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在预防和处理同伴欺凌中的作为
2023-09-21李勤
李 勤
2016 年4 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班级是在家庭以外发挥最经常性教育影响的微观系统,班主任是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在预防和处理同伴欺凌事件中,班主任应精准辨识、关注重点、协同教育。
一、精准辨识欺凌行为,科学地教育引导
校园欺凌主要发生在校内及学校周边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关系密切的区域,其方式既可能表现为谩骂、恐吓、殴打、破坏物品、敲诈勒索等显性行为,也可能表现为嘲笑、戏弄、侮辱及有意孤立、言语歧视等隐性行为。有研究表明,孤立冷落、戏弄威胁、轻度肢体暴力是校园欺凌的主要方式。这几种欺凌方式常以同伴间开玩笑的形式出现,易被外界误以为是同伴间闹着玩,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加之很多情况下被欺凌者或是害怕被报复,或是担心寻求他人帮助会被认为是弱者行为,大多选择忍气吞声,很少向师长、同伴求助,因而校园欺凌行为一般短时间内难以被觉察。一旦欺凌者认为被欺凌者不敢向外求助或有力回击,往往会把被欺凌者作为固定的攻击对象,反复实施欺凌,从而导致欺凌行为的持续、蔓延甚至变本加厉。情景案例中,学生的“故意模仿”“肆无忌惮地哈哈大笑”“撞得散落一地”等就是正在持续并逐步加剧的同伴欺凌行为的典型表现。
近年来,网络欺凌也成为校园欺凌的一种方式。欺凌者通过网络媒介等发送诋毁、侮辱、威胁性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对被欺凌者进行人身攻击与精神伤害。网络欺凌可以随时随地发生,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且隐蔽性强,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传统欺凌危害的范围。同时,进行网络欺凌时,欺凌者因为不能及时体察被欺凌者的反应,一般难以对被欺凌者产生同情,不能反思自身不当行为对他人产生的伤害,所以往往会肆无忌惮地持续发起欺凌行为,其产生的伤害较传统欺凌更加严重。
班主任作为专业的教育者,一方面要通过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对具体行为表现的研究,增强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精准辨识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细致观察和常态化的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当学生经常性出现情绪低落、精神恍惚、沮丧焦虑、畏惧退缩、无心学业等不良反应时,班主任应及时与学生和家长沟通交流,探明原因,辨别是不是由曾经或正在遭受欺凌所致。如果是因为遭受了校园欺凌,要及时跟进,阻止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校园欺凌。
班主任在处理欺凌事件的过程中,应采用区别于处理成年人之间矛盾冲突的方式手段。例如,可参照由香港城市大学黄成荣教授最早提出的以复和公义(restorative justice)处理学生欺凌行为的办法,让犯事者与受害人在一个复和调解会议(restorative conference)上明辨自己的感受,即给予受害人“明辨权利”的机会,重拾自尊,从而恢复心理平衡;让犯事者向受害人表达悔意、请求饶恕,并作出物质或心灵上的补偿,通过了解被欺凌者的心声及感受,激发同理心,进而反思自己的过错并改过自新。
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还应在教育感化、正向引导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惩戒,促使欺凌者停止错误行为。班主任可邀请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参与,采用晤谈或相关量表、问卷等方式了解和评估欺凌行为对被欺凌者造成的身心伤害程度,对症进行心理与行为干预。教师要通过心理疏导等办法,最大可能减轻欺凌行为对受欺凌者造成的伤害。同时,班主任应根据受欺凌者受欺凌的原因,通过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其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消除自身存在的易导致被欺凌的因素,并指导其学会应对欺凌的正确方法,提升其应对潜在欺凌行为的因应能力。
二、关注班级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
有研究表明,校园欺凌的涉事双方往往都具有区别于一般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行为表现。如果班主任能够凭借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筛选出存在潜在风险的欺凌双方,并及早介入,推动校园欺凌行为由事后危机处理转向早期预防,能大大减少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
一是要重点关注有可能发生欺凌行为的学生。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有较强的自私心、嫉妒心和报复心,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表现为好面子、易冲动、爱动手、处事霸道、逞强等。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太理想,往往难以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也难以在班集体中找到归属感。这部分学生的家庭往往也存在一些问题,通常表现为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教育方法粗暴,其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群体中的问题更加突出一些。从本质上说,这部分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一般都面临着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为了释放在人际关系上积累起来的压力,一部分法律意识淡薄的学生会选择通过羞辱、讥讽、谩骂甚至殴打同伴的方式来发泄不满、寻求刺激、宣泄压力,填补精神上的空虚。而在欺凌他人之后,欺凌者又常常会招来同伴群体的反感,进而被孤立。为了摆脱这种“没面子”、被孤立的困境,于是他们会拉帮结派,结成小团伙,进行群体性欺凌,导致欺凌现象的恶性循环。当然,他们在伤害同学的同时,自身受到的伤害也在逐步加深。
对潜在欺凌他人的学生,简单的道德说教往往不足以预防其欺凌行为的发生,必须深挖根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班主任要主动和这些学生沟通,认真倾听,并探析其话语背后隐藏的真正情绪和真实的心理需求,探析其认知、情绪、行为形成的历程及产生的原因,继而提出他们心理上能接受、操作性强的改进要求和建议,并要求家长跟进,协同落实。由于这部分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只图自身心理满足,缺乏对被欺凌者的怜悯心和同理心,班主任要言传身教,示范表达怜悯、关怀他人的真实情绪,激发其关怀他人和对他人负责等正向情感。班主任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在集体中训练他们以理性而非强制性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班主任还应通过主题活动让这部分学生从以欺凌为主的非正式群体中走出来,融入正能量的团体中。
二是要重点关注易被欺凌的学生。易被欺凌的学生往往是学校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可能不太好,自身体型弱小或有一定的生理缺陷,性格懦弱,应变能力不足,不太合群,朋友少,常常独来独往,平时难以融入集体活动,即使在极少的同伴交往中也表现得“异于常人”,容易被同伴拒绝。久而久之,这种低团体适应性造成他们普遍缺乏安全感,受了欺负也不敢吭声,难以获得同伴的援助。越是如此,他们越容易遭受欺凌,变成相对固定的被欺凌对象。情景案例中的小婷就有易被欺凌学生的基本特征。
易被欺凌的学生作为学校缺乏安全感的特殊群体,班主任除了要给予他们更多情感上的关怀抚慰,还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学生反欺凌的能力,如引导学生通过参加同辈群体或团体性的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处事能力,在面对欺凌时能沉着冷静地做出积极回应,通过自身努力走出被欺凌的困境。里格比(K.Rigby)对潜在的被欺凌者提出的“支持性的介入策略”值得借鉴,其介入策略为:第一,个别晤谈,诊断或确认被欺凌者与欺凌者相处时的困难所在,如低自尊或缺乏果断技巧等;第二,在班级中教授学生面对欺凌的反应方式,如勇敢地表达观点,公开化表示不能忍受,以角色扮演方式练习“拒绝懦弱”的坚强态度等;第三,结成小团体,让易被欺凌者组建一个支持性或抚慰性的团体,彼此提供关怀和帮助,并发展适当的因应技巧,如以角色扮演练习对欺凌者的辱骂行为作“无情绪应对”,实施“抗拒训练”等。
三、统筹协同多方力量,前瞻性地教育引导
校园欺凌是复杂的社会事件,是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群体自身特殊的生理、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班主任作为家庭、学校和学生沟通的重要中间人,除自身努力外,还要统筹协同多方力量,共同遏制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首先,班主任要发挥班集体在反欺凌中的基础性作用。有研究发现,纪律严明、管理民主,师生、生生之间关系融洽,学生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强的班集体,出现欺凌现象的概率较低。有效遏制欺凌事件的发生,需要班主任敢管、善管、真心管,在抓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要通过丰富的活动为学生群体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交流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合理释放学习及人际交往中的压力,释放不良情绪,让每个个体作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尊重和彰显。班主任要加强法治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旗帜鲜明地反欺凌,倡导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严,保护每个人的人身安全,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能力提升来维护自身权益。班主任要调动教师、学生共同反欺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日常交流的同时,通过微博、微信、QQ等加强同事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动态,一旦发现欺凌苗头,及早查明事实,及时干预。
其次,班主任要发挥班级学生在反欺凌中的关键作用。最熟悉班级情况的一定是班级学生,如果班级的学生能够主动从中调和、干预,或者主动报告老师,就能有效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在欺凌事件发生时,如果班级的学生能够发挥旁观者积极调和的作用,主动站出来反对、制止欺凌者,将能有效阻止欺凌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减轻欺凌行为产生的危害。在欺凌事件发生后,如果班级的学生能站出来当好调解员,用同龄人的方式做好欺凌事件双方的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如果班级的学生平时能主动与有欺凌行为的同学和易被欺凌的同学接近,把他们拉入班级正能量团体中,并在集体活动中锻炼他们友好处事的能力,将能从根本上遏制欺凌行为。因此,在预防和遏制校园欺凌工作中,班主任要注意加强“学生反欺凌共同体”的建设,利用学生的向群性,把欺凌事件中的旁观者培养成欺凌事件的主动干预者,鼓励学生建立同伴支持系统,营造反欺凌的班级氛围,并倡导他们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主动干预校园欺凌事件。这样,校园欺凌就会失去滋生蔓延的土壤。
最后,班主任要发挥家长在反欺凌中的协同作用。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也是校园欺凌频发的重要原因,班主任指导父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的重要方面。班主任要利用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家校互通信息,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班主任要发挥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功能,主动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引导家长真正明白“成人比成绩更重要”,端正家长的育人思想,科学教育好子女。班主任要建立家庭与学校的协同机制,发挥家长委员会等家长组织在校园欺凌防治中的作用,加强反校园欺凌合作,通过家委会等组织普及反欺凌知识,共同对欺凌者与被欺凌者进行教育、辅导与救助。对于“高风险家庭”,班主任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定期跟进指导,协同家长做细教育工作,长善救失,防患未然。
预防和遏制校园欺凌的任务艰巨,但办法总比困难多。班主任要迎难而上不退缩,扛起责任不推诿,善作善成不停步,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千万家庭的和谐幸福,为社会的安定团结,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