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地区民俗仪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以歙县洪琴舞香龙为例

2023-09-22时雯雯陈文苑

池州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歙县舞龙稻草

时雯雯,陈文苑

(1.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2.安徽医科大学 人文医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从春节开始舞龙,然后二月“龙抬头”、端午节和中秋节时也舞龙。所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民俗文化。

自古以来,舞龙遍及徽州各地,中秋当日,和中华民族大多数地域一样,除了全家团聚吃团圆饭,庆贺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外,歙县、休宁、祁门、婺源、黟县、绩溪六县还有一些结合自身特色的嬉纸龙、舞草龙、舞板凳龙过中秋、庆丰收的习俗。在这些舞龙民俗仪式当中,舞草龙在各地比较常见,在古徽州、六县乡村比较普遍。舞草龙民俗活动起源于隋唐,盛行于明清,是徽州地区的传统民俗,为徽州人民祭拜汪国公的一种形式。人们舞草龙来纪念心目中的龙,祈求国泰民安,渴望来年风调雨顺。安徽歙县洪琴村舞香龙是徽州舞草龙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下面以安徽歙县霞坑镇洪琴村舞香龙作为研究个案,探讨徽州民俗仪式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1 洪琴村舞香龙历史渊源及传承现状

1.1 洪琴村的历史

古徽州辖歙、休、黟、祁、绩和婺源(已划属江西省)六县,府台设于歙县县城,旧称“徽州府”。歙县,自古习惯以县城为方位将全县分称东、南、西、北乡四大片。洪琴村便是南乡有名的大村庄之一,是徽州地区典型的大村落,现在的洪琴村由山后、萌坑、察坑三村合并而成,隶属黄山市歙县霞坑镇,位于黄山脚下,是四周环山经典的山村造型。洪琴村位于北杭徽高速公路延村而行,距歙县县城仅15公里,交通方便。洪琴村于2019年6月6日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根据《歙县志》记载,洪琴自古就有“千灶万丁”之说,村庄之大不言而喻。全村分“上门”、“下门”、“凌家”三部分。房屋鳞次栉比,街巷纵横有序。全村正宗主姓为汪、胡、凌、洪,规模在安徽省少有的,祖上分五支,农村也叫五份,现有人口近三千,汪姓约占八成。

1.2 洪琴香龙的制作流程

洪琴香龙主要是由稻草、竹篾和钢筋等材料制作而成,稻草龙扎制完成后龙身遍插香棒。整条龙需要十个人扎制两天方能完成,首先是扎制龙头的骨架,骨架支撑的部位由钢筋做成,其余由竹篾制作,竹篾需选用三年左右不老不嫩的;其次是扎龙头,龙头的轧制比较复杂,扎龙头的关键是嘴巴上下部位需对称,最后是扎龙身和龙尾,龙身由稻草节节捆扎而成,每条龙长度不一,老龙长度大约50米,小龙长度大约35米,全部扎制完毕还有装饰环节,龙眼用灯泡装饰,龙头和龙口等部位还用彩纸装饰,现在的香龙还要接入LED 灯、锂电池及转动小风车新元素。

清乾隆刻本《歙县志》记载:“八月中秋……农人具束藁为龙,燃香遍插龙体,鸣钲伐鼓游月光下”。舞草龙又称“舞香龙”,制作草龙的主要材料是稻草、竹、剑麻等,以当年的新鲜稻草照龙形扎制而成,色黄,人称黄龙、金龙。嘴似牛、眼似虾、角似鹿、鼻似狗、须似鲤、尾似蛇、爪似鹰,成龙身长十八米左右,小龙身长两米。成龙一般由十六名青壮年擎舞,鸣锣开道,龙珠引导,草龙穿梭于村庄街巷,“摇头、摆尾、腾跃、缠龙”,舞姿多样,白天龙身插满芙蓉,晚上游舞,龙体插上点燃的香火,舞动时点燃的香火随风飘动,流星般闪烁,十分漂亮,似活龙在天,故又称为“火龙”。

图1 洪琴稻草龙扎制及装饰完成图

关于歙县舞草龙习俗,《徽州民俗杂记》有着详细的描述,歙县洪琴村所舞的香龙,也是用稻草扎成,全村分东西南北中五方,分别扎成五条龙,于八月十五日夜狂舞,形成“五龙闹中秋”的热闹场面。五条龙之身围二尺,以稻草节节捆扎而成,长约三十丈,每隔七八尺支一钢叉。龙背上扎草辫,自颈至尾连成一溜三角。尾分三股,编结成三辫,故名“三尾龙”。入夜,龙头灯火齐明,龙身插满棒香,锣鼓开路,一路狂舞。当五条龙汇聚祠堂时,舞龙进入高潮,鞭炮声震耳欲聋,烟雾弥漫,灯光、月光和香火交会成一片。中秋时节,正值新稻登场,人们以舞龙来庆祝丰收,体现了徽州节日习俗中的农事色彩[1]。

舞香龙还有个传说:清朝中后期,满族统治中原已进入腐败衰落时期,为巩固统治地位,各地加强了控制和搜刮。每五户供养一个“挞子”,养瘦者五户株连受罚,遇有迎新嫁娶,新娘首必受辱。为防百姓谋反,每五户公用一把菜刀,刀柄用链条链着不可带走。上欺下压,百姓苦不堪言,同仇敌忾,决心要杀“挞子”。后选定中秋之日,将月饼正面贴上一纸,内有“杀”字,串联千家万户,唤起民众,一夜之间将蒙挞子杀尽,杀了不解恨,还要用稻草辫子打石头打一百下、两百下。百姓扬眉吐气,为庆贺这一壮举,每年中秋节,全村百姓分宗族舞香龙,场面壮观。历史性的中秋风俗至今依存,寓意为庆祝美好的生活到来,国泰民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1.3 洪琴舞香龙的表演仪式过程

洪琴香龙最大的特点是香龙,龙身遍插棒香,配备大锣大鼓、烟花爆竹,驱赶瘟疫,庆祝丰收。舞龙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七点开始,整场活动一般持续三个小时到十点后结束。整个舞龙的过程是:首先是起龙,鞭炮响起,老龙先起身,小龙也陆续起身,按规定路线前进,路过巷弄店铺和村民户家还有“接龙仪式”,舞龙的师傅将龙身上的香棒送给接龙人家,寓意将传送福气和好运,接龙人家将事先准备好的月饼或红包送给舞龙的师傅表达谢意,舞龙高潮在村委会广场(原祠堂),现在是谁先来谁先舞,以前是老龙(宗族势力强)先舞,到了村委会广场,条条火龙腾空而起,形态万变,快速翻动,有翻江倒海之势,展现了龙威,每年还需选两位年岁高且德高望重的长者撑灯笼,灯笼正面一般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富民强”“国泰民安”等表达民情民意的大字,在龙前引路。数条巨型火龙,遍游村中街巷。人们尽情戏龙至深夜才“化龙”焚烧于村外庙宇,舞龙结束后,舞龙参与者有“菜粥”或“月饼”可吃,欢乐的村民也尽情地抒发着秋收后的喜悦之情。

高潮时舞龙的动作首先是“五龙献月”。五条龙按顺序围成圆圈,后面龙头紧接前面龙尾,顺时针走三圈,逆时针走三圈,盘成圆圈造型,随后一条龙昂首阔步斜插入圆圈中,其余四条龙依次跟随,向中心方向盘旋,逐层叠高。稍候片刻,随着一阵哨声响起,撑龙人转身向后,变龙尾为龙首,在紧锣密鼓声中,小跑反盘,名曰“五龙盘月”。然后是“五谷丰登”,五条龙各自盘成圆形,一条龙居中间,其余四条居四角,五圆彼此靠近,象征五个粮囤,同时各自在原地盘旋,顺时针一次,逆时针一次,如此重复三次。随着一声哨响,阵势发生变化,由一条龙组成一个小圆,其余四条龙围成一个大圆,前龙首和后龙尾夹住小圆,此时小圆(像月亮绕地球一样)既自转又随着大圆的龙尾公转,大圆和小圆同时旋转,越转越快,直到小圆公转一周才停止。此时,锣鼓震天,气氛热烈。最后五条龙走圆场慢步前行,然后靠拢,名曰“花好月圆”,象征村民相亲相爱,美满幸福。

近几年村民积极响应国家环保号召,舞香龙结束后将稻草龙放置在村委会,“化龙”焚烧演变为龙身稻草由村民根据生产和生活需要二次利用。

洪琴舞香龙之前多为五条龙,历史上最多有七条龙,现在村里因人手不足,近几年都是三条龙。每年在中秋节前,村委会就会发起通知,各个生产组的村民自愿报名参与到舞香龙活动的前期准备中,包括相关材料的采购,香龙的制作以及活动现场的布置等。从年近花甲的老人到孩童都会参与进来,可以说这是一场真正属于洪琴全体村民的节日盛宴。

2 洪琴舞香龙传承的现实困境

目前,在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传承了近六百年的中秋舞香龙习俗虽然有洪琴村两委支持、村民自觉自发组织,每年能如期举行,但受新兴娱乐活动的冲击,洪琴村年轻人很少参与和组织舞香龙活动,每年中秋返乡基本以观看为主,他们对舞香龙的热情明显不如老一辈,因人手缺乏过去五龙甚至七龙共舞的热闹场面不再,近几年都是三条龙共舞。由此可见,洪琴舞香龙传承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2.1 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洪琴舞香龙系村两委支持、群众自发活动,传承性组织尚未建立起来,舞香龙活动每年负责人员不固定,所需经费为村民自愿众筹,洪琴村委会每年支持经费仅仅500元,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洪琴香龙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长远规划。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霞坑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支持这一民俗活动,建立传承性组织,让洪琴舞龙更好地传承下去。

2.2 传承人年纪较大,洪琴舞香龙面临代际传承问题

通过访谈得知,洪琴村扎制香龙的手艺人年纪都在五十岁以上,所以有的年轻人虽然对舞香龙有着深厚的感情,但留在家乡依靠种田、种茶、养蚕等产业不足以支撑家庭开支,村民对舞龙的自觉传承意识日趋淡泊,舞香龙传承即将面临着后继乏人、传承链断裂的局面。

访谈还了解到,村里不同层次的人群对舞龙习俗的价值认同也存在差异(见下图),有的村民认为作为传承了几百年的民俗文化,理应保护并传承下去,但面对现实的经费投入不足、舞龙缺乏形式创新、缺少新生代传承人等实际问题,对舞龙习俗能否传承下去表现出信心不足。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的年轻人也表现出对舞香龙这一民俗活动认同感不强。

表1 洪琴舞香龙重点访谈人群一览表

表2 洪琴舞香龙不同年龄段人员访谈一览表

2.3 保护经费投入不足

财力有限、投入不足是当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歙县霞坑镇政府当地财力限制,对于本地的非遗保护工作力量却不足以承担。许多民间艺人虽然钟爱舞龙,无奈自身生活十分窘迫,仅能勉强维持生计,更别说带徒授艺发扬光大了。

表3 2021年洪琴上村永红组兴头中秋禧龙赞助情况一览表

表4 2021年洪琴上村永红组兴头中秋禧龙支付情况一览表

2.4 专业人才匮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型较强,需要一批素质高、业务精、对民间文化有深厚感情和工作热情的专业人才,但由于种种原因,专业人才匮乏、保护意识淡薄,加上投入经费不足,专业人才培训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荒的现象极大制约了非遗保护工作。洪琴舞香龙作为当地村民自发组织的活动,虽然传承了几百年,但是缺乏专业人才指导和帮助,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舞香龙民俗仪式的保护与传承。

3 洪琴舞香龙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3.1 洪琴舞香龙民俗仪式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意义

民俗仪式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徽州地区民俗仪式主要以喜庆丰收,祝贺人畜两旺、平安幸福为主题,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又增加了民族凝聚力。因此,保护洪琴舞香龙民俗仪式具有重要意义。

3.1.1 保护优秀民俗文化就是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民族认同,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复兴中华民族的必经之路[2]。民俗仪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保护优秀民俗文化就是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

3.1.2 增强村民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访谈中洪琴村民汪永年说:“插些香烛上去,晚上整条村到处舞,敲锣打鼓,希望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希望每一代都传承下去,最重要的是把我们和谐团结的理念代代传下去。”如今,舞香龙更多出于娱乐身心,促进身体健康,团结村民,凝聚族群之目的。

几百年来,舞香龙一直是洪琴村民全体性庆祝丰收的民俗大节日,是每一个完美的传统文化记忆,洪琴村全体村民无论男女老幼全员参与,作为连接村民感情的重要纽带,增强村民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发挥了重要作用。

3.1.3 稻草龙制作技艺传承有利于推动当地传统工艺的发展 稻草编制而成的稻草龙展示了洪琴村民的工匠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通过传帮带进行稻草龙制作技艺传承,将在洪琴产生一批民间传统技艺能手,有利于推动当地传统工艺的发展。

3.1.4 将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洪琴舞香龙民俗仪式吸引了无数外地游客,中央电视台多次到洪琴村舞香龙现场观看并全程报道,微信视频号、抖音等自媒体和网络平台也对洪琴香龙舞进行宣传,传承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积极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添薪加火”。

3.2 洪琴舞香龙传承与保护的基本原则

洪琴舞香龙传承与保护应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所谓守正要求坚守原生态,即是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创新则是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大众熟悉,接受、喜爱,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活,而不是摆在文物馆里无人问津。

洪琴香龙的制作以原始稻草为材料,采用传统手工编制,随着时代的发展,添加了锂电池、led灯、转动小风车等新素材,香龙外观变得丰富多彩,灵动可爱,增添了喜庆色彩,龙嘴安装了转动小风车,蕴含着呼风唤雨的文化内涵,具有守正创新的特色,不仅在洪琴舞香龙,汪满田嬉鱼灯的成功经验也是守正创新原则的体现,因此我们认为洪琴舞香龙传承与保护应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

3.3 洪琴舞香龙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3.3.1 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洪琴舞香龙保护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政府主导,地方政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的关键人,这就要求当地霞坑镇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支持舞香龙活动民俗活动开展,制定保护和传承舞香龙民俗仪式的发展规划,收集并整理洪琴村舞龙的历史资料,包括主要传承人的相关资料,通过媒体积极宣传洪琴村优秀民俗文化,给予舞香龙民俗仪式一定的经费投入,支持建立舞香龙民俗仪式的传承性组织。

项目申遗过程中一般是由政府牵头,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资源,整合民间力量,群策群力组织申报工作,因此在申遗过程中地方政府发挥着不可替换的作用[3]。

地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起来,将洪琴中秋舞香龙申报认定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好这一传承了几百年的徽州民俗。一旦申遗成功,有足够的经费支持,那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可以选择留在家乡,将舞香龙收入作为一门技艺和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开设舞龙传习所进行传、帮、带。

3.3.2 培养新生代舞龙传承人 文化遗产要传承下去,最关键的是要有人愿意去传承,所以洪琴舞香龙保护的关键在于传承人,目前洪琴村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留守的多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妇女因为体力原因,不适合承担传承人的工作,一般在舞龙中承担后勤工作;儿童作为传承人尚为年幼。努力挖掘当地民俗爱好者并从中培养新生代舞龙传承人,让舞龙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显得非常重要。

3.3.3 将舞香龙与当地旅游及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作为中国传统村落,洪琴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全村大部分古民居保存相当完整,砖雕、木雕、石雕工艺精细,风格各异奇特,艺术价值极高,此外洪琴村还有石龙洞、萌坑革命老区,可以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到洪琴旅游,观看并体验舞龙民俗仪式。因此,舞香龙可与当地旅游及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比如尝试开发艺人表演、游客有需求参与体验的方式。游客沉浸式参与这一民俗活动,体验当地民俗文化,有助于该民俗活动走出徽州大地,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来、留下来,推动地方经济及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3.3.4 探索舞香龙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路径 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将其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不仅有利于珍贵民俗资料的保存,还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具体到舞香龙民俗仪式的数字化保护,可以采用视频拍摄的方式,将稻草龙的材料准备、扎制流程以及舞香龙的仪式表演全过程拍成视频,视频较图片更能动态地体现整个过程,这不仅作为珍贵的影像资料保存,还能方便新生代传承人和舞龙爱好者学习和使用。还可以将舞香龙传承人的档案进行数字化保护。首先要对传承人档案进行搜集,这是进行数字化保护的前提条件。搜集档案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可采用田野调查等方式对传承人进行访谈,也可以到图书馆档案管或进行网络查找。数字化可以实现资料的永久保存,还有利于实现优秀民俗文化的广泛传播。

洪琴稻草龙扎制技艺传承多为师傅口传身授,这种传承方式传承范围小、传承效率低且传承对象有限,如将稻草龙尺寸、龙头与龙身的比例、所需稻草数量等数据精确量化,实现稻草龙制作过程数字化,将不再担忧“人亡技绝”的现象。

除此之外,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鼓励传承人走进学校课堂开展宣讲,积极搭建校地合作平台,让洪琴舞香龙走进校园课堂,丰富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年轻一代舞香龙传承人[4];还可以借鉴其他地区舞龙传承与保护的宝贵经验,为我所用,如运用“互联网+”模式进行传承和保护,参与承办舞龙表演及赛事;运用“文化+ ”进行传承和保护,依托学校体育教育开展传承和保护;聘请民俗专家参与每年中秋的舞龙策划,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舞龙表演形式,使这一民俗活动得到更多群众的喜爱并积极参与其中,利用融媒体大力宣传报告,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洪琴舞香龙。

4 结语

歙县洪琴村舞香龙民俗仪式是古徽州大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而成的,是洪琴村特有的民俗活动和民俗仪式,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下,我们要加快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步伐,积极推进洪琴舞香龙民俗仪式的传承和保护。

猜你喜欢

歙县舞龙稻草
安徽歙县:看这场宣传性别平等的超级辩论赛
稻草熊
徽港
舞龙
中秋舞龙
《书画世界》改刊题贺作品选登
歙县找寻王茂荫
两根稻草
稻草可喂牛 喂前需处理
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