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沂蒙山》中海棠角色塑造研究

2023-09-21朱艳彬刘洪静

艺术家 2023年7期
关键词:沂蒙山沂蒙海棠

□朱艳彬 刘洪静

《沂蒙山》是一部极富山东地域特色、红色主题浓郁的民族歌剧,以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沂蒙山为创作背景,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保卫战为创作素材,讲述了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军民牺牲小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动人故事。为传承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红色精神,本文主要从海棠的人物形象和演唱分析两个方面,对海棠的性格和心理特征进行浅析,并以咏叹调《等着我,亲爱的人》为例,完成对海棠这一主要角色塑造的研究。

一、歌剧《沂蒙山》概述

(一)创作背景

歌剧《沂蒙山》是一部有山东地域特色且有较高艺术水准,诠释沂蒙精神的优秀民族歌剧作品。以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创作主题的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是由黄定山导演,栾凯作曲,王晓岭编剧,及主演王丽达、王传亮、张卓等共同创作的歌剧。歌剧《沂蒙山》以气势恢宏的舞台、激奋人心的唱词、经典大气的曲调、情感真挚的表演,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蒙山沂水英雄赞歌,演绎了一段齐鲁军民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

(二)剧情介绍

1941 年12 月,日军突击临沂市沂蒙山区渊子崖村,在危难时刻,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沂蒙区和渊子崖村村民一起与侵华日军展开了一场战斗。女主海棠从小跟随舅舅(孙九龙)在渊子崖村长大,她的丈夫林生新婚不久就离开了她和她未出生的孩子报名参加了革命。后来日军又一次突击渊子崖村,村民福顺在日军逼问下招供出八路军伤员的藏身地,海棠、夏荷、赵团长及其他八路军和村民们被围堵在山洞里。在紧急时刻,九龙叔为了掩护伤员们挺身而出,带领着沂蒙山的汉子们换上军装,慷慨赴死。面对敌人的残暴凶狠和失去亲人的痛苦,海棠将一腔热血都注入抗日革命中。在大青山战役中,八路军女干部夏荷牺牲前把刚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小沂蒙托付给了海棠,海棠郑重允诺。在随后的岁月里,海棠精心抚养着夏荷的女儿小沂蒙和自己的儿子小山子,把小沂蒙当作亲生女儿照料。然而好景不长,平安度过四年后,日军再度入侵。在撤退途中,海棠面临无法同时带走两个孩子的困境,在矛盾中,海棠毅然决定先带小沂蒙撤离,让小山子独自逃往树林丛中引开日军,但小山子不幸被日军追上杀害。战争结束后,赵团长回到渊子崖村,带来林生牺牲的噩耗,海棠将小沂蒙还给了赵团长。经历了这一切海棠内心感慨万分,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海棠无怨无悔。整部剧情展现了崇高品格和艺术追求,给人一种激昂奋进的力量。

二、“海棠”的角色分析

(一)人物性格

在歌剧《沂蒙山》中,海棠这一人物出身贫苦却善良勇敢,吃苦耐劳,在整部歌剧中,她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现出不一样的性格。海棠作为剧中的女一号担任了主要的演唱任务,在声乐表演形式上运用了独唱、重唱、合唱等形式。剧中海棠的扮演者是由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丽达出演的。本就是湖南人的她,在二度创作演绎该角色时,就加入了山东人和山东曲调的特点,形象生动地将观众带入情境中。她扮演的海棠,从最初“天不怕地不怕”的山东虎妞到后来要面对亲人们相继离去的伤痛,都需要通过形体、唱腔和情感展现给观众,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内心。

(二)戏剧形象

在整部歌剧表演中,为了充分表达剧目的内涵,词作家王晓玲和作曲家栾凯写出了一个能贯穿全剧的唱段。歌剧将海棠作为女一号,设计为女高音。整部歌剧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内涵都围绕着她的经历而展开。

海棠在整部剧中共有三个阶段:妻子、母亲、女英雄。处于抗战年代,海棠的一生是坎坷的,她从小由舅舅抚养长大,但她的性格始终乐观而坚强,在与男主林生相恋后,步入婚礼的殿堂,这是她成为人妻的第一个阶段。她在婚礼上自己掀起盖头,在众人面前说着要当家做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她不是一个思想保守的封建女性。在得知林生要去前线打仗,已怀有身孕的海棠内心是十分矛盾的,在儿女亲情和民族大义面前,她选择了后者,这也为海棠后续的成长作了铺垫。随着战争的持续,九龙叔为解救八路军离世,海棠带着已逝八路军的孩子小沂蒙和自己的儿子小山子一起躲藏在山里生活,这是海棠作为人母的第二个阶段。面对日军的不断入侵,海棠带着两个孩子逃跑,为躲避日军的追捕,海棠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去引开日军,最终小山子遇害被杀。作为母亲的她痛不欲生,但她还是选择了保住八路军后代的孩子,这种胸怀大爱的精神令人动容,在这里也更多体现出海棠的感悟和成长,为海棠在后面剧情中的正义英雄形象塑造埋下了伏笔。战争局势好转,赵团长回村并带回了林生战场牺牲的消息,海棠还没走出小山子离去的痛苦,又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双重打击并没有击垮她。她迈着坚定的步伐将小沂蒙领到赵团长面前,说出这是他和夏荷的孩子。尽管海棠面临一次又一次悲惨遭遇,但她始终积极地面对生活,这是海棠蜕变成女英雄的第三个阶段。作为剧中的女主角,海棠的塑造不仅体现了她无私无畏的女英雄形象,还代表了沂蒙人民的抗战精神。这种牺牲自我、顾全大局的行为触动了笔者,让笔者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抗战时期沂蒙人民的伟大付出。

三、海棠唱段《等着我,亲爱的人》音乐分析和演唱分析

(一)咏叹调《等着我,亲爱的人》的音乐分析

1.曲式和调性

这个作品为带再现单二部曲式,4/4拍,bG大调。结构曲式见表1。

表1

2.节奏和旋律

歌曲《等着我,亲爱的人》前奏开始是bG 大调,共八小节,旋律深情舒展,曲调回味悠扬,耐人寻味,暗示着林生和海棠彼此间恋恋不舍的情感。A段旋律相对短小,主要为第二部分作铺垫。曲子节奏为4/4 拍,附点节奏型居多,节奏缓慢,有抒情的效果。第一个乐句有4 小节,歌词从“你是家乡的雨”到第四节“等到再相逢”,由男主林生演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林生跟海棠就像这风,像这雨一样,二人相互追随,彼此依靠,为二人后面的感情线作铺垫。歌曲伴奏由主、属持续音稳定调性感,中弱力度演奏,凸显出抒情性的特点(如图1)。

图1

B 段还是bG 调,由16 个小节构成,以轮唱的形式进行,开始由林生演唱,海棠随后,二者的歌声相互呼应,形成结构为对比的两句式(如图2)。后半段两人交换声部,音高唱到全曲最高潮部分,力度加强,在节奏上,运用了很多小附点节奏型,给人一种内心激动热烈的感觉,以歌词“一生有情有梦”齐唱结束这一乐句。

图2

第三段,是B 段的重复,曲调由原来的bG 调升高转至G 大调,这部分从35 小节到42 小节,即“等着我亲爱的人……听你听我彼此呼唤”。这一段跟第二段歌词相同,但旋律相对高昂,声部变为男女齐唱和以重唱形式相结合,体现了男女主的感情得到增强。最后结尾部分也是B 段的重复,旋律在悠扬的曲调中由缓慢上升,最后结束,最后这一句“一生有情有梦”,唱出了男女主对彼此美好一生的期盼与憧憬。节奏和旋律二者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既有不满又想反抗的思想,展现了战争年代,这一份纯粹的爱情是多难得,细致地刻画出林生和海棠至真至纯的爱情(如图3)。

图3

(二)咏叹调《等着我,亲爱的人》的演唱分析

1.节奏与速度

《等着我,亲爱的人》的基本速度是Adagietto(颇慢),4/4 拍,演唱时这个速度要平稳着进行。这首歌由林生和海棠重唱和合唱相结合的形式演绎,一开始是由林生和海棠先后进行演唱。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注意语气的舒缓和节奏的强弱变化,从男女主的感情线带入,体现深情恋恋不舍的感觉。歌曲在A 部第一段时,声音要保持中弱的力度,注意每句尾部的附点节奏的延长音保持,这样才能将声音演绎出绵延且回味悠长的效果。B 段时力度开始由中弱转为中强,同音线增多,节奏要保持平稳。相比于第一段,第二段带有情绪加强,演唱时速度不能过慢,这样才能体现出男女主情感的波动。后面部分则为B 段的重复,但在结束句时略有不同,旋律标有rit(渐慢)、(延长音),(渐强)的音符,速度转为中慢板Andante moderato。作曲家给了演唱者充分发挥的空间,让演唱者在演唱时可以充分舒展自己的情绪,让人在歌声中体会到男女主的离别之情。

2.咬字吐字

《等着我,亲爱的人》这首歌的歌词非常押韵,简洁优美,有一定的诗意。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注意字正腔圆,如第一段每句开始处第一个字“你”ni、“我”wo 与元音“i”“e”相似,因此需要通过气息的支持,咬字的时候字头处要清晰,保持口型的稳定,这样才能使字音圆润,气息饱满。演唱者在演唱时收好字尾也很重要,字尾收好音对歌词含义和内容的表达很关键。演唱者只有找准字头中声母韵母的发声部位,保持气息发声位置,才能运用好正确的发音方法,咬字吐字才能清晰。歌曲结尾处是B 段的重复,这个地方的演唱与之前的情绪不同,吐字要口腔打开上颚抬起,结合胸腹式呼吸演唱,这样声音才会有共鸣,才会更饱满、集中。

本文通过分析歌剧的发展脉络、角色刻画、人物心理、音乐分析以及演唱技巧来完成对海棠角色的塑造,通过对海棠背景的了解,确立海棠敢爱敢恨、坚毅果敢这一生动形象。而歌曲《等着我,亲爱的人》则代表了当时大部分人的处境,战火的纷飞导致人民妻离子散,这首歌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歌剧《沂蒙山》在乐曲创作上结合山东民歌,同时借鉴西方作曲的理念,和本民族音乐元素结合,通过新颖的创作思路,将沂蒙山人民舍生取义、大爱无私的伟大形象进行了充分的展示和表达,也深刻地阐述了军民“水乳交融,荣辱与共”的沂蒙精神。

猜你喜欢

沂蒙山沂蒙海棠
沂蒙山小调
读《明天要远足》,写“我要去远足”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大嘴狗》
找春天①
沂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沂蒙妈妈与八路儿子的母子情
海棠酒满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 弘扬光大沂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