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途径研究
2023-09-21王大纲高盼
王大纲,高盼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 215001)
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激情、内心敏感。高校传统的育人模式很难走进青年大学生的内心。信息井喷的时代,各类APP、游戏软件、社交软件组成的虚拟世界带来的海量信息让青年大学生有了各种体验,部分负面和错误的信息会导致学生沉浸其中,不辨良莠。这一现状给传统的育人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思政工作者只有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有效开展思政工作。这也是高校育人工作“心系学生”“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因此,如何在当前的制度和体系中有效把控和引导学生的思想方向,切实关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服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工作,保证学生的思想和学校育人工作朝着良好态势发展,成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急需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新变化:新时代呈现大学生思想动态之“特”
新时代是网络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存在境遇的“时”“势”“事”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等应用基本实现普及,网民中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使用率分别为97.5%、94.5%和90.5%[1]。“00后”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互联网如同水和空气一样“弥漫”于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因此,精准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的新特征是思政工作者直面挑战、化解风险、抢抓机遇的前提。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主体意识增强。网络社会的交往方式更为多元、开放、平等、自由,这也导致网络的主客体较为模糊。传统意义上的面对面交流被键对键、屏对屏所取代,也就意味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无法以更为直观的方式相互呈现。在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政工作者“在场”感强烈,具有明显的权威性,起着主导作用。而在网络中,这一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压力差”消失,地位趋于平等,呈现出多维互动、交互影响、动态互构的特征。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受教育者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个性化表达增多、网络话语权提升。长此以往,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都会发生变化。在网络时代,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大学生在虚拟的空间中频繁地展现自我、表达自我、认识自我,获得他人的点赞、羡慕、欣赏,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不会因为现实社会中同学之间的差异而产生心理隔阂,在平等的交往环境中直抒胸臆,不需要过多考虑他人的感受[3]。
二是乐于表达思想。网络成为大学生现实话语表达的有效补充。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能够将现实中的伪装卸掉,化被动为主动,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让更多的网友与自己同悲同怒、同喜同乐。当前,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发微博、发微信朋友圈、发抖音视频等已成为常态。很多学生选择在网络空间中抒发情绪、发表人生感悟、分享学习心得。由于网络存在隐蔽性特征,学生无须顾及老师、长辈的感受,可以直言不讳地倾诉自己并能够获得具有类似经历的同学的共鸣,有利于大学生找到归属感,从而获得心灵的满足感。具有相似或相同兴趣爱好的青年群体能在网络上倾诉学习、恋爱、生活以及实习过程中的遭遇,更有利于个体表达思想、释放压力、宣泄不良情绪、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是开拓认知空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传统渠道比较窄。通过网络,当代大学生能高效、便捷地了解国内热点新闻以及国际时事,与同学、老师讨论国家发展及世界的变化也更加便利。可以说,网络不仅可以成为大学生辅助学习的手段,也可以成为他们获取课外知识的新渠道。各大搜索平台也做到与时俱进,把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应用到搜索引擎中,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网络的广泛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基础,也为大学生获取最新知识提供了“源泉”,必将有利于大学生认知空间的开拓。
二、新挑战:新时代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之“难”
新时代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最大变量”,如何破题、闯关,精准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成为一项重大且严肃的时代命题。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受内在和外在两个因素的影响。内在即自身层面的因素,每个个体都有独立的意识。在网络环境下,个体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思想动态变化也更加快速。外在层面,网络是无形的,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新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内外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给新时代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学生群体多样性现状。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导致思政工作者对其真实思想动态的把握存在很大误差。传统的做法,如与大学生开展谈心谈话、专题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很难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微信群而言,学生个人手机中可能存在数十个不同分类的微信群。在这些微信群中,学生的网络面貌特征是什么、关注什么、接受什么、拒绝什么,可能都会随着这些群的分类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传统的几种获取学生思想动态的方法显得较为无力。如何准确区别、定位、掌握学生群体的类别,有针对性地选用把握思想动态的具体方法,在当下显得尤为迫切。
二是西方文化的冲击。网络具有开放性。近年来,西方文化给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活跃群体,部分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思潮以及暴力、色情、低级趣味的价值观念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传播给大学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行为养成和精神感知,并在不知不觉中腐蚀学生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4]
三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失衡。吴海南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时指出:“思想政治供给侧与需求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衡状态,供给侧发展明显滞后于需求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重复供给、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的现状,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另一方面,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受教育者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嬗变。”[5]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研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同样存在供需失衡的问题。网络具有草根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征。“00后”大学生的思维、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深受网络的影响。“0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土著”,无论是信息技术水平还是信息意识都远超思政工作者。因此,“一言堂”“自上而下灌输”“案例陈旧”的教学方式与网络时代大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精准化的需求格格不入,供给方式与时代脱节,导致很多学生觉得思想政治教育索然无味。
四是“信息茧房”的困扰。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资本作为幕后推手,为了无底线地追逐“流量至上”,正构筑一个“成瘾工业”,根据受众的兴趣、搜索习惯等投其所好,精准投喂,再结合心理学、生物学机制让受众浑然不觉地上瘾,欲罢不能。左殿生把网络视频、游戏等比喻成“精神鸦片”,很多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左殿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你想摧毁一个年轻人的未来,就让他下载抖音吧,这是个用空洞内容吞噬时间的算法。因此,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网络娱乐带有较强的‘愚民’性质,容易使学生的网络思想和网络行为发生异化。”[6]笔者以苏州市职业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思政课“低头族”的现状展开调研,深入分析了“低头族”产生的根源。手机依赖症、手机成瘾症的学生不在少数,在“低头族”成因中,高达44.04%的学生选择了“控制不住,手机依赖”。可以说,网络平台为了迎合分众化、差异化的受众,追逐“流量经济”,博取“眼球效应”,对用户的兴趣爱好、浏览习惯等予以精准把握,实现精准“投喂”,深刻塑造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引发的认知“茧房”效应已成为普遍现象。
三、新机遇:新时代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之“路”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经济发展需求完善供应链、产业链,提高供给质量,优化要素配置,使供给体系与需求结构相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重要启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要求思政工作者要掌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优化供给质量,提高供给的信度和效度,精准施策,“重点滴灌”。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学校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累累硕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树立靶向思维,动态分析学生需求。学校需对校内各类学生群体进行调研,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特征“靶向”了解不同群体的思想动态。这要求新时代的思政工作者要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群体需求和状态,并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分析其思想动态中的共性部分,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二是树立技术思维,搭建数字化育人平台。在5G、融媒体、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背景下,基于新技术的育人工作平台将越来越普及。思政工作者关注并掌握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技术进程对学生的影响,融于其中并与其互动,能提升育人工作的实效。实践发现,无论大学生的哪一类群体,其思想的真实呈现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网络,学生内心的真实状况和想法更容易在网络上输出。因此,学校基于互联网搭建数字化思政育人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学校建成数字化“宣传思政融媒学习驿站”33个。“宣传思政融媒学习驿站”遍布校园公共区域、宿舍,实现了人机、人人的自动体验学习。数字融媒功能融入驿站能将报纸、演播室、点歌台、热点追踪、每日播报等融合到数字育人平台上,并基于学生使用、表达等痕迹分析学生在校园内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为思政工作者有效针对学生思想动态进行把控、引导提供了数据支撑。
三是树立导向思维,优化供给内容和形式。基于前两点,思政工作者还要树立育人工作的导向思维。在供给形式上,苏州市职业大学立足新时代面向产业需求特性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组建了与产教深度融合相适应的高素质思政课师资团队。苏州市职业大学在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拓展思路,拓宽视野,将校内的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各个专业的课程教师和校外的专业人士(专家学者、企业CEO、技能大师、非遗传承人等)组合起来,协同研究思政课程改革,共同承担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在供给内容上,“宣传思政融媒学习驿站”融入了思政教学功能,以VR等丰富有趣的形式覆盖思政学习新领域,让学生可登录“云思政”平台完成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红色经典故事等6个版块的学习并积分。此外,学校还建成“数字化思政沉浸式交互体验中心”,凭借自主开发的200多个数字化思政资源库和大规模学习空间,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师授课、视频资源、音乐、弹幕等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满足了学生运用新技术、接受新知识、获得新提升的需求。
四、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同这样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 ”[7]。网络是开放的、共享的。学校要想更加高效地洞察学生的思想动态,需要调动一些积极因素打破传统的各个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合理分工、统筹安排各部门人员。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处、教务处、信息中心等要整体布局、协同发力、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新时代,高校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要借助网络的“东风”,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自说自话、自言自语。学校要想构建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既要有把住思想动态之向,又要有握住思想动态之方,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