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理论阐述与政策方略

2023-09-24罗玉辉赵玉峰

当代经济管理 2023年9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

罗玉辉 赵玉峰

[摘 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場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基础,两者相互交融互促互进。文章从政治经济学理论出发,从商品、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五个方面阐释如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并进一步提出了当前阻碍统一大市场的问题,如行政性垄断引致的市场壁垒、要素市场扭曲阻碍资源流动、土地财政抑制统一大市场建设、官员晋升与区域性市场分割等。未来,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应科学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破”“立”并举,并从完善生产要素流动与配置机制、形成以共同富裕为出发点的分配机制、依托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破除市场壁垒、以消费需求推动国内大市场建设等方面发力。

[关键词]统一大市场;政治经济学;理论阐述;政策方略

[中图分类号]  F123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23)09-0013-08

全国统一大市场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作为最稀缺资源,是我国自身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巨大优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2022年3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加快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强调“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202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防止各地搞自我小循环,打消区域壁垒,真正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2023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部署总体工作方案,提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更好利用全球先进资源要素,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

总体来看,近年来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应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构建统一大市场进行学理阐释,并且基于我国国情找出阻碍推行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因素,进而得出发展国内统一大市场的科学方案。

一、“构建统一大市场”的政治经济学阐述

市场是商品流通的场所。没有商品的自由流通就不会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同理,没有统一的大市场也不会有稳定可靠的商品流通[2]。因此,国内大循环和全国统一大市场两者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国内大循环是中国经济的动态层面,而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中国经济结构的静态层面,动静交融。两者从不同角度反馈未来中国经济的一个运行图景,畅通持续的国内大循环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完善可以助推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健康运行。因此,在提出助推国内大循环的政策建议时,也要辅以配套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政策措施,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统一大市场不是计划经济,市场是无法统一的,决定市场规模的三要素(购买者、购买力和购买欲望)中的“购买欲望”是无法计划和测算的,但我们的“统一大市场”是需要统一的,统一的是我们在新发展阶段下的新发展理念,即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规范、公平竞争以及充分开放的市场环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国民经济运行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紧密关联的环节,生产属于供给端,消费属于需求端,而生产环节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他环节具有反作用。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而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认识上的重大飞跃和转变。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需要。

(一)商品方面:从供给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打通供给侧堵点,实现供给和需求的良性互动,是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前提。马克思认为,消费对生产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一方面,产品只有在被消费后才能使生产最终完成,“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3];另一方面,消费创造了生产的需要、目的和动力,牵引着国民经济不断循环,“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2]。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就要构筑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微观基础,让商品生产者和服务提供者同台竞技,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全国人民提供高质量的商品与服务。回首过去,国人热衷海外商品,表面上是有钱人的奢侈消费,本质上是国内商品质量比不上海外市场,也说明了我们没有形成一个覆盖全体国民的高质量统一大市场。为了提高商品质量和优化服务,我们必须鼓励企业创新创业,加大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各种所有制经济要一视同仁,全面构建一套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法律保护机制。要鼓励中国企业在产品设计和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开创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品牌,提高商品的附加值。特别是要加强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的注册和保护,加快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信誉良好的区域品牌群。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以及算法,将新产品、新服务的供给与消费者潜在的需求相结合,让商品的品牌价值更好的转化为销售额。如果中国企业能够把握住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机会,坚持“人民至上”和“质量第一”,重点提高自身的品牌形象和产品服务,为国内消费者提供更加高质量和多元化的商品,就可以做大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吸引力,促进人民群众的海外消费回流,进而更好地推动国内大循环的顺畅实施。

(二)劳动方面:构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口流動体系

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是同一个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正如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4]。”人越是全面发展,就越能创造更多的物质文化财富,进而持续改善人的生活条件。要构建一个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重视人的自由、人才的自由流动,破除一切约束人自由流动的制度藩篱。短期来看,应构建城乡双重人才流动体系,既让农村人口进城成为市民,又支持城市人口、科研人员、企业家落户乡村,振兴乡村经济。尽管,对于一些超大城市的户籍在短期内无法放开,这背后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稀缺资源的区域性垄断等多重历史原因,但我们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改革规划,让人才在国内统一大市场中自由选择、发挥才能,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去。中长期来看,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不仅仅将眼光局限于国内人才的自由流动,更要放眼全球。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众多领域培育世界领先的人才队伍,也为世界发达经济体输出不同领域的科研人才,这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但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中美贸易摩擦已经告诉我们一个血的事实,中国应从“制造大国”转变为“智造强国”,时刻心系“国之大者”,加强科技攻关,培养科学家的“爱国精神”;近期中国科学院从德国引进先进科学家,这些科学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愿意在中国为人类科学技术做贡献,这项探索已经取得了较好效果。因此,在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之际,中国应加大从国外引进先进人才队伍,可以先从海外华人科学家、中国留学生这一群体入手,用好的人才政策吸引他们回来。同时,对于其他国籍的人才,我们也支持、鼓励他们来中国发展,构建一个吸引全球不同国籍和不同人种的人才资源政策高地,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原理。

(三)资本方面:正确引导和规范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功能

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有助于为构建统一大市场保驾护航。马克思指出:“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5]。”这表明了资本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革命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充分利用好内资外资、国企民企等多种资本,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如资本无序扩张、野蛮生长,让中小企业和劳动人民利益受损,在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之际,首要前提是规范资本发展秩序,在全国一盘棋的基础上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各地不能各自为政,为个别不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资本开绿灯。例如,房地产行业,各地应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政策落实,不能打乱市场预期。同时,在资本市场领域,地方政府也应严格遵守全国统一的资本市场规则,不能搞特殊,对于革命老区和乡村振兴等具有特殊性的可以由政府进行宏观统筹。但是,在一些濒临退市的企业中,应严格落实新《证券法》的退市规章,地方政府不能出于私利搞地方保护主义,该上市的上市、该退市的也必须退市(地方政府不能为了本地利益破坏资本市场规则),坚决维护健康有序的资本市场生态。在处理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关系上,应在总结过去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科学有序地为民营企业设置禁区,保障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在竞争性领域,鼓励国企、民企同台竞技,支持国有企业进入硬科技领域,发挥国有资本在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方面的“资本向善”。不管是国有资本还是民营资本,都要用健全的法治予以约束,发挥好资本的文明面,规避资本的消极面,让资本在统一的国内大市场中更好发挥生产要素功能。当前,民营资本占据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在中国社会主义的环境中坚决不允许出现财阀垄断和买办阶层,可借鉴吸收日韩财阀垄断背后的经验教训,对民营资本进行统一管理,加强社会主义舆论引导,对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制定成长规划,在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中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四)土地方面:维持城乡土地资源的利益公平和区域平衡

合理配置土地要素,利用好土地的空间属性,是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支撑。正如马克思指出,“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所需要的要素”[6]。只有土地要素顺利流动,才能确保投资和生产等活动如期进行,实现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在产业部门和不同地区之间高效配置。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土地发挥的作用不一,但都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稀缺资源。长三角、珠三角的土地资源就非常稀缺,建设用地指标有限,土地财政收入就高。但是,经济发展的虹吸效应让这些地区的地价、房价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地区的地价远高于农村地区,进一步造成城市问题和人的发展问题。面对这类困境,在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之际,首先,应加强对于地区之间的土地要素的调节,让一些国家级、重点项目落户中西部、让中西部城市有更多的政策优惠。比如,在高等院校设立、国有企业选址、国家机构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应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入手,做好区域间的协调与平衡,均衡推动全国一盘棋的发展,让资源要素在全国均衡布局。其次,要加强对于城乡之间土地要素的调节,推动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交易机制,通过建设存量土地交易平台,促进全国范围内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转让、出租与抵押。进一步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出台全国统一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指导意见,确保农民及村集体获得相应的分配份额。最后,应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实现农村土地由碎片化到规模化的转变,唤醒农村沉睡的土地资产,支持建立层级完善的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免费为各类主体提供土地流转信息,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科学高效地使用各种生产要素,并维持城乡之间、中西部之间土地资源的利益公平和机会均等。

(五)技术方面:时刻牢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应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7]。技术渗透到土地、劳动等要素中,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迫使生产关系发生调整或变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知识、数据等重要生产要素的市场改革,显然扩充了技术的覆盖范围,将数据等纳入重要生产要素,本质上也属于技术层面的延伸。当前,我国的技术、知识市场发育比较充分,但数据市场建设才刚刚起步,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要求我们做好科技监管、技术中性之外,还要处理好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一方面,要着力规范不当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破除阻碍统一的数据市场建立的阻碍障碍。过去,出现过平台垄断、大数据杀熟、价格歧视、流量经济等,给劳动人民造成损害,这些数据壁垒、信息孤岛正是阻碍国内统一大市场建立的堵点。要加快各类平台开放的步伐,防止利用技术、数据进行垄断行为。另一方面,要着手建立全国统一的大数据中心,为统一的数据市场的建立提供支持和保障。在互联网时代,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关键就在于信息畅通和数据共享。依托于大数据分析和精准匹配,可以保障资源的高效调配和供需平衡。因此,要探索建立数据交易中心等机构,对平台经济产生的数据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从而实现从上至下的数据互通。通过技术共享、数据共享、知识共享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库和数据标准,从而推动政府科学决策,引导各类企业健康发展。

二、推行“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存在问题及阻碍因素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在这期间我国的经济体量、经济质量和经济增速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如今的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尤其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之下,各个国家对本国的进出口设置了很高的壁垒,逆全球化有抬头之势。因此,推行国内统一大市场,提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政策对重塑大国竞争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8]。但是,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市场进入退出壁垒、要素市场的扭曲、地方政府对土地等财政收入来源的保护、官员晋升激励等导致的区域市场分割与保护等。

(一)行政性垄断引致的市场壁垒

市场壁垒主要指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和扶植本地企业所设置的行政性壁垒。企业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活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避免我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及产业链低端。但是初创企业或者是在某一领域还不具备对外竞争优势的企业在其初期面临较高的风险以及外部性会导致其创新水平往往低于其最优水平。这个时候政府进行的产业扶持必然会导致市场壁垒的形成[9]。部分地区的政府为了所属辖区的政绩,不仅设置市场壁垒刻意扶持创新型企业,而且在所属辖区内强调“小而全”,搞自己的小循环,导致很多低水平产业的重复建设,进而无法更加高效的与其他地区的优势产业形成互补,这便导致了市场连接的不顺畅,抬高了流通成本,进而影响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商品流通以及部分地区的商品供给与需求[10]。对于那些还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当地企业来说,当地政府的初期保护与扶持并不一定会使得被扶持企业增强创新动力,反而其利润的多少取决于政府的壁垒设置强度高度与财政补贴的力度,进而出现骗补或寻租等问题。地方政府这种对辖区内企业的刻意保护行为不仅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更不利于打通全国经济循环的堵点和痛点并进而构建全国的统一大市场。

(二)要素市场扭曲阻碍资源流动

要素市场扭曲所导致的资源错配及资源流动性的政策限制成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阻力之一。相比较于商品和服务市场,资本、劳动等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偏低,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生产要素无法实现从低水平产业向高水平创新型产业的自由流动,进而无法发挥出各种要素的活力[11]。对于劳动力要素而言,限制其市場化流动的主要因素就是我国的户籍制度,而户籍的背后捆绑着当地政府所能长期提供的教育、医疗、各种福利。由于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城市之间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政府对于多方利益群体的多元化诉求暂时无法在短期内进行完美协调。而对于那些发展水平领先的城市来说,他们的户籍发放要求仅仅使小部分劳动力得到了相应的满足,但是大部分的劳动者无法在不同城市之间自由落户,那么这部分劳动力也就无法享受到当地政府提供的相应福利待遇,最终由于生活成本以及各方面的压力将退出该区域,这也就产生了由政府政策等外力所导致的劳动力要素无法自由流动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资本要素而言,由于要素市场中的价格机制远远不能发挥其作用来反映真实的供求状况,就会导致有些要素价格被低估,比如说是劳动力价格被低估,相对而言资本价格就比较高,那么此时的企业家便会加大廉价劳动力的投入,减少资本投入进而抑制企业创新,从而导致自主创新能力的停滞[12]。

(三)土地财政抑制统一大市场建设

土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根本的生产要素,几乎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在土地之上完成,并且土地还承担着保障社会的功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石。相比于农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牵涉的利益更广,因而更加容易造成利益分配的分歧和冲突,所以土地制度的调整也一直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分税制度改革之后,中央政府在拿走税收大头之后下放部分土地管理权限给地方政府,此时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自身的财政收入而扩大建设用地规模,进而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带来税收增加、出让土地获得预算外的土地出让金收益以及向银行抵押土地筹集建设资金。这中间涉及中央、地方和农民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央政府的目的是通过土地管理来引导调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而地方政府由于处在现有的政绩考核下,其主要关注点在于如何扩大城市建设用地,进而推动所在辖区内的经济发展和实现财政收入的增加。土地管理上涉及多方利益分配以及博弈,如若相关利益群体不能高效的解决利益分配及目标不一致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所属城市的建设发展,进而影响到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进度[13]。由于扩大城市建设用地属于地方政府的行为,那么在建设用地之上的投资及生产经营活动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外来企业的投资活动必将与本地企业产生相应的竞争,当地政府就会产生因政绩考核而保护本地企业的倾向,这就会影响到市场的公平竞争,从而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

此外,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的市场改革刚刚起步,东中西部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由中央政府计划控制,农村大量闲置的建设用地(特别是宅基地)只有少量被政府确定为经营性建设用地才能入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还只能在少数对口扶贫的省份之间按中央规定的价格进行交易,农村集体的宅基地尚不具备与城市国有宅基地同等的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地区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的不统一、国有与集体所有土地产权地位的不平等,限制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和南北之间,以及大中小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不仅抑制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且阻碍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

(四)官员晋升与区域性市场分割

我国自上而下的官员晋升机制是阻碍国内统一大市场构建的另一项主要制度因素。当地官员对于辖地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央政府的激励机制,即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晋升以经济绩效为主,也就是说官员所属辖区经济增长越快,那么官员所获得的晋升机会就越大[14]。但是在这种以经济增长为约束以及“层层加码”的背景下,地方官员会给自己设定很大的经济增长压力,进而出现市场分割的现象。在改革初期,财政分权确确实实给当地政府一定的自由分配的权利,促进了地方政府的执政积极性,确实在特定时期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之下,这种以牺牲全国产业规模效应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地方政府出于对本地利益的保护,常常会做出一些超越本身职能的事情,导致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影响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导致出现了很严重的市场分割,最终出现“诸侯经济”的现象[15]。

由于地方官员的目标仅仅是经济增长的纸面数字,所以在所辖地区的产业布局上往往具有短视化,往往对辖区内的国有企业进行政策补贴和税收优惠,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进而造成对新型高新技术产业的挤压,抑制当地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临近地区的企业进入。在土地财政方面,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在土地这种要素之上进行,所以土地便成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稀缺的资源,当地政府官员有激励通过控制土地进行“以地引资”来实现当地的经济增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优惠政策的给予与分配过程中会出现当地官员主观上的倾斜,进而出现隐形的市场分割,从而不利于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在官员晋升机制的考核下,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由于担负了地方经济发展与增长的使命,地方政府经常会采取低息贷款等优惠措施,使得这部分本该退出市场的企业占有相当大的银行信贷份额,导致了严重的金融资源错配现象,严重挤压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而成为统一大市场路上的又一难题。

对于以上种种影响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现象,我们应从“根”上进行改革,即科学推进人事制度变革。其中,重点是审思当前的“流官制度”与“考核机制”,为地方政府官员构建一套科学的考评体系,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领下,让地方官员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扎下根”,能够在全国一盘棋的体系中找准找好每个地方的发展定位,彻底打破延续千百年来的“诸侯经济”。

三、新时代科学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政策方略

本文再次强调:“统一大市场”是统一我们的新发展理念。“统一大市场”既包括我国国内市场形成一体化、开放化、竞争化和有序化等内在运行特征,还包括要形成具有规模巨大、结构完整、功能强大、机制完善和环境优化等显著的外在特征。当前,实现“统一大市场”要坚持“破”与“立”并举的思想,一些旧的发展方式、理念、壁垒等必须“破除”,习近平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必须尽快“建立”,通过“破”与“立”尽快实现“统”与“一”。于此,本文在这个思路指引下,从生产要素流动、完善分配机制、破除市场壁垒、消费需求牵引等四个方面提出构建和发展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政策方案。

(一)完善生产要素流动与配置机制

生产是社会财富创造的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流通和消费,但是随着科技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分配、流通和消费也在反作用于生产。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要素配置、供需关系等问题,打通经济循环堵点,充分发挥生产环节的重要作用,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所在。首先,生產的前提是劳动与资本等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结合的过程,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决定产出水平。由于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滞后性,需要政府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市场化改革,完善生产要素价格机制来引导要素资源的分配;加快户籍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以及完善的金融信贷体系的构建。各种要素可以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间进行高效的流通,进一步可以打破劳动力要素在城乡以及不同地区间、资本要素在不同行业间、不同属性企业间的行政性壁垒,进而满足全国市场对于各种不同生产要素的需求。最终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其次,在生产过程中,经常遇到供大于求、供不应求和供而不求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抓紧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升级,从而减缓不同商品在不同行业间供给过少或产能过剩的问题。最后,转换经济增长动能和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从最初的经济快速发展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行转变。改革之初,我国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很多情况下是以牺牲环境、资源浪费和产业结构失衡为代价的。因而,必须尽快地改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提升全国经济发展质量为前提,而不是单纯追求某一区域的发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来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此外,还应明确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的产权归属,实行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找寻它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16]”。同商品一样,若没有所有者,生产要素也不能自己进入交换,并进而投入生产。因此,明确产权、保护产权是生产要素参与生产并获得收入的前提,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实际上是收入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配。要实行最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清晰界定所有、占有、支配、使用、收益、处置等产权权能的制度安排,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要优化产权配置,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要突出保护各类知识产权,完善有利于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

(二)形成以共同富裕为出发点的分配机制

分配作为生产和交换的中间环节,其作用在于维系生产和交换的正常运转。如今分配的主要形式主要是以工资、转移支付、税收、社会保障以及企业家捐赠等构成。首先,加快调整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产业结构,通过不同产业结构这张大网将全国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维系起来,更好地拉动不同行业的就业人群,直接增加社会分配力度,从而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其次,加快将知识、管理和数据等要素资源进行市场化定价,进而增加相应群体的可支配收入,减缓我国人均消费支出增长过缓的问题。加快税收体制改革和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低限高、减缓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解决住房、医疗、教育及养老等领域的公平性问题,使不同人群享有相同的政策待遇。全社会也要增强相应的流通意识,各地政府要以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为关键抓手,完善各地相应的监管及配套措施,保障流通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最后,着重建设统一的商品服务市场和监管体系。因为制度的价值在于“保障”也在于“约束”[17],我们要防止各地政府人为设置地区间贸易壁垒,即对本地区的企业的保护行为,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这也就需要中央政府改变对各地级政府的考核制度,不能仅仅通过GDP来对当地政府的政绩进行评判。此外,还应完善劳动参与分配的机制,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让不同种类、不同强度的劳动获得不同的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巩固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完善资本参与分配的机制,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收益与风险匹配机制,让不同期限、承担不同风险的资金获得合理收益和风险补偿。完善土地参与分配的机制,建立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知识参与分配的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构建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在全社会形成知识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者得到合理回报的良性循环。完善技术参与分配的机制,鼓励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合理收入,建立健全对科研人员实施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的机制。完善管理参与分配的机制,突出抓好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统筹用好员工持股、股权激励、股权分红等中长期激励措施,激发各级管理人员的活力。完善数据参与分配的机制,建立健全数据权属、公开、共享、交易规则,让数据所有者能够从数据使用中获得应有收益。

(三)依托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破除市场壁垒

交换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种独立的经济活动,它以商品和服务为交易核心,以货币为交易媒介,通过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和服务来完成其使用价值。但现代化的社会不再是从前那种简单的小范围内的商品服务买卖,在如今国内各种商品、服务、信息错综交错的时代,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换存在各种各样的堵点。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和复杂变化的国际局势,阻碍了我国商品服务的国际流通,构建和发展国内统一大市场成为现阶段转换经济发展动能的首要任务。一是加快流通体系现代化建设,提高流通体系的集约程度,通过大数据等现代化工具,加快商品服务的精准流通和高效流通。实现不同产业、不同部门的深度融合发展,通过现代化的流通媒介促进生产和消费环节。二是逐渐清除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中的市场壁垒,解决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使国民经济进入良性循环。三是加快加大产业链、供应链的布局力度,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防止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个别国家实行单边主义,将供应链作为谈判条件打乱我国的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四是转变“重生产、轻流通”思想观念,找准问题和短板对症下药,进而统筹推进现代化流通体系的软硬件建设。此外,各级领导干部应该牢固树立“流通业”也是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的产业,加快现代化流通业的改革与发展,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并且落实到位。政府应当加快交通基础设施、配送中心、冷链基地、物流枢纽、公共信息平台等硬件设施以及研发、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市场营销、供应链优化、新技术推广等软件设施的建设。加快流通业的顶层设计的建设,调节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合理布局网络,转变目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尽快把我国物流业建设成为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的产业,从而对生产与消费产生良好的引导作用。

(四)以消费需求推动国内大市场建设

生产、分配、交换的最终目的是消费,而消费又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涉及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还涉及消费速度。同时,消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必定反过来通过分配、交换来影响生产,消费的总量决定着生产的总量,消费的趋势也同样影响着生产的趋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体现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速度等方面,构建和发展国内统一大市场成为缓解当今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环节。

首先要积极提升产品质量。要严格产品的质量、技术和安全标准,强化品牌意识,注重文化内涵,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促进产品向保安全、上质量、树品牌、有文化升级。要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率先在化妆品、服装、家纺、电子产品等消费品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要提升产品及其服务的质量和客户满意度,规范发展售后服务,全面提高售后服务、终身服务水平。其次不断拓展消费领域。要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顺应人民群众向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领域拓展的需要,发展现代高质量服务消费。要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消费提质扩容。要打造文化艺术精品,提高文化娱乐、旅游休闲水平,提升旅游产品供给质量。要积极为传统消费赋予新内涵,对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积极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知识消费等,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最后要持续优化消费环境,传统的消费环境和消费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要针对老百姓消费心理的变化和消费需求的升级,在提升商品质量的同时,打造温馨、多元化、富有文化内涵的消费空间。要从城市规模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布局和优化消费空间。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规划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地市内免税店。改善县域消费环境,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加快创新驱动,引领创造新时代的理性消费需求,形成一个覆盖全体国民的高质量统一大市场,通过消费来拉动国民经济的创新发展。加快新时代国民消费的法律体系建设和监管体系的建设。中国进入互联网消费时代,消费平台产业不断创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为消费赋能,老百姓如今即便足不出户也能快速进行低价的商品消费。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由于互联网消费及相关产业的野蛮增长带来的隐患,市场监管以及法律规制难免跟不上时代发展,因而加快新时代国民消费的法律体系建设和监管体系的建设,以理性消费需求助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

四、余论

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資源是市场。中国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其中4亿以上中等收入人群(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中等收入人群数量都要多),形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国内大市场,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但是中国的大市场“大而不强”,存在一些短板。实践中,还有一些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问题,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比较突出,要素和资源市场建设不完善,商品和服务市场质量体系尚不健全,市场监管规则、标准和程序不统一,超大规模市场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作用发挥还不充分等,因此,要全面巩固国内经济体系循环畅通的成果,其中的关键一招就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它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和培育国内市场的潜力,为我们以自身的最大的确定性来抵御外部的不确定性。中国在推行“国内大循环”之际,构建“统一大市场”,对加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充分开放的大市场,是追求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市场,这意味着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必须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通过高水平参与国际循环,为破解国内大循环中的卡点、堵点、难点问题提供助力。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全方位扩大与各国的开放合作,为全球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践行开放包容理念,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制造经验,提升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过程中,努力推动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的有效衔接,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外资;不断扩大面向世界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升国际话语权,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2/0613/c40531-32444712.html.

[2]白太辉,毛华兵. 马克思流通理论视角下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J]. 当代经济管理,2023,45(1):12-17.

[3]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1.

[4]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5]马克思. 资本论[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4.

[6]马克思. 资本论[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3.

[7]马克思. 资本论[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7.

[8]刘志彪. 国内统一大市场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1-26(005).

[9]宋灿,孙浦阳,岳中刚.产业扶持、市场壁垒与企业创新——基于微观视角的理论与经验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22,116(1):71-84.

[10]黄燕芬,刘志成.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理论逻辑与推进路径[J].江淮论坛,2022(4):22-29.

[11]王永进. 厘清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的常见误区[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2-15(003).

[12]笪远瑶,王叶军.要素价格扭曲、资本深化与区域创新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22(5):89-108.

[13]桂华.论央地关系的实践性平衡——结合两项土地制度的分析[J].开放时代,2022(5):92-106,7-8.

[14]刘伟. 构建激励和容错纠错制度体系[N]. 新华日报,2016-04-12(015).

[15]妥燕方,孔令池.经济增长目标约束是否会加剧“以邻为壑”?[J].现代经济探讨,2022,488(8):25-39.

[16]马克思. 资本论[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2.

[17]高立伟,李莹.论政党生命力建设:概念、逻辑及方法论自觉[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6(1):27-34.

Analysis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s of “Promoting A Large

Domestic Cycle and Building A Unified Market”

Luo  Yuhui1,  Zhao  Yufeng2

(1.School of Marxism,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2.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China Institute of Macroeconomics,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 “Building a national unified market”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unblocking domestic cycles, and the two blend and promote each other. Based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ics, this article explains how to build a large unified market in the country from the five major levels of products, labor, capital, land, and technology, and further identifies the current issues that hinder the unified market, such as market barriers caused by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difficult resource flow caused by factor market distortion, suppression of unified market construction due to land fiscal policy, official promotion and regional market division, etc. In the future, the development of a large unified market in China should make efforts from improving the flow and configuration mechanism of production factor, forming a distribution mechanism with common prosper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constructing a modern logistics system to break the market barriers,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arge domestic markets with consumer demand.

Key words:unified big market; political economics;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policy strategy

(責任编辑:张积慧)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马克思“劳动的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正义逻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新时代中国政治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
——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古典学派以来数学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运用的刍议
论如何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
夯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与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讨会”会议综述
艾伯特·赫希曼的政治经济学思想述评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