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华:执着农林梦 田野践初心
2023-09-23隋萌
隋萌
园林技术专业是昔阳县高级职业中学的老牌立校专业,先后被评为山西省示范专业、山西省重点专业、山西省示范校重点专业,这些都得益于专业带头人王海华老师三十多年的努力奋斗。他凭着对农林职业教育事业的热爱,抱着科技兴农的信念,闯出—条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特色之路。
王海華出身于昔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深知农民疾苦,从参加工作开始就立志要成为服务农民的科技人员,学农爱农兴农。“我1990年来到昔阳县高级职业中学,担任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训工作。”王海华说,“半辈子的心血都在这里,看着农林专业一点点起步、成长、壮大,感到很欣慰。”由于王海华在专业建设方面成绩突出,2012年被山西省教育厅选派到德国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中职骨干教师培训,成为农林专业的拔尖带头人才,2017年被选为山西省职业教育专家库成员,2019年种植园艺专业群王海华工作室被评为晋中市首批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2022年他被评为“晋中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三十多年来,王海华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积极参与、引导专业建设,大胆开展教学改革。针对中职农林类专业的特点,根据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职业要求、1+X证书的考核要点、技能大赛项目要求和对口高考的方向,构建“岗课赛证考”五点融通课程体系,升学就业两兼顾。田间就是课堂,生产就是学习,产品就是作业,把课堂教学、劳动教育、工匠精神教育融合在一起,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
王海华的学生翟鹏宇曾获得了蔬菜嫁接赛项全省第一名的成绩,他说:“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工学结合,让我们全程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他指导的学生几乎每年都能获得山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农林类赛项的一等奖。”
为了提高当地农业的科技含量,王海华带领工作室团队积极开展农技培训和推广,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科技二传手的作用,上连科研院所,下连农村农民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林新品种和新技术,实现“开通职教渠、引进科技水、灌溉农业田、结出富民果”,为乡村建设、产业振兴助力。在他的推动下,学校设立“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特色项目,并改建了4万平方米集“产、学、研、训、推”于一体的专业技术实训基地和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基地。
他经常深入乡村,义务推广指导农林新技术,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林技术员。“经常有农民来电咨询种植方面的技术问题,在服务农民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教学质量。”王海华说。
果树新优品种是决定生产效益的一个主要因素,王海华在技术推广中看到当地的果树品种老化,葡萄树还是以巨峰为主,效益低下。了解到果农也曾引进红提、维多利亚等新品种栽培,但都种植失败,导致损失惨重,不敢再试。于是他决定引进一些新品种试种,把失败的风险自己担着。经过多方调研,最终从有关科研单位高价引进蓝宝石等葡萄新品种分别在露地和温室试种,他亲自种植管理、观察记录、查找资料,改进种植管理方法,总结经验教训,经过4年的试验研究,试种成功,效益可观。他总结了独有的配套种植方法后,向广大果农推广,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好项目。
合作企业大寨牧业有限公司的构树饲料生产项目所需构树苗木每年都是从山东等地引进,成本较高。为了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实现苗木自育,降低生产成本,他带领团队成员亲赴山西农业大学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王玉国教授的指导下,组建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进行构树组培育苗试验,从采集外植体做起,一步一步不分节假日刻苦钻研,经历多次失败,攻克一道道难关,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培育成功。
王海华多次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园艺学院、果树研究所等单位联系、洽谈,结合昔阳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三年共引进新品种56个、新技术12项在基地进行试验。其中,大部分是他自费引进。他利用课间和实训课时间亲自管理试验田,详细记录,获得第一手资料。通过试验已筛选出适合本地区推广的红颜草莓、蓝宝石葡萄、绿宝石甜瓜、普罗旺斯番茄、玛莎莉蜜薯等24个新品种;组培育苗、穴盘育苗、蔬菜嫁接育苗、果树高接换种技术、果树简易修剪法、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6项。
为了将基地试验筛选出的适合本地发展的新品种、新技术向广大农户辐射推广,王海华一方面主动与当地农技推广部门、人社部门、扶贫办、残联等单位合作,通过深入乡村开展各种技术培训活动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农科专业的学生带动辐射等方式进行推广,他还经常利用假期下乡进行技术指导,手把手教村民操作。近三年共开展培训6次,参训人员32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000多份,提升了农业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田率,为创建“人人持证 技能社会”作出了贡献。
提及乡土,王海华饱含深情地说道:“农村是我的根,只有不离开农村,我才能不断汲取养分,化作前进的动力。”对王海华来说,脚下的泥土不仅是童年的记忆,也是希望的硕果。他奔走于教室、实验室和试验田之间,为农业的发展竭心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