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研究
2023-09-21杜雨来蔡淑琴
杜雨来 蔡淑琴
(1.厦门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厦门工学院思政教研部 福建厦门 36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1]事实证明,开展美育和德育活动受到党的高度重视,为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开展创新思政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现实困境
在美学理论中,美感是指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感知审美对象本质意义的能力。大多数大学生对美的本质和价值缺乏认识,只是用感性的引导来观察美、评判美、评价美,无法从中深入探索和理解事物的美。美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审美行为是其内在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因此,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及其引发的审美心理问题也必须由特定的现实社会生活来决定。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热情的群体,愿意以有趣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大学生群体的世界是以网络为代表,电子媒体凭借近乎实时的传输速度,在高校学生中拥有不可估量的渗透率。虽然大众媒体具有过滤和筛选能力,但仍有大量过于低俗的娱乐内容发送给高校学生。大学生经常直接接触不良信息,但由于对评论和内容的质量过于自信,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遭受的负面影响,并失去了抵抗的能力。他们的审美稳定性不强,总是对被认为有悖于美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试图用不同的审美角度来展现自己的个性。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表现出崇拜、适应、好奇、追求差异、叛逆的倾向,更容易接受偏离正确审美意识的娱乐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时代各种多维思想层出不穷,思想冲突所产生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冲突愈演愈烈,给思政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青年学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并将所学应用于具体实践。
当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并没有严格的审美教育指标,很多高校还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引领高校美育引起重视。虽然,高校在美德教育方面要求明显提高,但在大学生综合评价的过程中美育德育标准的权重仍然相对较弱,认为以美立德工作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无关,大学美学和道德教育工作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分离,主要问题是:一是教育内容缺乏实践交流;二是马克思主义美育内容被忽视,没有完全融入高校德育工作。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一)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美育需要科学培养学生审美高度。马克思主义美育不仅具有系统完整的结构体系的特点,而且表现出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独特理论特点。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美学教育观是理念体系,如意识形态视角、价值目标、形成过程、历史地位等的有机结合,这个概念体系本质上应该包含马克思主义关于美育的核心本质、精神本质和实际目的。
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其基本目的,也体现了其任务,促进人的自由和普遍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大多数高校学生认为审美能力教育和美学知识教育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激发高校美育源动力,积极培育蕴育正能量的美育环境。[5]因此,思政教育可以作为创新审美立德教育路径的理论基础,确保审美立德教学方法的正确导向。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美育观,同时凝聚各学科力量共同为青年学生营造优良的社会审美文化环境,让文化的“美”占据学生思想的高地。在此基础上,高校领导和职能部门需要明确思路,提供优质服务支持,为推进高校美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要推动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利用课堂教育的渠道和途径,践行师生双向交流,树立马克思主义美学理念,带领学生一起感受美育的魅力,了解美育的价值。
(二)异质同构:根据美的规律对塑造人的理论进行实践探索。高校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特征鲜明,审美需要科学理性引导的人的实践,要通过思政课程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迫切需要深入厘清马克思主义美学教育的内涵,从科学内涵的视角出发,探索大学美学教育需求之间的正向关系。因此,要分析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精神本质,追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起源与时代传承。
当前,应重视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为基础的高校美育,以教育的价值为导向,按照美的规律加强和提升大学的美育。从马克思主义美育的角度看,人的形成是美的建构过程,是不同于动物的一种实践形式和必然结果。因此,高校美育有意识地转变认知和应对美为生存与实践的属性观念。在这个层面上,文艺中审美价值的传播、自觉自发地以美定人的实践精神能够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审美教育开展。因此,思政教师需要重点探究美的规律对人的塑造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美学理念才能在政治方向上得到科学和合理的运用。
(三)以美立德:思政课程应重视马克思主义美育的审美人格。美育虽然不是特指对某一特定艺术技能的体验,但在提升人格和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马克思主义美育包括但不限于艺术教育这一伟大的美学理论,作为一种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的美育思想体系,强化了审美人格的形成,强调高校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之美,促进师生个性发展的美当然具有非凡的价值和影响力。但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知识分子人格的异化,马克思还揭示了审美人格的扭曲问题。即使在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些领域不注重健康人格发展的问题依然突出。大学从各个角度(社会发展、道德情操等),可以引导人在审美感知和审美行为之间进行美育。思政课程应重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价值教学,加大扎实推进美学的力度。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顺应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趋势。[3]要重视美育人格在大学健康人格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认识美育人格是更高层次的人格发展,是人格发展的灵魂,与道德人格的发展同等重要。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美育、美育为了谁、依靠谁等根本问题,为新时代学校美育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和科学方法。[4]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要充分认识思政教育与修美养德的深层关系。一是确定以美立德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育活动加大美德教育投入,这种投资不仅包括物质和人力投资,还包括管理投资。二是把审美修身理念充分融入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促进两者的包容性和深刻性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以美立德的教育理念。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深化认识,积极弘扬马克思主义审美道德教育理论,引导青年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道德品质。在综合评价中要协调认识,平衡各项指标的权重,特别是增加学生审美和道德水平考试的权重,探索适合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自由发展的标准,全面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实效。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时代各种多维思想层出不穷,思想冲突所产生的矛盾日益突出。探索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美学教育观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指导,从守正创新、异质同构和以美立德三个方面提出马克思主义美育需要科学理性引导人的实践,根据美的规律对塑造人的理论进行实践探索,高校美育应重视马克思主义美育功能,探索适合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自由发展的标准,全面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美学理念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