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心浸润育成长,树立正确人生观

2023-09-23李德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8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人生观红色文化

李德

[摘 要]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或系统化的观点。人生观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不能忽视对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针对目前社会上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教育可从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以国家方针政策为依据,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研究如何通过政治认同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红色文化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政治认同;红色文化;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4-0029-04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的形成是各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具备什么样的人生观,将来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小学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准备阶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以受益终生。但是,正确的人生观是不能自觉形成的,需要通过教育并在实践锻炼中自然而然地形成。

一、为什么要借助政治认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发扬优良传统,承担历史使命,把党和国家确定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小学生是新时代追梦人的后备军,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借助政治认同培养小学生的人生观是最佳途径。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因素。

1. 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在情绪、行为方面比较容易冲动,求知欲强,可塑性大,他们的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积极情绪,各种高级的情感也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例如,学生在学校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后,就会把这样的情感体验与国家、民族、社会等联系起来,由此产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级情感。

这个阶段也是学生的自主性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自主意识日益增强,开始以自我为中心观察和认识周围环境、人物及事件,逐渐了解自己,形成自己的独立性格。低年段的学生喜欢模仿成人,他们还不能意识到人生的问题,只能通过成人的言行获得一些零碎、肤浅的感受和体验。此时身边的人若能以身作则,就能给他们树立榜样。因此,小学阶段学生所接受的应是正面的教育、正能量的传播,这样才能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 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问题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的统计数据,全国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症状的总体比例超过24%,且随着年级升高而上升。《2022年中国儿童健康成长白皮书》指出: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儿童健康成长的3个最大阻碍之一。儿童时期是心理问题、情绪问题及行为问题发生的高危时期,大约3/4的心理障碍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提出: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称之为“空心病”。纵观一些令人痛心的案例,有的学生已经上了大学,甚至读到了博士,但他们仍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产生这些困惑的根源就在于人生观问题没有解决好!

3. 健康发展理念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提出:我国将加大儿童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投入力度,并将儿童健康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优先保障儿童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健康” 概念,一个人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才算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

人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怎样活着?这是人生观要回答的三个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为谁活着”,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政治认同助力学生正确人生观树立的实践策略

认同作为人的一种主体活动,从本能上的认同、情感上的认同,最终到理智上的认同,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渐发展的过程。价值認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一个国家或民族是否建立起为广大民众普遍接受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其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影响民众对国家或民族社会制度的认可与信任。笔者将从个人因素及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具体谈一谈怎样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将红色信仰、信念、信心植根在学生的心里,把积极的人生态度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从个人因素方面提出政治认同,助力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政治认同是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坚定政治方向

正确人生观确立的最好途径是什么?就是教育。教师通过让学生认识国旗、党徽,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党的基本知识和革命传统,结合革命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积极参加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活动,使学生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形成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学会自信、自立、自强,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并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

(2) 明确价值取向

教师可引导学生翻阅资料,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英雄模范、时代楷模的事迹,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不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培养学生自尊自强、坚毅乐观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以及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品质。

(3) 弘扬家国情怀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关心、热爱家庭、他人和集体,关心家乡变化,心系国家大事,不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积极向上、锐意进取,使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社会关系良好,使自身适应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

2.从环境因素方面提出政治认同,助力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

(1)家庭环境的影响

《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中写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时时處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恶丑。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随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曾指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效果几乎等于零。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要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家校就要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依托红色故事、红色人物和红色家庭,引导学生感受红色力量,让红色革命精神浸润每个学生的心田!

①加强家长培训,更新育人理念

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共同办好家长学校等。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妇女联合会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协同推进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并按照职责分工承担家庭教育工作的日常事务。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支持等。2020年全国妇联、教育部共同修订印发《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科技日新月异,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帮助学生做好未来的人生规划,学校可以通过家庭学校为家长普及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家长提供系统且专业的教育指导。为了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家长日常急需求教的问题,学校可以设计问卷,先采用线上调查的方式收集意见,再根据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开设相关的主题培训,或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安排阶段性的专题家庭教育讲座等。通过培训,家长能全面学习到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方法,从而增强家庭教育的本领,为建设“崇德治家、廉洁齐家、勤俭持家、实干兴家”的清廉文明家风做好准备,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②打造亲子红色活动,搭建育人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亲子活动是一个没有压力的“舞台”,它有利于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建立更稳固的亲子关系。在亲子活动中,学生通过不同方式重温红色经典,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等,进一步了解家长的观点、见解及处世态度;而家长则可以了解到孩子学习以外的思想动态、兴趣特长、性格特点以及孩子与人交际的真实情况等。通过不断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加深亲子之间的联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得到提升,获得了身心的健康发展。亲子红色活动可从两个方面来组织。

其一,亲子同读“红色经典”,唤起政治认同。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倡导全社会要加强读书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习近平总书记充分理解和把握读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教学,学生及家长参与到红色亲子阅读活动中,传承红色精神;一起学习知识,提升科学素养,共同陶冶情操,打好中国底色;不断开阔国际视野,增强综合素质,向着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目标奋进。

其二,亲子同游“红色研学路”,激发政治认同。

校外研学是校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校内和校外结合的良好平台,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学习,通过亲子同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等,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时代精神,明白“岁月静好,那是有人负重前行”的深刻道理,体会生命的至高无上;通过亲子同游国情教育基地、国防科工基地、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地方,感受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兴旺与人民的幸福,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红色研学路”的亲子活动,探寻红色足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使学生领悟到个体发展与个体生命活力的发展是离不开个体精神发展的,从而激起学生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学校环境的影响

系统化构建课程,就要做好道德与法治这一国家课程与其他学科、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做好红色教育活动与学校常规活动、主题活动的有机融合,做好红色精神与学校文化的有机融合。

①重视国家课程教学,实现系统化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小学原来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来的思想品德课程整合为一体,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要求建构内容,更加突显学习的循序渐进性。本课程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以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内容为主,设置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主题,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因此,要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校就要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要组织任课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这样才能将课程的体系化标准及要求落实到位。

②加强跨学科教学,体现综合性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启蒙阶段,仅凭一“科”之力,是很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道德与法治学科进行了内容结构的优化,设立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通过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内容,加强了学科之间的互相关联、相互支撑。这样的跨学科学习,可以营造出一种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而且主次分明、层次清晰。课程的综合性得到带动与实施,课程的育人功能得以全面落实,彰显了新时代小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与追求。

③校本课程补充延伸,突出立体化教育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育人工作的要求。教育应基于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不断创新教育模式,积极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拓展与延伸,不断探索新路径,开发出具有实效性的校本课程,为学科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大手拉小手”的方式设计校本课程,邀请高校教师、医务人员、政法警务人员等不同职业身份的家长群体以及辖区派出所、交警、居委会等相关社区工作人员走进班级课堂,跟学生展开互动交流,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立体化“三全”育人模式。这样的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不仅可以为学生普及各专业领域启蒙阶段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社会,从而丰富他们的所见、所闻,深化他们的所思、所悟,更加坚定他们的报国之志、爱国之心。

④ 一体化打造红色活动,常规活动与主题活动相得益彰

学校可以通过升旗仪式、国旗下表演、“红领巾”广播站、经典诵读等常规活动,深化学生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传承红色基因,接受思想洗礼,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秀品质,不断净化自我,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结合时事政治,学校还可以适时开展大型主题红色教育活动。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级联动,邀请家长代表、社区劳模等“大手”共同参与活动。例如,开展红色诗歌朗诵活动、红色课本剧展演、红歌大联唱等,让学生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继承英雄的光荣传统,传递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的深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从学校师生到家庭成员,延伸到社会人士,营造了浸润式育人环境,引领了社会新风,起到了很好的辐射作用。

⑤整体化打造校园文化,红色文化与学校文化紧密结合

“校园处处是教育,学生时时受熏染。”学校的环境建设应充分利用每一处、每一角,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红色文化浸满校园。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象征着光明与热情,是中华文化独特鲜明的标识,是中国特色文化的魅力所在。“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学校应该将红色文化视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性准则,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打造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校园环境,在润物细无声中熏陶和感染学生。“一草一木会说话、一墙一壁皆育人。”通过将红色文化与学校文化紧密结合,用红色文化滋润学生心田,激励他们汲取智慧和力量,从小坚定理想信念,踔厉奋发,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借助政治认同让学生心里装着家庭、社会、国家、人民,用足、用活红色资源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让红色信仰扎根在学生心中,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深刻领悟生命的价值,从而解决人生方向的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 参 考 文 献 ]

[1] 董奇,张云运,吴洪健,等.知心育人:适合每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小学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2] 付小清.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D].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2010.

[3] 冯建军.教育的人学视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 冯建军.道德教育:交往实践的新阐释[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3):39-43.

[5] 谢庐明,陈建平.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分析评价与开发研究[J].党史文苑,2007 (20):56-59.

[6] 朱永新.生活與教育朱永新对话陶行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7] 贝塔朗菲,拉维奥莱特.人的系统观[M].张志伟,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1989.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人生观红色文化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