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表现

2023-09-23王亚蓉

东方收藏 2023年7期
关键词:空间营造

摘要: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身一套独特的表现方法。文章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表现出发,依据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来进行相关探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表现并不局限于人的自然视觉,更多的是以人的心理和情感进行构建,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是画家心境与自然物象相统一、相融合的体现。其中,“经营与妙裁”“三遠与空间”“布白与意境”等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表现形式,是历代画家不断深入研究、思考和求索的结果。

关键词: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营造;传统哲学

一、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概念之体现

中国传统山水画所追求的空间概念,与中国的哲学、文学、宗教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它们影响,中国历代山水画家苦心经营,创造出了一个和西方绘画主义不同的艺术境界。他们在山水画中表现的是自己内心的自然宇宙观和空间经营概念,借助自然景象来表达自我的精神世界。所以说,中国传统山水画自诞生之日起便是超越具体、客观物象的绘画体系,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创作理论和艺术表现。

(一)儒家伦理观在山水画中的体现

儒家所倡导的艺术精神,首先表现在重视艺术的教化作用,认为其可以陶冶人们的心性,进而形成个体“仁”的完美人格,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论语·述而篇》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志于道,据于德”体现的是精神思想,“依于仁,游于艺”则是生活处世的态度和准绳。孔子所说的“艺”,是“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六艺”之中虽无绘画,但书画同源。因此,作为山水画家,作品与技艺要充分体现其“君子之德”,才能达到古人理想的人生追求和审美境界。

此外,受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各类艺术形式多把“中和”作为重要的审美原则。“中和”是由“中庸”延伸而出的审美标准,“中和”也是“中庸”的主要内涵。《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教义。而“中和”在如今可以解释为“和谐”,“中和之美”也就是“和谐之美”。那么,在绘画艺术的表达上,“中和之美”也是画家进行创作时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画家在进行山水画的构思、创作中,通过宏观的、全方位的视点去观察体验大自然,主要表现在对题材选择、表现技法与艺术风格所追求的和谐统一方面。正如北宋画家郭熙所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因此,山水画家在进行创作时,不是简单客观地对景写生,而是通过全方位的角度观照自然山水,这也是儒家哲学所追求的艺术精神。

(二)道家自然观在山水画中的体现

道家自然观在艺术方面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自然”“适性”,即“顺应事物的本性”,以“淡”为美,意淡、情淡、形淡。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画家大多为隐逸之士或者郁郁不得志的士人,谈玄论道,寻求精神自由,以一种放逸、逃逸的姿态,挣脱社会、现实的种种束缚,为山水画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画家以道家自然观去观和、审视天地万物,把自己置于山水之中,达到“天人合一”,尽情体会、感悟大自然的博大与精妙。宗炳《画山水序》中说:“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灵趣……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仁智之乐”与山水是“道”的体现。道家的自然观应用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上,首先体现在用色上的自然,讲究水墨为上,平淡素朴,复见本真,如张彦远所说:“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其次体现在艺术实践中“技进乎道”的过程,技为手段,道为目的,由不工到工,由雕琢到朴素,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再者就是强调以自然本性的状态进行真性情的创作,真情实意,自然流露,从而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三)佛教寂静观在山水画中的体现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发展逐渐壮大、影响日益提升。在这个过程当中,佛教思想也和中国的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广泛结合,而其空寂闲静思想对艺术创作领域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王维。王维擅长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以表现诗情画意,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所写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句中蕴含的禅意,集中体现出闲静空寂的境界。闲静空寂是佛教禅学的基本思想,同时这种思想也反映在山水画的创作当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特别是文人山水画的发展受这种禅意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刻。文人画家所追求的“贵适天真”“平淡天真”“萧条淡薄”都根源于此,通过山水景色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以及淡泊名利的心理诉求。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意识的精神取向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意识体现出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和创作观念,具有全面主观的观照方式,与西方单纯客观的审美有着较大的差别。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意识既囊括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涵盖了中国传统艺术一直以来所推崇的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特征。因此,中国传统山水画从一开始便超越了具体、客观物象的空间限制,如“经营与妙裁”的思维智慧、“远”的精神取向、“留白”的重要形式等,进而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山水意境,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和视觉享受。

(一)经营与妙裁

中国绘画是通过视觉艺术形象,以表现一定的思想情感来创造意境的,但人们所面临的自然物象总是纷纭繁杂的。因此,为了能够更加鲜明地反映出画家内在的思想情感,便要对客观物象进行选择和组合,不同的组合形式能够反映出不同的意境。

谢赫在“六法”中提出的“经营位置”,指的便是空间布局。“经营”二字含义丰富,包括思考、分析、推敲等思维活动。“位置”不仅包括绘画对象所处的位置,还包括其整体的空间结构等。因此,完成一幅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苦心经营,精心周密地进行选择和取舍。因此张彦远说:“经营位置,画之总要。”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自然与自我之间找到平衡,寻找二者可以和谐共处的地方,自我内心不受物质困扰,从“物为我用”到“物我两忘”,从而展现出画家对哲学和画境的不懈追求。基于这种艺术思想,中国传统山水画构图具有自由多变的特性。早在东晋时期,顾恺之就提出“置陈布势”,要求“密于精思”“临见妙裁”,不是见什么就画什么,而是要求画家根据“布势”的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妙裁”。

(二)三远与空间

中国山水画自诞生以来,对“远”空间的追求,及向“远”层次的发展都很重视。随着山水画一步步走向成熟,山水画中的“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这方面以郭熙的《林泉高致集》为主要代表。郭熙在其中提出了著名的“三远法”,并详细深入地就山水画的空间层次理论进行介绍。

“三远法”绘画思想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山水画开始走向成熟。《林泉高致集》中对“三远法”的定义是这样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为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在北宋时期,山水画为全景式布局,景物繁多,善于通过结构布局来表现,“三远法”是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景物,同时这也是郭熙根据自身山水画创作经验归纳出的一种空间构图方法。“三远”中的远近不单指距离的远近,而且是通过整体布局、构图设置景物,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使观赏者的思维逐渐延伸到无限的意境当中去。例如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云:“西去山,别详其远近。”此外,宗炳的《画山水序》也说:“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三)留白与意境

“留白”在中国画创作中是很讲究的,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人物、花鸟还是山水,画家都会有意识地去精心營造画面中的空白。通过大量的“留白”来体现画面的空间关系,这不仅仅是空间结构的问题,也涉及意境的问题。

“留白”在一定程度上为画的意境留下了空间,对画面的空间构成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在一幅画作当中,有了空白分割,才有上下左右的空间关系。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山水画“留白”的作用也有着很高的评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因为美的情景已经到了天然熔于一炉的意境,所以给人一种无音、无形的感受。在绘画中,如果没有“留白”,就没有空灵的境界,也就没有引人深思的意境。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留白”,不是无笔墨的白底子,而是“以虚代实”“计白当黑”。在各个朝代经典的山水画中,画家都善于利用“留白”来表现画作的空灵意境,正如董其昌所说的“画家之妙,全在烟云变灭中”。“留白”不仅能体现画中疏密的空间,还可以营造出特有的诗意空间,如马远的《山径春行图》(见图)、荆浩的《匡庐图》、夏圭的《溪山清远图》等。这种利用“留白”的手法来营造虚实空间的审美观念,贯穿古今中外的创作形态,使中国传统山水画不仅在形式语言的表述上具有特殊性,也更加有助于其与西方绘画在空间表述上区分开来,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三、结语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产生与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儒家的“中和之美”思想、 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佛教的“寂静空灵”学说,都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营造。而“经营与妙裁”“三远与空间”“布白与意境”等作为山水画空间的表现形式,是历代画家不断深入研究、思考和求索的结果,进而推动其朝着更高层次的方面发展。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山水画凝聚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的精髓,外化为中国人的精神寄托、生活态度和人格品质,值得我们珍视。

参考文献:

[1]苏桂宁.宗法伦理精神与中国诗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2]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叶郎,彭锋选编.宗白华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5]徐建融编选.潘天寿艺术随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6]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7]刘继潮.建构古典山水画空间理论的话语体系——释“以大观小”的思维智慧[J].美术研究,2004(02):48-55.

[8]王远. 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意识[D].西北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

王亚蓉(1996—),女,汉族,甘肃张掖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画。

猜你喜欢

空间营造
湖南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营造与分析
现代景观设计中植物空间的营造
园林意境在现代民居设计中的应用
园林植物空间营造探讨
城市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空间营造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初探
装饰雕塑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镜与境
人文主义影响下的丢勒
杨德昌电影视听语言的空间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