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
——以苏州地铁七号线会展中心站为例
2023-09-21崔雪纯
□崔雪纯
地铁车站环境设计和艺术墙设计作为一种城市公共艺术,也在地铁建设过程中不断发展,表达的手法越来越多,题材的选择也越来越丰富。随着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审美需求不断提升,地铁车站空间不仅作为通勤空间存在,更成为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希望在地下空间中切实感受到艺术墙与周围环境中的和谐统一关系,得到更多的审美反思。这就促使我们将情感化设计理论引用到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中,更多地考虑乘客的情感需求,关注人性化设计,最终设计出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艺术墙。
一、中国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现状
(一)中国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优势
首先,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期的地铁艺术墙设计题材大多取自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景观,立足于本土文化,有利于文化宣传;后期多取材于站点周围环境或历史文化,在彰显站点周围地区文化、景观的同时,也让人们对城市产生归属感,对地铁站点空间产生认同感。
其次,中国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在进行不断创新。例如,早期的艺术墙设计大多以站点空间整体设计风格为依托,进行艺术创作。近几年,随着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设计师开始采用艺术墙设计与站点空间环境设计整体推进的方式进行,使设计更具整体性。
(二)中国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不足
首先,早期中国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大多为具象与意向的壁画,表现主题、形式较单一,整体性较强但缺少独特性、创造性。同时,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相对较少,如现代交互技术、光学感应技术的运用,虽然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更新,但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在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的过程中,大部分设计师从设计表达、安全性、艺术性的角度出发,通过色彩、材质的处理,使人在流动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感受,而未从情感化的角度出发,对色彩、材质做进一步的剖析。
二、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需求层次模型建构
(一)情感化设计及层次划分
情感化设计理论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提出,他将设计分解为本能维度、行为维度和反思维度。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过多地将设计重点放在本能和行为层次,忽视了用户的情感需求。而实际上,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不仅要考虑设计的使用和表达,更要关注使用者的情感需求和交互体验,通过设计手法将情感融入作品的图案、主题、色彩、材质等要素,使大众在观赏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本能层次是指产品通过嗅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给人带来直接刺激,使人产生直接的情感反应,对于设计师所要表达的信息能够产生直接感受,并做出直觉性的判断。行为层次是指人们需要在一定的学习或社会经验的基础上,从设计中获得体验。反思层次是指人们在使用或观赏某一设计时产生的更深层次的情感,这种情感包含了人们在使用或观赏设计产品时产生的主观思考,也是设计师想要通过设计表达的深层次价值。反思层次的情感化设计基于本能层次设计和行为层次设计,是与人们的状态、周围环境、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二)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需求特点与获取方法
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不同于常规的产品设计和艺术品设计,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性质属性,决定了它对安全性、艺术性、多样性有更高的要求。首先,在城市地下空间这一特殊地理位置,乘客的无障碍通过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艺术墙设计中,形式和材质的选择必须符合安全第一的要求,如材质的选择需达到国家安全标准,防火、防腐蚀、耐高温等;在形式上,应尽量避免使用悬挂式设计,防止出现设计脱落等安全隐患。其次,从艺术上来看,需要图案、色彩、材质、肌理等设计元素的协调与统一;从多样性来看,不仅需要有丰富的设计主题,还需要有丰富的技术创新。
基于当前对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需求的基础,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包括网络调查、问卷调查、乘客采访等,直接获取功能需求。
(三)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需求层次模型
在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及乘客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情感化设计理论,我们将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的功能需求做出了系统归纳,具体如下。
(1)本能层次的需求:本能层次的需求即基本需求,是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属性。(2)行为层次的需求:在本能层次的需求基础上,在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中获取一定的信息或获得交互体验。(3)反思层次的需求:在本能层次和反思层次需求的基础上,引发乘客的思考或使乘客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三、苏州轨道交通概况及艺术墙设计需求初选
(一)苏州轨道交通及会展中心站概况
苏州轨道交通七号线起始于相城区的莫阳站,终止于吴中区的木里站。会展中心站位于澄阳路与西公田路交叉口东侧,周边现状除东南象限为简易工棚房和民工之家外,目前其余地块均为空地。周边用地规划为文化设施用地、商办混合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及绿地等。
(二)苏州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需求调研与重要度评价
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我们了解到,苏州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在设计主题方面较丰富,从自然景观到科技人文,较好地对苏州整体形象进行了呈现。其次,在材质选择上,选用的材质丰富新颖,较好地表达了设计师的需求。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如交互式体验较少,情感化设计较少,数字媒体技术等新科技手段运用较少。
为了获取完整的苏州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需求,我们在前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制订了苏州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需求评分表(见表1),以“展示城市整体风貌”为例,分别在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中做出选择,评分值分别为9,7,5,3,1。
表1 苏州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需求重要度评分表
笔者将此调研问卷通过问卷星的形式发送至网络,共收回问卷98 份,其中,有效问卷98 份。通过数据分析,得到7 个苏州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需求重要度的平均分,并进行排列(见表2)。
表2 苏州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需求重要度平均分
四、构建会展中心站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需求层级分类模型
(一)会展中心站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需求层级分类模型建构
我们根据前期调研数据,选取平均值为七分以上的功能需求进行进一步分析。我们以苏州会展中心站为例,对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需求分类构建模型进行研究。首先,对设计需求进行分解,对分解后的可用性指标进行编号。目标层为乘客对会展中心站轨道交通艺术墙功能的总需求A;准则层为1级可用性指标B={B1、B2、B3};方案层为2 级可用性指标={C1、C2、C3、C4、C5、C6、C7、C8},以此建构了会展中心站轨道交通艺术墙功能总需求层次体系(见表3)。
表3 会展中心站轨道交通艺术墙功能总需求层次体系
本能层是指乘客认为轨道交通艺术墙必须具有的功能或属性;行为层指在本能层次基础上需要获取一定的信息或获得交互体验;反思层指在本能层次和行为层次基础上形成的反思或情感需求。
(二)会展中心站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需求权重计算与优先度确定
根据得到的会展中心站轨道交通艺术墙功能总需求层次体系模型,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功能需求指标重要度与优先度。之后,构造判断的矩阵框架,对各级设计需求指标两两比较,对重要性进行复制,形成重要度判断矩阵,然后据各需求指标,计算平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权重值反映出各需求指标对会展中心站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需求的重要性大小。从结果可以看出,人们对本能层B1 需求中的C2 展示站点周边风景,行为层B2 中的C5 辅助照明,反思层的传递愉悦心情需求最大。
所有会展中心站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需求重要度分析详细数据见表4。
表4 会展中心站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需求层次体系模型
(三)会展中心站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建议
从会展中心站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需求层次体系模型可以看到,二级指标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本能层、反思层、行为层,以及各三级指标的权重,基于以上模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设计建议。
首先,在会展中心站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中,要着重体现本能层次的设计需求,展现轨道交通艺术墙必须具有的功能或属性,要将展示站点周边风景作为主要任务,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展示城市整体风貌。因此,在设计中,首先要体现出会展中心的交流性质与区位方向。同时,需将苏州的整体风貌、自然景观、人文科技等情况进行呈现。
其次,反思层在会展中心站的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轨道交通艺术墙作为特定空间的公共艺术,必须通过相应的材质、色彩等形式,起到传递良好情绪的作用。不同于以往的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在会展中心站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中,笔者希望在满足传递良好情绪的基础上,传递一定的社会信息与时代风貌,通过设计的手法带给乘客深层次的思考。
最后,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可以赋予轨道交通艺术墙以某些特定的需求,如辅助照明、交互式设计,这些需求的完成可以体现城市整体的科学技术与经济文化水平。会展中心作为城市交流的窗口,可以采用特定手法,满足以上行为层次的需求,但这些目前可以不作为艺术墙设计的刚需。
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对城市整体形象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希望能够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角度,探索轨道交通艺术墙设计的新思路,探索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关系,进而尝试构建更具人性化、情感化的城市公共艺术品的设计,构建人与城市公共艺术品的潜在互动,让轨道交通艺术墙的设计更好地为民服务,创造更多的情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