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的多重身份建构研究

2023-09-21张宇张艳马凯昱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身份课程思政

张宇 张艳 马凯昱

摘  要:新时代下,为加快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全员、全程、全方位建设,高校教师需具备多重身份——价值导向的引领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评价的把关者以及学术研究的推动者。高校教师多重身份建构的具体路径有:广泛凝聚课程思政建设共识,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以学生为本,借助情感互动,有机融渗思政元素;基于数据监测,营造课程思政情境,建立多维评价体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研究促教学,寓教学于研究等。通过对高校教师身份建构路径的积极探寻,以期为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造就新时代卓越高校教师队伍以及促进高等学校各类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提供启示。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教师;身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3)03-065-06

收稿日期:2022-07-20

作者简介:张宇(1990),女,安徽阜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张艳(1974),女,安徽滁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理论与实践;马凯昱(1995),女,安徽阜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理论与实践。

本文为以下项目研究成果:安徽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英语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20jyxm 1406);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空间视域下美国新华裔小说的‘中国故事书写研究”(SK2021A0389);安徽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英语阅读与写作”(2020szsfkc0687)。

引言

课程思政作为我国高校教学中的新兴实践性课题,备受教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学者们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及相关研究,但目前学术界对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具备何种身份、如何构建身份的理论性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深入系统地探讨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多重身份属性及其身份建构的实践理路,以期丰富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把握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切实促进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

一、课程思政与教师身份内涵诠释

在2016年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会议吹响了全国教育界课程思政改革的号角。课程思政打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单一育人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的各领域、各环节与各方面,拓展了育人主体、延伸了育人载体。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这一纲领性文件从国家顶层设计高度明确了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促进了课程育人质量的提升。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各地各高校要统筹所有学科专业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这部纲要进一步指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蕴含的具体内容——培养政治方向坚定和专业素养过硬的时代新人,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与亲和力。

身份是个体在社会中的属性标志与内在特质,包括与身份相关的意识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定位等。在教育学领域,自1966年《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将教师职业作为专业来看待开始,围绕教师身份建构的研究逐渐增多,彰显出教师在教育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身份是指“在课堂实践或学校社群语境中,教师自己及社会他人对‘教师是谁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4]教师身份的建构是教师个人在试图理解自身角色中所表现出的与之相符的行为方式,对于提升教师教学效能,实现教师专业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挖掘学科特色与优势,将德育内容有机、系统、科学地融入课程知识体系,重视教学中的情感温度,提升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意识与思维品格,实现塑造、改变和发展学生的目标。与高校思政课以“刚性”、显性的方式传播思想政治内容不同,课程思政要求各类课程以“弹性的”、隐性的方式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教育。[5]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对高校教师身份的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通过教师身份的构建,有效推进高校教师内涵式发展,为课程思政全面展开培植内生动力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的多重身份

教师对于自身身份的判断影响着其职业的忠诚度以及代际间职业的继承与流动。课程思政建设为新时代高校教师身份建构提供了现实依据,在课程思政教育场域,高校教师只有拥有育人者、学习者、管理者、研究者等多重身份,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支撑性力量。

1.价值导向的引领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指出教师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6]。立德树人是学校的立身之本,是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是新时代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立德树人”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理念——“人德共生”创造性地传承与创新性地延续,也是中国共产党育人先育德这一优良传统的要求。大学生是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对象中最为庞大的队伍,他们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其未来服务对象与服務行为的选择,“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发展的走势”[7]。

高等教育教学活动塑造并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价值感与时代精神。在多元文化交汇最集中、学术思想交流最激烈、意识形态最易交织的高校,需要广大高校教师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高校教师应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恪守职业道德,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强烈的为国育才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教学过程的建构者

教学过程的建构能力指的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策略、配置教学资源、安排教学流程、解决教学问题等的综合能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高校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3]。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包括“从教育对象的实然和应然层面的政治素质出发促进他们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内化与外化相统一、协调与控制相统一”[9]。这一规律中的“协调”即要求高校教师具有设计者身份,在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或者实践课程等各类教学实践中挖掘并融渗思政元素,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协调、控制、统筹与优化教育各主体、各要素、各阶段、各形式的关系,实现各方面间的良性互动。

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地依赖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设计。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目标从单一的知识学习转向“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塑造”三位一体的模式,澄明学习的本质,提高学生深度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不能机械地向学生灌输课程内容,而需根据不同的学情,结合具体的学科特色与优势,有意识地梳理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以个性化的方式让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在相互印证中完成教育价值的传递。因此,教师无论如何都会参与到课程预留的自由设计空间中,并基于相应的教学技术、学科素养与教学经验,通过具体行动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与品德修养的锤炼,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

3.教学评价的把关者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發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科学教育评价机制。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衡量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保证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其根本目的是引导课程思政建设的正确方向。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开发与构建适合我国本土教学环境的评测工具、如何对教与学实施评价、如何解释评价结果等问题。加强高校教师评价身份的培育对评价促学与促教双重功能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风向标,它既是诊断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对自身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反思与调适的关键依据。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把关者身份需要其能具备与评价相关的基础知识,合理设计评价内容;熟练地开发或选择适合于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估方法与程序,促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到教学评价的全过程;熟练地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结果进行解释,正确地理解课程思政教学环境中评价的角色和功能;熟练地针对评价结果做出改进与提升教学的决策,有效地让学习者达到设定的学习目标。

4.学术研究的推动者

高校教师的学术身份是维系其社会关系的重要标识,它以“知识增进与知识应用增值为目标,以知识发现与创新为原则”[10]。高校教师需要具备与课程思政建设相匹配的学术身份,积极成为课程思政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领航者。高校是开展学科基础研究与支持国家创新战略的主要阵地。一方面,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会激发教师科学探究的精神,为学术研究提供不竭的灵感和动力。另一方面,教师可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第一手教学经验,创造性地开展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实证研究与行动研究,以其分享、批判和持续建构的能力,发现、创新、归纳课程思政的相关知识。与此同时,撰写并公开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推动学术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实现科研创新成果反哺高校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通过提高学术个体和学术组织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为区域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引领。

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学可为有关课程思政的研究提供大量科学的数据和素材,科研成果可以反哺教学,提高教学深度与广度,深化产教研融合的良性循环。科学研究也是高校教师育人活动的方式之一。借助科学研究发挥好育人功能,高校教师可将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尊重新知、勇于探索等学术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在科研育人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素养,使学生成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推进学术生命的持续延展与昂扬发展。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身份建构的实践理路

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凝共识、强学习、重评价、广研究等方面,积极借助各种调试策略,依据对变革与政策的理解,重新给予自身合理的定位,有目的地进行工作。在内外机制共同作用下,实现教师身份的合理建构。

1.广泛凝聚课程思政建设共识,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打造学校、院系、教师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形成上下联动、多向联通、高效协同的育人局面。学校层面,重制度激励与顶层设计,确立目标明确、分管有序、规划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院系层面,重质量监督与专项培训,持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力;教师层面,重育人素养培育,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教师育德能力和意识越扎实,其主体作用发挥的就越充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发展所需具备的六大要素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1],这也是对高校全体教师育人基本素养的要求。

在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中,教师团队的组建应涵盖公共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队伍、实习基地指导老师以及行政教辅人员等,通过多方合作,有力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的展开。一方面,多领域、多层面的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实践课程等同向同行的多维立体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协同育人思政目标的统一确保了高校教师之间在德育目标上的彼此认同,在德育行动上的步调一致。课程间的协同设计与配合支撑,便于教学的层级衔接,给予学生浓厚的思政学习氛围,坚定了当代大学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打破了各专业各自为伍的局面,畅通与丰富思政资源共享渠道,完善教师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在思政认知的深度上,思政课老师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学理性知识。在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够避免高校部分老师对“思政”较为浅显与空洞的认识,协力打造可供借鉴与共享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成果和模式,提升共同体全体成员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助力全方位的“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实现。

2.以学生为本,借助情感互动,有机渗透思政元素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方法策略选择、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兼顾学生的差异,实现学生成长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统一。第一,拓展教学内容。高校教师要不断钻研自身的研究领域,掌握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并基于学科专业知识,将课程思政需求与学科现实需求相结合,将价值引领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与此同时,拓展思政认知的广度与深度,有效地挖掘学科领域的思政元素,广泛涉猎多样化的思政素材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增强思政元素的准确性、时效性与特色性,开阔育人思路。第二,革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选择与采用自主式、合作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沉浸式等教学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丰富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接受与转化知识的重要载体,需要思政元素贯穿于始终,为学生的成长服务。高校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小组活动、实地调研等多样化的课内外教学活动,使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为学生构建自由的学习、交流、互动、实践、创造的开放式学习空间。学生通过对活动主题的探究、列举、分享、反思,敢于直面真实的现实世界,投入真实的情感,付出真实的行动,解决真实的问题,增长真实的本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语言是个体、群体和社会间进行交流的有效互动符号”[12],是师生间思想、心灵、情感、智慧、生命互动的重要中介力量。课堂是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关系网,师生之间的沟通可以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教师的“教”富有親和力,学生的“学”具有驱动力。因此,高校教师有责任在民主、友爱与互信的氛围中,通过自由平等地对话增进师生情感,加强师生间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性,将沉默、低头、无趣的“填鸭灌输式”课堂转变为多对话、多思辨、多情感的“智慧启发型”课堂。采取灵活的沟通方式,主动走近学生,给予不同性格学生不同的表达机会,如在讨论中,让健谈外向同学简明地阐述观点,同时引导沉默寡言的内向同学大胆表达观点。尽可能地为学生的表达提供机会,并在与学生交流中融入情感表达,让学生更多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亲和力。

3.基于数据监测,营造课程思政情境,建立多维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要求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与结果进行价值判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教师应坚持科学有效原则,“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与客观性”。[13]这一方案的提出为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基于此,高校教师需要结合信息技术,采用多种评价方法,立足于综合性的内容评价体系,科学评估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自身课程思政素养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关注评价方式多元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针对形成性评价,可采用基于教学内容的文本分析评价、教学实践观察、学生自评与互评等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另一方面,坚持评价内容多样化,既包括课程显性的教学目标,也涵盖隐性的德育目标。深入反思教师自身在课程思政运行中,是否融汇党的大政方针与创新理论,是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是否坚定学生的理想与信念等,以及学生是否能够在创设的情境中将思政内容外化于行等,这些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备内容,亦是衡量课程思政有效性的重要标准。然而,态度价值观等隐性目标具有隐蔽性特征,其培养和评价所需周期长。鉴于此,教师应积极创设学生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真实情境,对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加以观察,将学生的观点言论、价值判断、思想发展痕迹等即时情感体验也作为评价的数据来源。

借助网络信息化的教学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的德育效果,推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同新媒体技术的高度融合,增强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信息化技术有着高效与精准的特点,作为教师的智能助手可从多维度对课堂教学数据进行收集、统计、汇总,形成可视化的课堂分析报告。基于教学数据,教师能够不断反思与改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行为,时刻关注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契合度,并总结出最优教学路径,提升思政元素挖掘的准确性、融入的适切性、实施的妥当性、学生的接受性。信息化技术能够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能全面采集学生的学习数据,科学地生成学生个人的学习报告。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表现和知识掌握程度,为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辅导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研究促教学,寓教学于研究

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基,教学需要学术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与内容,使之更具生命力。首先,高校教师需要系统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著作。通过主动学习,为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高校教师需对课程思政的前沿知识与实践研究的新动态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与持久的关注度。扎根课程教学实践,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新颖的视角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开创性研究,改善与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推动自身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切实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整体质量。再次,增强课程思政领域科研活动及研究成果的影响深度与广度。根据学科特点与发展方向,以教科研项目为牵引,将协同育人机制有效嫁接在校企实践平台等,推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国际会议研讨,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参与学术研究,提升具有中国特色课程思政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肩负着为国育人的重大使命,科学研究作为大学教育的延伸,应与教学同心协力共同服务于生命的健康茁壮成长。高校教师应以富有灵感的教学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报告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申报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使学生接触并深入了解真实的求知过程,激发其科研兴趣, 提高其科研素养。科研素养具体包括科研意识、科研精神与科研方法。教师需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其能够尽其所长地参与到研究工作中,培养学生科研意识。以自身所具备的实事求是、团结协作、锐意进取、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中,以求真、务实、进取的科学态度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除此之外,教师在指导学生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过程中,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对焦点问题展开共同讨论,锻炼其合作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创造与实践探索中自觉地将科学的研究方法内化于心、应用于行。青年学子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创新的动力源,大学生科研素养的提升必然会带来乘数效应,加快国家创新能力发展及人才强国的实现。

结语

高校教师多重身份的构建既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亦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要求。通过对高校教师身份建构路径的积极探寻,以期为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造就新时代卓越高校教师队伍以及促进高等学校各类教师的身份认同与其专业发展研究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有关情况[EB/OL].(2017-12-06)[2022-06-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1206/sfcl/201712/t20171206_320713.html.

[3][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2-06-3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4]卢乃桂,王夫艳.教育变革中教师专业身份及其建构[J].比较教育研究,2009(12):20-23.

[5]肖琼,黄国文.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20(5):1,10-14.

[6]教育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EB/OL].(2021-11-29) [2022-06-30].http://www.gov.cn/xinwen/2021-11/29/content_5654845.htm.

[7]张澍军.学科重要理论探索——我的18个思想政治教育见识见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9]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潘梅森,聂方彦.新工科视阈下高校教师身份建构:内涵、困局和突围[J]. 武陵学刊, 2021(5): 132-138.

[11]巩茹敏,霍跃.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效应的新审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1):74-78.

[12]仲彦鹏.大学教师学术身份与科研公共性的关联性研究——基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J]. 教师教育学报, 2020(1): 40-46.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2-06-30]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Identiti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ANG Yu, ZHANG Yan, MA Kaiy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Anhui 236037,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eply, university teachers need to have diverse identities-the guider of value, the designer of teaching procedure, the checker of teaching assessment, and the leader of teaching research. Those role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building consensus to creating a community for fostering students, perme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via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establishing the multi-level assessment on the basis of data monitoring and cre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as well as combining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University teachers shoul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soul castingand nurturing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educators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Teachers; Identity; Path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身份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跟踪导练(三)(5)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互换身份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