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渺宇宙,闪耀着以她为名的光芒
2023-09-22王硕妍
王硕妍
你知道茫茫宇宙中,第3241号小行星叫什么吗?
啊……这你可真难倒我了。
就叫“叶叔華星”,是以我们国家首位女性天文台台长叶叔华院士的名字来命名的呢!
宇宙的起源和演进,从古至今都那么神秘,人类总是处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探索中,毫不掩饰对于宇宙的憧憬和向往。她,也不例外。她就是我国杰出的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她投身天文事业70载,被誉为“北京时间之母”,是我国首位女性天文台台长,同时也是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开拓者。
幸得指引,与天文结缘
1945年,考入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的叶叔华,在大学一年级时就受到了东亚第一位现代女天文学家邹仪新教授的指引。得益于邹教授的生动介绍,同学们都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以二年级分专业时,一个班里破天荒地有十几个人选择了天文。”叶叔华回忆道。
1950年,恰逢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家急需大量科研人才。叶叔华满怀热情地从香港回到内地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求职,工作人员却把她拒之千里。她当即给台长写了一封长信,列举了五大“不应该不用自己”的理由。正是缘于这封信,她如愿进入了上海徐家汇观象台,成为其中的第一位女性研究人员。多年后,她又成为我国首位女性天文台台长。
“北京时间”的诞生
进入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后,叶叔华就一直在做测时的工作,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观测、记录以及数据处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的地图测绘、资源勘探、水利铁路,甚至连地面空间导航,都需要依赖观象台的数据,对计时精确度有较高的要求。可是,当时观象台里的设备相当老旧,能把时间报出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要做到精确,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次,观象台提供的数据又出了问题,前来调取数据的人员直截了当地说:“你们的报时数据,还不如没有!”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叶叔华。当时恰逢徐家汇观象台正在筹备我国的“精确授时”系统,叶叔华便主动挑起这个大梁。她不辞辛劳,带领着团队攻克重重难关。尽管经费不足、人员有限、设备落后……她和她的团队最终还是找到了一套最适合我国观测条件的方法,取得了授时精准度世界排名第二的成绩。
1965年,叶叔华团队的“综合世界时”系统通过国家鉴定,正式作为时间基准向全国发布。我国终于结束了采用别国时间讯号的历史,她也因此被誉为“北京时间之母”。
小链接
北京时间是我国行政管理、生产、交通运输等工作的时间计量标准。假如我们没有统一的时间标准,而是各用各的时间,学校就无法上课,工厂就不能正常生产,交通运输也不能有条理地进行,这就使整个社会的工作、生产秩序混乱。
由于北京距离东经120度经线很近,又是我国的首都,所以我国就采用东经120度的地方时间作为我国的标准时间。
闪耀太空的“叶叔华星”
为了纪念叶叔华在天文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1997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第3241号小行星命名为“叶叔华星”。虽然小行星本不发光,但这个名字在地球上的主人,用她的韧劲和智慧,在太空里焕发出无限光芒。
小行星的命名规则
小行星的命名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崇高荣誉。那么,它到底有什么讲究呢?
一般来说,小行星的命名有以下几条规则——
1.由两部分组成:前面一部分是一个永久编号,后面一部分是一个名字。
2.命名尊重小行星发现者的提议,甚至发现者可以申请以各种动物命名。
即便如今已是96岁高龄,叶叔华依然心心念念着她的天文梦想。她坚持到天文台上班,关注一些虽然枯燥但国家需要的工作,比如太阳系观测、北斗系统。对此,她云淡风轻地说:“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不到天文台去,我干什么呢?工作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用一生照亮了祖国的天文学事业,也照亮了国际天文学研究的漫漫征程。
在浩瀚星海前,人类是如此渺小,但能发出光和热,便不虚此生。从古代纸鸢到如今的航天圆梦,人类从未停止探究宇宙的脚步,宇宙的未知与浪漫也逐渐被越来越多人看到。愿同学们也能心怀浪漫宇宙,珍惜人间日常,未来在所爱的事业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