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视角下的孟子良心观
2023-09-21马大勇
马大勇
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处于成熟期和光大期。说成熟期,是因为先秦儒家文化到孟子走向成熟;说光大期,是因为孟子丰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孔子和孟子是什么关系呢?
■过庭之训
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八门,其中思孟学派被认为是得孔子真传的一个正统支系,代表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还有一个就是孟子。子思应该是得到孔子的很多真传,我们从一个比较著名的典故“过庭之训”可以看到这一点。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字伯鱼,那是因为生他的时候得到鲁国国君所赐鲤鱼的缘故。孔鲤小时候贪玩,从院子这一边“扑腾扑腾”跑到那一边,孔子很威严地喊住他:“学诗了吗?”他乖乖回答:“还没有学”。孔子严肃地说:“不学诗,何以言?”于是,孔鲤退而学诗。还有一次也是类似情况,孔鲤“扑腾扑腾”跑着玩儿,又被老爸给喊住了,很威严地问他:“学礼了吗?”“还没有。”老爸很严肃地说:“不学礼,何以立?”于是,孔鲤退而学礼。
这就是孔子著名的家教典故“过庭之训”,尽管孔鲤没有留下什么著述,但他应该传承了孔子很多东西,孔伋也会从爷爷身上得到很多耳提面命、口口传授的教导,所以,他撰写的《中庸》我们认为也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至于孟子和子思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孟子是子思的亲传弟子;另一种说孟子是子思的再传弟子。不管哪一种,说孟子得到了子思的真传,也就是间接得到了孔子的真传。
■“中年”孟子
孟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和孔子相比,孟子的经历显得比较平淡,但关键问题不在于孟子的经历,而在于他的形象。我觉得有一篇小文章,很能够描绘出孟子形象,来自我们熟悉的李敬泽,叫作《寡人有疾》:
读《论语》,我觉得孔子是老人,平和,看清了世间事,当然也有点老人的怪脾气。读《孟子》,我觉得那铿锵的声音出自中年人,他威严、精悍,他必定长着一脸络腮胡子,他锐利地盯着你,随时准备战斗,随时准备以雄辩的言辞考验和召唤你的良心。
孟子是那个时代的良心。孔子生活在他所想象的落日余晖中,而在孟子面前,茫茫长夜已经降临,“上下交征利”“率兽而食人”———在鲁迅之前的两千二百多年,孟子就以“吃人”的意象断定社会的兽性本质。也正因为暗夜当前,孟子激烈而坚定,他把一种行动的理想主义气质注入孔子开创的传统:“仁義”不仅是源于古老记忆的价值,而且成为一种必须为之战斗的社会理想。
对气大声宏的“理想主义者”,我一向怀有疑虑……我真正尊敬的理想主义者为数甚少,孟子是其中之一。该先生东奔西走,见过了一连串儿君王,他从不谄媚,从未卑怯,永远居高临下,孟子的居高临下是危险的,但他竟履险如夷。
这需要真正的勇气,而孟子从不缺乏勇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在古代儒生身上时有所见,他们是真的不怕,不仅因为他们胆儿大,更因为他们从孟子那里传承着一个根本信念:在君王的权威之上,另有道德和伦理的权威,凭依着这种权威,他们英勇无畏地捍卫人类生活的基本权利,比如不挨饿,不被欺负。
那些儒生已被忘掉,只有孟子,他那机智、热情,或严厉如坚金的声音依然回响:“五十步笑百步”“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君子远庖厨”“与民同乐”“国人皆曰可杀”……
如同《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一样,李敬泽先生这篇《寡人有疾》仍然紧凑而精彩。他说孔子像个老年人,孟子像个中年人,他时刻用锐利的眼睛盯着你,考验你的良心,这些说法都非常符合我对孟子的想象。孟子以他气大声宏的理想主义气质为孔子思想注入了新的血液,那么孟子思想具体体现出哪几个特征呢?
■给齐宣王的“新概念”作文
孔子一生致力于把“仁”的理念注入国家政治之中,但是孔子从来没有提出过“仁政”,这个整体性概念是在孟子手里成熟起来的。何谓“仁政”?一个简单的现代化理解,“仁政”就是原始形态的民生主义理念。我们可以读一读《孟子》名篇《齐桓晋文之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从思想史的意义上讲,它固然是向我们全面而详尽地阐释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就文章而言,也是非常好的典范、样板。
我们首先要注意到,孟子文章的语体风格和《论语》时代已经不同了,《论语》大都是格言的汇集,很少长篇大论,《孟子》则是汪洋恣肆、雄辩滔滔,特别富于逻辑和感染的力量。《齐桓晋文之事》的对话是从齐宣王发起的:“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这话说得很有意思。先秦时代的人讲话特别有艺术性,一派外交辞令,典雅,拐弯抹角,不会有什么话直接说。齐宣王想说什么呢?春秋五霸中,宋襄公担任霸主的时间很短,下场比较可怜。另外两个霸主,楚庄王是“南蛮”,秦穆公是“西夷”,都是被大家瞧不起的,所以五霸里面,齐桓公、晋文公是最受后人肯定的两位。这话的意思就是:先生啊,你给我讲讲怎么能够成为像他们一样的霸主呢?
面对齐宣王的殷切探问,孟子的反应相当冷漠,甚至排斥和抗拒。他冷冷地当头一棒打在齐宣王的脑门儿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话说得冷冰冰、硬邦邦,把齐宣王“怼”回去了。这叫话不投机,但是孟子是很讲究语言艺术的,他绝不是要和齐宣王吵起来,而是欲擒故纵。他马上用一个焦点性问题转移了齐宣王的兴趣:“无已,则王乎”?——大王你要我讲霸道,我看咱们还不如来讲讲王道。一听这个“新概念”,齐宣王立马感兴趣了:“先生,要有何等样的品德可以推行王道呢”?孟子说:“大王,有你这样的德行就可以啊”!
在战国各诸侯国君主之中,齐宣王还算是比较英明的一个,他不会随便被别人一句半句恭维话蒙混过去。所以他有点儿质疑,甚至有点儿不高兴地问:“何由知吾可也?”老先生,你来齐国时间不长,咱们也不太熟!你为什么说我可以推行王道呢?
孟子淡淡一笑,胸有成竹地说:“我听大王的近臣胡龁说,你坐在堂上,有一个人牵着一头牛从堂下经过,大王你就把他叫住了,问他这头牛要带到哪儿去呢?手下人回禀‘将以衅钟”——“衅钟”就是把牛血涂在乐器上面,是一种祭祀仪式——“大王您说:‘把它放了吧,吾不忍见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看见它吓得直哆嗦,我于心不忍啊!“手下人回禀:‘那我们就不祭祀了吗?您回答:‘那怎么可以呢?祭祀是大事儿,不能废,以羊易之。大王,此事有没有啊?”
齐宣王回答:“有啊,就是前几天发生的事儿。”孟子斩钉截铁地给出判断:“大王,你这就叫恻隐之心,有恻隐之心就可以推行王道。齐国的老百姓都说大王你吝啬,我知道不是,大王你是出于同情不忍啊!”
这话一说,齐宣王的情绪曲线明显有点走高:“先生,你说得对,确实有老百姓以为我吝啬,其实齐国虽然又穷又小,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孟子说:“大王,老百姓以为你吝啬其实并没有错,你以羊换牛,老百姓哪知道你是因为不忍心呢?其实那只羊不也很无辜吗?它不是也会吓得直哆嗦吗?”
这话有点儿打击齐宣王的味道,他有点失落地摇摇头:“是啊!我这是怎么想的呢?这事儿办得真是……”孟子一抑一扬,看见齐宣王有点失落,又一次大力调高他的情绪:“无伤,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这就是仁慈之心哪!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故君子远庖厨也。这就是君子应该具有的心地和品质啊!
这几句话一捧,齊宣王很是高兴:“《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老夫子,我自己做的事我都不知自己怎么想的,你老先生的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了!
■中国精神的闪光
我们回顾一下齐宣王的情绪曲线变化轨迹:从一开始话不投机,到应付敷衍,到质疑反问,现在是兴致勃勃,大感兴味。到这儿,孟子可以展开论述王道了。他乘胜追击,继续提问:“有人跟大王回禀:‘我是个大力士,可以力举千钧,可举不起一根羽毛;又有一个人回禀:‘我眼力非常好,可以明察秋毫,但是看不见一大车柴草。大王,你觉得这样的事儿可信吗?”齐宣王说:“当然不可信”。
“对呀!”孟子说:“这就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大王,你做的事也是如此。恩足以及禽兽,而功独不至于百姓。你看见一头牛可怜,就放了他,齐国那么多可怜的百姓为什么看不见呢?为什么不去帮他们一把呢?”比喻生动,循循善诱,尽管问题尖锐,齐宣王还是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而且语气更加谦恭:“先生,我这个人比较笨,不一定能达到您说的目标啊!希望您好好教导我,我愿意去试一试”。
这种情况下,孟子对仁政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地阐述。他首先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也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矣。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这就是说:安贫乐道、追逐理想,只有精英知识分子可以做到。普通老百姓如果没有充足的生产、生活资料,就不可能向善,就会胡作非为;把老百姓逼到胡作非为的地步,然后再说他触犯了法律,处以刑罚,这叫作坑陷百姓。哪有仁人君子做这种事情的呢?所以明君第一件事就是保证百姓有充足的生活、生产资料,对上,可以养活父母;对下,可以善待妻子儿女。丰收年过得很宽裕,灾荒之年保证不饿死。如果做不到的话,大家活命都不容易,谁还能顾及礼义廉耻呢?
孟子说到这儿长叹一声:“盍反其本矣”——“大王,咱们还是从根本问题做起吧!房前房后,五亩地的地方可以种桑树,养蚕织布,市场布匹供应就会比较充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细布衣服了;家禽家畜按时繁殖,市场肉蛋奶供应就比较充足,七十岁的人就可以随意吃肉了;一百亩左右的田地,按时播种、收获,不误农时,八口之家就可以温饱了”!能够“治民之产”,再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开办学校,教孩子们孝悌的道理,那就可以做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老年人背着包袱走在路上,就有人帮他去背包袱,而不是让他孤独疲倦地自己走了。到这一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你想不征服这个天下,那都不可能啦!
从这篇《齐桓晋文之事》我们可以看到孟子“仁政”思想的闪光,这些思想光芒不仅在古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现在、今后也有着非常强烈的警示意义,它还远远没有过时。
李敬泽在《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中讲过:“该说的老先生都已经说得很透彻,而我们都是子贡,不知天之高地之厚”。孔孟为代表的先贤们的思想诚然不是万世不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其中确实蕴涵着某些永恒的价值,它的光芒永不磨灭,值得我们一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