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重大时政主题报道在电视端的新探索与新出路
——以广东广播电视台为例
2023-09-22刘颖
刘 颖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
时政新闻是联系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重要纽带,是各个广播电视台重要的新闻报道类型。近年来,广东广播电视台一直坚持“新闻立台”的方针,将新闻尤其是时政新闻放在突出的位置。在2022 年“两会”期间,广东广播电视台积极做好舆论宣传,打造全媒体报道矩阵,利用多种形式全方位聚焦“两会”热点。
1 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的变化
时政新闻作为与政治生活紧密相连的报道类型,本身便具有极强的政治性,与其他报道类型相比,其遣词造句更为严谨,叙事风格较为严肃庄重,但同时也兼具新闻的一般特点。但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时政新闻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
1.1 时政新闻的时效性进一步增强
在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总是固定在某个时间点进行播放,如广东广播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这样一来,新闻工作者难以对最新发生的事件进行及时报道,极其容易产生时间差。新闻发布迟滞,容易让谣言有机可乘。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时政新闻时效性特征得到进一步放大,甚至达到实时传播的效果。如果有重大政治事件发生,新闻工作者可以借助电视网络、5G 技术进行实时直播,而且不受时间的限制。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进一步确保电视时政新闻的时效性,还可以扩大电视时政新闻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1.2 时政新闻增添平民化色彩
由于电视时政新闻聚焦的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事件,传达的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国家战略等重要事项,代表的是国家形象,因此严肃庄重是其固有的风格,新闻工作者需要以严谨的态度和官方的口吻来进行及时报道,不得有一丝一毫的马虎。然而在融媒体时代,传播格局发生了变化,网络技术的加持让传统媒体“一家之言”的时代告以终结,每一个受众都可以成为手持麦克风的传播者,逐步形成一种去中心化的平等对话。电视时政新闻为了吸引的受众注意力,在保持严谨的总基调下也增加了些许平民化色彩。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主播说联播》,主持人在发表对重大事件和热点新闻的观点与看法时加入“喷饭”“NO ZUO NO DIE”等网语用语,这种轻快活泼的风格不仅带来给时政新闻报道带来一种反差感,同时也拉近了与网民之间的距离,更容易让网民接受与理解[1]。
1.3 时政新闻真实性遭遇挑战
在融媒体时代,尽管电视时政新闻时效性得到增强,但其真实性却遭到挑战。当前,在网络技术及5G技术的加持下,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第一时间”成为吸引众多受众的“黄金时间点”,一些媒体没有仔细核查事件就抢发新闻,导致新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如果时政新闻出现此种现象,则容易造成新闻媒体,甚至政府的公信力受损,陷入“塔西陀陷阱”。此外,一些电视媒体为了提高时效性,忽略了新闻具体真实与整体真实相统一,只是做到部分真实,这就容易滋生假新闻,也容易被断章取义,极大损害时政新闻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削弱其权威性与重要性。部分电视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也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标题党的泥沼中,用惊悚、煽动性强的词汇来吸引受众;同时,用不够严谨、精准的词语表达新闻的核心要义,不仅降低了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也会影响时政新闻的舆论引导力与影响力。
2 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报道面临的窘境
2.1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单一
一般情况下,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题材大多是国家政策、政府会议、国家战略以及当地领导活动等,此类报道大多文字性阐述过多,专业性较强,因此难以让受众保持注意力。再加上该类题材的报道大多数有模板,遣词造句有固定模式,画面剪辑有固定顺序,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加之大多数内容都是照搬政府会议公文,没有深入探索其他报道形式。长此以往,关注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受众愈来愈少,相关节目的收视率也大幅下降[2]。
2.2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单一
传统的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形式较为单一,主要采用“主持人口播+画面展示”的形式。从主持人这方面来说,很多主持人无论是妆造还是语态都类似,缺少个性化色彩。当播报新闻过长时,观众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从而转向其他节目。从画面展示来说,画面以简单的剪辑为主,没有太多特技和包装,缺少一些动感和美感。另外,在报道会议新闻时,画面几乎全是会议的全景、中景、近景,容易让观众感到枯燥。
2.3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互动性不强
单向线性传播已经不能满足受众需求,重视受众反馈成为融媒体时代提高收视率的一大法宝,只有与受众进行互动,才能调动受众积极性,抓住受众注意力,留住受众。但现在许多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仍然还是偏向单向线性传播,互动性不强。比如,在进行相关政治事件报道时,受众参与互动的渠道较少,导致传播效果不佳。虽然很多电视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开通了账号,但对于网友的评论也很少主动去回复,久而久之,观众便会流失,收视率自然也会下降。
2.4 电视时政新闻技术应用需加强
从技术本身而言,目前广播电视采编系统还是以索贝剪辑为主,可以满足简单的采编操作,但要想制作出优质画面感、创意感的视频作品却很难。另外,随着新时代的来临,5G、4K/8K、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但一些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并未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来提升新闻时效性和质量。
3 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新方法与新出路
3.1 坚持“内容为王”,提高民生意识
尽管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不断涌现,不断壮大,改变着传播格局,但“内容为王”的法则却始终未变。一切的形式都是内容的辅助,内容不好再多样的形式也难以将受众留住。因此,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组应该坚持以“内容为王”,在报道重大政治事件或活动、传递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注重挖掘与民众利益相关的点,进行详细分析,服务于民众的生活。例如,电视时政新闻在报道政府会议、领导讲话等时,可以深度解读跟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如医疗、教育、房地产等,告知会议的召开、讲话内容究竟会给人民群众带来什么影响。总而言之,电视时政新闻应该以民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内容为王”,深度挖掘新闻事件的价值[3]。
2022 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广播电视台《晚间新闻》每天针对不同的报告热词请代表和专家进行深度解读,里面涉及医疗、教育、就业等群众关切的话题。此外,还对一些百姓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报道,如《一起读报告:今年的钱怎么“花”?》等,直接告诉老百姓国家将把钱花在何处,哪些产业将得到大力扶持;还有评论类节目《住房不炒 抑“炒”需扬“住”》等,告诉将要买房的老百姓最新的房地产政策导向。
3.2 加强媒体融合,通过多元形式互动
近年来,我国媒体机构在党中央关于媒体融合的重要精神引导下,积极倡导传统媒体转型升级,让各个媒体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取长补短,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媒体机构并没有准确把握媒体融合的根本要义,只是简单地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加,导致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媒体融合理解为“传统媒体+新媒体”这样的“物理反应”,而是应该真正激发其“化学反应”,让电视端和小屏端联动,多种形式互补,增强媒体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
广东广播电视台从2014 年积极探索传统媒体转型以来,其媒体融合的发展进程十分迅速,“触电新闻”已经成为传统电视时政新闻的有力帮手,扩大了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比如,在全国“两会”期间,广东广播电视台《晚间新闻》推出30 分钟《聚焦2022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受众可在“触电新闻”客户端上观看。此外,广东广播电视台还推出一系列融媒体产品,比如《两会零距离VLOG》,从记者和代表委员的视角揭开全国“两会”的幕后故事,配合电视端口的时政要点新闻,多角度、多维度地展现全国“两会”的具体情况。
3.3 加大技术赋能,创新表达方式
智能技术的不断涌现,催生出许多新的新闻业态和表现形式。比如:传感器技术的兴起催生出传感器新闻;大数据的火热促进数据新闻的应用和研究更进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因此,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工作者更应该结合新技术的优势,创新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让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变得鲜活有趣[4]。
在2022 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广播电视台《两会“云”客厅》节目首创融屏技术,依靠高速率、低时延的5G 技术进行传输,同时结合虚拟演播厅技术及实时连线系统,将北京的实景演播厅和广州的虚拟演播室进行完美的融合,让远在广州的主持人都能够和北京参会的委员代表们进行实时互动,“面对面”“手握手”地进行云采访。此外,广东广播电视台“触电新闻”客户端还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围绕全国“两会”热议话题推出原创人工智能音乐互动产品。人工智能依靠自身强大的数据检索、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来对网友讨论的“两会”热词进行总结,3 秒内完成词谱曲的创作,命名为《我的未来主打歌》。该音乐产品一经发出,多个权威平台进行转载,当天全网点击量就超300 万。
另外,广东广播电视台,也推出了数据新闻,比如《晚间新闻》专门开设《两会热词》栏目,先用数据的形式展现全年的成绩和效果,再结合代表委员们、专家学者们的解读把新闻做深做透。除了电视端作品,还有手机端作品《政府工作报告这些数字,振奋人心》等,采用动画形式,展示2022 年各项令人振奋的数据,如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等,很受网友们的喜爱。截至2022 年5 月31 日,全网阅读量达到23.1 万。
3.4 加强与国内外受众互动,搭建沟通桥梁
以往的电视时政新闻主要以单向线性传播为主,缺少与受众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因此传播效果不佳。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性值得电视媒体学习与借鉴,电视媒体工作者应改变此前的硬性灌输,转而以平等的姿态与受众进行交流,最大限度地留住受众群体的注意力和增强受众黏性[5]。
在2022 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广播电视台大小屏联动,发起“我向两会说愿望”活动,让广东的中小学生积极通过短视频的形式来向全国“两会”建言献策。该活动一经发出,便得到大众的热烈响应,学生们踊跃参加。截至2022 年5 月31 日,实名注册人数超过3 万人,征集到的短视频超过3 000 条。此次活动不仅调动广大受众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同时也将大家的意见反馈给代表委员,让代表委员将部分学生的心声写进提交议案当中,进一步完善议案。
电视时政新闻除了加强与国内受众的互动外,还应该构建好中国话语体系,增进国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好地展示中国共产党形象、中国国家形象、中国人民形象,讲述好中国故事,做好重大主题对外宣传,加强合作传播能力建设。在2022 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广播电视台报道了一系列国际社会如何看中国的新闻,如《驻华大使看两会》栏目以驻华大使的视角看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将迎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同时,广东广播电视台也借助国外网络博主进行“两会”报道,比如3 集原创英语精品评论节目《Jerry 中国说—两会关键词》,以博主本身在广东的生活经历作为切入口,来观察中国在这一年中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这一系列作品真实性较高,能够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截至2022 年5 月31 日,该作品取得了总浏览量265 万、互动量超过9.3 万的好成绩。
在新时代扑面而来之际,电视媒体时政新闻工作者需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发挥各个媒介的优势与长处,转变新观念,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但同时也要固守新闻底线,坚守新闻原则,坚持“内容为王”,让电视时政新闻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真正顺应媒介融合的潮流,发挥出其特有的价值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