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贝马斯交往互动视角下混合教学的学生评价研究

2023-09-20刘细红

科技风 2023年24期
关键词:学生评价混合教学哈贝马斯

摘 要: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出发,研究学生对混合教学模式的师生互动评价,从分享、对话、理解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教学的师生互动效果不佳,主要表现为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课堂分享的时间较少、师生对话效果一般以及师生互动主要以知识为主,生活情感互动较少。因此本文认为应该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师生对话的频率与质量及构建理想的言谈环境三个方面提高混合教学的师生互动效果。

关键词:混合教学;哈贝马斯;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评价

一、研究选题

(一)选题背景

2020年,教育部鼓励各地学校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线上教学。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期间我国开展线上教学的高校共有1454所,其中有103万名教师在线上开展教学,累积开展107万门课程,参与线上学习的大学生共1775万人,观看高达23亿人次。部分高校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线上教学发挥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线下教学则弥补线上教学互动感较差的缺陷。某学者提出,教育教学将进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混融共生”的新时代。

然而,当前在我国部分高校的课堂上,不论是线下或者线上,教师的课堂互动感不强,而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的学生在参与课堂互动环节时,他们的参与机会是不均衡的,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活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走的过场,诸如此类互动形式化的现象在我国高校课堂中很常见。[1]而师生互动的效果会影响教学质量效果,因此,通过调研大学生对混合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评价,有助于探析混合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不足,并针对目前师生互动的不足提出建设性建议,为提高混合教学的师生互动效果提供参考。

(二)研究价值

理论上,本文通过交往互动理论,研究混合教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间存在的问题,创新混合教学的视角。在实践上,从哈贝马斯交往互动视角为混合教学存在的师生互动欠缺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助于解决混合教学模式下高等教育中师生互动的不足,从而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二、文献回顾

(一)混合教学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就混合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特点、教学评价、教学课程等开展研究,谭永平(2018)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课程平台功能的混合性、线上资源建设的混合性、学生学习方式的混合性、教学过程的混合性、考核方法的混合性等特征。[2]从个性化教学方面,颜正恕、徐济惠(2016)厘清“互联网+”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传统在线教学的主要区别,并从教学准备、课前自学、课堂学习、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课后提升、反馈评价等几方面提出构建个性化的“互联网+”教学环境,以及对如何实现一体化的“互联网+”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3]魏武华、罗雅过等(2020)以“电子商务数据库技术”课程为例,探讨了在线教学与传统的面授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其实践和研究结果表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比纯课堂面授拥有更佳的教学效果。[4]另外,从学生对混合课程评价方面,王玉生、宋晓燕、张天杰(2019)通过问卷调查探析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在2357名参与调研的同学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能够独立完成网络作业,但线上学习时也会遇到网络拥堵现象,导致无法正常学习的问题。[5]

(二)哈贝马斯教学交往互动理论

哈贝马斯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交往互动理论,对交往行动与合理性概念做了界定,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任何主体意识的思想都是在交往中逐步形成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6]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于促进师生互动具有启示意义,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对话、交流,形成互相理解的良性师生关系。[7]国内外学者将交往行为理论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哲学、法学等领域,20世纪90年代国际汉学界将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用于探讨“中国市民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对交往与教育、教学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研究。岳伟(2002)认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教育及教育世界中的人带来一个崭新的视角。教育属于主体之间的交往行为,主体间性是在知识对话与情感沟通中实现的。[8]李轶芳(2004)从本体论视角出发,认为受主—客二元理论的影响,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把学生作为客体对待,而忽略了学生也是有生命力的主体。[9]国内学者提倡采用该理论构建新型师生交往关系,南腊梅(2009)提出可以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重建师生、生生交往关系。[10]王姣姣(2009)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用于对课堂教学行为研究,认为课堂教学是行为主体间的交往互动关系,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需坚持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三个要求,以此促进师生间民主、平等地对话。[11]孙小雯(2019)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互动理论,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從教学交往主体的平等性、双向互动性、生活性三个角度进行构建。[12]

通过对现有国内外研究的回顾可以看出,目前关于混合教学的国内外研究中,学者基本立足于对混合教学的模式研究、教学模式建构以及混合教学模式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另外从交往互动理论出发研究师生互动关系主要立足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部分学者是从交往行为理论出发建构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等,而没有将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与混合教学评价结合起来,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而本研究希望从交往互动理论着手,从学生角度研究目前混合教学模式下师生互动存在哪些不足,并就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设性建议,由此提高混合教学的师生互动质量。

三、混合教学的模式

混合教学是指依托网络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线下课堂延伸到网络虚拟空间中,即教师在沿袭传统线下面授教学的基础上,利用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先进的教学工具进行线上教学。这种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参加面授课堂学习的同时,还能根据自身学习时间与学习需求进行网上自主学习,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目标[13]。

混合教学弥补了单纯线上教学学生临场感差与单纯线下教学受时空限制的缺陷,能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学生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学习过程的泛在性、自主性、及时性与互动性,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而线下教学则更多的是通过教师的面授、答疑、研讨等一系列活动进行深层次的进阶学习[14]。

右图混合教学的实施流程图可以看出,混合教学的流程为:首先,老师提前布置课前作业,学生线上阅读学习资料及观看学习视频,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信息,并在线提出问题与反馈难题,完成知识传递的过程。其次,学生在课中(线下)进行小组讨论,完成学习议题探究,并在课中展示小组成果,学生与教师之间完成议题评价交流,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最后,通过课后线上拓展与提升,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与补充,并通过线上发布共享、拓展提升与个性辅导,实现知识再内化的流程。因此,根据混合教学的模式,无论是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学生都是作为学习与互动的主体,而教师是作为课程的设计者与引导者,教师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来完成整个混合教学的流程。而在此过程中,对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要求就更高,不仅要求教师与学生在线下课程有交往互动,而且在课前与课后的知识传递与知识内化的过程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互动、共享与反馈。因此,混合教学模式下,师生互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混合教学的效果。

四、研究设计

(一)交往互动指标体系构建

哈贝马斯将人类行为分成目的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戏剧行为以及交往行为,其中交往行为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他认为“交往行为是一种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动,它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从行为的有效性角度来看,交往行为有效性则要满足客观世界的真实性、社会世界的正当性、主观世界的真诚性。[15]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合理化应具备以下特征:第一,交往行为是人与人即主体间的互动关系;第二,交往行为是一种遵守社会规范进行的行为;第三,交往行为是以符号或语言为媒介进行的行为;第四,交往行为是以理解为导向的行为;第四,交往行为的主要形式是对话。因此,根据学者傅永军的概括,交往行为合理化是指一种通过语言实现的、具有主体间性的、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在对话中完成的、能在交往者之间达成协调一致与相互理解的理性化行为。[16]

教师在施教与学生在受教的过程,则是师生主体间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结构包括师生互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的基础和条件、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结果。本文认为混合教学的师生互动关系不仅需要进行平等、民主的对话,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出发,任何主体间的交往还需要师生之间实现精神世界的交往,互相理解。因此,结合哈贝马斯对交往行为的定义与特征的理解,混合教学的师生互动关系应建立在对话、协调与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对话指的师生对话双方都有平等发言的权利并且要互相倾听对方的意见,允许有不同声音的存在,师生在相互碰撞的回应中吸收对方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矫正原有的认知偏差、价值偏离,获得某些“共识”。协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努力构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进行交往互动。理解是将未知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逻辑同人固有的认识相统一的过程,教学交往的理解是建立在师生两个主体之间相互的认识相统一的过程,而非是单纯教师理解学生,或单纯学生理解教师。总结来讲,新型师生教学交往中的对话、协调、理解的内涵应该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间相互的链接与互动,而非仅仅是教师对学生单方面的传道授业。学生作为知识接受的主体,与教师之间的知识及情感的分享、对话、理解也尤为重要,学生对教师进行知识或感受的分享、对话与理解,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对学生知识与感受的了解,还能促進师生关系的平等与理解,从而提高教学互动质量。因此,从哈贝马斯交往互动理论出发,本文的师生互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如下表。

(二)数据来源

从师生互动对话、协调和理解三个维度的具体问题进行学生评价调研,对某985大学在校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数为预计发放200份学生版调查问卷,共收集问卷180份,问卷回收率90%,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获得165份有效问卷。调查形式通过问卷星设计问卷并发放到调查对象完成数据收集,对于没有通过线上填写的调查对象,采用线下发放问卷收集数据;数据处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课堂分享的时间较少

根据调研结果,目前混合教学模式下,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讲授知识的时间依旧占比较大,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教师讲授的时间超过一半,而由学生发表或分享的时间较少,根据混合教学的模式,学生可通过线上提前学习主要知识,课中就议题进行讨论与分享,教师就小组讨论与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与指导,课后学生再根据课堂教师反馈内容整理补充议题,从而完成知识再内化的过程。因此,混合教学模式并不是分割开的,而是翻转课堂的形式,并改变以往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形式。但在调研中可以发现,课堂依旧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分享的机会较少,学习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效果不佳。

(二)学生对话意愿较强,但对话效果一般

根据调研可知,超过60%的硕士研究生希望能够与教师进行平等和谐的对话,并建立长期的师生双向互动性,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学生在遇到知识困惑时,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解答,但部分学生表示,因为担心受到批评,即使遇到困惑,只有30%的学生会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并且由于在线平台互动模块的缺失,学生在课前线上学习时即使遇到困惑也无法及时得到解答。即使在线平台有提供师生互动的模块,如讨论交流的模块,但由于并无硬性要求,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以及教师很少在线回复学生问题,导致学生交流讨论的积极性并不高。

(三)学生與教师的互动主要以知识为主,生活情感互动较少

根据学生对混合教学交往互动的评价,大部分教师能以同伴、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课程活动中来,并且混合教学的模式较单纯的线下课堂授课与单纯的线上课堂授课互动效果更好,学生知识接受度高且该模式受到大部分学生的欢迎。但在调研中发现,仅有10%的学生会主动跟教师交流生活及情感的问题,学生时期是人成长过程中特殊而重要的阶段,学生不仅需要与教师交流学习、掌握知识,更需要在一个轻松且能够被信任的环境中,自由表达情感,实现师生与生生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应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共享、情感共享、价值观共享。

六、从交往互动理论提出混合教学的建设性建议

(一)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特别注重主体间对话与话语的分析,他所倡导的交往行为合理化强调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17]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行为的主体,因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针对目前混合教学依旧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课堂分享的时间较少的问题,教师应合理规划教学课程,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观,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混合教学模式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师生互动质量与效果。

(二)师生应提高对话的频率与质量

哈贝马斯强调,在对话中,除了充分的论证之外,没有任何强迫;除了平等地探讨真理之外,一切其他的思想动机都将受到排除。通过平等、自由的论辩,每个人的观点和意见,都可以在解释中得到重新的认识,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才能走向和谐。师生交往所使用的语言应满足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的要求,从而为共享知识、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打好基础,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因此,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创建师生互动的自由对话,提高师生对话的频率与质量对构建新型的混合教学师生互动关系尤为重要。

(三)师生共同构建理想的言谈环境

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概念,交往者应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以相互理解为目的的对话,并通过对话、协商达成相互理解,以能保证交往双方真实、真诚、适当地进行交往行为,达成理性共识。由于“理想的言谈情境”体现了自由、真诚和公正,就使得交往双方能真实、真诚、适当地进行交往行为,达成理性共识。进行交往行为的主体之间没有限制,不受强制,共同活动在一个美好的、无任何控制与压抑的生活世界中。因此,在“理想的言谈情境”中,任何系统上的交往扭曲都被设想为是可消除的。混合教学模式对师生互动的要求相较传统课堂授课更高,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情境变化来调动课堂气氛,一方面,教师在线上授课时,可适当提问并在合适时间打开讨论区域,让学生充分发言,并可通过设置线上讨论或者论坛的模块,对学生的发言与讨论设置标准与要求,由此构建理想的线上言谈环境。另一方面,线下课程中,教师应合理设计课程,营造轻松且自由的课程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理想的言谈环境中传递观点、吸收内化知识。

参考文献:

[1]刘晴,李嘉沁.哈贝马斯交往互动理论对高校师生互动的启示[J].中国民族博览,2018(09):6364.

[2]谭永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59.

[3]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5):7478.

[4]魏武华,罗雅过,侯敏,高晓宁,朱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20(03):8789.

[5]王玉生,宋晓燕,张天杰.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3):3942.

[6]艾四林.哈贝马斯思想评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613.

[7]杜建军.论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8(04):129135.

[8]岳伟.交往理论的教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2.

[9]李轶芳.交往教学理论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4.

[10]南腊梅.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教学交往关系重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1(05):5155.

[11]王姣姣.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启示[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9(06):2729.

[12]孙小雯,任凤琴.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新型师生和谐关系建构[J].理论观察,2019(11):127130.

[13]刘颜颜.“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设计及应用[J].智库时代,2018.51:277278.

[14]张永良,许婕,李博.混合式教学:理念、内涵与实施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2018.9:3941.

[15]艾四林.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3):1118.

[16]傅永军.哈贝马斯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述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914.

[17]姚大志.哈贝马斯:交往活动理论及其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06):813.

作者简介:刘细红(1994— ),女,汉族,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学生评价混合教学哈贝马斯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大班教学环境下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
《高级食品化学》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的思考
小学英语课堂中对学生评价的改革
移动环境下高职金融课程混合教学的研究
“混合教学”在开放大学教育模式中应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