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解放日报》舆论引导实践、经验与启示

2023-09-21王仕勇徐雪梅

文化与传播 2023年1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国民党舆论

王仕勇,徐雪梅

延安《解放日报》开办在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外有日军猛烈的军事进攻,内有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断侵扰打压。因此,《解放日报》自诞生起就承担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暴行、抵制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统一党内思想、凝聚国民士气的重要使命。

一、延安《解放日报》的舆论引导实践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为加强对各地的宣传和指导,1941 年,中央政治局创办了大型日报《解放日报》,博古担任报社社长,杨松为总编辑。延安《解放日报》从1941 年创立到1947 年停刊的几年间,在苏德战争、大生产运动、国民党反共行动、整风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为后来党的办报工作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与启示。

(一)以科学论断引导苏德战争反法西斯风向

社论作为报纸重要的报道形式之一,往往代表了媒体最基本的立场,兼具政治性和指导性,最能影响并引导社会舆论。[1]1941 年6 月,德军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的性质、意义以及如何应对新世界局势等,是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迫切关注的问题。当世界上的主流舆论都还没有对此作出回应时,《解放日报》通过社论迅速、集中地对战争形势作出了科学论断,很好地引导了舆论。

1.最早提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苏德战争伊始,《解放日报》就在1941 年6 月25 日的社论《为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斗争》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之一是同“一切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人们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2]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要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发表《世界政治的新时期》等社论阐述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2.敏锐认识到开辟第二战场的重要性

1942 年7 月23 日,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启,苏德双方皆调动大部分兵力陷入苦战。因此,《解放日报》提出当前英美等国趁此时机同苏联一起击败希特勒的紧迫性,并于9 月25 日起发表《是开辟第二战场的时候了!》《勇士与懦夫》《论红军冬季优势》等社论强调开辟第二战场的必要性。

3.科学预测战局并鼓舞全国必胜信心

《解放日报》于1942年12月12日发表社论《红军的胜利》,科学预测了斯大林格勒之战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3]并通过《苏必胜,德必败》《德国闪击战计划破产》《希特勒败局已成》等社论对德国的败局作出了正确论断,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世界局势的悲观看法,还显示了抗日战争的正义性,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必胜信心。

苏德战争的种种实践印证了《解放日报》提出的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开辟第二战场等行动准则和策略思想的科学性,《解放日报》也在国际舆论战中展现了其舆论先导的作用。

(二)以典型报道动员边区的生产与劳动建设

毛泽东曾提出,新闻单位要抓典型,用典型引路来推动实际工作的开展。[4]在推动根据地生产建设期间,《解放日报》成功开创了典型报道这一新闻报道模式,其典型报道主要分为正面典型报道和负面典型报道。

《解放日报》的正面典型报道主要体现为对边区生产生活中具有教育作用的典型人物或者区域进行报道、评论,使其成为可借鉴学习的模范,以达到鼓舞人心、教育群众的目的。其报道特点为:第一,运用消息、社论、通讯、诗歌等多种形式进行呈现。如首次报道吴满有时,不仅刊发了社论《模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还配以6 条短消息进行反复宣传;报道南泥湾这一典型区域则增加了诗歌、歌曲、木刻等形式,如诗歌《南泥湾的风光》《慰劳三五九旅将士》,歌曲《生产四部曲》《八路军好》,木刻《南泥湾驻军秋收图》等。第二,从发现典型、塑造典型到推广典型逐步进行多层次构建。在成功推出了吴满有这一典型英雄后,《解放日报》发表《开展吴满有运动》一文,表扬吴满有“是我们今天发展生产运动中最好的榜样”,[5]并以此开展学习吴满有的运动,通过《杨朝臣是退伍军人的旗帜》《水利英雄马海旺》《向模范工人赵占魁学习》等报道催生了更多典型人物,并把这种个人的竞赛推广到了陕甘宁边区全区甚至其他根据地,不仅极大地刺激了生产,也团结了人心。第三,从革命背景、第三者表述和适当取舍方面进行多维度报道。如《忘不了革命好处的人——记模范劳动英雄吴满有》一文,不再拘泥于对吴满有劳动成果的呈现,而是将其行为放在土地革命的背景下,展现其从万恶旧社会的劳苦中脱离,对新政权的认可和对生产的积极性上;[6]又比如,《向军队看齐》一文,描写南泥湾周边的农户参观战士开荒时感叹:“咱从山东跑到陕北,活到70 岁,还没有见过队伍种地的,咱看到这样的好队伍,心里真喜欢。”[7]从侧面描述使典型更具有说服力。同时,《解放日报》对典型人物并没有将其塑造成“神”,而是取舍有度。如对赵占魁初来抗大时发脾气、想离开的情况并没有避而不谈,对张成仁成为农业劳动英雄前的劣迹也有所提及[8],丰富了典型人物的形象。

《解放日报》关于负面典型的报道则采用了引导与规训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对“二流子”成功改造的报道,不仅调动了全区的生产热情,还通过改变这一不良风气,使中国共产党及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形象获得了认可。其报道策略为:第一,在引导教化方面,《解放日报》非常注重报刊的宣传者、鼓动者作用,常以积极的话语体系来鼓舞“二流子”进行改造;在一些“二流子”成功转变后,《解放日报》也会持续进行引导,如发表《刘生海从二流子变成劳动英雄》《一位新的榜样》等文章进行成功经验的推广。第二,在规诫教训方面,《解放日报》对于顽固不改的“二流子”则采用群众的舆论力量对其造成压力。如刊登《杨朝臣张万库受奖二流子数人当众受罚》《大家斗争顽固二流子》等将“二流子”置于乡村共同体的审视和批判之下来刺激其改造;同时发表《村民公约》等规定让村民从行为方式上远离“二流子”,并积极改造“二流子”。

《解放日报》的典型化传播通过影响受众的意向、情感,引起大家共鸣,有效扩大了生产运动中的舆论动员效果,推动了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地进行,实现了社会的文化整合,促进了边区经济、军事、文化等发展。

(三)以宣传闪击瓦解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

1943 年,蒋介石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解放日报》对此展开了反击宣传战,此次宣传战以“闪击”为特色,文章发表及时有力,快速占领了舆论制高点,最后使得国民党的反共行动再次失败,也为战后民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1.迅速应对,占领舆论制高点

1943 年7 月4 日,中共中央得知胡宗南拟进攻延安的计划,毛泽东抓住时机,电令各地迅速进行舆论反击。7 月8 日,《解放日报》刊登朱德的多封电报以呼吁和平,避免内战,同时向国内外揭露、抗议国民党反共行动,以获得舆论支持。7 月9 日胡宗南拟进攻延安这天,《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起来!制止内战,挽救危亡!》,揭露国民党投降倒退政策和反共行径,[9]占领了舆论制高点。7 月10 日《解放日报》在一二三版皆报道了延安3 万民众的动员大会,社论《全体人民动员起来 把敢于向边区进攻的反动派打出去!》更是展示了根据地各地群众强烈反对国民党进攻、誓死保卫边区安全的紧急动员活动,[10]多篇报道形成舆论高潮,给国民党造成压力。

2.乘胜追击,通过连续性报道稳固舆论阵地

在国民党暂停闪击延安的计划后, 毛泽东指出:“虽然国民党暂缓进攻,但其军队仍未撤走,我们要继续进行政治攻势。”[11]此后《解放日报》趁着舆论热度又进行了近3 个月的集中宣传反击,每个版面都发表了大量文章,仅第一版发表的文章就高达42 篇之多。[12]54《评〈中国之命运〉》《质问国民党》《在毛泽东旗帜下为保卫中国共产党而战》《再接再厉消灭内战危机》《请重庆看罗马》等文章有力地对国民党的污蔑进行驳斥,对国民党舆论阵地进行了迅速、沉重的打击。最终,在国内人士的强烈反对和英美驻华大使的严重警告下,国民党不得不取消武装进攻。

《解放日报》在这场宣传战中迅速反击、连续进攻,充分体现了有理、有力、有节的原则,以犀利的笔锋、充足的事实、透彻的说理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在瓦解国民党第三次反共行动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了舆论武器的重要作用。

(四)以批评报道纠正党内外不良风气的蔓延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马克思早在《新莱茵报》审判案中就指出“报刊的义务正是在于为它周围左近的被压迫者辩护”,[13]毛泽东也曾提到“共产党内的矛盾, 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14]《解放日报》作为人民的新闻出版物,始终秉承这种坚定的战斗性,用批评报道实现了对社会的导引,在群众心中树立起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

在面对党内出现的贪污腐败、三风不正、党性不足等问题时,延安《解放日报》的批评报道实践体现出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特点。《解放日报》在改版社论《致读者》中就提出,对于党内的错误和缺点,党报的任务是实事求是地报道和批评,以便克服改正。[15]在面对党内出现的各种不良作风和问题时,《解放日报》往往直击问题,给予严正尖锐的批评,具有强烈的警示效应,体现了其战斗性的特点。如《从肖玉璧之死说起》《三风不正的一些事实》等报道对于一些党员的贪腐、作风等问题进行严词批评和警示教育,防止了错误风气的蔓延。而《平遥梁坡底村发动群众调查研究后进行反贪污 群众从斗争中已体验到自己的力量》等文章则通过报道群众参与揭露与批评,树立了中国共产党清廉、平易近人的政党形象。

同时,《解放日报》的批评报道主要以建设性为主,做到了“破立并举”。在《解放日报》的专栏《一得书》中, 主编谢觉哉往往在尖锐批评之后进行善意的启发和积极的建议。[16]毛泽东在评漫画《一九三九年所植的树林》时也曾提出,批评要注意舆论宣传的影响,对缺点要热讽而非冷嘲,要以鼓励、改进为目的。[17]因此,《解放日报》批评报道不仅敢于“战斗”,深刻揭露事情原因、结果等全过程,也注重问题的正面效果,体现建设性,以推动事物往更好的方面发展、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为要旨。

《解放日报》批评报道从批评与自我批评入手,通过自上而下的党内监督,帮助党有效改正工作中的弱点和错误,同时也在群众心中树立起良好的政党形象,助推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推行和实施,为其他报纸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二、延安《解放日报》舆论引导的基本经验

(一)注重政治建设,在国际舆论中发挥重要先导作用

《解放日报》在苏德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主要来自中共中央和编辑部人员对战局的科学预测和准确判断,而这一切则来自出色的政治能力。

毛泽东曾提出“政治家办报”的观点,并身体力行地践行。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他超于常人的政治远见往往在动荡局势中引领着全党的政治方向,他以系统的新闻宣传思想和出色的写作能力,为《解放日报》撰写了多达67篇文章,[17]诸如《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红军的伟大胜利》《历史教训》等脍炙人口的新闻评论文章,极大引领着正确的舆论风向。

同时,编辑部人员也极其重视政治素养的提升。博古曾在编辑部会议中对记者指出:“你们似乎不懂政治,不懂政治就不懂新闻!”[12]53强调对新闻工作者政治能力的要求。苏德战争发生时《解放日报》还未进行改版,改版前的《解放日报》对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苏联尤为关注,再加上博古、余光生、曹若茗等人对国际时事的钻研,带动了编辑部工作人员对国际时事的关注,这时《解放日报》的主要编辑人员呈现出国际政治能力较强的优势,因而《解放日报》总能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并在苏德战争中成为世界舆论先导。

苏德战争的最终结局表明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开辟第二战场的必要性,也表现出《解放日报》背后的党中央思想决策的先进性和成熟的政治判断力。

新闻舆论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政治工作,因此,要注重新闻工作的政治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仅新闻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新闻工作者也要提升政治素养,以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重视联系群众,善用典型报道引领正确舆论导向

《解放日报》在改版之际就提出报刊具有联系群众的媒介功能,从读者的视角呈现了党报和读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反映出党报的无产阶级特性。[19]因此,《解放日报》首开风气,不仅让劳动人民登上头版头条,更开创了大规模、长时段的典型报道模式。据统计,1943 年《解放日报》刊登了3000多条人物新闻,仅是上半年就有600 多个典型人物。[20]《解放日报》开创了与读者对话的新模式,通过树立平民典型同群众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效地引领了正确的社会舆论,推动了边区发展。有许多农民读报组读报后常反映,过去的报纸是反动派的,而现在的报纸“是我们自己的,读了很有味道”,甚至在看到关于劳动模范的文章时,“劳动热情不可抑制地高涨起来”。[19]同时,《解放日报》因事而化,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报道方式,舆论引导循序渐进,合情合理,其典型报道不仅在内容上注重群众性,还灵活使用多种报道形式将没有读报条件的受众纳入其中,扫除了传播盲区,实现了传播效应的最大化,最终在改造边区不良风气、树立政府形象方面皆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解放日报》深刻体现了党报的群众性这一重要特点,其典型报道实践也为党后来的新闻传播事业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催生了黄继光、邱少云等抗美援朝典型,孔繁森、徐洪刚、袁隆平等20 世纪90 年代典型以及张桂梅、钟南山等新时代典型。

(三)掌握报道先机,结合配套舆论策略进行舆论反击

《解放日报》在瓦解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时打出了漂亮的“舆论反击战”,这与《解放日报》的“闪击式”宣传和舆论引导“组合拳”密不可分。

在得知胡宗南秘密下达进攻延安的通知后,博古在编辑部大会上号召全体编辑部人员立即迎击国民党一切反动宣传和行动,《解放日报》迅速做好了以舆论武器瓦解进攻,力求避免开战的决策,报社每个人都以战斗姿态投入工作。[12]109《解放日报》在这次宣传战中以“闪击”为要点,在胡宗南拟进攻之前就通过多篇报道先发制人揭露国民党破坏和平的行动,占领舆论高地。同时,《解放日报》还调用一系列舆论引导“组合拳”进行舆论反击,通过报道《国共两党抗战绩的比较》等事实,对比证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抗战努力,充分引导了国内外舆论,给国民党造成舆论压力,加上毛泽东的多条重磅社论直捣国民党舆论阵地,关于边区群众紧急动员迎战的相关报道也给国民党造成极大的政治军事压力,最终国民党的第三次反共计划不得不在还未形成之际就宣告失败。

《解放日报》以宣传闪击和一整套舆论策略逐步瓦解国民党的反攻计划,不仅完美赢得了舆论战,还通过紧急动员行动极大提升了边区的军事能力,并借此对外展现了共产党的优秀政治才能和边区人民的团结形象,在舆论引导实践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来的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许多战略上的启示。

(四)葆有战斗精神,开展自我批评体现党的良好舆论形象

《解放日报》改版社论《致读者》中对于党报“战斗性”明确指出,报纸“还应该是我们党手中的有力的自我批评的武器, 对于自己队伍中的错误和缺点, 党报应该以实事求是的同志的态度加以批评和指摘, 帮助其克服和改正”。[15]可见党报是党实行监督的重要方式,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是体现党战斗性的重要方面。

在当时特殊的革命环境下,《解放日报》的批评报道更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党内监督,其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深刻贯彻了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对党内的腐败、懒政等问题的批评一针见血、鞭辟入里,对党风、文风、学风进行了有效整顿;其以战斗性为特色,以党内监督带动群众监督,通过“群众专栏”与群众对话,帮助群众解决问题,鼓励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廉政工作,对党进行监督、批评和指正,极大体现了其维护群众利益的决心。

《解放日报》的批评报道与党整风工作的开展密不可分,报纸成为联结党和群众的重要方式,党通过这种报道方式实现了自我修正和自我完善,遏制了组织内部不良风气的蔓延,纯洁了党的队伍,同时也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使清正廉洁的政党形象深入人心,推进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顺利实施。

三、延安《解放日报》舆论引导的现代启示

(一)培养政治过硬的新闻队伍,掌握国际舆论话语权

延安《解放日报》作为诞生于挽救民族危亡之际的中央党报,不仅仅是单纯的新闻传播媒介,更是全党意志的核心。以毛泽东、博古、廖承志、陆定一为代表的政治精英是主导延安《解放日报》传播的关键力量,毛泽东卓越的政治远见、博古出色的国际视野、陆定一优秀的宣传才能都使得《解放日报》在多次重大事件中发挥出不俗的舆论引导才能,让全世界窥见了地处偏远的陕甘宁边区的红军力量,重塑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因此,注重政治建设和政治家办报成为老一辈革命家和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尽管战时环境恶劣,编辑部全体人员从不懈怠对政治工作的学习和钻研,注重政治素养的提升。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者也坚持为《解放日报》写稿,利用社论传播政治思想和进行舆论引导。

当下,中国的改革发展已进入深水期,国内舆论生态复杂。同时,国内舆论场和国际舆论场互动愈发明显,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舆论事件会迅速引起国际舆论场的反应,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着更深层次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讲政治是第一位的。”[21]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认识到政治建设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意义。既要继承延安《解放日报》刻苦奋斗的政治钻研精神,秉持政治家办报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各新闻单位的政治站位,也要培养一批政治过硬的新闻队伍,在国际舆论场上站稳脚跟,掌握话语权。

(二)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用好典型导引作用

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根植于人民,其宗旨和任务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党性和人民性也是一致的、统一的。延安《解放日报》从改版伊始就把增强党性提高到办报的核心任务上来,并始终围绕着服务边区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来办报。在当时边区军民文化水平总体低下、传播环境落后的背景下,《解放日报》创造性地应用了适合边区的传播手段,以典型带动一般,造就了当时最理想的宣传方式。《解放日报》通过典型化报道,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针同群众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效扩大了生产运动中的舆论动员效果,团结了人心,极好地推动了当时社会任务的进行。

目前,我国已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重要工作,对于新时代新任务的完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持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新时代新闻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新闻工作首先要立足现实,把握历史机遇和新闻传播规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心声相结合起来,既要报道人民群众努力奋斗的火热现实,又要回应并推动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生产出让党和政府满意,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其次则是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具备时代特点、专业品质和生动鲜活的典型报道,通过典型报道赢得引导优势,以小人物展现时代风采与政策优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最后则是立足于媒体融合时代现实,积极运用多种传播媒介,适应网络时代受众接受习惯制作创新性典型报道,在实现传播形态的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传播速度的攀升和传播质量的飞跃,最终达到最大的舆论引导合力。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离不开积极社会舆论环境的支撑,少不了主流思想舆论的引领,以典型化报道引领、塑造主流舆论思想,是汲取延安《解放日报》宝贵经验的应有之义。

(三)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注重配套舆论策略

延安《解放日报》尤其注重新闻报道的“首发效应”,不管是苏德战争中先导性地对开辟第二战场的预测和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倡议,还是在瓦解国民党第三次反共行动的舆论战中,《解放日报》都精准把握好了舆论引导的时机和节奏。同时,《解放日报》还把握住了力度和分寸,针对性地对不同阶段的不同问题配以不同的“打法”,如什么时候强化报道或淡化报道,消息刊登后多久推出社论,针对国统区的人民进行宣传后什么时候在国际上进行舆论造势,皆有缜密的考量,让宣传效果恰如其分地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解放日报》强调以效果为旨归,常常通过调查群众意愿来检测舆论引导的实效和质量,以吸取经验教训,真正做好了以人民为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除了注重时度效原则,《解放日报》还尤其重视舆论策略,在毛泽东领导下的瓦解第三次反共行动的舆论战中,《解放日报》从提前发声,以证据事实揭露胡宗南进攻计划,到公布多篇国共抗战对比数据报道反映国民党消极抗战破坏和平的行径以占领舆论制高点,再到刊发多条边区群众紧急动员活动以鼓舞士气并对国民党造成军事压力,最后在国民党暂停闪击延安计划后仍进行连续性报道以巩固舆论阵地,都显示出党在这场舆论战中策略应用的科学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所强调,新闻工作“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22]。当下,技术飞速迭代下的网络舆论环境日益复杂,多元观念不断博弈,加之国际矛盾的日益深化,国外意识形态不断渗透侵袭,我国的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想打赢意识形态战争,新闻工作必须掌握时机、明确时势、迅速反应,要顺应技术发展继续前置对潜在舆情的监测和预测,灵活变通;把控尺度和分寸,以达凝心聚力、成风化人之效;讲究实效与质量,使新闻舆论工作经受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特别是在面临重大突发事件时,新闻工作更要注意舆论引导策略,以“组合拳”应对各类别、各阶段的舆情问题。

(四)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破立并举守好舆论阵地

延安《解放日报》通过批评性报道将党性不足、贪污腐败、三风不正等问题置于群众视野之下,严厉整肃了党内各种不良风气,体现了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党报战斗性的优良品质。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23]同时,《解放日报》的批评报道又是真实客观且具备建设性的,既有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之势,又秉持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目的,取得了实效。正如李普曼所提出的媒体在营造“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人们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24]。如果批评性报道不具备正面导向性,受众极可能失去对党和政府的信心,产生消极心理。因此,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要发挥战斗特性,批评性报道也要始终注重积极引导的原则,坚持破立并举,以守好舆论阵地。

当前,我国舆论最大的生成地——社交网络舆论空间中存在一种“中国式风险”,其中的不确定性信息风险作为民众政治表达不畅的结果,常催生普通百姓和公权力的舆论对立,而网络话语实践风险往往直指我国主流权力,抨击我国的体制或文化,严重干扰正常的舆论生态。[25]如果媒体丢弃战斗性,缺少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无疑是将舆论阵地拱手让予他人。现在网络上出现的各种“意见领袖”,一些人并不具备基本的新闻素养,但是敢于批评,他们随时利用党媒“失声”的机会进行情绪煽动和挑拨,引发网友对现行政策的不满,就算后面出现真相反转,但政府早已深陷“塔西佗陷阱”。如在多起舆情事件之中,官方媒体缺位导致许多不怀好意的假新闻往往能引发大量的关注和讨论,这些负面内容先入为主地干扰了大家对真相的判断。这种话语权的旁落将使得主流媒体失去对舆论阵地的把控,从而难以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只有正面报道而无批评性报道,既无益于正确集体记忆的呈现,也难以把握对舆论阵地的领导权,因此,新闻报道要坚持以正面宣传效果为主而非简单以正面内容为主。媒体应秉持《解放日报》的自我批评的战斗品格,在新时代下与时俱进做好批评性报道,以服务党和人民。

结 语

延安《解放日报》虽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但其也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脱离实际的硬性移植必然产生历史排异。我们要继承其艰苦奋斗、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注重政治建设和舆论引导时度效、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宝贵经验,又要立足新时代国情和现实,不断创新,做好新时代的舆论引导工作。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国民党舆论
快过关了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议程设置框架下肿瘤防治议题浅析——以《解放日报》、《文汇报》2013-2014年相关报道为例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