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 魂
2023-09-23蒙福森
蒙福森
龚州地处广西浔江中游,沃野千里,飞红流翠,百卉千葩。舟行烟霞里,燕飞深巷中。鱼洲雁信,科甲之兆;将军古渡,剑气冲霄。钟灵毓秀,英才辈出。
《龚州志》云:“入邑境,则见绿野平畴,豁然开朗,四山远绕,一水中流,非若他邑之山重水复、阴翳险阻也。”
呜——呜——
一阵震天的号角声划破了龚州城早晨的宁静。这是操练军队的号角。
士兵们从军营中奔跑出来,云集操场上。旗帜猎猎,铁甲凝霜,战马嘶鸣,一面高耸云天的中军大旗随风飘扬,上书“大汉伏波将军马”。
须发皆白的马援凝望着严整的队伍,对副将孙永说:“开始操练吧!”
孙永打了一个手势——开始!
咚!
咚咚!
咚咚咚!
战鼓响起来了。刹那间,战马奔腾,军号声急,呼号声、呐喊声、刀剑撞击声、战马嘶鸣声响彻云霄,不绝如缕。
操场外,有不少百姓在观看。
操练毕,孙永忽见人群中一老人摇摇头,淡然笑之,脸上流露出不屑之色,便走近前去问老人:“军威雄壮否?”老人点點头,答道:“雄则雄矣,可惜……”
“可惜什么?”
“擂鼓之人少了一样东西。”
“何物?”
“鼓魂!”
“老人家,何为鼓魂?”
“这……这……”老人支支吾吾,低头不语。
老人是一个老兵,岭南客家人,行伍出身,曾为军中鼓手,负责阵前擂鼓。他跟随汉军东征西伐,身经百战,屡立战功。征战百越时,他身负重伤,伤愈后留在龚州娶妻生子。寒来暑往,今已垂垂老矣。
“你是老鼓手?”马援肃然起敬,虚心请教。
老人说:“愚以为,刚才擂鼓之人,虽雄壮有力,却有形而无神,无神则无魂,无魂则气泄。士气泄,战力竭。何故也?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故史曰:‘有是鼓者,极为豪雄。’又云:‘有鼓者,群情推服。’”
“能示范一下吗?”
“这……”老人沉吟半晌,说道,“承蒙不弃,老朽愿意献丑。”老人走到鼓前,拿起鼓槌。咚,咚咚!仅打三两槌,便显得不同凡响。
“十日后大军开拔,祭旗出征,往南方平定交趾之乱。到时,请老人家为我大军擂鼓壮行,壮我军威,如何?”听罢老人打鼓,马援恳求道。
老人说:“好。”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神器,最初是用于祭祀的器具。后来,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被广泛地应用,隋唐宴聚时有“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以为乐”的文化习俗。上古时代的鼓,鼓皮用鳄鱼皮,取鳄鱼的凶猛习性以壮鼓声。后来,征战杀伐必用鼓。战鼓战鼓,刀剑飞舞,壮我军威,捍我国土。
十日后,号角声声,旌旗蔽日,铠甲凝霜,人强马壮,大军祭旗毕,整装待发。
一口牛皮大鼓,如一头巨兽般静卧在战车上。大鼓平底腹空,腰曲胸鼓;鼓面为太阳纹,外围饰以晕圈,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铸着精美的饰物;鼓足留空素底,虚实相间,相得益彰。
战鼓即将擂响。
老人头裹红布,腰系红绸,须发如雪,左右手两根鼓槌由酸枣木做成,浸泡过桐油,温润如玉,色泽微黄,纹理细如蛛网。
老人目光如炬,气度不凡。
队伍中,旌旗招展,猎猎有声。千军万马敛声屏气,神情肃穆,鸦雀无声,静到每个人能听到自己嗵嗵的心跳声。
此时,唯有晨风吹拂。
时间,在那一刻仿佛停滞了。
咚!
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咚!
鼓声骤起。随着老人槌落声起,顿时,鼓声震野,响遏行云,气吞山河,势不可挡,如狂风,如暴雨,如虎啸,如龙吟,如雷鸣电闪,如大海奔腾,如火山喷发,如万马嘶鸣,如黄河咆哮一泻千里,如千军万马冲锋陷阵……
鼓声愈来愈密,愈来愈急,愈来愈快。
老人的头部、双腿、手臂,甚至全身都在舞动,鼓槌起落,铿锵有力,老人挥汗如雨。此时此刻,他全神贯注,物我两忘,仿佛他的身心、血脉、灵魂已然融入了鼓声之中,激越雄壮,撼天动地。
咚!
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咚!
战鼓发出的声音,撞击着每个将士的心坎。顿时,他们血脉偾张,斗志昂扬,毛发竖起,毛孔张开,血流在加速,浑身仿佛充满了无穷的力量。鼓声震耳欲聋,每个人都想呐喊,想冲锋,想肉搏,想飞翔……
这时,恰好有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
鼓声更急,更高,更猛,更密。
咚!
随着最后一下鼓槌起落,鼓声戛然而止。
蓦然间,一切静了下来。
出奇地寂静。
稍后,众人大吃一惊——但闻一声哀鸣,一只受惊的大雁肝胆俱裂,如断线的风筝从云端直跌下来,似被重物击中一样,口吐血沫,跌落在操场上,扑棱了几下便一动不动,死了。
马援久久地凝望着将士们。
“出征!”他气势如虹,剑指前方。大军开拔,士气高昂,浩浩荡荡,刀枪如林,旌旗招展,遮天蔽日。
史载,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伏波将军马援奉命出征,平交趾之乱。马援所过之地,“治城郭,穿渠灌溉”。
时光倏忽,沧海桑田。千年之后,龚州至今犹存将军古渡和伏波庙遗迹。
[责任编辑 冬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