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春玉米科学灌溉技术指导意见
2023-09-22
一、东北西部丘陵漫岗区
(一)灌溉建议。本区域水资源紧缺,是春旱多发频发区域。应立足土壤墒情,以造墒保墒为核心,大力推广抗旱坐水种、深开沟浅覆土播种、明沟深种等技术,配套保水剂拌长效肥混匀底施,抗旱保苗。采取浅埋滴灌干播湿出、全膜覆盖沟播沟灌、半膜覆盖垄作沟灌及半膜平铺起垄沟灌等技术措施,造墒播种,一播全苗。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土壤墒情较好的地块应及时整地,当耕层5 厘米地温连续5 天稳定在10~12℃,且5~10 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75%~85%时抢墒播种。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墒情不足的地块,应积极采用抗旱坐水种,造墒播种。春季多风,播种后及时采用镇压措施,防止跑墒。田间基础设施较好、有灌溉条件的农田,墒情不足时应及时灌溉。在春玉米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低于60%、65%、70%时应及时补灌。滴灌条件下,拔节期至灌浆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少量多次灌溉。
(二)节灌措施。本区域灌区可采取以下节水补灌措施:一是“一条龙”抗旱坐水种。播种时,利用拖拉机带动抗旱水箱进行补水,根据耕层土壤含水量状况,亩灌水3~5 方。二是浅埋滴灌。可采用干播湿出,播种后立即滴灌出苗水10~15 方/亩,根据土壤墒情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进行少量多次补灌,每次灌水15~20 方/亩。根据玉米需肥规律随灌溉追施水溶肥,促进水肥耦合,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三是采用软管(小白龙)输水补灌。当出现干旱至重旱时,顺着玉米垄沟隔沟补灌,一次灌溉3~5 垄,每次灌水30~50 方/亩,一般灌溉2 次。
二、辽河流域平原灌区
(一)灌溉建议。本区域雨热同季,自然降雨较多,但地下水超采严重。灌区应以高效节水灌溉为核心,改传统春播前淹灌为垄沟灌、管灌、浅埋滴灌,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促进水肥耦合,实现节水与增粮双重目标。
在耕层5 厘米地温连续5 天稳定在10℃以上,且5~10 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75%~85%时抢墒播种。播种后墒情不足地块可灌1 次出苗水,保证种子发芽出苗。苗期一般不灌水,结合中耕促根下扎。6 月中旬开始灌第一水,之后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及时灌溉。玉米拔节前,在行间深松30~35 厘米,可充分纳蓄雨水。
事权、财权不明确,两者存在不相匹配和“错位”,不仅易使国家和各级政府责任落实不到位,甚至产生相互推诿、扯皮等问题,还意味着政府行为无定规,可随意“斟酌”,选择性作为,越位和缺位并存地“乱作为”,权力拥有者和权力部门利益驱动之下过度的自我服务和漠视紧缺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所以,责任政府逻辑之下,事权财政的匹配理所当然,政府尽责的先决条件是有可靠的财政资源。“无钱别点菜”,办事必须有财力保障,要解决事权、财权不相匹配的问题;“买菜的钱不能打酱油”,拿了钱必须办好事,办法定职责内的事,要解决好事权、财权“错位”问题。
(二)节溉措施。本区域主要为井灌区和地表水灌区,可采取以下节水补灌措施:一是采用膜下滴灌和浅埋滴灌技术。干播湿出,播种后滴灌出苗水10~15 方/亩,此后根据土壤墒情和玉米需水规律进行补灌,少量多次,每次灌水15~30 方,全生育期一般灌5~7 次。结合灌溉和玉米需肥规律追施水溶肥,促进水肥耦合。二是抗旱坐水种。旱地播种时,利用拖拉机带动抗旱水箱进行补水,根据耕层土壤含水量状况,亩灌水3~5 方。
三、华北北部春玉米种植区
(二)节溉措施。本区域灌区主要为渠灌和井灌混合灌区,可采用以下节水灌溉措施:一是膜下滴灌和浅埋滴灌。播种后,滴灌出苗水10~20方/亩。此后,根据土壤墒情和玉米需水规律进行灌溉,少量多次,每次灌水量20~30 方/亩,结合灌水追施水溶肥。二是小畦灌。每个小畦约0.5亩,畦面相对高差不大于3 厘米,每次灌水50~60 方/亩。三是垄膜沟灌。每次灌水约50 方/亩。四是软体集雨窖配套滴灌。每次补灌15~25 方/亩。
当耕层5 厘米地温连续5 天稳定在8~10℃,且5~10 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时抢墒播种。灌区墒情不足地块,播种后应补灌1 次出苗水,苗期一般不灌水。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低于60%、65%、70%和65%时及时灌溉。拔节期至灌浆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少量多次灌溉,结合灌水追肥。旱地玉米在大喇叭口等关键生育期,可进行注水补灌。充分利用软体集雨窖等集雨设施集蓄雨水,将肥料溶解在水中用滴灌或注肥枪将肥液注射在根系附近,补水补肥;也可叶面喷施含锌水溶肥,提高结实率和穗粒数。
互联网政治的成长,形成了国家与互联网、公民与互联网两层关系,这两层关系平行发展,交叉进行并相互影响。电子民主的发展和电子动员的影响,让公民参与民主的形式充满了活力。同样,中国的网民也具有了中产阶级的特征,互联网中产阶级属性也已具备。在这个环境下,政府及其内部机关之间的关系,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引发了政府运行模式的深刻变化。
(二)节灌措施。本区域主要为井灌区,田间节水灌溉工程设施较好,灌溉保证率较高,可采用以下节水灌溉措施:一是浅埋滴灌。采取干播湿出,播种后滴灌出苗水10~15 方/亩,此后根据土壤墒情在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进行补灌,每次灌水15~25方/亩,结合灌溉追施水溶肥。二是采用地面滴灌。根据土壤墒情和苗情进行补灌,每次灌水15~25方/亩,为防止大风破坏滴灌带,可在出苗后苗高10~15 厘米时再铺设滴灌带。三是软管(小白龙)输水灌溉。沿玉米垄沟进行灌溉,每次灌水30~50方/亩,结合灌溉追肥。四是小畦灌溉。应做到畦田平整,每次灌水40~50 方/亩。
四、西北春玉米种植区
(一)灌溉建议。本区域水资源匮乏,部分地区连年干旱。灌区以高效灌溉为核心,重点推广膜下滴灌和浅埋滴灌,配套水肥一体化创高产技术。
土壤墒情较好地区,当耕层5 厘米地温连续5 天稳定在10℃以上,一次性完成机械开沟、起垄、施肥、播种、镇压等作业,减少土壤扰动,蓄墒保墒。旱地土壤墒情不足的地区,推广抗旱坐水种技术,配套采用保水剂拌长效肥底施、高强度地膜或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等,确保一播保全苗。以节水增效为核心,采用浅埋滴灌或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滴灌出苗水,苗期一般不灌水,并结合苗期中耕,促进根系下扎,提高玉米抗旱能力。拔节到灌浆期,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应及时灌溉。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早在35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在甲骨文上已记载“瘤”的病名。乳腺癌是乳房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作用下,细胞失去正常特性而异常增生,以致超过自我修复的限度而发生癌变的一种疾病。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治疗理念的转变与更新,乳腺癌的治疗进入了综合治疗时代,形成了乳腺癌局部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与全身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并重的治疗模式[5]。无论是作为手术治疗后的辅助治疗或者是不能进行手术的替代治疗,化疗已成为乳腺癌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辅助化疗,可有效降低肿瘤灶期,提高局部乳腺癌手术切除率[6]。
(一)灌溉建议。本区域水资源匮乏,十年九旱,春旱、夏伏旱时有发生。有灌溉条件地区以节水保墒为核心,推广浅埋滴灌和膜下滴灌,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促进丰产高产。旱地要以蓄水保墒为核心,大力推广抗旱坐水种、覆盖保墒等抗旱节水措施。
五、西南春玉米种植区
(一)灌排建议。本区域水资源相对丰富,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玉米种植区域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田间灌排设施不足,旱涝时有发生。坚持抗旱与防涝并重,灌溉与排水结合,抓好田间水分管理。春旱、夏伏旱多发地区,要以蓄水保墒为核心,重点推广集雨补灌、覆盖保墒等抗旱节水措施,促进稳产丰产。
可是如果没有直角∠POQ呢,或点M不是中点呢,上述方法便不再有效.动点M受到点P、Q的共同影响而变化,该如何分析?我们不妨借助向量的知识究其本质.
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适墒、造墒、抢墒播种。土壤墒情不足或干旱的旱坡地,可采用软体集雨窖集雨蓄水补充灌溉,造墒播种,高海拔地区配套采用高强度地膜或全生物降解地膜,提温保墒。有灌溉条件的地块,适墒造墒播种,拔节到灌浆期,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及时灌溉,结合灌水追肥。降水过多出现渍涝地块,应及时畅通沟渠,排涝降渍。
(二)灌排措施。本区域主要为雨养区,有水源条件的可利用河水或水塘进行补灌,可采用以下节水灌溉措施:一是沟灌。结合中耕和培土进行开沟,可长沟变短沟,方便小水细灌,每次灌水50~60 方/亩。二是软体集雨窖配套滴灌。每次补灌15~25方/亩。降雨偏多地区应开挖配套排水沟,及时排涝降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