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面向新疆资源与环境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探讨

2023-09-20张峰玮向旻黄艳利

科技风 2023年24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新工科

张峰玮 向旻 黄艳利

摘 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一直是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围绕着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相关制度、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探讨新工科背景下面向新疆资源与环境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的问题与方法,旨在为新疆资源与环境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资源与环境;新工科;新疆工程学院

研究生培养体系包括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规范、体制机制等,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依据与重要遵循,也是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应用型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既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存在差异,又与综合型大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所不同。应用型高校的定位本身就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应用型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具备足够的学术能力的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技能。因此,应用型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也需要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有所调整。

资源与环境专业(代码085700)是2020年正式调整后的8種专业学位类别之一,目前我国有20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此专业学位类别下招收研究生,其中8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1]。培养体系,顾名思义是由“培养”和“体系”两词组合而成。落脚点在体系的建设上。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不同系统组成的系统。所以说,我们所说的培养体系是将人才培养相关影响因素按一定规则有规律地整合成一个系统[2]。而根据人才培养的概念,培养体系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等。

本文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探讨如何丰富并完善新工科背景下面向新疆资源与环境领域的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旨在为新疆地矿行业培养合适的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1 资源与环境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根据社会需求所确立的,其确定的形式和方法类型与应用型本科或者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紧跟社会对职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以行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素质能力的特殊要求为依据设计培养目标。国外高校更为看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独立的科研能力,国内高校则更为看重其在工程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由于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是由之前众多领域的工程硕士合并而来,因此,各大高校基本上在依托各自学科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制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的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偏向于煤炭安全开发与高效利用,中国地质大学偏向于地质工程和环境工程,华北科技学院偏向于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这使得资源与环境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行业性特点[4]。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内容设计需要紧跟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国外高校在专业学位教育内容的设计上更多偏向于创新,而国内在专业学位教学中更为偏向应用。由于各高校擅长的领域不同以及对于专业学位认识的不同,不管是否分方向,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的教学内容差别也很大,但基本都是以原有专业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的教学内容为主,教学内容除了涵盖本领域重要的前沿理论和知识内容外,还包括了体现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学内容[5]。这也契合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自身的特点。

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设计,国外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往往按照学位核心课程和高水平课程来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国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一般按照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6]。资源与环境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组织自主性较强。由于传统的工程学位研究生对于课程体系的组织较为松散,有部分高校规定工程学位研究生可以通过企业现场的实践来替代部分课程教学,有部分高校则是按照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方向的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相同或相近课程进行课程体系组织,这两种都不是非常科学。有学者提出可以通过建设“课程群”来健全资源与环境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也有学者提出可以参考职业教学中的课程体系模式来构建资源与环境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加强与专业硕士相关的实习基地建设,推动开放实验室和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所有的专业学者都专门强调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7],因此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中都需要有相关的课程设计。

在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往往是由校外和校内两个导师共同完成,即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学习,校外导师负责研究生的校外实践,对于学位论文往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双导师制”是已被广泛接受,推广范围最大且最受好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制度之一,校内校外两个导师互相配合,能够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做到最好[8]。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的实践环节要求较高,有的学校提出可以利用企业实践替代部分课程成绩,资源与环境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向的行业多在野外或工程一线,这种做法相对也比较可行。在评估方式方面,不同于国外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测试的做法,国内高校基本采用学分制。在毕业论文评估方面,国外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通常采用二次答辩的形式,而国内高校往往采用一次答辩的形式,当然国内高校对于学位论文的重复率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9]。但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一直饱受诟病,很多高等教育研究专家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整体质量很弱,需要健全培养体系,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专业学位硕士的学习方式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面采取统招考试招生之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习方式以非全日制居多,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和统考录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全日制的学习方式[10]。新疆面积广阔,冬天气候寒冷,适合进行资源调查和开发的时间非常有限,这种情况下面向新疆的资源与环境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也许更适合在职/非全日制的学习方式。

2 新工科背景下面向新疆资源与环境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实践

2.1 面向同类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双向调研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需要非常充分地调研,首先調研国内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收集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制度、研究生培养质量等,与培养单位指导老师和学生进行座谈交流,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调研新疆内地矿类生产单位对于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人才的需求及能力要求,组织教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想大讨论,培养方案的评价、修订与论证过程由一定数量的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2.2 制定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相关制度

以立德树人为宗旨,通过严格执行培养制度,达到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加大学业考核力度,确保培养方案的严格执行。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培养单位要用好办学自主权,科学合理设置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分清主次,以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学位评定等为重点。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制度,深入强化研究生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责任。加大分流力度,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分流,落实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教育。专业实践教育是专业硕士培养区别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显著特点,专业实践过程中,应当明确专业实践内容、校内外导师责任、专业实践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等。坚决落实以教学督导为主、评教为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更好地对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把论文写作指导纳入研究生必修课培养环节,健全完善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的机制,狠抓学术诚信审核,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具有激励机制的学业奖学金制度,引导和鼓励研究生加大对科研工作和科研活动的投入力度,有效推进导师资助制度和助研津贴制度、增加助教岗位设置,加大引入社会资源设立专项奖学金,有效补充学业奖学金。

综上所述,拟建立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制度、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办法、学位授予条例、学籍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校内外导师管理制度、学科建设条例、研究生奖助条例、学术不端处理办法等制度。

2.3 结合自身发展,确立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

新疆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专业以新疆乃至西部煤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中的前沿科学问题和重大工程难题为研究对象,培养矿山地质勘查与保障、矿山绿色智能开采、矿山机械工程、矿山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应用创新型工程技术领军人才。专业面向新疆本地的地矿类企业,学生应具备自然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具备研究矿山地质勘查与保障、矿山绿色智能开采、矿山机械工程、矿山环境工程等方面工程科技问题能力;毕业时应当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熟练掌握工程技术,具备创新能力和现代工程管理能力。

2.4 结合自身特色,明确资源与环境专业研究方向

围绕新疆内乃至西部煤炭开发过程中的科技难题,研发基于新疆区域矿山特色的关键技术,建立地质工程、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矿山机械、环境保护等矿山全产业链模式的学科布局。基于此,拟设置四个专业学位领域:矿山地质勘查与保障、矿业工程、矿山机械工程以及矿山环境工程。矿山地质勘查与保障:矿山地质勘查与保障研究领域以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中的地质保障为研究对象,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以煤炭资源勘探、开采以及矿山环境修复中面临的地质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分四个研究方向:矿山地质工程及评价、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矿山地球物理勘探、煤系伴生资源地质勘查;学科围绕煤炭资源的地质勘探以及开采过程中的地质保障,培养一大批应用型、创新性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自治区地质行业的进步提供支撑。

矿业工程:矿业工程研究领域以矿山资源开采与加工过程为研究对象,立足新疆矿业特色与一带一路核心区能源保障战略,以解决煤炭资源安全、绿色、开发与分选加工中的科学问题为导向开展研究,分为四个研究方向:大倾角/急倾斜特厚煤层绿色高效开采、采场与巷道围岩控制、安全技术与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围绕新疆内煤炭开采方法与工艺、矿物分选与加工等方面,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创新型工程技术领军人才,推动了自治区煤炭行业的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

矿山机械工程:矿山机械工程研究领域以矿山机电设备制造、故障检测为研究对象,以保障矿山提升运输装备、采煤与支护装备的可靠性、自动化为导向,分为四个研究方向:采煤装备定位/导航/自主运行与控制、截割—支护—运载系统协同控制理论与方法、支护装备分布式状态参数在线检测方法、机电设备故障快速识别检测方法;学科围绕新疆内矿山机械装备研发、制造培养了一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

矿山环境工程:矿山环境工程研究领域以矿山开采沉陷、地表生态损伤修复为研究对象,以实现煤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导向,分为四个研究方向:大倾角/急倾斜煤层开采沉陷规律、生态脆弱矿区环境损伤机理、矿山生态环境预警与评价、全周期生态修复与治理;学校承担了河南能源化工新疆等多个大型矿山生态损伤机理与修复技术研究工作,推动了新疆生态脆弱矿区煤炭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2.5 创新发展理念,构建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5.1 建立符合新工科要求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设置课程时,以社会调研结果为基础,既要有助于打好扎实的理论功底,也要强化专业的实践教育。从新工科的核心理念和内涵出发,发挥新疆工程学院行业特色高校和地方院校的优势,按照“占位高、定位准、起点高”的要求来规划与布置新工科背景下的资源与环境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本校资源与环境新工科建设可以总结为“继承+创新”,主要表现为对现有资源与环境专业进行优化、调整、升级和换代来实现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如培养模式的改革、专业能力的拓展、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提升等,从而进一步满足行业对人才新需求的目的。根据地矿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对本专业进行升级,打造以智能地质工程与对地探测、煤矿智能与绿色开采、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资源与环境新工科。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采用“十字交叉法则”,竖向的是想要做好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横向的则是需要有新工科背景下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和跨界培养的内容。通过一横一竖逐渐涵盖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设计的全部领域。

2.5.2 建立产教融合基础上的科研能力培养体系

研究生既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又要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第一,校企合作制订培养计划,既要考虑合作企业的技术专业性,也要坚持知识的全面性,更要注重专业实践的前沿性。第二,打破传统的、僵化的“双导师制”模式,摒弃千校一面的现状,提倡导师组制,根据主要合作企业的基本情况,探索组建由校内指导教师和行(企)业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以校内导师为主导,校外导师为辅,充分发挥双导师的作用,共同指导研究生。第三,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是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在校企合作培养中,注重培养目标的高层次,核心是科研项目的支撑,即校内外导师全面指导研究生参与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

2.5.3 强化专业硕士毕业论文质量

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应当以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为依托,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独立分析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本专业工作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专业硕士毕业论文要与学术型硕士形成区别,既要求专业研究生阐明论文的创新之处,也要重视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论文答辩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环节,答辩委员会要严格掌控学位论文的质量关。委员会组成人员既要有校内专家,也要有生产单位专家,答辩过程中,答辩委员会应当主要针对论文是否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提问并展开学术辩论。

3 结论

资源与环境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需要根据资源与环境领域的需求结合培养院校自身的特点展开。一方面需要面向同类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双向调研,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聽取企业需求,制定更适合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相关制度。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特色,确立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资源与环境专业研究方向,构建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终使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发展同向而行、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好新工科背景下面向新疆资源与环境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天明,严金龙,邢晓平,等.地方工科院校《资源与环境》领域专业学位点建设思考[J].广州化工,2021,49(24):196198.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6.

[3]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03):4248.

[4]张平松,胡友彪,杨柳荫,等.地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建设与思考[J].大学教育,2018(03):192194.

[5]赵丁选,王敏,卢辉斌.多主体协同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12):919.

[6]韩万江,杨金翠,高慧,等.基于渐进式、持续改进的研究生“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探究[J].计算机教育,2022(01):2125.

[7]张乐平,付晨晨,朱敏,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独立性与实践性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161167.

[8]张庆华,范少罡,甘维,等.“双导师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现状及需求分析[J].全科护理,2022,20(02):230233.

[9]衣学磊,蒋承.中美两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05):3337.

[10]张颖.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延期毕业的分析与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226227.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2022年研究生教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面向新疆资源与环境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2022年教改项目“地质类专业课程思政要素融入路径及其对专业建设驱动力的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批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矿床学一流课程”

作者简介:张峰玮(1986— ),男,汉族,新疆石河子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方向的教学与科研。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研究生新工科
“新工科”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环境生态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探讨
重视和发挥中介机构在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中的作用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分析与协调