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东部与云南境内考古所见权杖头之比较研究

2023-09-23乔豫张琦

东方收藏 2023年7期
关键词:云南

乔豫 张琦

摘要:当前学术界对权杖头这类器物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其应为权力的具象化,具有唯一性、艺术性和非实用性。从材质上看,内蒙古东部、云南发现的权杖头均可分为石质、青铜质两种。从年代上看,內蒙古东部的权杖头分属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云南地区尚未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权杖头。但总体来说,这两个区域内共同存在着此类文化因素。这种现象出现的背后,有着多种多样的原因。

关键词:内蒙古东部;云南;权杖头

权杖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代表权力地位的象征物,它不同于礼仪性质的仪仗,更具有唯一性,是权力的具象化。其柄多为木制,较易腐朽,而顶端多由石、铜制作,故目前所见考古资料大多为权杖的顶部,学界将其称为“权杖头”。本文所提及的权杖头,主要为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各遗址所出的权杖头,不包括两汉时期属于汉文化范畴养老尊老制度的鸠杖。我国境内发现的权杖头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尤以东北、西南地区为多。鉴于目前对于我国西南、东北地区权杖头之比较研究的学术成果尚为薄弱,本文拟以内蒙古东部与云南境内所出权杖头的资料为切入,对这两处区域内出土的权杖头进行对比研究,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一、研究综述

目前,学界关于权杖头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权杖头的认定;二是对权杖头这类器物原始功能演变的探究;三是对中国境内权杖头的产生及传播路线的讨论。

目前,在对权杖该如何定义这一问题上,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认识,且早期的一些发掘报告对部分权杖头的断定值得商榷与推断。而对器物的定性,是一切研究的基础。首先是石质权杖头的认定。石质权杖头是一种球状或盘状、中间穿孔的器物,目前学界对其有着不同的认识,所以其定名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器物的名称,大致有棍棒头、穿孔重石、环状石器、花冠状石器、齿轮状石器、星形器、权杖头等。其次是对铜制权杖头的认定。除了被公认为权杖头的器物外,对于疑似权杖头的器物,学界也有不同的定性,如骨朵、杆头饰等。汪宁生认为,权杖是具有非实用的特殊性功能的一类器物,故应有下列特点:1.制作精细,选材较好,具有一定艺术性;2.不是实用物品,一般来说表面光滑,不会留有使用痕迹;3.不是公众普遍使用之物,所以一个聚落或遗址中不会发现太多。笔者认为,汪宁生的认知对于权杖头的断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权杖头原型演变这一问题上,汪宁生认为,棍棒头可能是权杖头的前身,附有棒头的棍棒,有些具有权杖和武器的双重功能;陆思贤和许玉林则认为,石棍棒头来源于更早的环状石器,而环状石器主要是作为工具使用。由此可见,作为权力象征的权杖头经历了从工具到武器再到权力象征物的演化过程。

关于权杖头在中国出现的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本土起源说与文化交流说。安志敏认为,权杖头起源于我国本土,而李水城、井中伟、刘弘等学者则倾向于权杖头在我国出现是文化交流的产物。李水城认为,权杖头起源于西方,且这类文化因素沿着近东—中亚—中国西北—长城沿线进行扩散传播;井中伟、杨琳认为,除李水城提到的路线外,还有另外一条路线,权杖头从安纳托利亚高原、黑海沿岸、高加索、俄罗斯南部等地区,沿欧亚草原路传播至我国内蒙古、宁夏等地;刘弘认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用杖习俗是受古蜀国用杖习俗的影响,而古蜀及西南地区用杖的习俗和这类文化因素,则与中亚、西亚、埃及古代文化有关。

二、云南与内蒙古东部所见杖头性质商讨

鉴于上文提及的研究现状,我们对相关研究性论文中引用的部分权杖头进行再探讨,并进行补充与对比。

(一)内蒙古东部地区所见杖头

内蒙古南宝力皋吐BM44:3出土1件黑色煤精石制作的五角星形器,磨制,上下各有一五角台面,五角的根部有明显的切割痕迹。器物形制规整,制作精美。南宝力皋吐墓地是一处不晚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墓地,多数墓葬随葬器物简单,以生产、生活用具为主。而BM44出土的这件五角星形器为遗址中仅见,且制作精美,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故而推断其可能为权杖头。

内蒙古那斯台遗址采集到1件棍棒头,呈瓜棱状球体,制作精细。由于为采集所得,其原始埋藏地点及伴出器物不明。此处遗址属于红山文化遗址,但可能含有其他文化遗存。有学者认为,这件棍棒头可能属于小河沿文化。在土库曼斯坦的Gonur墓地出土一件年代约为公元前3千纪晚期至2千纪中期的石质权杖头,形制与这件棍棒头十分相似。那斯台遗址占地面积非常大,有密集的房址和窑址,发现有环壕等防卫设施,且在该遗址内发现了部分玉器,由此推断其不是一处简单的原始文化遗址。综上所述,那斯台遗址出土的这件棍棒头可能是象征权力地位的权杖头。

敖汉旗境内发现的属于小河沿文化的南台地遗址出土了3件圆形有孔石器(标本T12:1),它们通体磨光,出土于地层之中,伴出器物不明。但该遗址内发现有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迹,故推断在其社会中已出现权力掌控者,且该遗址内出土的这类器物数量少、制作精,所以将其定为权杖头是有一定依据的。

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出土铜杖首两件,分别位于墓主右侧的手部和腿部。其中,一件上端为男性生殖器形,下端为圆管;另一件上端铸一人首。该墓葬出土器物数量多、质量精,且仅出两件杖首,推测为权杖头。相对年代为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

赤峰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M371出土1件杖首。铅质,形似圆顶帽,椭圆銎口,杖柄已朽。这件杖首位于墓主肘间。该墓为大型墓,且随葬品规格高,该杖首在墓中具有唯一性,推测为权杖头。此外,M43也出土一羊角形铜杖首。由于报告中没有对M43进行介绍,所以这件杖首的出土状况不明,但是参考M371所出杖首,大致可以推断其同样是权杖首。

除上述材料外,我国北方地区还出土有其他权杖头,尽管个别是否为权杖头仍值得探讨,但是根据现有的线索,基本可以勾勒出这类文化因素在中国境内传播的路线。笔者认为,井中伟、杨琳提出的“权杖头这类文化因素起源于近东,沿两条路线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文化因素融合”的论点是正确的。但从内蒙古东部发现的权杖头来看,那斯台、宝力皋吐、南台地出土的权杖头与小黑石沟、大甸子出土的杖首风格、材质都有些许差异,似乎小黑石沟与大甸子出土的权杖头受到鄂尔多斯式青铜文化的影响更甚,其中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究。

(二)云南境内所见杖头

在滇西北、滇西、滇中地区,也有权杖头出土。滇西北的德钦县石底古墓曾采集到两件青铜杖首:鹿头形铜杖首的一角残缺,另一角分为五叉曲枝,顶角装有一片可活动的菱形叶片,銎部为椭圓形;鹰形铜杖头呈展翅飞翔状。从形制看,上述两件杖首似为权杖头,但无确切证据证明这一猜想的准确性。

云南巍山发现1件人物形杖头饰,出土于一处战国中期窖藏,材质为镀锡青铜,女俑编发呈站立状。同出的青铜器还有兵器、乐器等。该杖首具有唯一性,且伴出器物具有礼乐特征,故推测其为权杖头。

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出土有1件双豹首杖头,据说其原置于棺内,出土时已断成三截。杖杆为空心圆杆,上粗下细,杖头铸成双豹相抱之状,可从杖杆拔脱。该墓等级较高,且该杖为墓内唯一一件,故推断其为具有权力象征色彩的权杖。

呈贡天子庙M41出土1件铜质跪坐女俑杖头。女俑的足膝下有一铜鼓,下接一铜管,杖头高10厘米。M41位于墓地中央,属大型墓,出土器物数量多且制作精致,推测墓主身份为滇池区域的大奴隶主、贵族。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M41出土的这件杖头具有唯一性,可确定为代表权力地位的权杖头无疑。

昆明羊甫头M113属大型墓葬,出土器物种类丰富、制作精美。该墓出土杖类器物有人形铜杖头1件、鱼形铜杖头2件、漆木动物杖头7件、藤杖1件。其中,人形铜杖与藤杖位于墓主尸骨所在层位,两件器物皆为遗址内仅见。且从材质来看,人形铜杖头更为珍贵,故推断其为权杖头。而鱼形杖头及漆木动物杖头出土数量较多,不具有唯一性,可能为具有礼仪性质的仪仗头。

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也出土大量铜杖首。石寨山古墓群20座墓中,有9座墓共出土27件杖首,其中M19、M20各出一组杖首,每组7件。江川李家山M69出土10件禽鸟形铜杖首,该墓属大型墓,这些杖首似乎为贵族妇女专用的仪仗器。仪仗与权杖在象征意义上有一定区别,在进行研究时应将属于仪仗的物品剔除出去。

值得注意的是,滇西南的耿马石佛洞出土了6件星状器(以T2③:6为例),均为灰绿色硅质岩制作,平面呈放射状星形,打磨规整,制作技艺高超。其形状可能与后来铜鼓上太阳纹光体有一定的相似性,彼此可能有某种联系。石佛洞遗址分布面积大,遗存内涵丰富,遗址居住面积密集,表明它是一个较高规格的聚落。这些星状器可能为特殊人物专用权杖的“杖首”。

刘弘认为,西南地区用杖习俗最初发源于蜀,并沿“零关道”和“博南道”传入云南。滇西北的用杖传统除受蜀文化影响外,还受鄂尔多斯草原青铜文化因素影响,似乎西南地区用杖习俗最初也是源于近东地区。我们认为除对部分权杖的定性值得再探讨外,刘弘的观点亦值得参考。而耿马石佛洞遗址出土的星状器在该地区并未找到相同的文化因素,故不该排除是在本地区独立起源的可能性,但这一器型在北方地区也有所发现,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似乎有助于了解该类器物的源流与功能。

(三)云南与内蒙古东部所见权杖头对比

云南与内蒙古东部均存在用杖传统。从材质上来看,两地发现的权杖头均可分为石质、青铜质;内蒙古东部出土权杖头似以石质为多,云南境内出土权杖头以青铜质为多。从形制上看,两地均发现有人物肖像形权杖头;此外,内蒙古东部发现有球形、多瓣形和其他形状的权杖头;云南境内发现有动物形以及多芒星形权杖头。从时代上看,内蒙古东部出土的权杖头可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及青铜时代;而云南境内尚未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权杖头,目前所发现的权杖头年代上均已进入青铜时代。

三、云南与内蒙古东部权杖头出现背景探讨

纵观全国,用杖习俗似乎只流行于边疆地区,而中原地区的权力象征物为斧钺。因此,在东北与西南边疆出现这类相同文化传统可能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是这些地区有着相似的经济生产方式。南宝力皋吐墓地出土有磨盘、磨棒、铲等农业工具,且人类已定居,同时出土有石镞、刮削器、鱼鳔等渔猎工具,上述资料表明生活在这里的人群农业与渔猎并存。内蒙古那斯台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聚落遗址,在这里发现了石耒、石锛等农具,同时也发现数量众多、制作精致的石镞等渔猎工具,表明渔猎生产在当时也占有重要地位。属于小河沿文化的南台地遗址,出土有锛、铲、磨棒等农具,但在F4的灶旁发现有成堆的螺蛳壳、蚌壳和动物碎骨,表明这里同样是农业与渔猎并存。在宁城小黑石沟附近的相关遗址中未发现大型农业生产工具,这里的经济生产方式似乎以游牧为主,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发现的权杖头风格更接近于鄂尔多斯式青铜文化的文化因素。赤峰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有锛、铲等农业工具,同时也出土了种类多、数量大的石镞,故可知这里的经济也是农业与渔猎混合的。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中发现有家禽家畜模型及干栏式房屋模型,还出土锄类生产工具,这些器物都显示出定居农业社会的特征,但鉴于墓主为“昆明族”,故推断该区域还保留一定的渔猎经济。综上所述,这些地区均保留着一些渔猎传统。

第二,是文化因素的传播。除井中伟、刘弘提出的权杖头分别从近东传入我国的东北、西南地区外,不排除这类文化因素传入北方后再由北方地区传入云南。费孝通提出,在北方地区和云贵高原之间存在着一条重要的民族通道——彝藏走廊。而石硕认为彝藏走廊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甘青地区存在着大量的相似性,这里的部分文化因素源于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到了青铜时代,川西南、滇西北受到甘青地区文化因素的影响十分强烈,这些区域内的葬式、随葬品、墓葬形制等都与西北地区考古学文化有很大的相似性,而滇西地区也吸收了北方地区考古学文化因素,并将之传播到滇池区域。由此可以猜测,西南地区权杖这类文化因素可能部分受到中国西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影响,且赤峰及周边地区权杖的出现也部分受到西北地区文化的影响,故中国西南及西北地区有着相似的用杖文化传统。

第三,是“我族”与“他者”观念对文化传播、族群移动造成的影响。从考古资料可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长城内外的族群就形成了不同的生业模式。长城之外的部族为适应气候变化,逐渐过上半农半牧或纯游牧生活,而长城之内的族群过着稳定的农耕生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也有很大不同。而进入青铜时代后,中原地区的文化优越感及边地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的劫掠加剧了二者的冲突,传统的“夷夏”观念逐渐形成。这就使得中原地区农耕民族在行动上抵抗北方民族南下及西部民族东进,在文化上限制他们的文化传播。故而区别于“华夏”的文化只能在边地传播。

综上所述,相同的经济生业方式、一定的文化传播通道、族群间相似的文化认同是东北与西南地区存在用杖文化习俗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杨琳,井中伟.中国古代权杖头渊源与演变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7(03):65-77.

[2]李水城.赤峰及周边地区考古所见权杖头及潜在意义源[C]//赤峰市人民政府.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2010:13-18.

[3]刘弘,王楠.古代西南地区“杖”制考[J].四川文物,2009(02):32-42.

作者简介:

乔豫(1994—),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宣传教育。

张琦(1994—),女,汉族,云南昆明人。昆明市官渡区云大附中星耀学校教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硕士,研究方向:历史学教育和秦汉考古研究。

猜你喜欢

云南
云南图片库
云南图片库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最后的秋境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云南潦浒柴烧陶煴
云南行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聚焦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