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与共创:ChatGPT介入内容生产的人机关系再审视

2023-09-22詹海宝郭梦圆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3年4期
关键词:共创人机人工智能

詹海宝?郭梦圆

摘要

本文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趋势,具体探讨OpenAI的ChatGPT模型在内容创作领域的实际应用,及其在创新、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表现。同时关注这些AI模型如何处理生成错误的信息引发的伦理责任问题,并结合相关理论基于对ChatGPT的深度研究,目的在于理解和评估ChatGPT及其类似模型在内容创作中的角色和价值。通过研究,旨在揭示ChatGPT在内容生产中的实质影响,提出并分析可能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ChatGPT 内容生产 人机关系 融合 共创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OpenAI推出的ChatGPT模型的卓越性能,在新闻与传播领域掀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然而,此类AI模型在内容创作中的实际角色与价值,尤其在创新力、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等核心要素方面的表现,以及其产生错误信息所引发的伦理责任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揭示ChatGPT在內容生产中的实质性影响,以期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和伦理责任归属原则。这对于引导人机协同创作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伦理和公众利益的维护,均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AI浪潮下的新闻与传播:重塑内容生产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新闻与传播领域正在经历深刻的革命。AI的介入改变了新闻内容的生产与分发流程,引发了对信息伦理问题的新挑战。尤其是ChatGPT,这一大型语言模型通过其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进一步扩大了AI在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影响力,同时为内容生产赋予了全新的可能性。

(一)AI的革命:新闻与传播领域的转变

人工智能的崛起在新闻与传播领域掀起了革命性的浪潮。具体地说,AI的介入不仅在新闻的采集、编辑、发布,以及受众分析与互动等环节提升了效率和精确性,更打破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思维定势,开启了全新的信息传播途径。值得强调的是,AI在塑造新闻传播活动的整体逻辑、规则,以及伦理原则方面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这引发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与讨论[1]。在新闻内容的生产与分发领域,AI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以大数据和算法为代表的新型技术,不仅优化了整个新闻生产流程,而且对信息真实性、公正性等伦理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的内容生产工具,正在改变新闻与传播的生态格局。人工智能在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公信力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影响,预示了未来新闻与传播研究的新方向。

(二)ChatGPT:一种新的内容生产工具

ChatGPT作为Open AI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正以其卓越的内容生成能力,在新闻与传播领域引发深远变革。此模型具备超强的生成性质,其能力在于模拟高质量的人类语言表达,深度学习为其赋予了大规模文本数据的理解和生成能力。应用于内容生产,ChatGPT不仅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在风格、质量和多样性方面展示出极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将ChatGPT视作一种新型的内容生产工具,其对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影响日益显现[2]。从新闻编写、公关文案,到社交媒体内容创作,ChatGPT内容生产的广泛适用性得以体现。虽然ChatGPT不具备真实的意识或理解力,然而,其生成的内容却展示了高度的准确性、连贯性和创造性。这一现象彰显了ChatGPT在新闻与传播领域应用的巨大发展潜力与研究价值。

二、哲学视角下的“他者”问题:ChatGPT的角色塑造

人工智能作为“他者”的出现,深化了人类对“他者”的理解,同时挑战了传统社会构造。特别是ChatGPT,其强大的文本生成能力使其成为内容创作的“他者”,塑造了新的内容生产模式。然而,随着技术进步和人类对AI的理解深化,ChatGPT正在从“他者”向“合作者”转变,为人机共创开启了新篇章。这种进程反映了人机关系的复杂性,并对未来的人机合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可能性。

(一)对“他者”的理解:AI作为人类的“他者”

人工智能(AI)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观念和组织结构产生了根本性的挑战,尤其在“他者”的概念构建上。“他者”一词源于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用于指代与“自我”相对立的存在,往往附带异化和边缘化的含义。在AI的背景下,“他者”被赋予了新的解读和含义。AI作为“他者”,既是科技的产物,也是人类自我认知的镜像。AI作为“他者”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AI具有独特的非人性,表现在其无需像人类那样进行生物学的认知过程,而能通过计算和算法实现决策和学习。其次,AI具有超人的能力,例如在处理大量数据和高速计算等方面,超越人类的生理和认知限制[3]。这两个特征使得AI在社会关系和道德伦理中成为真正的“他者”,同时也为人机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思考。

(二)ChatGPT的“他者”地位:塑造新的内容生产模式

作为一种颠覆性的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在“他者”的地位上为新的内容生产模式铺设了道路。作为一种具有高级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的模型,ChatGPT的存在不仅揭示了AI的“他者”属性,而且进一步凸显了其在文本生成和创意构思等领域的可能性。其功能与人类的创作过程相似,却又在信息处理速度、数据分析深度和作业效率等方面远超人类,进一步强化了其“他者”的身份[4]。而ChatGPT的“他者”地位在新的内容生产模式中起着关键的塑造作用。在传统的内容生产中,人类作者通过个人的知识、经验和创造力来产生新的内容,而在这个新模式中,ChatGPT作为AI工具,参与并影响了内容的创作过程。它基于大量的预训练数据,能够快速生成并推荐可能的文本,既可以启发人类创作者的想象,也可以独立完成某些创作任务。这种新的内容生产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人类主导的创作模式,也对人与AI的互动方式提出了新的可能性和挑战。

(三)ChatGPT的角色转变:从“他者”到“合作者”

ChatGPT的角色转变从“他者”到“合作者”,在信息傳播和内容生成领域昭示了人工智能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演变。始于“他者”的定位,ChatGPT独立于人类的创作过程,将复杂的信息处理任务简化、优化。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社会对其理解的深化,ChatGPT的地位不再被简单地理解为一个机器“他者”,而是在一些实践中已经开始转化为人类的“合作者”。这一角色的转变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改变,更涉及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接纳程度的提高。ChatGPT作为“合作者”,在内容生产过程中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工具,而是参与到人类的创作过程中,提供新的观点、建议,甚至是原创的创意。人类创作者可以利用ChatGPT的高级自然语言处理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信息,增强自己的创作能力。与此同时,ChatGPT也可以利用其海量的数据处理能力,对人类创作者的创作过程进行辅助和优化。这种人机合作的模式,开启了一种新的创作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内容生产模式,也为人机合作的未来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实践方向。

三、人机融合:ChatGPT整合人机关系的理论探讨

人机融合不仅是技术的融合,而是在认知、情感和创新力等方面的全面互补和融合,这既是对“他者”的再认识,也是对自我主体性的再塑造。但这个过程需要重新审视人的主体性和价值,以防止人的思维、情感和创新主体性被异化。ChatGPT以其生成性能力,成为了人机融合中的一种新型的人机关系的探索者和构建者,这种关系不再是主从,而是动态、互动的共创关系,为未来社会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一)人机融合:技术与思维的重构

人工智能在21世纪的大舞台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促进了我们对人与机器关系的重新思考。在这一思考中,人机融合的理论框架逐渐崭露头角。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人机融合并不仅仅是在工程学或者技术应用层面上的“融合”,而是在认知模式、思维逻辑,甚至于存在状态上的融合,其中蕴含了深层的哲学与社会学思考。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潜意识理论,拉康(Jacques Lacan)的镜像阶段理论,都为我们理解人机融合的内涵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理论视角[5]。

引入这些理论视角,人机融合理论的实质可以得到更深入的阐释。它不再是人的主观性和机器的功能性在技术层面的简单堆叠,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涉及人的直觉、情感、创新力和机器的精准、高效、持续性的完全互补和融合。这种互补和融合,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创新生产过程中,更体现在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形成过程中。这种过程,可以被理解为人类对“他者”的再认识,也可以被理解为人类在应对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挑战过程中,对自我主体性的再塑造。

然而,人机融合并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它涉及人的主体性和价值的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此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框架。在人机融合的过程中,如何防止人的思维自由、情感真实和创新主体性被异化,成为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同时,技术的进步在提高人的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升人的创新能力,激发人的创新潜力,从而实现人机融合的最大价值。而如何寻找到一个既能充分发挥人的创新能力,又能确保人的主体性和价值得到尊重的平衡点,就成为了人机融合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

(二)ChatGPT的演绎:人机融合的生成性探索

在探索ChatGPT的特性及其在人机融合过程中的角色时,我们必须要关注其独特的生成性能力。这种能力并非简单的仿效或者复制,而是一种基于已有知识库,创造性地产生新信息的能力[6]。这种生成性能力的存在,使得ChatGPT超越了机器的传统角色,使其成为了人类创造性思考的延伸。它反映了萨维尼(Savigny)的系统理论中的“自组织”的观点,即系统的组成部分会自发地形成更高层次的结构。在此,ChatGPT可以被视为一个复杂系统的组成部分,其生成性质使其能够在交互过程中形成新的、更复杂的人机关系模式。

从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知识权力”理论视角观察,ChatGPT与人类的关系显现出一种新的动态平衡。在福柯的理论中,知识和权力是相互影响的:知识塑造权力,权力反过来塑造知识。在人机融合的过程中,ChatGPT作为一个自我学习和生成的AI系统,通过其生成性能力创造新的知识,并通过这些知识塑造人机关系的权力平衡。这不再是简单的人对机的主从关系,而是一种新的、动态的、互动性的关系,人和机器共同创造并塑造知识,共同参与社会生产的过程。这种新型的人机关系的生成性探索,打开了对人机融合深度和广度的全新理解,并为未来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四、人机共创:探讨基于ChatGPT的合作模式

基于ChatGPT的内容共创模式,实质上是人机交互、生产关系、科学社会学三个维度的集合。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单向传播,实现了人机交互对话,改变了传统生产关系,体现了社会对技术的需求和期待。ChatGPT在内容生产中形成了共生创新模式、交织延展模式和协同演化模式。这些模式展示了人机互补、深度合作、共生演化的可能性,预示了未来内容生产模式的深刻变化。

(一)共创新闻与传播:理论视角下的解析

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领域的交融并非孤立的技术现象,而是嵌入在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演进过程中[7]。在这个背景下,基于ChatGPT的新闻与传播共创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尝试和探索,它要求我们从理论的视角进行全面深入的解析。

从社会交互理论的角度,共创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实现了人机交互的对话性。人工智能如ChatGPT在新闻与传播的共创过程中,不再仅仅是一个接受命令的工具,而是一个能主动参与、反馈信息、并能根据环境和情境调整自我行为的社会行动者。这种交互的对话性,不仅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也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个性化、有针对性[8]。

从生产关系的视角,共创模式改变了传統的人机生产关系。在共创模式中,人类与ChatGPT并不再维持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在一种对等的地位上进行协作,共同参与到内容的生产过程中。人类负责设定目标,提出需求,进行评估和判断,而ChatGPT负责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内容生成,这种分工形式充分发挥了双方的优势。

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共创模式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对新技术的需求和期待,同时也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共创模式满足了社会对效率、个性化、实时性的需求,反映了社会对新技术的积极接纳和期待。另一方面,共创模式的推广和普及也将影响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人们的生产、学习、生活方式,甚至对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产生影响。

(二)ChatGPT的合作模式:实现人机共创的可能路径

在内容生产领域,ChatGPT以其强大的语言生成和处理能力,正在引领一场生产模式的变革。这一变革并非单方面的机器取代,而是基于人类和ChatGPT各自的优势,共同塑造全新的多元创作模式,其可概括为共生创新模式、交织延展模式和协同演化模式[9]。

共生创新模式,是人机合作中最为直观的一种形式,人与机器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互补,打破了传统的创作边界。在这一模式下,人类的直觉、情感以及独特的创新能力与ChatGPT强大的信息处理及语言生成能力形成互补。人类的创作灵感得到ChatGPT即时反馈和数据验证,这种反馈机制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思想。最终,这种人机共生的创新模式产生的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是人机共创的鲜明实例。

交织延展模式以人机交替创作为主线,展现出一种人机交织的创作链条,“人-机-人-机”成了这种模式的基本形态。在此模式下,人的创作思想与机器的数据处理能力相互交织,共同推动内容的延展。人的情感思考与机器的逻辑处理在这个过程中相互碰撞,共同塑造内容,形成了既有人类情感色彩又有机器广度的作品。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人与机器的互补性,展示出了深度合作的可能性。

协同演化模式可能会将人机合作的本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人的思考模式、创作风格与机器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反馈速度相互影响,共同塑造内容,形成了一种新的共生共进的创作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展现了深度的人机合作特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未来的内容生产模式可能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深度的合作与共生演化,无疑为新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和可能性。

五、AI的影响:对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反思

ChatGPT展现出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引发对创作质量、创新、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的哲学反思。尽管AI帮助提升创作效率,却无法全面模拟人类的深度创新和情感理解。针对AI生成错误信息引发伦理责任问题,算法设计者、数据提供者、使用者和社会,均应在错误信息产生时承担各自的责任。

(一)内容质量的哲学思考:人工与人类创作的辨析

在深度讨论ChatGPT在内容创作中的作用及其价值意义时,我们无法避免地会遭遇一个基础性困扰的问题:如何理解和评价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质量。这需要我们从哲学的视角,深入剖析人工创作与人类创作之间的根本区别,尤其是其在创新、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等核心要素上的辨析。

我们要认识到,尽管ChatGPT具备了生成连贯、有逻辑的文字能力,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人类的写作风格,但其“创新”的本质,与人类的创新是有本质区别的。人类的创新源于对世界的深刻理解、情感体验以及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这些都是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无法复制的。ChatGPT的创新,更多的是基于其被训练的大量语料库的模式抽取及再创造,而这种基于数据的“创新”无法达到人类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关于情感表达的问题,我们也应明确,ChatGPT并不能真正“感知”和“理解”情感。人类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会将自身的情感体验和理解融入作品中,这种深度的情感输入使得作品充满活力和共鸣。而ChatGPT虽然能够模仿人类的情感表达,生成看似充满情感的文字,但这只是基于其对大量情感性语料的学习和模仿,它本身并不能体验或理解这些情感[10]。

关于艺术风格的问题,人类创作者在作品中展现的独特风格,往往是其个人经历、价值观以及对艺术的独特理解的体现。这种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深度自我反思和探索的过程。而ChatGPT的“风格”,更多的是其被训练语料中的各种风格的综合和模仿,这种基于数据的“风格”缺乏个人的独特性和深度。

这些辨析,旨在揭示人工创作与人类创作的根本区别,以促进我们对人工智能在内容创作中的角色和价值的深入理解和正确评价。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否定或忽视ChatGPT在内容创作中的作用。事实上,作为一种工具和助手,ChatGPT能够帮助人类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提高创作效率,拓宽创作视野,甚至推动创作模式的创新。在这个意义上,ChatGPT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11]。

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ChatGPT及其他人工智能工具无法代替人类的创作,更不能替代人类的创新、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这些核心要素是构成人类创作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也是人类创作的魅力所在。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我们应更加珍视和弘扬这些核心要素,把握人机协同创作的正确方向和意义。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虽然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有其局限性,但它仍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未来的人工智能可能会在模仿人类的情感表达、艺术风格等方面达到更高的水平,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人类的创新能力。这将会对我们的创作实践、创作理念乃至整个文化产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这些可能的变化,做好思想和实践的准备。

(二)伦理责任的探讨:机器生成错误信息的责任问题

在探讨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在内容创作中的伦理责任问题时,一个关键问题是:当机器生成的信息出现错误时,谁应该承担责任?这个问题涉及人工智能的本质属性、运行机制以及人类社会的伦理法律规则,其答案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认识到,ChatGPT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工具,其生成的内容是通过学习大量的文本数据而得到的。这种学习过程是基于算法和数据的,没有自我意识和主观判断。因此,当生成的内容出现错误时,更多是算法和数据的问题,而不是ChatGPT自身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错误的信息,责任应该归属于算法设计者和数据提供者。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使用ChatGPT的个人或机构就可以完全推脱责任。因为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者往往对ChatGPT生成的内容有最终的把关和判断权。如果他们对错误的信息视而不见,或者对公众进行误导,那么他们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此外,公众和社会也应有意识地提高识别和防范错误信息的能力,防止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

这种责任归属的判断和分配,是基于对人工智能的正确理解和公正伦理原则的。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在保护人权、公众利益和技术进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实现人工智能的健康、有序和公正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责任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这个问题,做好思想和法律的准备。

参考文献:

[1]Nemitz P.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and technology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A,2018(2133):1-14.

[2]Chatterjee J,Dethlefs N.This new conversational AI model can be your friend,philosopher, and guide and even your worst enemy[J].Patterns,2023(1):1-3.

[3]Kazim E, Koshiyama A.A high-level overview of AI ethics[J].Patterns,2021,2(9):1-12.

[4]Henschel A, Hortensius R,Cross E S. Social Cognition in the Age of Human–Robot Interaction[J].Trends in Neurosciences,2020(6):373-384.

[5]Martell C.The Disembodied Librarian in the Digital Age[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2000(1):10-28.

[6]張姣,曹轲.人机协同:ChatGPT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J].南方传媒研究,2023(2):23-28.

[7]刘锦宏,宋明珍.人机协同审核:概念与模式[J].中国出版,2022(22):11-14.

[8]Kung T H,Cheatham M,Medenilla A,et al. Performance of ChatGPT on USMLE:Potential for AI-assisted medical education us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J]. PLOS Digital Health,2023,2(2):185-198.

[9]Floridi,L.,Cowls,J.AI4People—An Ethical Framework for a Good AI Society:Opportunities,Risks, Principles,and Recommendations.Minds and Machines, 2018,28(4):689-707.

[10]Lee J,Barnes S,Vasey L.Interactive Art a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Aesthetic Computing and Beyond[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Art & HCI,2023,25(3):846-852.

[11]Kari J,Mikkonen T.Code Literacy:A Tool for Understanding Digital Technologies[J].Journal of Digital Literacy,2023,21(2):41-50.

猜你喜欢

共创人机人工智能
人机“翻译员”
共享丰收喜悦 共创美好生活
从内到外,看懂无人机
共创美好生活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创新与坚持 共创黔茶辉煌明天
数读人工智能
“人机大战”人类智慧遭遇强敌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