生“知其然”的同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学过程中有联系的知识点需要有机融合,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参与,贯通劳动知识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边界,从而突破田园劳动课堂的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田园劳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应遵循的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劳动素养是劳动者在活学活用的实践中慢慢形成的,没有劳动者体验、操作、应用、改造等活动,劳动难以真实发生。劳动教育是基于劳动实践活动的教育。实践是掌握田园劳动知识、技能、品质的重要渠道,失去了实践的田园劳动也就没有了劳动教育的基础,开展田园劳动不能“在岸上学游泳”。

(二)开放性原则

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田园劳动课程无论从课程内容,还是上课的方式、上课的地点,都更为灵活。因此,田园劳动课程与多学科融合也应具有开放性,拒绝死板、枯燥的模式,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实现课程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田园劳动的价值。

(三)主体性原则

在田园劳动课程中融合其他学科教学,必须要把握好主体学科是劳动学科。可以用“1+N”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1”是主学科田园劳动,“N”代表其他学科。其他学科的融入是为了更好的丰满劳动学科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劳动技能,增长劳动知识。“1”是主体学科,“N”不可缺少。

(四)有效性原则

田园劳动课程与多学科融合,不能为融合而融合,把各学科“加塞”进田园劳动,使融合成为田园劳动的负担。而是经过筛选,具有目标导向的有价值的参与,要在确保田园劳动教育更有效能的前提下,其他学科参与进田园劳动中来,让课程更具价值,让教学效果更有成效。

四、田园劳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的策略

(一)统筹目标,形成学科融合的整体规划

课程目标是教师制定教育内容的依据,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指挥棒,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的实施就会盲目而低效。田园劳动课程与多学科融合教学如果目标不明确,很容易就会走偏,把劳动课上成语文课、科学课、数学课,丢失了“劳动”课的本色。因此,田园劳动课程与学科课程融合,要先从目标设计开始,吃透田园劳动的课程目标,立足本年级田园劳动课程要达成目标的基础上,把目标开放。让其他学科参与进来,消解田园劳动与各学科、田园劳动课与生活实际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分离状态,拓展田园劳动课程领域,统筹设计田园劳动课程的实施目标。例如,在设计五年级田园劳动课程目标时,结合同年级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学目标,做了如下设计:搜集认识所种作物的生长习性与种植要点;在种植活动中认识种子发芽的条件,作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等;通过种植活动,提高学生熟练掌握作物种植技能;通过制作电子小报,总结活动,巩固活动成果等。上述目标中统筹了同年级段数学课程的“会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面积”,科学课中的“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据学习与生活需要,有意识地选用信息技术工具处理信息”等目标内容。

基于学科融合的田园劳动课程目标,学科融合才不至于成为一句口号,而紧紧围绕这一指挥棒前行,为实现田园劳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奠定基础。

(二)整合内容,拓宽学科融合的教学渠道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渗透亟需扩宽教育视域,打造更丰富的资源体系,形成更强大的“学科融合力”。田园劳动有着鲜明的实践性、突出的社会性、显著的思想性等特点,这也让田园劳动的课堂不再局限于学校、教室,不局限于本学科,而应该更为开放。在语文、数学、信息科技、美术等学科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劳动资源,在新课程标准跨学科学习的硬性要求下,急需深入挖掘。田园劳动课程与各学科内容整合,达到学科间的优劣互补,实现不同学科间的“共赢”。例如,语文学科中的“二十四节气”“认识农具”“田园诗歌”;数学学科中的“测量”“植树问题”“面积的计算”;科学学科中的“种子的发芽”“植物的根”“生物与环境”,还有信息技术、美术、音乐等学科中都有部分内容能与田园劳动存在内在的联系,可以与田园劳动内容整合。

在设计田园劳动项目时可以与其他学科协同开发,以田园种植为主线,发掘各学科中与田园种植相关的学科知识,发挥田园劳动课程实践性优势,设计出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

(三)灵活实施,丰富学科融合的达成路径

1.开展项目化活动,从规划设计上落实学科融合

项目化学习作为解决分科教学弊端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育人方式的新选择,受到了大家的关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田园劳动课开展时设计不同的学习专题,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项目化主题活动,逐步推进田园劳动课程与多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例如,设计“农作物与化肥”项目,是为初步具备研究能力的高年级学生设计的,项目围绕“化肥”这一主题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在学生开展活动时会运用到信息科技学科知识通过网络查找信息,与科学学科融合了解化肥如何发挥作用,与数学学科融合计算化肥的用量,与语文学科融合做好资料的整理与表达等。学生通过运用多学科知识,融合运用调查、记录、实践、分享等形式探索化肥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劳动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2.实施跨学科课堂教学,以学科知识渗透实现学科融合

当下,知识的边界逐渐模糊,各类知识多维度、多层面交织连通。田园劳动的跨学科学习,让我们不再过于关注学科的边界,而是在田园劳动课堂的主阵地上,将目光放到田园劳动课堂问题的解决上,语文、科学、数学等学科在统筹目标指导下介入田园劳动过程中,与田园劳动深度融合,以解析田园劳动学科概念,探索田园劳动中的问题,助推劳动实践,保障劳动安全。

(四)完善评价,保障学科融合持续推进

评价是课程目标达成的催化剂和指挥棒,没有科学系统的评价制度就无法保证田园劳动与多学科融合教学的有效性、规范性和合理性。所以,要想有效落实田园劳动与多学科的融合,需要建立“五育并举”的评价体系,并实施多元的评价手段。

课程评价体现了对课程理念的贯彻与执行,为保障课程融合理念的实施,学校可以以“五育并举”理念对课程评价内容进行设计。可以从五育并举视角,将劳动素养划分为德、智、体、美和创新五个维度,每个维度下再细分成若干个二级指标,构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对象,既要关注学生,还要关注课程,关注教师。对学生以自我评价为主,辅以教师、同伴、家长等其他评价方式,以五个维度评价指标考量学生的活动过程与结果。对教师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访谈和查看教案等方式,考察教师教学设计中对融合思想的贯彻,跨学科教学的落实等,促进教师加强融合教学。

在实施时要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评价,发挥评价保障课程、促进师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促进田园劳动与其他学科知识融合,保障学科融合的田园劳动课程持续推进。

在田园劳动开展过程中实现与多学科融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要从整体上进行学科整合规划设计,开发出基于学科融合的课程资源,并灵活落实,再通过评价闭环,确保田园劳动课程目标的达成,保证田园劳动教育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不被打乱,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同步提升。虽然课题组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但还有许多做不到的地方,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为将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佳妲.以劳动教育为重心的小学田園课程研究——以z省w市城南小学“田缘书乡”[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2]冯建军.儿童行知田园课程:现代教育难题的实践求解[J].江苏教育,2019(02):55-56.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