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方稀有剧种的复兴与推广机制研究
——以广东白字戏为例

2023-09-21张仁龙阙小颖

艺术家 2023年7期
关键词:白字剧种戏剧

□张仁龙 阙小颖

从一个剧种入手,分析它在新时代背景下存续与复兴的可能性,探究新时代地方稀有剧种复兴与推广的有效机制,是保护与传承地方稀有剧种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以广东白字戏为例,旨在立足于白字戏原生文化土壤,从白字戏的时代境况出发,厘清白字戏复兴与推广的基础,深入研究白字戏的时代价值,分析复兴与推广的可行性,从而提出白字戏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推广机制,为其他地方稀有剧种的复兴与推广提供助益。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我们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党和国家重视对地方稀有剧种的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地方稀有剧种保护问题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同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相比,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相比,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环节。而新时代地方稀有剧种的复兴与推广机制的研究正好能够弥补这方面的空缺。

一、白字戏——一种典型的地方稀有剧种

白字戏是流传于我国广东汕尾海陆丰地区的地方稀有剧种,因唱腔丰富优美,贴近现实生活,堪称民间艺术一绝。它记述了当地的历史传统和风俗文化,被誉为“民间祭祀戏剧的活化石”,与正字戏、西秦戏、花朝戏并称广东四大稀有剧种,并于2006 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字戏用闽南语系旁支方言“河洛话”演唱,元末明初自闽南流入海陆丰等粤东地区,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白字戏融汇了海陆丰地区人民的文化模式和民俗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戏剧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白字戏对中国乡土祭祀剧的研究,对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戏剧,甚至重新构建基于文化话语的多元戏剧理论都有典型意义。遗憾的是,如同许多濒危的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一样,由于传播现状不容乐观、受众人群相对有限等因素,白字戏正在被人们淡忘。复兴白字戏、推广白字戏已经成为不能再等的任务。

二、白字戏的时代境况——白字戏复兴与推广的立足点分析

广东被誉为我国南方地区的“民间戏曲博物馆”,因历史悠久,文化特色鲜明,加上华侨华人众多,为广东地方戏剧带来了丰富的语言、故事和艺术元素。20 世纪初,广东地方戏剧红极一时,不仅在戏剧艺术性、剧种多样性、文化多元性等方面达到繁荣,也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为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后来,受战乱的影响,广东地方戏剧发展陷入迟滞,出现了人才断层、剧目流失等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广东地方戏剧的发展迟滞问题得到缓解,但是以白字戏为代表的地方稀有剧种的生存环境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一)白字戏存在的文化土壤

白字戏与其他地方剧种一样,自宋元兴起以来便依赖于民间宗教、祭祀等活动,如宗族祭祀、迎神表演、农时庆典、红白喜事等。与民俗共生是地方剧种生存的根本,民间戏剧演出也因此成为民众乡土文化生活的必备方式。地方剧种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微妙的情感联系,维系着朴素、温柔的共同体意识,是每个地方自生自发的情感纽带。

祭祀戏剧可分为宗教仪式戏剧、原始祭祀小戏与农村祭祀戏剧三类。白字戏作为原始祭祀小戏的一种,最早期即为配合乡社寺庙迎神赛会、宗祠祭祀等民间宗教活动而产生。这一剧种根植于民间信仰和朴素生活,也应复兴于此。白字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是被确立为地方剧种,继而接受了新的改造:(1)将民间剧班改造为官方剧团;(2)由村社戏台转移到城镇剧院;(3)由封建戏转为新社会剧;(4)废除童伶制;(5)风格由哀婉转向激扬。在这一系列改造之下,白字戏的原始生存形态被人为设计并改变。改革开放之后,白字戏因民间传统民俗活动的恢复而走出殿堂,重回乡土,但面临新的时代挑战。

在与新时代的融合中,白字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新时代成就,如一系列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白字小戏,以社会教育为主题的《和美》和《六合无彩》、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婚庆之前》、以廉政教育为主题的《阿妈的歌谣》《领导的亲笔信》和《公烛》、以禁毒教育为主题的《巧妇拒毒》、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装》等。其中也不乏大型剧目,如《彭湃之母》和《龙宫奇缘》等。白字戏的新时代印记说明它已不再是原始的祭祀戏剧,而是在与新时代的融合中发展,既能传承古典精华,又能谱写时代新风,是具有复兴与推广价值的地方剧种。

(二)白字戏面临的时代困境

1.白字戏的行业发展受到阻碍

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受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影响,在艺术创新能力和水准方面,白字戏各剧团班社水平良莠不齐。老一辈艺人对白字戏的传承大多采用言传身教的师徒制方式,而在代际传承中,因严格的师徒关系和童伶制的废除容易导致白字戏艺术精髓的遗失,也无法形成整体艺术体系供后人学习。白字戏剧团演出队伍不稳定,收入微薄,演员流动性大,导致白字戏不仅在后续人才上面临问题,就连基本的、高质量的演出都难达成。

白字戏广泛用于宗族祭祀、婚丧嫁娶等民间风俗活动,对线下场所的依赖性极强。自2020 年开始,白字戏剧团的收入来源锐减,白字戏演出人员的生产生活不能得到保障。而白字戏剧团中,大部分演出人员年事已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加上资金缺乏,难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展开线上的大型集体演出,零散、不成体系的个人直播表演致使表演效果大打折扣,难以吸引广大群众。

2.白字戏的受众群体呈缩减趋势

首先,就语言而言,白字戏是以方言为媒介流传的剧种。除了懂当地方言“河洛话”的人外,外地人无法听懂,只能依靠字幕了解。就算是已经唱了几十年白字戏的老演员,面对新的剧目,也无法一下子听懂,这是白字戏传播最大的障碍。其次,白字戏的戏码与其他剧种故事多有重复,难以在剧情上吸引新的受众。虽然白字戏拥有《龙宫奇缘》等独有剧目,但毕竟不多。最后,就年龄分层而言,老年人和部分中年人因青少年时的记忆和情感而喜爱白字戏,但当今的年轻人对白字戏这一过于“老古董”的剧种明显兴趣不足。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互联网泛娱乐文化的冲击,也使青年群体逐步丧失对白字戏文化的兴趣。当地教育水平落后,导致当地人对白字戏文化价值的认识不足,缺乏文化认同感。

3.白字戏的剧种创新相对艰难

戏曲艺术不仅要继承传统,更要推陈出新,剧种创新主要体现在剧目和演出方式上,剧团不仅需要迎合当代审美的需求,对传统剧目进行重新演绎,还需要通过新的创作来丰富和发展白字戏,使白字戏保有持久的生命力。然而,在当地,白字戏剧团的资金主要用于演员工资发放、表演服装购买等,剧团资金和创作人才的有限导致白字戏剧团难以进行剧目创新。大部分白字戏剧团的演出形式还是保持原来的“戏台形式”,不仅受众范围小,还无法起到宣传与推广作用。

4.白字戏的演出受到市场局限

白字戏常见于传统风俗活动,主要集中在村落、寺庙等场所进行流动演出。随着时代发展及文化变迁,传统活动的减少或转型压缩了白字戏的展演空间。而官方剧场承办的演出,又面临电影院、网络播放等冲击,使白字戏的社会功能日益减弱。受民俗文化的影响,演出场所的不固定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成本开销,存在一定的市场局限性。

三、白字戏的时代价值——白字戏复兴与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1.白字戏的复兴与推广顺应国家文化政策,是国家文化复兴的一部分

白字戏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稀有剧种的代表。在政策方面,国家和政府高度关注和大力扶持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使白字戏这一在民间市场中浮沉已久的地方稀有剧种获得了复兴的机会。借助国家和政府的扶持,白字戏可以获得更多资金支持,用以更新设施和培养人才,可以达成与高校、音乐学院、政府部门等机构的合作,搭建新平台,利用更多资源推广白字戏。白字戏用闽南方言演唱,闽南方言主要流传于中国福建、中国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对国内而言,白字戏的复兴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对国外而言,白字戏的复兴有利于彰显文明特色,加强对外交流。

2.白字戏是民间祭祀戏剧活化石,是海陆丰地区人民眷恋的文化遗产

就群众基础而言,白字戏承载着海陆丰等地区人民的情感,是当地的历史文化见证。它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民俗等,记录着当地的社会环境、传统风俗、地方性知识等内容。白字戏的许多经典剧目在当地广为流传,如《秦雪梅教子》《杨天梅》等,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海陆丰群众。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激活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兴趣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如果能够与当地的文化情感进行深入融合,随着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白字戏一定能够在年轻人心中打下情感的烙印,在复兴与推广进程中不断发展。

3.白字戏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与艺术魅力,是我国戏剧历史上的瑰宝

白字戏的唱词直白,有大量俚语、俗语入曲,非常贴近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故而群众基础扎实;唱曲唱腔中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故俗称“啊咿嗳”。复兴和推广白字戏不仅能向社会大众传播海陆丰地区的悠久历史、社会生活和独特文化,更重要的是能为我国传统剧种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样板和史料。白字戏的剧目、剧本、唱腔、曲牌、脸谱等艺术元素具有独特性,在我国戏剧历史上是独具特色的瑰宝。白字戏对研究中国民间戏剧,以及重新认识中国戏剧史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四、新时代白字戏的复兴与推广机制研究

(一)根植文化特色的定向推广

白字戏根植于当地,流传于当地,与当地文化生活紧密相连。复兴白字戏可以按照受众年龄或者偏好程度来制订不同层次的推广方案。以SIPS 模型为例,该模型主要经历共鸣—确认—参加—扩散四个过程(如图1),即产品对用户产生吸引力从而引发心理共鸣,然后通过外界的反馈做进一步确认,再参与产品的互动体验,从而增强对该产品分享的可能性。对白字戏而言,推广的一系列过程与SIPS模型的导向是相适应的。定向推广可以以老戏迷群体为出发点。老戏迷群体对白字戏有最为原始和纯粹的情感,极易产生情感共鸣和认同感,可作为重点受众群体自发宣传白字戏。针对该群体,可以举办多种聚集活动,如聚会、座谈会、免费演出等,聆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也可以号召“祖孙行动”,让老戏迷带上自家孙辈,让小朋友浸染在最纯正的白字戏文化环境中,促使戏迷们不断分享白字戏,使白字戏一代又一代不断地传承下去,提高文化影响力。

图1 基于SIPS模型的白字戏定向推广理念

(二)潜在受众群体的主动吸纳

从社会学理论差序格局和受众主动性的角度出发,剧团应当对忠实观众、同方言群体、同乡群体等进行分析,提炼出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推广。例如,能够听懂“河洛话”的人群对字幕要求低,可以优先推广;家里有戏迷的群体可以利用家庭内部的影响,走进剧场,将观看白字戏打造成海陆丰地区人民喜爱的活动;对于语言不通的中小学生、年轻人等其他潜在受众群体,相关教育部门应与中小学通力合作,将白字戏传统优秀剧本与时代精神的深刻内涵有机结合起来,共同编写白字戏音乐教材,通过为他们讲述白字戏的历史、白字戏的要义和白字戏对当地的意义来感染他们,激发他们的兴趣,形成一种长期有效的推广机制,努力使戏曲音乐教学成为海陆丰地区的特色教育。一旦受众群体产生兴趣,克服了“语言关”,白字戏的推广就会从主动走向被动。以下是受众主动性推广成本架构图(如图2 所示)。

图2 受众主动性及推广成本架构图

(三)新媒体等多种介质的参与

当今时代是新媒体的时代,利用好新媒体是推广的有效途径。现如今,众多中国戏曲借助新媒体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多的生机活力。笔者在重点考查了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B 站等网络平台后,发现与白字戏有关的图文和视频宣发数量并不算少,但质量普遍不高,很多视频陈旧且无字幕,一些图文也没有具体的介绍,很难打动陌生人群。白字戏如果不能引发外界关注,就无法走出汕尾,无法打破地域限制。所以,对新媒体端宣传的改进,也是复兴与推广地方剧种的重要途径。例如,可以在各个平台运营官方账号,借鉴相声、京剧等艺术形式的推广手段,将视频剪辑成小段,一段只讲一个内容点,讲得有情怀且生动,帮助其他人了解白字戏;对于零散、不成体系的个人直播表演问题,白字戏剧团应整顿队伍,对无法使用新媒体平台的部分高龄演出人员进行耐心引导,鼓励集体线上表演,保证白字戏演出的完整性。

(四)在推广中创新,在创新中推广

创新是新时代地方剧种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剧种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传承发展,就必须创新。白字戏部分剧目存在生硬搬运其他剧种、戏码重复创意不足等缺点。同时,白字戏剧目的推广和演出形式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因此,要想创新演出形式,进一步推广白字戏,剧团不仅要贴近百姓生活,吸收民间习俗元素,还要结合新时代精神内涵,创作出有时代精神的优秀剧本,创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经典戏曲剧目,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回归戏剧艺术本真。

地方稀有剧种对稀有剧种当地而言,是当地人民群众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历史见证,是当地人民群众融入骨血、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对中华文明而言,地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文明的瑰宝;对世界文明而言,各国的地方文化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希望能以白字戏为突破口,分析地方剧种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的基础,从个性中找到共性,为其他地方剧种的复兴与推广提供机制参考。分析白字戏在推广过程中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能够将推广目标层次化、精细化,使它更具有针对性,更能达到推广效果,以新媒体为推广媒介,在推广中创新,在创新中推广,能不断创新地方剧种复兴与推广机制。

猜你喜欢

白字剧种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说白字(相声)
黑白分明字里藏字
戏剧类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