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09-22潘家保张荣芸王建平

池州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车辆

潘家保,张荣芸,王建平,肖 平

(安徽工程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我国已是高等教育大国,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走向教育强国的必然之路。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职能是为地方和区域经济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然而,由于高教和产业融合不深,培养的人才与产业需求间存在脱节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 年下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中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019 年发改委、教育部等6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9〕1558 号)指出,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先行,充分发挥城市承载、行业聚合、企业主体作用。产教融合实际是政府—高校—企业深度融合、密切合作、发挥专长的育人新模式。

研究人员已对政校企融合进行了较为广泛研究。肖荣辉[1]研究了应用型高校政校企协同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旨在搭建多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促进成果转化效率。章立群等[2]采用调查分析法研究了政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从政府推动、高校激励、企业合作、功能配套等角度提出了决策参考意见。曹照洁等[3]系统构建了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对策措施,指出要强化制度建设和管理机构建设。李德华等[4]探讨了政校企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实施途径,开展了以高校为主体构建系统化和规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沈云慈[5]基于政校企合作构建了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并就组织机构、利益共享、政策保障举措提出了对策。席曦[6]等以坚持目标导向探寻政校企融合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管理策略。张彦[7]分析了大湾区教育联动发展中校企合作与协同育人的现状,对制约因素进行解构,提出优化顶层设计、组建联盟等路径建议。双海军等[8]分析了政校企融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出政府主导、学校牵头、企业融入的合作育人模式。然而,现有合作并未达预期,相关模式仍然处于探索,且很少有从本科人才培养视角探究人才培养工作。

芜湖的汽车产业链完整,车辆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安徽工程大学车辆工程在奇瑞汽车第一台整车下线后即筹划办学,20 多年来,在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为学校和专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研究从政校企合作现状、车辆工程专业发展机遇与挑战、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等方面开展了分析,并对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过程中有关情况开展了深入思考,相关举措对地方本科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政校企融合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 政校企融合专业人才培养背景

政校企融合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具体体现。国家大力倡导产教融合并给出总体方案,部分省市已开展试点。政府发挥政策调控、企业和高校协同、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已被验证。例如,安徽面向全省企业实施“四送一服”意在促进安徽省经济社健康增长,“四送一服”既是政校企融合模式,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体现。

政校企融合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而高素质人才是企业的创新源泉。然而,毕业生与企业间了解不深、知识结构与现实需要存在差异、人才匹配困难的问题突显。若企业介入人才培养过程,匹配困难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政校企融合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要务,也是高校立校之本。国家大力倡导产教融合,高校需主动求变、积极实践,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发挥好服务社会的职能。作为地方高校,在与属地政府、企业的联系间具有天然优势,开展产教融合有良好合作基础,政校企融合发展是实现办学层次的重要抓手。

由此可见,在政校企融合发展方面,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业均具有现实需求,人才培养作为政校企融合发展的纽带,协同育人模式依然有待探索和实践。

2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2.1 发展机遇

学校车辆工程专业与地方汽车产业联系紧密。奇瑞汽车总部就在学校属地安徽芜湖。学校车辆工程专业办学始于2000年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汽车方向,正值奇瑞汽车1999 年12月18 日首台整车下线之后。20 余年办学,车辆工程专业始终与芜湖市汽车产业紧密结合,为地方汽车支柱产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学校办学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属地企业高度认可。

新技术发展为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更多机遇。近年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如火如荼发展,各大车企也积极布局。例如,奇瑞成立了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并与华为公司共同探究5G应用场景,在5G+V2X、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方面深度合作。未来的车辆工程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发动机、底盘、车身,而是现代科技集大成者。车辆工程专业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办学若跟上产业步伐,将有力提升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2 面临挑战

随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存在巨大挑战。车辆工程专业不再局限于底盘、发动机、车身等部分,而是融合了如机器视觉、人工智能、智能算法等新兴技术。欲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产业需要,就需在师资、课程、实践环节等方面跟上时代步伐。然而,现实的高等教育很难跟上产业发展的速度。

2.2.1 汽车行业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更高要求 车辆工程属机械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具有高度同源性。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车辆工程区别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内燃机原理”“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等,这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背景下,知识结构已显滞后。

2.2.2 师资无法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传统汽车四大工艺(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师资知识主要集中在机电专业。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兴起的今天,欲想办好车辆工程专业,人工智能、智能算法、机器视觉等新兴技术人才必不可少。然而,新兴技术人才属市场紧缺资源,依靠学校引进人才政策,吸引力有限。

2.2.3 资源建设力度和能力无法赶上产业发展 学校“车辆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涵盖了所有车辆专业课程核心内容,可实现发动机拆装、变速箱拆装、底盘认知、车身测绘、模拟驾驶等,在电机驱动、发动机性能模拟测试方面也有布局,但在智能驾驶、电池能量管理等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依然短缺,主要归因于耗资巨大且专业受众面有限。学校资源建设与快速变革产业之间存在差距。

因此,学校车辆工程专业依托政校企融合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师资队伍和资源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举措,助力车辆工程专业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工作。

3 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3.1 总体思路

图1 所示为学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概括而言:依托政校企融合,打造一流师资、建设一流资源,进而培养一流的人才。校政企融合形成的一流师资和一流资源,通过专业课程体系体现到人才培养各环节,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最终确保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已经形成了扎根地方汽车产业沃土、服务地方汽车产业发展的专业特色。

3.2 具体探索与实践

学校和专业均依托芜湖市汽车产业的良好基础,利用学校与芜湖市的战略合作、学校与地方汽车企业的校企合作契机,开展了政校企的深度融合。

3.2.1 政校企多方协同,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如图2所示,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充分考虑了多方面因素,包括: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国内同行意见和建议、学生家长及校友期待、学校定位、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专业建设特色等。学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的服务面向,深入推动区域融合、校企融合、产教融合。基于学校的定位,专业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将区域融合、校企融合、产教融合作为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车辆工程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深入芜湖市产业创新中心(政府部门)、奇瑞等整车企业、万里扬等零部件企业开展专业人才培养问卷调查、座谈会,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充分听取行业专家、企业专家、产业创新中心专家意见,坚持政校企多方协同,使得车辆工程培养方案尽量趋于合理。

图2 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因素

3.2.2 外引内培并举,打造多元化师资队伍 图3给出了外引内培并举机制下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举措。外引主要采取柔性引进、产业教授、兼职授课、市校人才共享等举措,以“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务实态度,将产业创新人才请进学校,发挥专长,承担特色课程授课任务。学校建立了完整的外引产业人才的薪酬体系,确保相关机制可持续。学校设立了企业挂职锻炼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科研团队培育制度,并设立了产业创新基金(政府出资、校企合作、自主立项),确保青年教师有企业可以去、有导师可以跟、有队伍可以入、有经费可以用,将青年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作为晋升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青年教师参与度高,工程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图3 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举措

3.2.3 政校企多方共建,整合优化一流人才培养资源 图4 给出了政校企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资源建设举措。基于政校企融合建立校企嵌入式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共建研发平台等,开展协同育人、科研反哺教学工作。依托芜湖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优势,编写新工科教材,《新能源汽车专业英语》获安徽省一流建材建设项目立项;校企共建“车辆工程专业前沿”课程,努力打造为国家一流课程。组建安徽工程大学-奇瑞汽车卓越工程师培养班,首届已完成开班授课,有一批学生成功进入奇瑞就业;相关举措也被奇瑞进行了推广。与芜湖市汽车骨干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安徽工程大学新能源汽车基础件研发双创学院获得2021年安徽省质量工程立项,后续将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方面进行持续探索,学院的建设将进一步充实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资源。

图4 人才培养资源建设举措

4 政校企深度融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学校车辆工程专业在政校企融合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展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为确保人才培养工作长效性和高质量,就政校企融合人才培养进行了以下几点思考。

4.1 强化顶层设计,做到定位明确融合有序

政校企融合人才培养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到定位明确、融合有序。如图5给出了政校企融合的总体设计,政校企融合要发挥各自优势,强化共建共享共赢意识。政府需发挥政策引导与保障作用,例如,芜湖市启动了“紫云英人才计划”,对于校企合作有一整套激励政策,旨在协同培养人、岗位吸引人、城市留住人。企业要做好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深化主体意识。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入职均有一个岗前培训期,若将岗前培训关口前移至高校人才培养阶段,解决了招人问题同时,也有效压缩了岗前培训投入。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与评价方面进行全面的探索与改革,政校企融合,既要保证毕业要求达成,同时也要体现融合特色,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是关键所在。最终,在政府—高校—企业密切配合,政校企深度融合下,构成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供需联合体。

图5 政校企融合总体设计

4.2 建立融合机制,确保协同高效保障有力

政府层面需要构建政校企融合的监督机制和保障体系。政府需充分发挥行政手段和政策引导,建立政校企融合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监督机制,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实行目标绩效制,确保做出成效;同时,依靠政策引导,在政府奖补、税收减免等方面给校企一定支持或政策倾斜,做好保障体系建设。芜湖市“紫云英人才计划”是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

高校层面需要建立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新机制。高校需要主动作为,主动对接。特别是涉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基地方面,积极谋划、大胆探索,发挥主导作用。安徽工程大学正在深入推动区域融合、校企融合、产教融合,成立了社会合作处,专门对接校地、校企合作,各学院、各专业在学校的总体架构下开展政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探索,已逐步形成了一套从学校—学院—专业的政校企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企业层面转变用工思维,努力打造和融入人才供需联合体。企业要努力构建人才培养供需联合体,企业人力资源、技术研发不能局限于人才招聘、产品研发功能,还需承担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职能。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内部组建奇瑞大学,其主要职能是校企合作,同时也是协调机构,在与我校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协调企业专家授课、人才招聘等工作,确保了整个校企合作过程高效和顺畅。

4.3 顺应产业发展,力求合作目标符合各方期待

汽车产业是芜湖市龙头产业,也是开展政校企合作的基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是汽车未来发展方向,政校企融合以产业发展方向为切入点,将能够实现可持续。车辆工程专业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嵌入式实验室、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室、打造特色实践基地;借助汽车产业人才聚集,为专业争取优秀产业人才师资队伍,有力支撑了车辆工程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学生通过政校企融合,对芜湖市招才引智、企业发展潜力有充分了解,更愿意留在芜湖。企业招到合适员工,政府服务实体经济目标也得以实现。

5 结语

在国家大力倡导产教融合背景下,政府、高校、企业融合发展、协同育人模式亟需探究。研究以安徽工程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当前专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开展了基于政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提供了培养方案制定、多元化师资队伍打造、一流人才培养资源建设的举措与思考,对地方本科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政校企融合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车辆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车辆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冬天路滑 远离车辆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提高车辆响应的转向辅助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