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对电影海报设计的影响
——以《黄金时代》中、法、美版海报为例
2023-09-21鲁冰倩岳桢朝
□鲁冰倩 岳桢朝
电影海报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艺术形式,它由颜色、形状和文本三个要素构成。设计师通过加深对影片的理解,并对这三个要素重新构建和组合,进而实现创造性加工,最终以电影海报为载体,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电影的主题,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吸引观众,引发观众观看电影的热情。本文将研究在不同文化语境的影响下,中、法、美三版海报所展现出来的各国文化特点差异,以及在揭示主题上侧重点的差异。
一、研究背景
影片《黄金时代》以民国时期为大背景,以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的人生以及感情为主线,讲述了一群充满理想和信念的年轻人经历的一系列故事。影片中的人物从单纯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从叛逆到独立,无不展现了不同时期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与追求,有强烈的现实性和艺术性。
黄海是中国的一名电影海报设计师,他为《黄金时代》这部电影设计了多个海报。他的创作以独特的视觉风格呈现出电影的内涵,让观众深刻体会到电影的魅力。他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融入海报设计中,运用象征性的语言符号、诗意的空间和氛围,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令人耳目一新。他根据各国的文化差异、人文历史和审美取向创作出了国内版、法国版和美国版海报,以多种形式展现电影主题和精神,深刻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魅力。
二、不同文化语境下《黄金时代》电影海报的文化差异
(一)中国版海报
1.文化背景
随着中国影视的发展,电影海报设计师们也在不断借鉴各种艺术手法。在手绘海报时期,他们以颜料为主,还有油画、素描、摄影、雕塑、国画、版画、连环画以及剪纸等艺术形式。可以说,他们在传统文化中获得了丰富的文化补给。中国是一个有多元文化的国家,民族装饰类图案也是一个重要的元素。由于地域广阔,因此,各地民族风俗习惯亦有差异,于是为了使它在艺术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别具风情的民族性装饰类图案便获得了更多关注。由此可见,中国的国画技艺和少数民族的装饰是电影海报的一大特色。
2.特点及意义
中国版海报以拆分的刀锋版汉字笔画为背景,以笔锋为刀刃,使海报就像是一帧帧被剪切下来的影片,形成了一片汉字森林,令人惊叹不已,极具视觉冲击力,更能深刻地表达电影主题。设计者别出心裁地将汉字转变成错落的笔画,呈现虚实相生的状态,形成独特的艺术元素。汉字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它们的出现使这幅海报更具个性,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偏好。这种设计既与中国的审美格调相符,又与电影的故事背景融合,让海报以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影片情节。
海报利用汉字笔锋将图像分割成六个部分,使每个人物都能够更突出,同时也可以使画面和空间的层次更丰富。人物在海报所呈现的印象空间中矗立,以此来展示各自独特的形象。每个人物形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位,这表明他们在同一主题下有密切的关系。
在这片笔锋丛林中,萧红这位女主角低着头手里夹着烟沉思凝想,她的孤独黑暗和无奈,深深地刻画出了整个影片的基调,令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孤独感和无奈感。她在海报中的位置最靠前,观看者能够更容易了解到她是整部电影的主人公。其余五人分别是端木蕻良、鲁迅、萧军、梅志和丁玲。六个人物形象各异,站在密密麻麻的字迹之中,虽然相较于萧红距离观看者更远一些,却也能看出他们之间的联系,也展现出了这些角色之间感情上的关联与羁绊。他们都是拿着笔杆的战士,尽管他们都被禁锢在语言的森林之中,但是为了心中的国家,他们依旧选择孤独而又萧瑟的奋战着,在一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置身于大时代的洪流之中,展现出当时中国学者的风采。
从信息传递角度来看,电影名字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被呈现在黄金分割点上,字号大且醒目,颜色使用了金黄色,寓意着闪耀、光辉和光明,与电影名字“黄金时代”相呼应,同时也与灰黑色背景形成强烈对比,更能给观看者强烈的视觉冲击。主演的姓名、公映日期和地址被有序地排列在海报的底端,而编导和艺人的姓名则被设置在边缘,这样电影的所有重要信息都完整地呈现在了海报上,既不影响观看者第一时间注意到电影标题,又能将所有的信息都传递给观看者。
图1 中国版海报
图2 法国版海报
图3 美国版海报
(二)法国版海报
1.文化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青年人遭受了“新浪潮”与“世纪之痛”的双重冲击。他们对传统文化和西方主流社会进行批判与反抗,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新电影运动。在这一时期,法国电影受到萨特的影响,认为艺术家可以通过影片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影片必须为文学服务,导演必须独立创作,并像作家一样,把摄影机当笔锋,不受商业模式的束缚,打破传统的创作方式。
随着电影改革的推进,新时代平面设计活动也开始流行。在过去,拼音贴大量使用黑白和空白、疏密对比的方法,到1980 年代这种平面设计风格在西方开始普及。这一时期的图形化设计以国际性的图案为特点,但并非受限于应用网格,而是更加注重传达信息,或刻意表现20 年代早期方格网络风格,以此来缅怀过往。在海报设计中,这一趋势尤为明显。设计师们打破瑞士字体设计中严苛的直角标准,字体纵横编排,随意裁剪,图片拼贴组合。
法国海报多用醒目的对比色块,以凸显其鲜明的视觉效果,昭示一个充满创意与生机的时代,突出了新浪潮电影院带来的流行文化的重大变革。此外,海报设计师在用色上大胆创新,运用多样的色彩组合,营造出法国的梦幻般的爱情氛围,纯真却醉人;偶尔还用噪点和充满立体深度错觉空间,给人一种迷幻、不知所措的心理暗示。
这些海报设计风格依旧影响着后来众多的设计师们,甚至是后来20 世纪的实用设计师也会大量使用黑白和空白、疏密对比的方法,而这种法国新的时尚趋势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特点及意义
《黄金时代》法国版海报以黑色为主基调,其他字体以及烟雾以淡蓝色为主导,人物以鲜亮的红棕、粉红以及肤色呈现,黑色的背景将其他颜色生动地衬托出来。女主人公萧红侧身,左手指间夹着一根正在燃烧的香烟并抵住下巴,右手握着钢笔,双眼凝视前方做沉思状,她的身影被黑色的背景环绕,头顶呈现出被阴影笼罩的姿态,脸部的阴影也恰到好处。整个画面将女人的落寞与文人的倔强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
这张海报中悲伤的暗色和较少的亮色给人一种神秘而又扑朔迷离的感觉,萧红侧身与观看者没有任何接触,并通过拉近人物以及烟和钢笔与观看者之间的距离,更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灵魂上的共振,将萧红的悲伤和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法国多偏向于用黑白和空白、疏密对比的方式设计海报。《黄金时代》法国版海报中使用了大量黑色,只在海报中间勾勒出主角的剪影,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在信息传递方面,法国版海报的字体比较单一,全部信息均用淡蓝色文字呈现。标题依旧作为最主要信息被排列在海报中下方,大字号且字母分布均匀,给人一种整齐舒适的感觉。部分主要角色的姓名、公映日期和地址被有序地排列在海报的底端,其中三个主人公的名字字体更大一些,以此来展现角色的重要性,而编导和艺人的姓名则被写在左上角,既醒目又不喧宾夺主。
(三)美国版海报
1.文化背景
在艺术创作中,作品往往会受到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现代海报向我们传递的更多的是美国人民对民主以及自由的渴望。平面设计先驱保罗·兰德将自己的创意与他的海报功能融合,为他的设计元素增加了一些象征意义,更具艺术感,还通过简单的元素、平面化的色彩和夸张鲜亮的文字效果来突出海报的艺术手法。
2.特点及意义
在美国版海报中,画面正中是一个烫金的钢笔造型,萧红的剪影构成了笔尖的缝隙。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设计巧妙地展现了萧红与写作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使人物更有神秘感和传奇性,共同推动了萧红进入了一个充满创造力和她的黄金时代。这与电影中主人公的经历密不可分。她离家出走,失去家庭的支持,被未婚夫抛弃,和恋人萧军感情破裂分道扬镳。这些都与她内心的孤独相呼应。
右上角伸进画面的一支金色梅花,在给画面添加了几分佛性的同时也兼顾了海报的整体视觉,用梅花来呈现萧红的孤傲,也带有百折不挠、坚贞不屈和高洁伟岸的意味。这种设计风格朴素简约大气,与现今流行的极简主义完美契合。
从整体来看,海报的意象“钢笔”直呼主题,金色钢笔中萧红的剪影是孤独的。她不甘平庸,冲破了封建主义的牢狱,寻找自由。海报的另一个亮点还在于采用好莱坞海报模式,融入了中国传统符号。金色和黑色的使用一贯符合美国观众对动荡时代的色彩认知,也贴合电影的名字黄金(golden),最后以自由为主题,让观众产生共鸣。
从信息传递角度来看,美国版海报的标题放在梅花的上方,是一行非常规矩的白色印刷字体,相较于过多的金色和黑色,白色的文字格外醒目,也更能让观看者注意到电影的名字,从而达到宣传的效果。此外,其他的主演信息、导演及编剧信息都被整齐地排列在海报的左下方,在保证信息完整性的同时也没有影响海报中的其他元素。
海报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的人文特点、文化历史和审美取向,对海报加以修饰、调整,以适应受众国家观众历史和社会的审美要求,让电影更好地进入全球市场。设计师要根据不同区域文化的差异,给同一题材创作出更切合当地特色的,能够在各地引起反响的作品。这不仅能展现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成果、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还能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品位和文化价值,让我们在欣赏中体会到不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