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身体成分与心理亚健康的关联研究
——以池州学院大学生为例

2023-09-22

池州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亚健康检出率体重

林 潺

(池州学院a.体育学院;b.体育健康促进中心,安徽 池州 24710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体力活动不断下降,静态行为时间持续延长,导致青少年身体成分发生巨大改变,主要表现为超重肥胖问题的不断加深[1]。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多项研究发现,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发生将对青少年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导致慢性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各类癌症发生风险增高,还将导致抑郁、焦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等不良心理问题的发生,对青少年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同时这一负面影响还将延续至成年期[2-4]。美国医学会的研究显示,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23 时,体重每增加10 斤将会导致男性晚年全死因死亡风险增加9%,女性增加14%[5]。还有研究发现,在肥胖者中约42%的群体至少存在一种以上的精神疾病,主要以抑郁、焦虑、暴食症等心理问题为主[6]。然而,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和外卖食品的增多,大学生肥胖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负担,对大学生活和学习产生更多的不利影响[7]。调查显示,2015~2019 年中国成年人(≥18 岁)超重的比例为34.3%,肥胖的比例为16.4%[8];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男性和女性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43.6%和47.8%,超重、肥胖和心理亚健康的比例持续升高[9]。加之大学生面临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势必应受到重视和关注。以往研究关于大学生营养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多,而针对两者之间关联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对池州学院5459 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身体成分和心理亚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和调查,分析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为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和干预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2 年,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为契机,对池州学院在校大一至大三年级5459 名学生进行生活方式、身高、体重和心理亚健康状况的调查。涉及文科和理学院共8 个学院,102 个教学班级。其中男生2341 人(42.9%),女生3118 人(57.1%)。被调查者年龄为(20.26±1.01)岁。调查得到池州学院体育健康促进中心的批准,符合人体伦理实验和调查的要求。

1.2 研究方法

1.2.1 人口学信息和生活方式的调查 人口学信息包括被试者的年级、班级、出生年月、性别、学院等信息。生活方式主要包括视屏时间、早餐情况、睡眠持续时间等方面。视屏时间主要调查被试者过去7天中平均每天的视屏时间,包括看电脑、电视、手机平板的时间等,分为<60min/d、60-120min/d、>120min/d。早餐主要调查大学生过去7天中食用早餐的情况,分为0 次/周、1-3 次/周、4-5 次/周、≥6 次/周。睡眠持续时长调查被试者过去7 天中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分为<7 h/d、7-8 h/d、>8 h/d。另外,调查研究还纳入了1000/800米跑成绩,作为协变量在回归分析中进行调整。

1.2.2 身体成分的调查 身体成分的调查依据身高和体重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计算公式为体重(kg)/身高(m)2,依据BMI 将大学生分为消瘦、正常、超重、肥胖,具体划分标准依据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分类的推荐意见标准进行划分[10],即<18.5kg/m2为 消 瘦,18.5kg/m2~23.9kg/m2为 正 常、24.0kg/m2~27.9kg/m2为超重、≥28.0kg/m2为肥胖。

1.2.3 心理亚健康的调查 心理亚健康的调查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评定简明问卷》进行调查[11]。该问卷由我国陶芳标教授团队研究制定,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信效度较好,并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采用[12,13]。该问卷共有15个条目组成,分为情绪问题、品行问题、社会适应困难等三个维度和心理亚健康。每个条目测试被试者过去半年的心理表现,根据表现的持续时间分为“持续3 个月以上”、“持续2个月以上”、“持续1个月以上”、“持续2 周以上”、“持续1 周以上”、“没有或持续不到1周”共6 个选项,当被试者选择前三项中的一项时记录为1 分,选择后三项的其中一项时记为0 分。问卷总分为0~15 分,情绪问题、品行问题、社会适应困难维度的界定标准分别为≥4 分、≥1 分、≥2分。被试者总得分为个条目得分之和,≥7 分界定为存在心理亚健康问题。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28。

1.2.4 质量控制 测试和调查由经过培训合格的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身高和体重的测试由专人负责测试,并每天对测试仪器进行校准,保障测试的准确性。问卷调查前向学生说明调查的目的和要求,问卷采用电子问卷填报的方式进行,对学生填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调查人员通过微信班级群统一解答。问卷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填写,不漏题目,填写后当场提交。

1.3 统计学分析

大学生不同类别身体成分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身体成分与心理亚健康的关系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以大学生是否存在心理亚健康(是=1,否=0)作为因变量,以身体成分作为自变量(体重过低=1、正常=2、超重=3、肥胖=4),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报道OR 值和95%CI。回归分析中粗模型未控制协变量,模型1控制了年龄,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控制了视屏时间、早餐、睡眠时长、1000/800米跑。数据分析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分析,以α=0.05为双侧检验水准。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大学生不同类别身体成分比较

对5459 名(男生2341 名,占42.9%)大学生进行了测试和调查。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身体成分的体重过低、正常、超重、肥胖的比例分别为12.8%、60.0%、18.4%、8.8%。男生超重、肥胖的比例(55.6%、63.4%)均高于女生(44.4%、36.6%),性别间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09.787,P<0.001)。

表1 大学生不同类别身体成分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不同早餐、睡眠持续时长方面,各身体成分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5.016、17.553),不同身体成分大学生的1000/800 米跑成绩相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142.981,P<0.001)。见表1。

2.2 不同类别身体成分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比较

通过《青少年心理健康评定简明问卷》对大学生开展调查分析,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检出率为8.8%(479 人)。男生心理亚健康检出率(10.9%)高于女生(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58,P<0.001)。

总体上,身体成分为体重过低的心理亚健康的检出率最低,为6.6%,正常体重的心理亚健康检出率为8.1%、体重超重的心理亚健康检出率为10.5%,肥胖等级的心理亚健康检出率为12.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9.842,P<0.001)。

不同维度方面,大学生在情绪问题、品行问题、社会适应困难的检出率大小趋势与心理亚健康基本一致,检出率由低到高依次为体重过低、正常、超重、肥胖,各维度检出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2.430、14.245、12.706 ,P<0.05)。不同性别心理亚健康及各维度检出率见表2。

表2 不同类别身体成分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比较(%)

表3 大学生身体成分与心理亚健康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3 大学生身体成分与心理亚健康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以是否存在心理亚健康作为因变量,以不同身体成分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通过调整相关协变量后,模型2 分析结果显示,以体重过低为参照,超重(OR=1.502,95%CI:1.04,2.172)和肥胖(OR=1.736,95%CI:1.142,2.637)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发生风险较高(P<0.05)。同样,与体重过低的大学生相比,肥胖男生(OR=2.814,95%CI:1.464,5.411)的心理亚健康发生风险也较高(P<0.05)。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成分与心理亚健康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关联。

3 讨论

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超重的比例为18.4%,肥胖的比例为8.8%。宋军等[14]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男生的超重肥胖率(12.8%)明显高于女生(2.9%),而大学女生体重过低的比例为34.6%,与男生(12.1%)相比较高。由此看出,本次调研结果中大学生的超重肥胖率较高,应值得重视和关注。另外,男生超重肥胖率高于女生,体重过低的比例女生高于男生,与宋军等[14]研究结论一致。导致大学生超重肥胖率较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数据采集时正值学校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在校内封闭式管理,导致学生静态行为时间或视屏时间较长、体力活动水平下降,从而导致超重肥胖的比例较高。鲜金利等[15]研究证实,视屏时间较长是导致大学生肥胖的重要原因。还有研究显示,体力活动水平下降带来能量消耗的降低,也是导致大学生肥胖发生的重要原因[16]。二是,外卖食品的普及和消费率的增高也是导致大学生肥胖的重要原因。朱政等[17]研究证实,学生外卖食品消费与超重肥胖的发生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关系,应尽量减少高盐高脂外卖食品的消费,以更好的降低超重肥胖的发生。另外,大学生健康意识薄弱,对肥胖带来的身体不良影响认识不够,也是导致超重肥胖发生的重要原因[18]。结果显示,大学女生体重过低的比例高于男生,与有关研究结论一致[19]。可能与女生更为注重自身体型的外在美有关,从而更加注重饮食控制,导致这一研究结果。

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检出率为8.8%,男生高于女生。这一结果与Li 等[20]对中国大学生心理亚健康16.22%的结果相比较低。李白等[21]调查也显示,38.1%的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应给予重视和关注。还有研究显示[22],大学生中有10~30%的群体存在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对学业和未来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导致不同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研究调查的地域、时间和评价心理亚健康采用的测评工具存在一定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距。总之,被试者中依然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存在心理亚健康问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早干预早发现早引导,以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身体成分与心理亚健康的关系方面,研究发现,超重、肥胖的大学生发生心理亚健康的风险更高。这一结果与多项研究结论一致[23,24]。这一结果也提示教育研究者,今后应针对超重肥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更为广泛的研究和关注,以消除因心理不良带来的对学业和就业的影响。究其具体原因:一方面,超重肥胖者因体型臃肿,常常受到周围同学的歧视或社交的疏离,会导致心理上的孤独,从而引起各类心理问题的出现。研究证实,肥胖者常受到他人的歧视,从而产生不良心理问题[25]。另一方面,肥胖者往往静态行为时间较长,体育锻炼时间较短,因锻炼时间的减少也是导致心理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研究证实,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缓解青少年的心理不良问题,对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影响[26]。另外,还有研究显示[27],肥胖者在疲劳、焦虑、孤独、抑郁时,主要以饮食作为消遣,而正常体重者在情绪低落时则主要进行积极娱乐的心理防御方式,由此看出肥胖者和正常体重者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肥胖与心理的内在机制方面,研究发现[28],肥胖会引起一系列的神经炎症机制发生改变,其中中枢炎性免疫导致神经发生的信号分子-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下调,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抑制,而海马的神经发生抑制与抑郁行为的各项指标如快感缺失,自主活动和探索行为减少,绝望情绪等显著相关,从而导致抑郁水平升高。

4 结语

大学生超重肥胖率较高,且超重肥胖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发生的风险较高。今后教育工作者应注重超重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监测和教育引导,注重心理健康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引导、早干预。另外,学校应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保持合理饮食和睡眠,以保证体重在合理范围内。最后,学生作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应做到知信行的合理统一,减少静态行为时间,保持一定的体力活动水平,遇到挫折、不愉快等心理问题时应采取积极的方式予以缓解和化解,掌握正确的应对方式,以更好地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亚健康检出率体重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给鲸测体重,总共分几步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称体重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你的体重超标吗
我为体重烦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
猪群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