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时政报道的转轨变道

2023-09-22李晓康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3年4期
关键词:安顺时政

李晓康

摘要

本文立足新形势下时政采访报道基本特点,列举媒体融合大背景下时政记者的反思和自省,浅析对应的策略,以期为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

媒体融合 时政新闻 采编工作 创新发展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融媒体环境下,破新题需要新思维,开新局仰仗新体系,出新意依靠新作为。

一、正确导向:新格局中时政采访的“第一要义”

在工作实践中,省、市级时政新闻报道范畴涵盖政策导向、地方政治经济动态、社会公众预期等多方面各领域,且通常会释放出鲜明导向,集中反映新闻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态势。坚持和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是媒体人责无旁贷的责任。而正确舆论导向是新闻报道特别是时政新闻报道必须坚守的第一要义。

二、转轨变道:新形势下报道质量的“两大变量”

(一)起点——思维之变。

媒体融合浪潮中,各家媒体尽展所长,探索符合自身实际之发展路径。但有些传统媒体对“融媒体”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即便拥有新媒体采编最新技术硬件,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亦开设了账号,但实际操作时仍秉持传统思维,针对同一个新闻事件,仅仅只是在各平台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完全无视新形势、新趋势、新思维所倡导的新闻要素组合方式。

掌握全面、准确的第一手新闻素材,是传统媒体的优势,但这个优势却被生硬的“说教式”叙事所减弱,严重影响了新闻资源利用和传播效率的最大化。基于此弊端,时政新闻记者应主动融入新潮流新形势新常态,与时俱进学习掌握新的逻辑架构、认知脉络、话语体系,打破传统模式和固化思维之壁垒,学会以广大新闻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新闻事件,真正做到导向分明、简明扼要、直白质朴、具体详实。

(二)基础——素质之变。

融媒体时代,新闻受众基于求知欲所产生的获得感,通常体现为知情权得到有力保障。实践中,这对时政记者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上接天线”又要“下接地气”,对党和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热点事件承载的群众关切等内容要素始终做到心中有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但目前,部分时政记者存在“蹭热点”“造新闻”的不良倾向,没有把政治意识摆在首位,只想着迎合部分人群的关切与期待,在未充分学习掌握中央、省、市各项决策的前提下,贸然开展流于形式的采访报道,一知半解、偏听则暗,导致新闻稿件出现政治差错甚至舆论导向失位[1]。

笔者认为,借助新媒体平台,时政类稿件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应该是丰富具体兼具启发性的。这就需要时政记者的“技能仓”“武器库”不断积累、更新,对短视频、直播、漫画、VR/AR等传播技能熟练掌握,对各大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和用户特点了若指掌。

三、创新路径:新常态下的“六项战术”

(一)保持定力,从“理论思辨”到“实际贴合”。

时政报道根本要求是“坚持正确导向”,这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作为实践支撑。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大前提,也是时政记者最基本的业务素养。一个合格的时政记者,面对热点新闻事件时能本能地将新闻事实同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精准挂钩、紧密联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实事求是看问题、找角度、摆例证;立足于新闻工作者“四力”,实现新闻视角与公众視野的精确“并轨”,使时政采访报道回归新闻事件本原,科学精准客观地开展报道。

(二)创新形式,从“单项报道”到“立体传播”。

融媒体时代的新趋势下,提升时政报道效率,首要在“新”。记者进行采编时,要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丰富制作过程和呈现方式。根据各大新媒体平台不同的传播优势,就同一新闻素材,把新闻事实深度加工成短视频、视频直播、H5专题等融媒体产品,将技术与内容进行深度融合,使传播效果具象化、系统化[2]。以“杜苏芮”台风相关报道为例,在台风登录的第一时间,东南网和福建日报社旗下的“新福建”APP第一时间播发了高层建筑玻璃被台风吹落、台风掀翻屋顶等极具现场感的文字及短视频报道,配合实时通报受灾情况、政府应对措施等内容,迅速成为关注热点。这样的“立体化”宣传手段,正在成为地市级主流媒体的常规宣传手段。近年来,安顺日报社以“中央厨房全媒体指挥中心”为载体,形成“一次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新闻产品生产发布流程,聚焦全媒体视角,把创新融媒体报道摆在突出位置,推出的融媒体新闻产品“互动H5|十年大考‘考生安顺已交卷,请打分!”获得第三十八届贵州新闻奖二等奖。“纳清凉 火市场——安顺以生态‘凉资源带动旅游‘热经济”获得第三十八届贵州新闻奖三等奖。

(三)找准路径,从“场景还原”到“事实追溯”。

新闻内容的本体是事实真相,这是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的核心要素。如何在网络空间精准客观地构建事实场景,对平台监管提出了新挑战。长期以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得益于稿件把关机制的高效运行。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下,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真实性孜孜不倦的坚持应该同样体现于网络空间。作为新闻现场第一手资料的“提取者”,新闻场景的“第一记录者”,记者应充分做到严谨客观,针对新闻事实的所有细节,层层压实责任,处处做好留痕,确保新闻报道经得起事实检验、经得起溯源推敲。如新冠疫情发生初期,一些别有用心的自媒体利用掐头去尾的视频剪辑、张冠李戴的嫁接图片等通过各大新媒体平台散布谣言,引起社会恐慌。对此,各级党媒新闻记者深入疫情一线,采访新闻事实,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新闻媒体平台发布实时短视频、直播连线、记者访谈等,发布权威信息,讲好抗疫故事,还原新闻真实性,通过事实“打脸”别有用心。

(四)契合潮流,从“移动优先”到“牵引互动”。

媒体融合时代,坚持“移动优先”,是抢占报道先机的重要举措。通过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移动终端传播平台进行融媒体传播,能让新闻第一时间抵达受众,实现预期的社会效果。比如,2021年底安顺市第五次党代会和2022年初安顺市“两会”期间,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产生备受全市干部群众关注。记者得到最终确定的选举结果后第一时间采写了《新一届安顺市委常委选举产生!杨昌鹏当选市委书记》《宋晓路当选为安顺市人民政府市长》两篇报道,并通过“掌上安顺”APP、“掌上安顺”微信公众号、“抖安顺”抖音号等渠道发布。截至发稿当天24时,两篇报道在“掌上安顺”APP阅读量分别为21000余次和17000余次。

此外,记者还应该着力于增强新闻传播的互动性,加强与用户之间的沟通。一方面拉近时政新闻与社会公众的距离,提升实效性和影响力[3],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用户反馈数据来调整采访报道的“靶向”,针对受众关注的热点制定选题策划和呈现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融合宣传报道效果比单纯文稿呈现更加生动、丰富、鲜活。

(五)打磨技巧,从“真学深悟”到“触类旁通”。

融媒体大环境下,信息爆炸、知识更新是主流,且随着新的知识体系不断成型,这一过程渐渐有缩短趋势。时政记者应当时刻把加强学习、增广见识作为构建思维、串联实际的重要手段,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常态。我们要深入思考新媒体传播特点,持之以恒地培育开放格局、创新态度、系统思维、广阔胸怀,探索运用媒体融合新技术、新闻专业新知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持续提升融媒体环境下的新闻采编专业素质。比如,2023年6月,安顺市建设贵州航空产业城动员大会召开。与以往的模式化采访不同,记者在采访前做足功课,对安顺市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总体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素材采集,深度挖掘解读各项目背景、概况、特色,依托全媒体矩阵以文、图、视频、H5等多种形式一体化展开媒体融合报道,大幅提升新闻的信息载量,增强了可读性。截至7月30日,《安顺市建设贵州航空产业城启动大会召开》一文在掌上安顺APP上阅读量达17000余次;掌上安顺微信公众号上阅读量达6100余次;抖音平台——千里眼运营号阅读量达5400余次。《奋力打造国内一流现代化航空产业城——安顺市建设贵州航空产业城动员大会侧记》一文在掌上安顺APP上阅读量达18000余次。H5作品《贵州航空产业城起航》阅读量达9000余次,大幅提升新闻的信息载量,增强了可读性。

时政记者在学习中应注重以下维度的知识拓展:一是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加强对优秀融媒体传播案例的学习、分析和思辨,积极参与不同类型的实践任务和活动,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勇于尝试,努力寻找到适合自身实际的融媒体传播模式。二是提高学习的专业性。立足新闻价值追求,培养从海量信息中筛选、解析、整理、归纳出开展新闻工作需要具备的多重能力,对新闻信息与舆论方向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提高学习的关联性。认真学习掌握并有分寸地驾驭网络语言,在新闻播报时适当添加网络热词,提高时政新闻可读性,创造出更多群众爱看爱读的新闻作品。此类学习中,一定要精准把握媒体定位,不能为博取眼球故意制造新闻噱头,防止把时政新闻报道简单化、庸俗化,导致正面宣传片面化、抽象化,避免“低级红”“高级黑”舆论事件的发生。

(六)平衡要素,从“一语中的”到“百花齐放”。

一直以来,时政新闻始终将政治性、规范性、严肃性、时效性引以为核心价值追求。融媒体新闻产品虽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内容要素精准契合事实真相,是贯穿始终的主线。采写过程中,记者需要把新闻素材的“神采”之处、“点睛”之笔、“气韵”之体保留下来,从减头绪、去枝蔓、删臃肿着手,完整准确全面地刻画出新闻事件的话语主题和思想观点[4]。实践中,应当把“多一字繁琐,少一字变味”作为运用新闻语言的基本原则,尝试从“时局导向、极简主义、潮流创意、讲述分寸”四个维度认真驾驭新闻语言,确保重大事件、重要事实的采访报道做到“一语中的”。

此外,随着“学习强国”“今日头条”“抖音”“快手”“天眼新闻”等媒体平台的权威性公信力不断深入人心,社会公众获取新闻的方式,较之以往发生了巨大改变,这对于地市级媒体来说是重大挑战,却也是重要机遇。

笔者认为,当前形势下,“博采众长”是“破题”的关键。实践中,地市级新闻单位和一线记者应广泛加强与省级新闻媒体驻地新闻站、广播电视及“今日头条”等客户端的沟通交流,促成深度合作,将资源有效整合。积极参与优质媒体的大策划、大专题,甚至跨地区的联合报道活动,一来可以从中学习到优质媒体在活动策划、选题、采访、制作、渠道分发、数据分析等一整套流程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融媒体发展之路;二来可以借优质媒体的“东风”吸引自己的流量,拓宽受众范围。借短视频平台发力,从2022年火到2023年的“村BA”和顺势出圈火爆全网的“村超”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具体到开展时政新闻采访工作的个体,时政记者必须不断修炼“内功”,从思维上进行改变,持续推动新闻宣传思维方式从传统媒体时代的“读者思维”转变为媒体融合时代的“参与者思维”“互动者思维”,在保证时政新闻真实性、时效性、权威性的基础上,站稳新闻受众的人民立场,坚持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以通俗易懂和接地气的时政新闻报道,不断满足媒体融合时代多样化的信息需求,真正实现“百花齐放”,最终构建起观点正确、思考深刻、符合实际的社会舆论土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闻媒体的应有贡献。

结语

步入全媒体建设的新时代,时政采访报道及各环节采编工作都面临诸多挑战。要想从新时代媒体潮流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需要作为新闻“主力军”的一线记者,始终紧跟时代潮流,精准聚焦人民诉求,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扎实掌握融媒体时代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和工作规程,让时政新聞在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切实增强新闻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蔡杰,邹羽,张龙.浅析电视时政新闻记者采编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新闻前哨,2020(11):86-87.

[2]黄庆松.试析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创新途径[J]. 记者观察,2020(8):92-93.

[3]章震.媒体融合时代时政新闻报道创新策略探索[J].新闻传播,2020(8):53-54.

[4]黄晓华.着力提升时政记者报道新路径[J].中国记者,2019(5):91-93.

猜你喜欢

安顺时政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一周年记
安顺学院获批新增两个本科专业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你做“时政”,我来“配”
寻味贵州——安顺
安顺屯堡地戏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